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突发事件处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2010-12-21张丹萍

学理论·下 2010年11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张丹萍

摘 要:高校突发事件具有较大的影响性和危害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稳定的关键。分析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观念及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3-0340-03

高校稳定历来是社会稳定的感应器,高校的稳定从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社会的稳定。近年来,不时地传出一些与被称为“象牙塔”的高校身份极不协调的声音,近几年,马家爵杀人案,政法大学“1029事件”等接连发生的突发事件,不仅给师生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伤害,影响着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牵动着社会的神经。很多人在疑问,在社会经济条件越来越优越的今天,为什么校园突发事件还防不胜防呢?其实,突发事件本身不是简单的因果对应关系,任何事件都会有其特点,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高校突发事件也不例外。

一、高校突发事件自身特点

突发事件是指在人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或无法预知的情况下猝然发生的灾害性事件。它往往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造成意想不到的影响,甚至可能引发区域性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危机。高校作为高校环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出现的突发事件,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稳定,使得学校师生处于一种危机状态,在突发事件面前,变的茫然无措,正常的教育生活秩序被打断。

(一)突发事件诱因的多样性

首先校园周边复杂的环境及无秩序的虚拟网络社会是引起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高校学生的生活环境大体可分为校园环境、周边环境和网络虚拟环境。校园环境因为学校长久的管理和师生平时的维护,相对平静且简单,而校园周边环境和网络虚拟环境则是社会大环境的一部分,复杂易变,学生们在乍接触平静校园以外的的氛围时,缺乏甄别能力和判断力,容易产生不稳定事件。其次,高校扩大招生与高校后勤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也是重要因素,随着我国高教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后勤社会化程度加深,各方面利益关系变动较大,这就显现出了很多矛盾。比如说,学校的部分资源由公益性转变成了一些盈利性的经济个体,出现了较大数量的贫困生群体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学生群体,后勤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大学生的要求差距过大,引起大学生不满也是造成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频发的原因。还有,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的压力也是一种不稳定因素。高等教育逐渐普及,而社会经济发展一定的程度后,社会提供的岗位难以满足就业需要,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关注的焦点,如果处理不好,将产生社会问题。高校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用一句话概括:少数学生成长环境的差异引起的个性差异,从而产生的冲突。

(二)突发事件发生方式的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

突发事件是矛盾激化的结果,是事物内在矛盾由量变到质变的瞬间飞跃。因此,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难以完全预见的,有很大的突然性,或者说是偶然性。与一般事件相比,高校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事件发生在时间上的不可预见性,往往令校方始料不及或難以防范。从发生的成因分析,突发事件往往是通过一定的契机诱发的,这个契机是偶然的。从量到质的突变过程中,往往有一定的导火线引发。但是,并不是所有类似的导火线都能引发突发事件,而是因时、因事、因环境、因当事者而异,与作用者的综合素质、主观意识等有很大关系,表现出一定的偶然性。当然,这种偶发性又寓于必然性之中。这个必然性值得学生思政工作者深思。

(三)突发事件影响具有可传播性,扩散性

高校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焦点,突发事件一且发生必定引起多方关注,迅速蔓延。同时,充满好奇感的大学生们也很易于聚集观看、讨论甚至参与,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和冲动。特别是当今信息社会,传播媒介发达,突发事件很可能在短时间由内向外迅速扩散,甚至被歪曲传向社会,造成极坏的影响。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旦某校发生了学生突发性事件,消息会不胫而走,并通过网络、报纸、口头等方式很快得到扩散。在扩散中,事件将不可避免地被渲染,从而对学校产生不良影响。

(四)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说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见性并不代表其发生完全没有规律可言。尽管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案件迥异,但是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也有规律可循。一是发生时间相对集中,大多是发生在新学期开始,每年春季,期末放假,毕业环节等。二是发生地点相对集中,比如,跳楼者多选择学校的最高建筑物或者学生宿舍的高层,伤人案件多发生在人迹罕至的校园角落。三是人群相对集中,这个群体一般行为偏激,存在心理障碍,对人和事较为敏感,无法适应学习生活的变化,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还有,事件发生的方式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一般为跳楼,严重斗殴,自残,身心突发疾病等。

