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社会职业存在的模式探析

2010-12-05

职教通讯 2010年3期
关键词:子系统个体职业

王 博

(天津大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天津 300072)

现代社会职业存在的模式探析

王 博

(天津大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天津 300072)

人类社会具有宏观社会系统的客观存在性、社会子系统的功能存在性的特点。通常,社会子系统的功能存在性具有:功能效果必然存在性、功能价值的积极与消极意义并存性、功能界定的主观模糊性、功能存在的历史变迁性四类主要特征。各个职业类别作为一类社会子系统,人的职业存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存在,同样具有功能存在性的特征。总结起来,现代社会个人的职业存在规律,可以用“职业存在的功能——受益模型”加以概括,即个体功能对社会需求和职业收益对个人需要的双重满足。

职业存在模式;社会功能;社会需求;个体功能;职业收益;劳动价值实现方式

职业作为一种伴随人类社会分工而产生的社会现象,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及管理学领域的学者都对其有一定研究。但大多数研究都是从某些特殊的职业行为、职业心理和社会职业现象着手开展的,而很少涉及对职业存在和发展基本模式问题的探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人通过从事特定的职业改造自然和社会,以维持人的生存并促进社会的发展。[2]这样,可以将社会中人,在一定职业岗位上,通过自己劳动维持生存,服务社会的现象称为人的职业存在。

人的职业存在与人的生物存在和社会存在不同,后者是人作为生物和社会成员的客观实在,是必然的存在而不受任何人与社会意志影响的,但职业存在则是一种可能存在。人的职业存在是普遍性的社会现象,但有其存在的原因、特征和变化发展的规律,本文所要研讨的就是现代社会中人的职业存在及发展的基本模式。

一、社会系统存在的客观性及其子系统存在的功能性

职业产生是社会发展的伴生品,故分析职业存在模式要从对社会存在模式的研究入手。职业起源于社会大分工,马克思指出,社会分工是由原来不同而又互不依赖的生产领域之间的交换产生的。[3]人们通过职业劳动,生产出社会财富,从而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职业的存在及其运动本身,就构成人类社会存在和社会运动的丰富内容之一。[4]

(一)社会系统存在的客观性

以系统学的眼光看来,人类社会可以被视为一个复杂的综合巨系统。社会中所存在的不同类型的组织和个人,都可以视为该系统某一层次、类型的子系统或系统要素,如政府、企业、非政府社会公共部门、个人等。[5]对于这个大系统——人类社会(可以是全球的人类社会、也可以是一个国家、城市或某一相对经济独立的社会集群),我们可以视其为一个自组织、自适应的系统。该系统处于不断的演化与发展过程中,其变化的作用力即源于系统内部,也源于系统外部。该系统下的各个子系统和系统要素,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存在于此一系统中,并对系统整体发挥着一定的影响,在彼此间的交互作用下共同促进着宏观社会系统的稳定与发展。

从社会性大系统的整体角度来看,我们无法用一个确定性的说法,来描述该系统存在的价值和演化、发展目标。自古至今,众多哲学大家都在思考着人类社会之所以要存在又将走向何处这一深刻的问题。但除了一些饱含哲理又富有争议的结论外,并没有对社会产生多大影响。所以,我们只能说人类社会的存在是一种客观事实,不以人类本身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该系统存在的功能表现也只能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系统为我们每一个社会人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平台,而并非为了达到什么确定的目标而存在于世。

(二)社会子系统存在的功能性

尽管社会系统的存在在我们看来是客观的,但社会系统之下的各个子系统,各类型的社会组织,各种各类的职业群体,以及从事各项工作的职业人,其存在则有具体的社会意义。在社会学的功能主义视野下,与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各个部分相似,社会系统中的各部分也需要协调地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行。人类社会是由在功能上满足整体需要,从而维持社会稳定的各部分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6]其中的各个子系统,其存在的必然性是由它所具有的,能够满足宏观系统一定要求的功能价值所决定。在社会系统中没有具体功能的子系统,就好比生态系统中不能获得足够食物供应的生物物种,是无法在社会中稳定存在的。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需要以其功能保证自身存在的社会子系统,是指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职业群体或各职业从业者,而不是自然人。依据现代人本主义的社会治理思想,任何一位有生命的人,都应该获得生存的权力。所以,人的存在不能以其是否发挥了社会功能来定论。没有发挥任何社会功能的人,也就是没有通过其自身劳动来创造任何社会价值,对他人和社会没有任何功用的人,或者因为其年龄、健康因素,或者因为失业,或者因为其有足够的财富而能使其不必劳动,他都应该在社会中获得尊重,得以生存。但对于社会组织和职业人来说,其存在的基点并不是人的基本生存权和人本主义的人文关怀,而是因其功能实现而获得的社会承认。

