APP下载

对《双城记》中象征手法的再诠释

2010-12-21

学理论·下 2010年11期
关键词:双城记

王 沁

摘要:《双城记》一直以来被视为一部关于爱情与自我牺牲的历史小说,隐含了作者失败的婚姻和被往事困扰的沮丧。而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曼奈特医生,查尔斯·达尼和西尼·卡顿则反映了这一悲观失望的情绪。然而尽管小说的基调较阴郁,苦难与悲伤却不是小说的主旨。在黯淡的表象之下蕴涵的是狄更斯对人类超越自身限制,打破精神桎梏的坚定信念。通过分析三人充满苦难挣扎的生命历程及与作者本人生活的对照来阐释小说中表现的乐观精神和进步思想。

关键词:象征手法;精神桎梏;建设性的解读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3-0211-03

引言

比起狄更斯其他作品,《双城记》的风格非常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故事内容充满了爱与牺牲。批评家们常常将这一独特之处同狄更斯在写这部小说前一年混乱的感情生活联系起来:他同妻子分居,他对女演员奈丽·特南的迷恋——“他把生命中所有的激情都变成了这部小说”[1]。人们认为西尼·卡顿和狄更斯在小说中的另一个自我查尔斯·达尼象征着作者对奈丽·特南无法自拔的爱。小说中,这两人都爱上了露西——特南的化身。查尔斯·达尼的姓氏首字母与作者相同,名字更是同作者一样,而西尼·卡顿的痛苦则是狄更斯内心世界的缩影,因为那时候婚姻已让他“极度地绝望和不安”[2]2,而他对特南的感情又得不到世人的认可。传记作家凯瑟琳·彼得斯(2001)曾对这种混乱状况作过如下记述:

第一次见到奈丽·特南后不到两年,狄更斯结束了自己的婚姻,毁掉了自己的杂志社,同最亲密的几个朋友断绝了往来,从而非常严重地损害了他在英国社会中的地位。

即使他最心爱的女儿凯特也说,那时候真正发疯的是狄更斯(Peters2001)。可以理解,在这样大的压力下,小说家是可能将内心的绝望融入他在这场危机爆发之后所作的第一部小说中。但是,随着情节的展开,小说很快从个人情爱转到了营救身陷囹圄的查尔斯·达尼并助其逃离法国这一线索上。本文将论证以下两点:第一点,《双城记》是作者努力对抗个人生活中看不见的桎梏的反映,而不是发泄他爱情受挫的渠道。人们一般认为这部小说带有狄更斯晚年生活中的悲剧色彩(Chesterton1925),这引出了本文要论证的第二点。如果《双城记》的写作是作者为对抗挫折带来的消极影响而进行的精神战斗,其中也必然包含了作者为达成这一目的采取的方式。这篇论文的目的就是分析狄更斯赋予主人公逃离精神监禁的方法。

一、文献回顾

即便是曾高度评价狄更斯早期作品的批评家也认为《双城记》是部令人失望的作品。吉尔伯特·切斯特顿(1925)认为,这是狄更斯作品中最没有“狄更斯风格”的一部。他的朋友兼传记作家约翰·福斯特说“从没有一个幽默作家会写出这么没有幽默感的书”[1]。这样的评论可能同作者动笔前一年抑郁的情绪有关,而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坚持要求同妻子分居引发的混乱(Peters2001)。

尽管如此,乐观精神始终是狄更斯作品永恒不变的主题。在《尼古拉斯·尼克贝》、《雾都孤儿》和《马丁·朱泽尔维特》之后,狄更斯又一次将自己的乐观精神注入《双城记》中(Taylor1980)。尽管在法国大革命中随处可见鲜血和断头台,然而正如作者描述的那样,它也洋溢着高涨的情绪。“不,它充满了幸福”[3]。狄更斯看到了血腥的革命中向上的、理智的元素并通过西尼·卡顿对他的观点进行了如下表达[4]86:

我看到……长长的新压迫者的队伍,他们摧毁了旧压迫者后出现,现在又得到报应,在断头台停止使用之前毁在它手里。我看到了这深渊之上升起了一座美丽的城市和一个智慧的民族……我看到了这个时代和以前那个时代的邪恶慢慢地赎罪、慢慢消失。

