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2010-12-08姚淳
姚 淳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
上海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姚 淳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访谈等方法,对上海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进行研究,探讨上海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结果发现:上海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储备较少、社会对艺术体操项目认知度较低和招生困难是上海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采用多元化招生,提高社会认知度以及进一步完善培养体制等建议。
上海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
竞技体育的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后备人才的培养与链接,艺术体操项目亦是如此。艺术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数量与质量是该项目发展的基石,也会直接影响到此项目的持续性发展[1]。艺术体操是一项以观赏性、竞技性完美结合的运动项目,充分展示了女性特有的魅力。虽然艺术体操项目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我国艺术体操项目发展较快。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我国艺术体操项目取得了集体全能第二名的优异成绩,体现出我国艺术体操项目近年来的巨大进步。上海市艺术体操队在全国一直保持中上的运动成绩,在2009年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中,上海艺术体操队获得个人全能第八名,团体总分第四名,集体全能第三名的成绩。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目前上海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从而为相关的体育部门和训练单位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上海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由二、三线运动队所组成。二线队即上海市艺术体操队的二线队,三线队包括长宁区青少年业余体校、浦东新区青少年业余体校、静安区青少年业余体校。本文以长宁区青少年业余体校、浦东新区青少年业余体校、静安区青少年业余体校以及上海市体操中心艺术体操队,以及上述单位的相关负责人、教练员、运动员以及部分家长共122人为主要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上海图书馆公共目录检索系统、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文献检索中心以及中国期刊网、中国硕博士论文数据库,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收集本研究所需的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3份,包括教练员问卷、运动员问卷以及家长问卷。采用亲自发放并收回的方法,分别对上海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单位发放。共发放教练员问卷13份,有效问卷13份,有效回收率100%;运动员问卷70份,有效问卷62份,有效回收率89%;家长问卷40份,有效问卷38份,有效回收率95%。
1.2.3 访谈法
对上海市艺术体操队后备人才培养的教练员、运动员、家长以及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了解目前上海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听取他们对上海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1.2.4 实地调研法
多次到到上海市长宁区青少年业余体校、浦东新区青少年业余体校、静安区青少年业余体校以及上海市艺术体操队4个训练单位进行实地调研,对训练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并归纳总结。
1.2.5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2 上海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2.1 后备人才数量与分布
目前上海市体育局下属开展艺术体操后备人才训练的队伍有4支,其中三线运动队有长宁区青少年业余体校、浦东新区青少年业余体校和静安区青少年业余体校。上海市体操中心艺术体操队所属预备梯队为二线运动队。长宁区青少年业余体校有教练员3名,在训运动员16名;浦东新区青少年业余体校有教练员3名,在训运动员16名;静安区有教练员2名,在训运动员13名;上海市艺术体操队有教练员5名,在训运动员18名,其中,外地引进队员14名。目前上海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中共有二线教练员5名,三线教练员8名,教练员总数为13名;二线在训运动员18名,三线在训运动员45名,在训运动员总数63名。
2.2 培养模式
目前上海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二线队即上海市艺术体操队采用的是专业化的培养模式,青少年运动员的学、训、食、宿统一由体育部门管理。三线队采用的是“体教结合”培养模式,长宁区、浦东新区和静安区采用主要是体育部门和相关学校合作办学的模式,后备运动员在学校内注册学籍同时在体育局注册运动员身份,在完成正常文化课教学之余,参加艺术体操训练。长宁区青少年业余体校与上海市西郊学校联合组建艺术体操训练队,浦东新区青少年业余体校与上海市东陆路小学联合组建艺术体操训练队,静安区青少年业余体校里参加训练的青少年来自于静安区不同学校或幼儿园。
2.3 招生与选材
招生与选材是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中重要的环节,有效的招生可以增加艺术体操后备人才的基数,同时有效的选材可以避免人才浪费[2]。目前上海市艺术体操三线运动队的招生普遍采用教练员亲自挑选“苗子”的方式,主要运用经验选材与指标选材的方法,即教练员用目测法对青少年的相貌与体型进行评估,选取四肢较长、五官姣好的女孩子参加艺术体操训练。除本地选材之外,从外地引进具备一定艺术体操基础的青少年,也是目前上海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储备所采用的方法。
2.4 竞赛
竞赛是对艺术体操青少年运动员训练成果的一种检验方法,同时也是上一级训练单位选拔优秀运动员的重要手段。目前上海市为艺术体操后备人才所举办的比赛主要有:艺术体操上海市运动会(每四年一届)、上海市学生运动会(每四年一届)、上海市青少年运动会(每两年一届)、上海市艺术体操锦标赛(每年一次)以及上海艺术体操队组织的素质测验(每年一次)。二线运动员除参加上海市组织的赛事之外,同时承担参加全国比赛的任务。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十三届上海市运动会中,艺术体操项目设金牌4块,第十四届上海市运动会,艺术体操项目设金牌8块,金牌数有逐届增加的趋势。