可见,尽管社会系统的宏观目的性是相对模糊的,但其子系统及一些系统要素,即各类社会组织、职业群体和职业人,存在的功能目的性是明确的。一旦这种社会功能无法发挥,这些子系统和系统要素也必将走向消亡。

二、社会子系统功能存在性的主要特征

功能存在性是社会子系统存在的基本属性,为了能够实现对这一属性更深入的分析与理解,我们还需进一步探讨社会子系统功能存在性的一些主要特征。

(一)功能效果的必然存在性

关于各种社会子系统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每一社会功能子系统都在为宏观系统的稳定和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而只能认为其存在会对社会系统发挥影响。这种影响会有一定的效果,是这种效果体现出了该子系统的功能,也是这种为该子系统外其他客体所承认和接受的效果,支持了该子系统的存在。比如,一家生产食品的企业,其功能是为社会提供某一类型的食品,这种食品必须能为一部分消费者所接受,通过他们所支付的费用,该企业才能够生存,所以说是企业的功能支持了企业的存在,而其前提在于这种功能被本企业外的其他社会子系统所接受。同样,政府提供了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职能,这样的功能尽管不是作用于某一些具体的组织或个人,但对社会存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其得以存在,并由全社会通过纳税的形式保证其存在。

(二)功能价值的积极与消极意义并存性

这里所讲的社会子系统的功能与存在,并非都是对宏观系统的发展与稳定起到积极意义的功能与存在。而仅仅是某一社会子系统或要素的功能,能够满足一些其他社会主体甚至其本身的需要,并能够在其支持下得以生存而实现的存在。社会学家默顿指出,社会系统中并非所有组成部分都发挥着正功能,当社会结构中的某一单位阻止了整个社会或其组成部分的需求满足时,它则是反功能的。[7]如自行车的偷盗、销赃者群体因为能够满足购买二手自行车人群的需要,所以其能够存在;流氓群体能够满足地方黑恶势力的需要,所以其得到资助并得以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同样医生职业,因为能够满足公众诊疗治病需要也能够长期性的得以存在。

(三)功能界定的主观模糊性

如果说功能决定了社会子系统的存在,那么功能本身的存在与否又是如何界定呢?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某一系统所具有的功能是指该系统对输入和输出所造成的改变和影响。[8]拿到社会系统中来,分析其子系统的功能,则可以用它是否满足了功能需要者所提出的要求来界定。如果一个医生能够帮病人治愈疾病,一个工人能够按照工厂的要求开展生产,一个工厂能够生产满足部分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则他们的功能都是存在的。但在另外一些情况里,许多虚无的功能在特定环境下也是存在的,如诈骗行为之所以能够得逞,是因为其所编造的谎言在一定时期,在认识层面上对某些人来说,是能够满足其功能需要的,因此诈骗行为得逞了,骗子群体也得以短期存在;许多政府部门所搞的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也是因为其能够满足部分领导在短期内章显政绩的需要而开展的,而该工程的实施,则保证了众多为工程服务的社会组织和职业人的存在。所以说,这里所讲的社会功能并不一定都是积极的、实际的功能,也包括消极的,或是仅在短期认识上获得接受的功能。功能的大小及存在与否,很大程度上会源于功能需要者的个人认知,具有主观模糊性特点,并通过实际的交易行为得以体现。

(四)功能存在的历史变迁性

从发展、历史的观点看,对社会子系统的功能评价也是变化、发展的,并受到一定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文化意识的制约。许多一定时期内被认为有价值的社会功能,在另外一个历史阶段就变成了无意义,如历史上很多的战争和战争英雄,其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的确发挥了积极、实际的社会功能,但现在看来,这仅是毫无价值的人类间屠杀;再如现在开展的很多改造自然活动,这些行为的承担组织和从业者,当今也具有其确定的社会功能,得到广泛的肯定,但是在未来某一时期,也许其所作所为就仅是无意义的破坏自然环境了。因此,对社会功能评价的历史性差异,将必然造成社会子系统存在的历史变迁性。任何一类社会组织和职业类型,都有其存在的特定历史环境。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历史性特征的存在,那些能提供积极的、能够促进社会稳定和历史发展社会功能的社会子系统,会获得持久性的肯定并得以长期存在;而那些提供消极社会功能,只能短期满足某些人一时主观意愿需要的社会子系统,则必然是转瞬即逝的。