因此凯瑟琳·彼得斯(2001:321)解释道“狄更斯把他的乐观信仰建立在复兴和转变的可能上”。我们通过卡顿那基督式的自我牺牲行为看到了他在精神上的重生,我们看到了曼奈特医生在身体和精神上回归常态——这是复兴的另外一个形式(Rubinstein1988)。甚至这部小说的第一部分都被命名为“重生”,从这一点我们可以再一次确定,作者对人类进步的能力一直坚信不疑。

既然“狄更斯生命中所有的激情都注入了他的小说”[5]18-23,三个主要人物——查尔斯·达尼、西尼·卡顿和曼奈特医生——不可避免地会带上作者的个人想法和感情。前文提到过,查尔斯·达尼可以被认为是作者对奈丽·特南的爱在世俗世界的理想化身;西尼·卡顿高尚而英雄主义的行为则集中代表了作者对自我牺牲的理解;同时,狄更斯又将自己坚韧的个性和充沛的精力赋予了小说中的另一主要人物曼奈特医生,而医生这一职业也反映了狄更斯扮演的社会角色——针砭时弊,为社会和教育改革四处奔走以促进其健康发展的人民作家。

二、分析——精神桎梏的象征形象

如果《双城记》只是诠释了浪漫的爱情和理想主义的自我牺牲,那么为什么在它问世一个半世纪后仍然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且被认为是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我们更仔细地研究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曼奈特医生、查尔斯·达尼和西尼·卡顿——以及他们演绎的角色表达的象征含义,就可以找到答案:他们不仅仅反映了狄更斯因为失败的婚姻而遭遇的心理困境,还分别象征狄更斯一生之中的三大痛苦经历。这些生命中的痛苦和磨难在小说家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并尽数反映在他笔下这三个人物身上。

(一)曼奈特医生——悲惨的童年及其留下的创伤

曼奈特医生的困境是小说的核心。他长期被关押在巴士底狱,由此留下的精神创伤代表了作者的悲惨童年及其带给他人生的心理阴影。

1.童年的不幸

狄更斯出生于一个小有财富的家庭。“他出生时他的家庭正处于繁荣期”[5],他也总认为自己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马上就要开始充满好运的生活。但是,这种愉快的家庭生活很快变成了空中楼阁。他的父亲破了产、进了监狱。他被送进一家沉闷的鞋油工厂,而《双城记》中对曼奈特医生进巴士底狱之前的描述也是充满希望的。他是一个“内科专家,一个很有成就的科学界法国绅士”(Dickens2001:18)。年轻的曼奈特医生有着出色的行医技术和一个深爱的妻子的支持,前程远大,将来必定会大赚一笔。但他被关进了巴士底狱,走进了绝望的坟墓,所有的希望和梦想都粉碎了(Dickens2001)。

尽管狄更斯并没在鞋油工厂待多长时间——至多五个月(Peters2001),他所经历的折磨却似乎一直没有消失。之后在狄更斯创作的全盛时期,他把自己对这段时期的感受写进了《大卫·科波菲尔》[1]:

我与这些人为伍,之前成长为一个博学、高贵的人的希望在我胸中粉碎,这时候没有什么语言能够表达我灵魂受到的折磨……我感到自己被忽视;处在这种地位我感到非常羞耻;日复一日,我曾经学习的、思考的、乐在其中的……都离我而去,永远不会再回来,这带给我年轻的心非常大的痛苦。

作者感到的这种极端的孤独也可以在曼奈特医生的铁窗生活中看到。狄更斯记忆中枯燥无味的鞋油工廠被看做困着曼奈特医生的黑暗阴沉的巴士底狱。医生在牢房中藏着的纸片上记录道“我非常、非常、非常疲惫——痛苦让我疲惫”[4]112-180。永无止境的监狱生活完全切断了他同外界的联系。家人对他的悲惨处境毫不知情。他的才能被浪费,雄心被碾碎,他感到自己被世界抛弃,就像被活埋一样。

2.无法忘记的创伤

这段经历后来成了狄更斯人生中有着特殊地位的一道创伤,因为他极少提及(Chesterton1925)。可能感受太过痛苦以致他不愿回忆。实际上,他唯一一次提及这段往事也只是在最亲密的朋友福斯特面前,讲述的同时“伴随着断断续续的沉默和哀伤的神情”[5]。在晚年写给福斯特的一封信中狄更斯解释说,“那个遥远年代留下的无法忘却的伤痛,滋长了一种正在缩小的敏感……我发现那份无法忘却的伤痛又回到了现在的生活当中”[2]139。这种被过去纠缠的感觉反复出现在他的小说中。