2.5 输送
目前上海市艺术体操三线队向二线队输送运动员的渠道比较通畅。输送主要采用三线教练员推荐,二线教练员通过评价运动员的外貌体型,并通过一段时间试训考查的方式,对运动员各方面的运动能力进行综合评估,择优录取。二线队员的输送主要通过参加比赛的成绩和综合考评来决定其是否转为一线运动员。影响运动员输送的主要问题有两方面: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未达到上一级训练单位的要求以及家长支持力度不够。
2.6 学训情况
2.6.1 文化课学习情况
2.6.1.1 学习时间
上海市长宁区、浦东新区和静安区的青少年运动员全部就读于普通幼儿园、小学与中学,每天学习时间均为5小时以上。上海市艺术体操队的二线运动员每周文化课学习4次(2早2晚),每次学习时间均为3小时以上,不会占用文化课时间进行训练。
2.6.1.2 学习效果
上海市长宁区、浦东新区和静安区的青少年运动员的学习成绩均为中上水平,在学习方面具备一定的自信心。上海市艺术体操队的二线运动员,在问卷的统计结果中显示,她们对自己的学习自信心较为不足,普遍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方面与同龄人存在一定差异。
2.6.2 训练情况
三线队的训练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上海市长宁区、浦东新区和静安区的训练时间为周一至周五,采用放学后训练l~2小时,周末会安排训练一次,时间在3~5小时,每次课的训练时间安排主要包括基本功练习和器械练习。二线队为专业化训练,除周末调整之外,平均每天训练时间为6~8小时。训练内容趋向于专业素质和技术性练习。
2.7 硬件设施
上海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训练场地均为专用艺术体操场地。其中,长宁区少体校和浦东新区少体校与学校联合组建的运动队,在学校内的专用场馆进行训练;静安区艺术体操队的训练场地设在静安区青少年业余体校的场馆内;上海市艺术体操队训练场地为训练场馆。各训练队所需的训练器材与设备充足,可以满足运动队需求。
2.8 教练员
教练员的业务水平、职业道德以及人文素养会对青少年运动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教练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对培养后备运动员有重要的作用[3]。通过对上海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教练员年龄、执教年限、学历、职称、运动经历以及运动员等级等进行现状调查,发现上海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教练员的整体特点为:学历较高,趋于年轻化,有着较强的职业道德素养。超过半数教练员具有专业队训练经历。从对教练员自身业务水平的调查显示,目前诸多教练员希望在专业理论知识、实践经验、编排能力、训练方法手段、裁判规则方面能够有不同侧重点的提高。
3 上海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对策
3.1 上海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3.1.1 梯队建设尚需完善
一个运动项目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梯队建设。重视运动项目的普及,扩大训练人口的基数,在此基础上培养高质量的体育人才,是培养后备人才以及发展运动项目的关键所在[4]。上海市共辖18个市辖区,而开展艺术体操后备人才训练的只有三个区和一个训练单位。而四个训练单位的在训运动员人数不超过百人。由此可见,上海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的训练人口数量很少,基础过于薄弱。上海市艺术体操项目如想取得持久的发展,就应该有更多基础训练单位开展该项目,扩大训练人口,以避免出现后备人才枯竭而导致输送链断裂的问题。
3.1.2 社会认知度较低
一项运动项目的发展与提高与此项目的普及性有着充分的联系[5]。上海市艺术体操的普及程度较低,社会认知度较低,对于艺术体操项目的发展有着一定的限制作用。目前,艺术体操项目在社会中仍然不能被广泛关注与接受。有很多家长对艺术体操项目感到陌生,更有家长将艺术体操与竞技体操项目混淆,担心孩子因为从事了“体操”项目,而影响到身高发育,从而拒绝让孩子练习艺术体操。此外,上海作为经济发达的城市,适龄儿童的未来选择面较广,一些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参与这项辛苦且成才率较低的运动项目。由此可见,社会大众对此项目的认知较低已经影响到上海市艺术体操项目的普及与发展。
3.1.3 人口因素客观上导致招生选材的困难
3.1.3.1 上海市人口基数较少,导致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匮乏。与很多人口大省动辄数千万的人口相比,上海市的常住人口不到1 800万人,这其中外来常住人口就达到了438万人,占25%;在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青少年人口为158万,仅占总人口的8.88%[6]。参加艺术体操训练的适龄儿童较少,直接影响到后备人才的储备。
3.1.3.2 独生子女众多,青少年吃苦能力下降。在对教练员目前所带运动员困难的调查中,有80%的教练员反映,运动员不能吃苦是训练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一些输送至二线运动队的运动员,因为不能接受更加专业化、更加辛苦的训练而放弃留在二线运动队。
3.1.3.3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儿童营养水平过剩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教练员反映,在招生中,较难挑选到非常符合艺术体操项目要求的具有偏瘦修长身材的适龄儿童。
3.1.4 “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制度有待完善
3.1.4.1 学训关系尚需调节。上海市艺术体操三线运动队主要培养模式采用的是“体教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训矛盾的影响。同时,学训对立的矛盾仍然存在。由于训练时间有限,很多青少年运动员的竞技水平难以达到输送单位所需要的水准。
3.1.4.2 体教关系有待理顺。目前上海市艺术体操“体教结合”采用的主要方式是体校联合模式,运动员的训练、学习分别受到体育和教育系统的管理[7]。这样,由于两种体系的考核方式不同,置于两个体系下的运动员培养必然会受到影响。目前来看,上海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的“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着重于教育体系这方面:青少年的主要身份还是学生,运动训练也仅仅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抽空进行的。这导致了运动水平难以提高,并由此对运动员的输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下级运动队输送上来的运动员技术水平未达到专业化要求,专业队教练需要纠正其错误技术,甚至从最为基础的动作重新练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其主要原因是,三线运动员在学习时间以外的有限时间内进行训练,训练时间不够充足,导致训练水平提高较慢,未达到上一级训练单位的要求。