(五)突发事件存在潜在性和危害性

高校的人群密度较大,开放程度也越来越大,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高校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理相对薄弱,以及尽管高校具有完善严格的规章制度,但管理稍微疏忽,潜伏的危机就会出现,发生问题的可能性很快增大。高校突发事件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突发事件,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给学校造成财产、声誉上的破坏与损失,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它的发生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其他方面的正常秩序,一定范围内造成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恐慌。俗话说林子大,鸟类多。学校就是个小社会,参差不齐的学生成员众多,突发事件潜在的几率也大。

二、高校突发事件对高校的影响

很明显,高校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便很快成为焦点,不仅引起高校师生关注,而且家长、社会甚至各类媒体也十分关注。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事件的传播速度之快、受关注程度之高、社会影响之大已远非以前可比。高校突发事件使相关各方都承担了巨大的压力,产生沉重的思想负担。

(一)突发事件对高校学生的思想稳定造成震撼

从人们的内心来看,突发事件产生一种危机氛围,使得社会和人们深陷其中。在这种氛围中,高校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秩序被干扰和打乱,学生的身心受到不同程度损害,甚至生命安全也受到侵害。学生在突如其来的事件面前无法辨别是非,茫然不知所措,心理上就会产生极度的焦虑和恐慌,严重的甚至出现人人自危,没有安全感,缺乏人际信任的现象。大学生在突发事件中会表现出思想不稳定、心理失衡、行为失常等现象,尤其是部分学生在不了解真实准确信息的情况下,又不愿主动交流和沟通,造成情绪冲动、擅自采取行动等,这往往又是新的不稳定的因素。这样,突发事件会对高校学生的思想稳定造成震动或慌乱。

(二)成为高校各类矛盾的催化器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招生和就业改革力度加大,后勤社会化进程加深,各方面利益关系变动较大,高校稳定工作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各种矛盾也比较突出。高校突发事件很可能激化内部潜在的矛盾,造成一系列不稳定的局面。高校内部潜在的矛盾通常具有社会性、复杂性、群体性的特征,这对高校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突发事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涉及千家万户,是学校、家庭、社会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如贫困生问题,这已成为影响学校发展和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突发事件过程中,各种矛盾不断集中、突出显现,如果解决不好,极易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催化和加深诸如招生、就业、后勤改革等系列高校内部矛盾。

(三)以小至大,延伸校外,影响社会

校园暴力、学生集体中吸毒或学生性骚扰事件。如果对突发事件不及时有效地应对,或者处理失当,极易导致突发事件的影响扩大和难以控制,将使整个校园变成社会关注的焦点,弄得人心惶惶,不仅教师无法专心授课、安心工作,学生亦焦虑不安。前两年北京某高校发生的1029事件中教授被砍的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事件发生后,各种各样的消息借助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各种媒介和渠道蜂拥而至,顿时给学校造成一种紧张恐惧气氛,导致师生逆反、埋怨等不良情绪迅速蔓延,不仅无助于事件的调查与处理,反而帮倒忙。社会的发展与变化,高校或因学生因素、或因自身管理因素、或因校外各种因素的介入,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已受到严峻的挑战,突发事件在学校的影响延伸至校外社会。更有甚者,突发事件可能被国内外反华势力利用,对青年学生进行西化、分化,而此时处于事件中的年轻学生,警惕心理变弱,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及方法

校园安全稳定是学校其他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关系到广大师生的利益和学校集体的财产安全,甚至关系到社会的发展、稳定。遇到突发事件时,如何运用正确灵活的策略,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作用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学校是否具备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是避免和解决突发事件发生的关键。预防和处理学生突发事件是高校乃至社会的一项政治任务。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这正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用武之时。在遇到突发事件过程中,我们要克服麻痹消极的思想,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把握好思想政治工作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原则,充分估计形势,正确引导舆论,讲究思想、政治工作的艺术和方法,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预测、协调、导向等作用,善于协调各方关系,巧妙化解矛盾,充分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倡导和谐思想,创建和谐的校园思想氛围,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协调与导向作用

