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锡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构想

2010-12-05章永刚

职教通讯 2010年3期
关键词:区域性高技能无锡

章永刚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63)

无锡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构想

章永刚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63)

苏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给无锡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风向标;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现有的规模优势、市场前景、专业特色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为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充分条件。创新机制,架构体制,统筹、协调和引领本市各高职院校整合优势资源、坚持特色发展,形成集约化和专业化的优势,整体提升综合实力,是实现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根本保障。

区域性;高职教育;一体化;机制;构想

机制是一个组织系统科学、有效运行的根本保障。无锡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的中坚力量。为使区域性高职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升整体综合实力,无锡市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国内一流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中心”的建设目标,在发展模式上将区域内各高等职业院校纳入了统一的组织框架。但是,从目前该“中心”的运行情况来看,整个组织的形态还比较松散,真正与组织框架相匹配的统一协调机制还未形成。

一、现有运行机制剖析

办学投入机制(办学经费投入、政策投入)和调控机制(市场调控、质量监控)是保障各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运行机制。目前,不同院校间的运行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具体如下:

(一)办学投入机制

经费投入是办学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无锡11所高职院校中4所归属江苏省教育厅(见表1),办学经费按学生人数下拨(人头费),办学经费相对充裕;2所隶属无锡市政府,1所隶属县区级政府,1所隶属经济开发区,办学经费存在按职工人数下拨、差额拨款和自筹自支三种形式,大部分办学经费依靠学费收入;3所民办院校,办学经费自筹(民间投资和学费收入)。

政策投入决定着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模式。从宏观管理方面来看,各院校由于其归属不同(见表1),所享受的各种政策也存在差异,比如省教育厅所属院校可享受定期或不定期的重点建设项目投入,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定编、教师进修和培训等方面相比其他不同隶属的院校可享受更优惠的政策。

(二)调控机制

历年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显示,本地企业一直是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每年平均有50%左右的应届毕业生选择无锡本地就业,因此,无锡市人才市场供求信息是各院校招生计划制定和专业调整的“晴雨表”,每年的人才供求信息和市场预测成为各院校自行调整招生计划和专业方向的主要依据,但是在院校间、院校与政府间、院校与行业间的交流与协调较少。

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方面,各院校统一参加五年一轮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从此项评估的标准制定到专家组成来看,依然是教育“圈内”评价。

(三)存在问题

1.由于经费投入和政策投入的机制不同,决定了各院校在教学改革中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发展的视野和决策不同。部分办学投入少、条件差的院校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不可避免的在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等方面出现盲目追逐市场、急功近利的现象;部分办学投入有保障的院校为增强社会地位,扩大规模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在专业的增设方面也存在盲目性。由于各院校在办学规模、专业设置、特色定位、招生计划等方面仍然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划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加之人才培养周期与人才需求波动不同步,盲目“追涨”造成了很多的资源重置和浪费。通过对无锡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和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招生人数进行比较分析,显示当前无锡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依照目前的模式发展,难以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表1 无锡区域高等职业院校隶属关系、特色专业及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需求匹配情况

2.未建立完善的“投入—产出”绩效评价体系。各院校的教学质量依旧是教育领域的权威机构说了算,而作为使用“产品”的最大客户——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难以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评估,不符合现代管理学理论,质量监控体系远落后于经济发展需要。

3.未建立有效的市场预警和调控机制。在当前运行机制下,各院校的专业设置带有较大的盲从性,受人才市场即时信息影响较大,热门专业一拥而上,突出表现在经济管理类和IT类专业领域。譬如,财务管理、计算机应用、软件、动漫和游戏等专业,这些专业多数定位在通用领域,未能与学校原有的专业特色交叉融合,在特色、层次和从业岗位上与本科没有区分度,人才培养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4.由于办学规模快速膨胀,短平快通用专业重复设置,使各院校原有办学特色日渐平淡,无法与现代产业的“集约化、特色化和高技术含量”的发展趋势相匹配(见图1)。虽然总体规模发展很快,但还是“自由贸易市场”,整体实力不强,教育资源的集聚停留在物理位移层面,没有实质性的资源优化和融合,与建设国内一流“高等职业教育中心”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图1 无锡区域内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因此,要使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动态适应区域产业发展,形成集约化、特色化的整体优势,必须创新机制,逐步构建由政府引领、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一体化运行机制。

二、现有基础条件分析

(一)市场环境和市场需求

苏南乡镇企业转型和国外跨国企业的集群和聚集,农村城市化的加快,城际轻轨和高速列车的开通,苏南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已经形成。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助推了各地区的产业聚集和结构调整,无锡“五大中心”、“三谷”、“三基地”和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建设,以其“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的整体协同优势,正逐步形成无锡区域创新经济新格局,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区域产业的集约化、特色化和彼此错位协同发展等一体化发展趋势为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风向标,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区域经济的特征就是职业教育的特征,以产业市场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其跨界教育(工学结合)特性和职业特性决定了办学方向必须紧跟这一发展趋势,按区域经济结构统一组织专业建设(专业群建设)和分工协作,建立统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市场,优势互补、联合协作,促使现有的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和配置,进行专业群的整合与重组,整体提升综合实力,使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要素资源的效能和能量得以“最大程度的释放”。