3.1.4.3 竞技训练的投入度有待提高。对某些学校和学生家长来说,升学率的保障才是第一位的,孩子参加特长班的主要目的是为今后能在考试中加分。通过走访发现,由于特长班安排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教授文化课,所以当有些孩子顺利进入特长班学习后,便放弃了艺术体操训练。
3.2 上海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建议
3.2.1 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加强科学化训练
学训矛盾的深层次矛盾在于时间在训练与学习中的平衡和有效利用[8]。只有合理协调青少年学习与参与艺术体操训练的时间,才能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进行有效的训练。在科学化、系统化的训练安排中,通过运用合理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使运动员在技能方面得到有效的提高。训练质量的提升,可以保证运动员运动技能的增强,同时,减少了在无效训练中所浪费的时间,达到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尽可能地提高运动水平。
3.2.2 加强社会宣传力度
艺术体操作为一项奥运会参赛项目,一项具有审美性的项目,应该在社会中加强其宣传力度。在信息时代广泛被应用的时代,媒体、网络等都具有广大的宣传效应,可通过运用多种渠道和方法对艺术体操项目进行宣传。可利用电视媒体的传播效应,播放奥运会、全运会等重要赛事的艺术体操比赛直播或录像,对艺术体操项目加以宣传。通过艺术体操可以培养女孩子的高雅气质,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喜爱这项运动。
3.2.3 更加灵活地推广艺术体操项目
上海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的投资主体还是市、区两级政府,虽然上海市经济发达,可是目前存在的艺术体操队伍也就几支而已。建议放开投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后备人才的培养。可以参照欧美国家的运作模式,利用艺术体操具有的健身、塑形以及提升气质的特性,在社会上推广艺术体操俱乐部,并将艺术体操项目引入更多的中小学乃至健身房中。这样,艺术体操后备人才缺乏的问题也能更好地解决。
3.2.4 多元化招生并有效选材
可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电台等宣传报道的方式,可让喜爱艺术体操的孩子报名参加训练。利用多种渠道在社会中争取到更多资源,在适龄儿童中选取更多可作为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苗子。同时,让更多喜爱艺术体操的青少年有机会参与艺术体操训练,从而扩大上海市艺术体操的普及人口。
3.2.5 进一步完善“体教结合”制度
“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是上海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所采用的主要模式,其优势在于既保障了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又参加了艺术体操训练,为上海市艺术体操的发展提供优秀的后备人才。目前上海市所采用“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更偏重于教育体系,这可能会导致体、教两者不能平衡的发展。建议创建统一的学、训协调机制,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形成一个符合教育规律与运动训练规律的培养新体系,吸引更多有艺术体操特长的青少年参与艺术体操训练。并通过完善的“体教结合“培养体制,使上海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得到全面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培养,让青少年在文化课学习与运动技能两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与发展。
此外,对于参加艺术体操训练的青少年进入特长班的文化课学习,需加强制度中细节方面的完善,从而避免人才流失。上海市体育相关部门与教育相关部门应携手制定相关的政策条例,在保障青少年运动有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为更加有效的招生、培养以促进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发展铺垫良好的基础。
[1]吴欣,郑丽冰.我国艺术体操后备力量现状及培养对策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5):99 -101.
[2]汪敏,刁在翦,朱正楠,等.中国艺术体操后备人才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1):35 -37.
[3]刘志明,杨卫民,许以诚.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2):56 -60.
[4]王雷.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2):74 -76.
[5]潘迎旭,钟秉枢.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4):21 -24.
[6]郭修金,虞重干,平杰.上海市实施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审视与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5):447-449.
[7]蔡耀州.浙江“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与对策[J].贵州体育科技,2008,(2):18 -20.
Cultivating talented reserve for rhythmic gymnastics in Shanghai
YAO Chu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mion & Sports Train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Through methods of literature,questionnaire,interviews and so on,it made a study of cultivating talented reserve for rhythmic gymnastics in Shanghai,the cultivating mode of talented reserve and got conclusions that there are some shortages in lack of talented reserve,loWsocial awareness and difficult attracting neWtrainees.It made suggestions on diversity recruitment,increase social awareness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cultivating system.
Shanghai;rhythmic gymnastics;talented reserve;cultivation
G834
A
1009-9840(2010)04-0027-03
2010-09-07
姚淳(1985- ),女,河北保定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