从上面分析的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来看,突发事件表因多是学生利益得不到调解、协调所致。所以,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向学校建议尽量争取高校的办学资源,完善教学生活设施,利用优美的校园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来缓和师生的情绪,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同时尽量建造完善的生活设施满足学生们的生活学习需求,学生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硬件环境里,矛盾容易调和到一个和谐的状态,不易产生突变的言行。另一方面,用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协调学生们的心态,在管理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密切关注群体思想动态,及时化解消极心理,把学生们的情绪协调到一个和谐的状态,预防和避免因心理问题而诱发的违法违纪行为。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反映思想。作为行为的先导,只有用正确的思想作指导,才能产生出正确的行动。在突发事件中,学生急于找到一种思想导向和寄托,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一旦有某些错误暗示和过激行为作参照,他们就会盲从、跟風。如果此时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把正确的导向指示给他们,使正确的和谐思想成为主流思想,从而掌握突发事件处理的主动权,逐步解决问题。引导他们由惊恐走向理性,站在全局和大局的高度看问题,相信依靠大家的力量可以圆满地解决问题,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

(二)重视思想动态估测,关注校园风气和思潮,消除事件诱因,加大防范力度

很明显,“探讨事物动因是寻找规律的唯一途径”。只要我们真正掌握了对思想动机起支配作用的规律,就能够预测思想发展的趋势,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高校发生的突发事件,就是对学生在社会背景急剧变化中的思想动态估测不够不准,贻误防范处理时机而发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紧跟时代,有针对性,以小见大,注重实效。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准确预测学生的思想,对可能存在的突发事件诱因和发展态势认真分析研究,找出可能导致发事的成分,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及时做工作化解矛盾,消除隐患;只有未雨绸缪,才能将易导致突发事件的不良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妥善处理好相关问题。在全面敏感估测事态的条件下,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系统,制定应急方案,来维护学校稳定。

(三)因事制宜,采取多变灵活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讲究事件处理的艺术

事件发生时,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第一时间及时赶到现场,调查清事件的事实,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妥善处理当事学生的情绪工作。不能简单地想当然地站到学生的对立面去,“高嗓门,摆架子”吓唬人以及简单地去处罚,容易适得其反。如果与学生格格不入,不给学生以诉说的机会,事件发展可能会失控,就会向更坏的方向发展。当然安慰学生,并不是意味着做和事佬,而是决策要果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势利导,将事件引向既合情合理又合法的解决方向上去,达到息事宁人的目的。在进行事件调查的时候,要积极发挥学生党员和干部的作用,把当事学生与周边学生很好地剥离出来,采取切分群体、各个击破的方法,分类进行疏导教育,瓦解分化,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达到惩处违法者、教育多数人的目的。

(四)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把日常法制教育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

学生工作者应该建议决策者们加强和完善法制教育在学生教育中的内容和体系,这是应对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治本之策,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义。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法律品质,增强法制观念,让大学生了解法律的价值、意义,明白法律的禁忌和要求,才能达到预防突发事件的目的。加强法制教育,要把日常法制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把该项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衡量标准和检查指标,使法制观念真正成为学生思想观念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法制教育,同时以德服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和依据。两者结合教育的方式可以多样。比如,我们可以根据与高校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并完善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寓法制教育于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做到法制教育进课堂、进书本、进学生头脑。预防胜于治疗,做到时刻有法制观念、危机意识,有计划、有组织地做好安全防范教育,真正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做到有备无患。

总之,平日老生常谈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防范和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显现出的厚积薄发的力量举足轻重,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继续认真总结、反思,从而积极有效地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较高思想素质、身心健康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于钦华.突发事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4,(3).

[2]张再垡,刘健,刘胜,黄维友.思想政治工作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策略及方法研究[J].思想工作探索,2005,(4).

[3]张家伶.更新思想政治工作观念,有效应对突发事件[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4]姚文华.思想政治工作应对突发事件的对策[J].实事求是,2004,(5).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