狄更斯一直无法真正摆脱精神上的创伤,曼奈特医生也同样如此,一直无法真正摆脱监狱生活带来的阴影,当背负的压力过大时,他的心理就又会回到被囚禁时那种麻木不仁的状态。第一次旧病复发是查尔斯·达尼向他坦白自己对露西的爱慕引起的,那一次还只是暂时的,当他听到女儿露西的声音时,就停止了机械的敲锤动作。第二次发作就严重的多。那是在露西的婚礼结束后,那根绷紧的自我压抑之弦一旦松懈下来,所有同那段可怕过往相连的恐惧和憎恨就如同潮水般迅速占据了曼奈特医生的心神,使他再一次精神错乱。此外,他对任何细小的刺激都会反应过度。毫不知情的查尔斯·达尼一次偶然提到一个囚犯在伦敦塔里埋藏了一些写过字的纸片。这一无心之语竟使得曼奈特医生“突然用手捂住了头”[4]。

(二)查尔斯·达尼——家庭负担

尽管在《双城记》中查尔斯·达尼这一人物因为缺少个性的深度和复杂性而显得不够真实立体,但是E·M·福斯特认为,他仍然生动地展现了作者为摆脱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作的不懈抗争,而这种影响对作者来说始终是个沉重的负担。

狄更斯的父亲懒散且不负责任,他“向往绅士般的生活方式,实在是一种灾难”[2],这导致他最终破产,一蹶不振。家庭财政状况发生了这样的剧变,使得小狄更斯从一个众人艳羡的中产阶级男孩变成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穷小子,这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伤痕。为了改变这一尴尬处境,狄更斯工作非常努力并设法偿还了父亲欠下的债。但是,从那时起,整个家庭就完全依靠他了。狄更斯的父母从来没有真正改掉挥霍的习惯,兄弟姐妹也都伸手向他要钱(Peters2001)。他曾经伤心地说“除了亲戚之外,从来就没有人给我留下过任何东西”[2]。

在小说中,查尔斯·达尼的贵族家庭除了污名和耻辱之外什么都没有留給他。他憎恨叔叔的势利态度和对待农民的冷酷残忍,但是同时他又痛苦地发现自己同这一切都有联系,有责任,却又无力进行改变。为了拯救一个为他的贵族家庭效力的老仆人,查尔斯·达尼作为这个贵族头衔的唯一合法继承人毅然回了法国,却差点丢掉了性命。

(三)西尼·卡顿——失败的婚姻

西尼·卡顿压抑的生活隐射了狄更斯本人不如意的婚姻。早在1854年,狄更斯就对他的个人生活极为不满了。他本性积极热情,妻子凯瑟琳却僵化呆板,双方个性的巨大差异让他越来越愤怒。绝望中的他觉得这样的状况会一直维持到死,婚姻在狄更斯眼里已成为囚笼,他内心时时渴望着挣脱。

西尼·卡顿的性格充分体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矛盾纠结,小说中的他具备出色的能力和深沉的情感,但在生活中却是个不折不扣的酒鬼。他为律师斯特里弗工作,后者靠“剥削他的大脑”[3]大赚了一笔。而他却放任忧郁灰暗的心理,任其一点点毁掉自己的生活,侵蚀自己的生命。然而在内心深处他还是渴望着能够摆脱这种状况,渴望着灵魂得到救赎。

三、解决方法——突破精神桎梏的方式

这三个人物代表了作者生命中的苦难,他们都困在各自的精神桎梏当中,但他们每个人都找到了突破桎梏的方法。

对曼奈特医生来说,这个方法就是修鞋。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他才真正找到心灵的庇护所,然后才慢慢恢复起来。当生活的压力变得太大,他又会重新回到被独自囚禁时的精神状态。这个时候,修鞋的工作就成了他同外部世界相连的唯一线索,因为“它能够用双手的创造性来取代精神上的折磨,这大大地缓解了他的痛苦”[2]。通过这种方式,他出狱后成功地挺过了两次发作,进而突破了这一精神桎梏。

对查尔斯·达尼来说,他的贵族背景就是个沉重的包袱,他继承的贵族姓氏只带给他诅咒和厄运。为了摆脱家庭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他选择到另一个国家去自谋生路。“由于他的坚持不懈和勤劳肯干,他成功了”[4],他也突破了自己的桎梏。

