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气化瘀汤防治肾病综合征激素副作用临床观察

2010-12-03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3期
关键词:副作用气化尿蛋白

徐 惠

浙江省诸暨市中医院(诸暨 311800)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是泌尿系统常见疾病,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激素)为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主要药物,但其起始量大,减药过程缓慢,维持时间长。服用过程中可出现多种副作用,如满月脸、水牛背、多毛、多语、多汗、痤疮;五心烦热、盗汗、眩晕;呕血、便血;腰膝酸软;消渴;神倦疲乏,易感冒等。为了减少激素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笔者采用补气化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激素治疗的不同阶段副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诸暨市中医院2007年3月-2009年4月住院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48例,根据《内科学》(第6版)[1]的诊断标准:(1)尿蛋白大于3.5g/L;(2)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3)水肿;(4)血脂升高。其中(1)(2)两项为诊断所必需。血肌酐、尿素氮均正常。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18~60岁,平均33.1岁;病程3月至6年,平均2.5年。对照组23例,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16~61岁,平均32.8岁;病程4月至7年,平均2.7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强的松片1mg/(kg·d),清晨顿服,配合使用抗凝、抗纤溶、利尿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合用补气化瘀汤加减,组方:白茯苓、薏苡仁、炒白术、党参、生黄芪各30g,赤芍、当归、川芎各12 g,益母草、落得打、丹参各30g,陈皮6g。服用激素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副作用,故按初期、中期、后期进行辨证分型,并运用中药防治。一般服用激素2周后,副作用逐渐出现。初期:往往表现为湿热内蕴之象,可见痤疮、满月脸、水牛背、多毛、多语、多汗,舌红苔黄腻,脉涩。治拟补气化瘀、清热化湿。治疗时前方去党参加泽泻、土茯苓、白花蛇舌草、黄柏、鱼腥草、荠菜花、玉米须等。中期:随着激素起效、尿量的逐渐增多,表现为阴虚火旺,可见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治拟补气化瘀、滋阴降火。在前方的基础上加旱莲草、女贞子、地骨皮、枸杞子、知母、玄参、龟板、何首乌等。后期:激素在减量过程中往往表现为脾肾阳虚或脾肾气虚,易诱发和加重感染、神倦疲乏、腰膝酸软、易感冒等。治拟温补脾肾。在前方基础上加补骨脂、菟丝子、锁阳、肉苁蓉、仙灵脾等。每日1剂,中药均由本院煎药房煎制。两组均治疗8周后对比观察。

1.3 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激素副作用的发生情况及尿蛋白、血浆白蛋白 (Alb)、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血肌酐(Cr)。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过程中出现副作用的情况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副作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表1 两组治疗中副作用发生率比较 n(%)

2.2 两组治疗8周前后生化指标比较 见表2。结果示,两组治疗前后TG、TC、24h尿蛋白定量及Cr均明显下降,Alb明显升高(P < 0.05);TG、TC、24h尿蛋白定量及Cr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Alb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n=25)治疗组(n=23)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TG(mmol/L)1.98±0.61 1.41±1.18"2.01±0.69 1.35±0.11"TC(mmol/L)8.82±1.18 6.71±1.17"8.79±1.20 6.60±1.15"24h尿蛋白定量(g/24h)5.89±2.49 1.51±2.43 6.01±2.51 1.21±2.35 Alb(g/L)22.90±4.10 30.50±2.43"21.80±3.80 32.70±5.50"Cr(μmol/L)130.60±55.40 119.40±59.30"133.10±57.10 98.40±51.50"

3 讨论

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浮肿为主要表现。低蛋白血症可归属于“气虚”范畴;高脂血症及低蛋白血症往往导致血流不畅,可形成血栓。糖皮质激素为治疗肾病综合征的常见主要药物,在长期、足量治疗过程中可以出现多种副作用,严重副作用时不得不停服、减量或需要特别治疗。西医防治激素骨质疏松、继发感染、消化道不适有较好作用,对其他副作用无明显效果,中医药在防治激素副作用上有其自己的特色。

肾病综合征属于中医学“水肿”、“腰痛”、“尿浊”、“关格”等范畴。张景岳曰“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临床研究证实,肾实质内瘀滞是各种肾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且病程越长瘀滞越显著[2]。肾病综合征的整个病程中水湿与瘀血互为因果、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健脾化湿、活血化瘀为基础。补气化瘀汤是以八珍汤去熟地黄、甘草,人参改党参加黄芪、薏苡仁、益母草、丹参、落得打等。八珍汤是治疗气血不足之要方,本方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黄芪,重用补气药,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肾病综合征的初期,往往血液浓缩,黏滞度高,故去熟地黄重用活血药,兼顾养血活血,另加陈皮理气,加薏苡仁增加健脾利湿之效。药理分析认为四君子汤可以增加肝脏蛋白质的合成,调节免疫功能,化瘀药物如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除烦安神的功能,其有效成分主要是丹参酮,有抗凝、抗纤、溶栓、降血脂、调节内分泌等作用,可促进组织病理改变的恢复[3],缓解或减轻肾小球的硬化、肾小管的萎缩。黄芪可上调肾髓质AQP2 mRNA的表达,同时降低肾脏AQP2蛋白表达,从而降低尿钠,提高尿渗,减少尿蛋白,提高血浆白蛋白[4]。故补气、养血、活血可以增加血浆白蛋白、改善血液的黏滞性,可以防治由于服用大剂量激素而致的副作用,使患者更能耐受服用激素。

初期因激素为温燥之品,水湿与热互结,易成为湿热内蕴之象,治拟补气化瘀、清热化湿,常在前方基础上加清热化湿之药物,泽泻、土茯苓、白花蛇舌草、黄柏、鱼腥草、荠菜花、玉米须均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能。药理研究也证实以上药物有中药抗生素的功效。中期往往随着激素的起效,尿量的增多,及温热之品容易伤阴,而出现阴虚火旺的表现,治拟补气化瘀、滋阴降火之品,如旱莲草、女贞子、地骨皮、枸杞、知母、玄参、龟板、何首乌,均为滋阴降火之品,清血分之虚热。后期在激素减量或撤药过程中可出现皮质功能不全、免疫力低下等,表现为脾肾阳虚或脾肾气虚,治拟补气化瘀、温补脾肾之品,如补骨脂、菟丝子、锁阳、肉苁蓉、仙灵脾等药物。上述温补肾阳药物具有调节下丘脑-肾上腺皮质的功能。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中药可以对肾病综合征本身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同时在服用激素过程中可以减轻激素副作用,提高疗效,促进蛋白合成及水肿消失,明显减少住院天数,故适合大多数患者的使用。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08.

[2]叶任高,沈清瑞.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19.

[3]肖利军,李爱平,郭金宝.肾病综合征用黄芪和丹参联合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09,1(6):66~67.

[4]刘少军,顾勇,蒋殷睿,等.黄芪对肾病综合征大鼠肾脏水通道蛋白的影响 [J].中国中西医结合结合杂志,2004,11(5):627 ~ 628.

猜你喜欢

副作用气化尿蛋白
徐长风:核苷酸类似物的副作用
一种病房用24小时尿蛋白培养收集器的说明
小型垃圾热解气化焚烧厂碳排放计算
小型LNG气化站预冷方法对比分析
蚂蚁
药物副作用,到底怎么解?
安眠药可以这样吃
不同时段内尿蛋白量的变化及其对子痫前期的诊断意义
粉煤加压气化新局难破
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尿蛋白肌酐对高血压性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