三、以功能存在性为基础的职业存在模式

在分析了社会存在模式的基础上,以同样的逻辑,我们来继续研讨人得以实现职业存在的模式特征。

(一)对职业概念的传统性理解

对职业内涵的界定与理解,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美国学者泰勒认为职业的社会学概念,可以解释为一套成为模式的与特殊工作经验有关的人群关系。这套成为模式的工作关系的结合,促进了职业结构的发展和职业意识形态的显现。[9]日本社会学家尾高邦雄认为,职业是某种一定的社会分工或者社会角色的持续实现,因此包括工作、工作场所和地位。他指出职业是社会与个人或整体与个体的结合点。[10]国内学者刘春生等人对职业概念的定义则是,职业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作为自我主要生活来源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职能的工作。[11]总结来看,这些定义都从不同视角下对职业现象做了概括和解释,其中包含着许多深度分析,但更多则是对现象本身特征的描述,尚未能对职业存在的本质性问题给与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二)功能存在性视角下的职业存在模式

依据功能主义社会分析的思想,某一种职业类型和职业人群体的存在,要以其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的社会功能为基础。而个人能获得在某一职业领域的职业存在,即其所从事的某项社会活动,能够被视为职业行为,根本原因也在于该活动在整个社会分工中具有其专有的职能,发挥了特定的功能。因为活动功能结果的存在,并且能够满足社会中其他个体或组织的一定需求,才会有人愿意为该活动产生的结果支付相应费用,而因为有了费用报酬,该项活动才能够来保证行为施动者的生活,只有有了这种双重保障机制,该活动才能成为人的职业行为。

在经济学视角上,职业行为是一种典型的交易行为,是个体通过自身劳动换取劳动报酬的交易行为。这种交易得以发生要有两点基础:一是个体劳动具有社会意义,对于某些其他人和组织来说是有价值的,其行为所产生的功能能够得到承认;二是劳动所换取的劳动收益对于劳动主体来讲也是有价值的,能够满足他一定的个体需要。这里劳动收益内容是广泛的,不仅包括经济报酬,还包括因为职业行为所获得的个体安全感、满足感、自我实现、社会承认、满意的生活状态等多方面。

(三)功能性职业存在模式的社会基础——社会功能实现

对个人来说,他能在一定岗位上从业,获得职业存在的首要基础是其个体功能对社会需求的满足。这里的核心是个体功能和社会需求间的关系问题。上文中已经说明,在社会系统中,当某一子系统的功能能够满足一定社会需求,该功能的载体——某一社会组织、职业和职业从业者便得以存在。此时所讲的功能和需求是社会系统视角下的,也是有具体的功能成果表现的,如工厂以其生产的产品为功能成果表现,医院以其提供的医疗服务为功能成果表现,而医生、律师、设计师等职业的从业者则以其提供的具体服务和设计成果为功能表现。但是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环境下,大多数工作岗位上从业者的个人劳动成果都不可能有直接的成果体现,不能独立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如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大型组织中的管理人员,他们的工作成果都不存在直接社会价值。

这种差异体现出了个人劳动价值实现方式上的不同。从个体功能发挥到社会需求满足间有两种关系模式:一是通过个体劳动,或者小型的团体劳动来实现,二是通过大规模的组织劳动来实现。对于通过个体劳动就可以满足一定社会需求的职业从业者,获得职业存在的关键,就是要保证其个体功能的成果体现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与满足性。这种适应和满足,是针对功能受用者的主观价值而言的,具有相应的历史性。不过,如果其职业成果仅具有相对消极的社会价值,则个人也难以在该职业上获得长期的职业存在。对于通过组织劳动来实现个体功能的职业从业者来说,其劳动成果能否满足社会需求的关键,不仅在于个体功能的发挥,而更在于其所在社会组织的组织结构和组织资源。此时除了组织内一些高级、关键性岗位外,组织因素对劳动成果实现社会效用的影响要大于个体因素,如一名政府部门的基层公务员,只要他按照组织要求的程序开展工作,只要个人能力和责任心不出奇的差,他都能实现相应的社会效用。因此,大型组织中的一般劳动者所关心的不是个体功能对实际社会需要的满足,而是对组织内需要的满足,甚至是对组织内自身岗位直接上级需要的满足。此时的满足,由于与实际社会需求差距较远,其能够主观界定性会更为明显,也正是因为这一因素造成了许多组织中的内耗问题。

总结来看,每一位理性的职业人为了其自身的职业存在和职业发展,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其个体功能对社会需求的满足问题。在竞争环境下,个体功能能够最大程度满足社会需求的人,会获得相应的职业发展空间;而那些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人,则会被淘汰,失去职业存在的资格。但是社会需求是什么?如何回答该问题本身却是微妙的,其中有积极的需求也有消极的需求,有客观必然的需求也有主观偶然的需求,有长期稳定的需求还有短暂即逝的需求,不同的社会需求会影响从业者的职业行为,也评价着个体功能的存在与否。