(二)政策环境

无锡市政府为了提高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协同性,促进各职业院校间的资源共享,在“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藕塘职教园区”,并配套建设综合性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为职业教育资源聚集和集约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三)规模优势

无锡地区现拥有11所高等职业院校(含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无锡办学点)及4所五年制高职学校,2009年高职层次在校学生总数达80 000多人,已成为苏南地区重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与东部中等发达城市相比,在规模和数量上已据领先水平(见表2)。

综上所述,无锡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在市场、规模、专业特色(见表1)和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已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形势的驱动下,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动因已经形成。

三、无锡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构想

机制创新,首先是体制创新,其次是制度创新。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中,体制性障碍是最主要的掣肘,体制创新是关键所在。实践证明,要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中心”,单靠高职院校的自身努力是不够的,必须有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按照学校为主、地方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突出重点和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增强办学的宏观监控力度,提高办学主体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动态适应能力,使学校明确办学服务面向及特色定位,了解和研究区域社会需求,不断研究、调整各自的发展模式,加速专业群的整合与重组。在统一协调下,各院校坚持以特色发展带动规模发展,以办学特色的凝炼与彰显为内生机制,获取特色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价值。在特色领域上立足国内一流,瞄准世界一流,建立彼此专业互补、相互依托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实现区域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利用最优化,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结构形态和运行机制。

(一)发展模式设计

地方政府宏观引导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建立政府部门主导的全新的统筹管理构架,以区域特色品牌专业建设为抓手,整合各利益主体的资源要素。本着纵向控制适度、横向联系加强的原则,以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发展需求为依据,保证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的最大适应性,实现一体化共同发展目标,获得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的最优化发展。

在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下(见图2),各院校通过高职教育要素资源的流动和配置,使专业特色优势凸现,整体实力增强,形成大型的、国内一流的乃至国际一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即机械制造与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经济贸易与现代服务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应用电子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现代城市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动漫创意与设计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汽车维护与营销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以及信息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等,以国际化的技术和水准,建立国内一流的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各院校以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中心,辐射设置和调整相关专业,形成特色品牌专业基地的“卫星群”,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动态适应,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和储备高素质人才。

图2 一体化模式下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状况

(二)管理体制构架

由分管教育的市领导、各行业协会秘书长、各高职院校校长、市教育局领导、市人才服务中心领导、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领导参与成立“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领导各基地建设工作(见图 3)。

图3 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管理框架

(三)制度保障

地方政府要在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税收等方面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通过合作、合资、联办、共建等多种互动形式,整合社会力量和优势资源,建立产政学研合作办学长效机制。

“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负责宏观指导各高职院校优势互补、资源整合、错位发展;协调学校与政府、学校与行业、学校与学校间的各种关系;以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为标准,进行绩效评价;研究制定区域高职教育发展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建立学校间、学校与企业间人才流动机制,确保“中心”各基地能真正拥有一支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队伍。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提供阶段性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信息。

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将“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中心”建设作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点工作,协调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为“中心”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各行业协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利用行业优势定期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成长性研究,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提供市场依据。

各高等职业院校要打破现有的管理制度框架,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抛弃传统大学“以自我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利益适当让渡,形成互为融合、互为依托、互为补充和互为流动的联合协作体。依托国家级、省级、市级特色品牌专业,突破学校本位模式、拓展特色办学空间,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科技成果应用、技术创新为两翼,切实依靠地方政府的统筹管理和政策支持、行业和企业的深度参与,通过合作、合资、联办和共建等多种互动形式,整合优势资源,形成集约化、产业化、专业化办学的规模优势,实现产政学研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

[1]无锡市人事局.无锡市2009年度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R].江南晚报,2008-01-01.

[2]苏、锡、常市政府.苏、锡、常“十一五”发展规划[R].苏、锡、常政府网.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名单[Z].http://gaokao.eol.cn中国教育在线.

[4]刘欣.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内部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C].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5]张小刚.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3).

[6]马庆发.“长三角”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07-10(上).

[7]江苏省考试院.江苏省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

[8]章永刚.无锡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4).

[9]邢晖.发展职教亟需克服体制性障碍 [N].中国教育报,2005-01-13.

[10]上海市统计局.2008上海统计年鉴.

[11]东部地区各高职院校.学校概况[Z].苏南地区各高职院校网站.

G521

A

1647-7747(2010)03-0063-05

2010-01-19

章永刚(1964-),男,无锡人,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高职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 谭 明]

猜你喜欢

区域性高技能无锡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无锡一棉
高技能人才“四元三阶六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的通知 国办发〔2017〕11号
正确认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由2016年无锡中考17题说起
区域性综合管理模式对妊娠期糖尿病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