西尼·卡顿的情况与前两位不同,囚禁他的是他自己的思想。他称自己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从没做过好事,也永远都不会做”[4]。实际上他工作非常努力,也很聪明。尽管平时懒懒散散,但在压力之下却非常友善、体贴。他之所以没能达成自己的愿望是因为他总是屈服于不善之交和坏习惯——他鄙视这些人和习惯,但最后又屈从于他们。这种自我否定和自我放纵变成了一座精神监狱,把他限制在非常悲惨的状况中,无法获得幸福。正是对路西·曼奈特的爱给了他力量,让他摧毁了这座监狱,实现了伟大的壮举——基督式的自我牺牲。

所有这些帮助他们打破精神桎梏的方法可以被归纳成以下三点:

1)一个简单有益的习惯

2)一份建设性的、有意义的工作

3)从爱中获得的力量

正如上文所说,狄更斯的生活一直都受到这些桎梏的困扰,即之前提到的有关童年的痛苦回忆、沉重的家庭负担和不幸福的婚姻。但他最终突破了这些枷锁的束缚,或者至少是避开了它们的有害影响,成为了一名伟大的作家。狄更斯自己也曾通过使用以上三种方法来突破自己的桎梏,这绝不仅仅是个巧合。

狄更斯小时候养成了远距离快走的习惯,他会“沿着街道一直走到很晚”[2],当他觉得生活变得太过艰难,这个习惯会让他得到放松。此外,他以写作谋生,同时在写作中揭露社会的黑暗,充当弱势群体和下层人民的喉舌,这份工作连同他对奈丽·特南的爱情都减轻了他精神上的痛苦。尽管他与特南的婚外恋情为人诟病并对他的声誉造成了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份爱让他又重燃起了对生活的激情而不是继续在婚姻的绝望中痛苦消沉。

结论

《双城记》不仅仅是一部反映作者受挫爱情的历史小说。它包含了各种磨难和抗争、桎梏和解放,展示了人性的高贵和其最终的胜利。曼奈特医生、查尔斯·达尼和西尼·卡顿象征着作者自身的痛苦经历。这三位主人公经历了生活的打击后走上了追求自由的道路,他们每个人都凭借自己独特的方式打破了禁锢他们的精神桎梏获得了重生,并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体悟。

《双城记》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自19世纪起它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除了极富吸引力的情节和天才的描述,我们还可以从这部小说中发现更多积极有益的东西,其中之一就是突破个人原有局限和解除精神苦难的有效方法。由此看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欣赏文学作品时,除了关注情节和描述,读者还应对作品进行建设性的解读。

参考文献:

[1]Rubinstein, Annette. T. The Great Tradition in English Literatur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88:739-740.

[2]Peters, Catherine. Charles Dickens,狄更斯 [M].李渝凤,译.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分公司),2001.

[3]Weigel, James, Jr. A Tale of Two Cities (Notes) [M]. Lincoln Nebraska: Cliffs Notes, Inc. 1969:60-61.

[4]Dickens, Charles. A Tale of Two Cities [M]. 上海:上海世界圖书出版公司, 2003.

[5]Chesterton, G. K.Charles Dickens [M]. London: Methuen & Co. LTD. 1925:18-23.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Symbolism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WANG Qin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 Shu 215500,China)

Abstract: A tale of Two Cities has long been viewed as a historical novel about love and self-sacrifice, which implies the writers unsuccessful marriage and his frustration of being haunted by the past. The three major characters-Dr. Manette, Charles Darney and Sydney Carton-indirectly reflect this pessimistic depression. Though the novel does have a gloomy tint, sadness and pain should not be deemed as the mainstream of A Tale of Two Cities. Through its bleak shell is a firm belief in mans strength of transcending his limitations and breaking through his mental prisons or the human bondage. This paper,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three main characters painful experiences as well as a comparison with Dickenss personal life, attempts to set forth the optimistic spirit an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life.

Key words: Symbolism; Human Bondage; A Constructive Interpretation

猜你喜欢

双城记
探析《双城记》人物形象背后的人道主义精神
电视双城记:川渝主播共护长江源
《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武汉成都“双城记”
《双城记》
迪拜上海“双城记”
浅析小说《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
泛评文学作品研究方法
《双城记》中狄更斯的人道主义
2016,中国足球的《双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