(四)功能性职业存在模式的个体基础——个体需求满足

决定个人职业存在的另一基础是,职业收益对个体需求的满足。职业行为本身是经济上的交易行为,个人通过劳动,运用其个人能力和自身资源实现一定的社会功能。从结果上讲,其客观上满足了功能需求者的需要,而在主观上,则是从业者期望能够通过这一交易行为获得一定的职业收益,满足自我需要。

什么是个人的需求?回答这个问题必然是主观、因人而异的。职业行为是一种经济交易行为,在“边际革命”以后,很多经济学家从消费者行为出发研究价值问题,把价值决定视为了个人的心理过程。[12]所以,职业收益对个人需求的满足,也是一种个人心理上的价值决断过程。

从个人从业需求的角度分析,职业收益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获得生存保障收益,主要是指通过职业行为获得的经济收益和其他一些可以保障从业者生活质量的物质收益;二是获得发展性和自我实现性收益,主要是指通过职业存在个人获得的社会地位,社会承认,职业发展空间,自我价值实现的愉悦感等精神性收益;三是获得理想的生活状态,对个人讲,他所从事的职业对现实生活状态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职业影响下的生活状态,也是从业者关注的职业收益之一。

在通常情况下个人三方面的需要很难同时获得满足,这就产生了收益矛盾,也因此造成了职业决策困难等一些心理问题。对不同人,根据其不同的生存状态和职业发展阶段,对职业收益会有不同的价值评价,相应的判断结果会决定个人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行为方式。

四、“职业存在模型”及对其价值应用的展望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个人获得职业存在的模式基础是个体功能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和职业收益对个人需要的满足。缺少第一个条件,个人将无法获得就业机会或是会被现有的职业岗位所淘汰,缺少第二个条件,个人将没有参与职业活动的意愿,会主动放弃就业或消极面对工作。这样,可以用“职业存在的功能—收益模型”(简称“职业存在模型”),来概括现实社会环境下,个人职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特征。[13]

职业存在的功能—收益模型图

“职业存在模型”清晰地揭示了职业与个人发展、教育、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关联关系。笔者认为,可以以该模型为基础,研讨四类与职业相关的基本社会问题。一是在职业的微观层面,以个体功能发展和个体需求满足为主线,研讨个人职业发展的特征规律和职业指导的方法革新问题;二是在职业的宏观层面,以分析社会职业功能供给、职业功能需求和职业收益分配为主线,研讨社会层面的人才供给——职业需求的结构与变化趋势问题;三是在教育与职业的作用关系上,以研究教育的职业服务功能实现模式为基础,探讨教育系统的改革和结构调整问题;四是在职业与用人组织关系层面,以研究个人职业功能实现与组织社会功能实现间交互作用模式为起点,探究组织人员管理与工作流程管理的模式优化问题。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李星.马克思的职业思想刍论[J].党史文苑,2008(4)下半月:48-50.

[3]肖宁灿.马克思恩格斯职业社会学思想探微[J].社会科学研究,1991(3):55-59.

[4]姚裕群.关于职业社会学的几个问题[J].科学·经济·社会,1990(2):96-98.

[5]顾培亮.系统分析与协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

[6]百度百科.功能主义[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33083.htm.

[7] 唐热风.论功能主义[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7(1):6-11.

[8]常绍舜.系统科学方法概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9]泰勒.职业社会学[M].张逢沛,译.台北:国立编译馆,1972.

[10]李宁.知识经济时代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4.

[1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2]蒋自强,史晋船.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3]王博.论职业发展中的“人—职匹配”演化过程与职业指导的模式创新 [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12):5-9.

Exploring and Analysis of the Career Existence Model in Modern Society

WANG Bo
(school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

It is the base social existence model that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of entire macro social system and functional existence of social subsystem.There are four main features for the functional existence of social subsystem:Inevitable existence of functional effect,Positive and negative coexistence of functional value,Subjective fuzziness of functional definition,Historical change of functional existence.Human career existence as a social phenomenon also has its base existence model:both the Individual Function satisfies Social Requirement and Career Return satisfies Individual Requirement.

career existence model;social function;social requirement;individual function;career return;realization wayoflabor value

G710

A

1674-7747(2010)03-0019-05

2010-01-23

王博(1981-),男,天津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职业指导和职业发展。

[责任编辑 谭 明]

猜你喜欢

子系统个体职业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