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作业的多样化设计
2010-11-18陆永兵
陆永兵
数学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数学作业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培养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应进行多样化设计,达到“减负”而不“减质”的目的。同时还要符合童心,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及创新意识,使学生愿做、爱做、乐做,真正成为作业的主人。为此,本文以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为例,探讨数学作业的多样化设计,以期对后期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一、应有层次性,确保学生整体发展
每一位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存在个体差异。设计数学作业时应摒弃传统“一刀切”的设计理念,这种设计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设计作业尤其要考虑基础不牢固的学生,难度过高的数学作业难免挫败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日常数学教学作业设计中,应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圆柱的体积”相关知识时,在讲解完该部分内容后,教师可根据全班学生的个性特点,分为三层次: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设计A类题,对于中等学生设计B类题,对于思维、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C类题。A:已知圆柱的底面积为24cm2,高为12cm,求该圆柱的体积。B:已知一个压路机的前轮为圆柱形,其轮宽为22.5m,半径为1.2m,求该压路机的前轮体积。C:采用塑料薄膜覆盖的蔬菜大棚,已知其横截面为半径2m的半圆,大棚长为20m,求覆盖在该大棚上的塑料薄膜约有多少m2,并且求出大棚内的空间有多少m3。
A类题要求学生仅需掌握圆柱体积公式即可,做到灵活运用;B类题则需要学生理解圆柱体积,在掌握体积公式基础之上进行解答;C类题则需要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画一画,将所学到的圆柱体积知识内化为解题技巧。通过这种分层次设计法,能够帮助基础薄弱学生夯实基础,帮助中等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技能,进一步提升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性。
二、应有操作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操作性作业的设计内容来源于课文中的例题或练习中关于几何与图形的内容,对于小学五年级数学而言,所涉及的几何内容较简单,分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类。在研究此类图形时往往借助教具或学具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可将小学数学作业分为手工类作业和美术类作业。
1.手工类作业。手工类的作业是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的常用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特点,给学生一些启发性的言语,让学生采用较为方便的制作材料或学习用具,达到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目的。如学习五年级下册“认识公倍数”的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学生用3cm长、2cm宽的小长方形铺成边长6cm及边长8cm的正方形,探究哪一个能刚好铺满呢?并将铺设的方法写下来。通过设计这样的作业,让学生自己动手,能够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认识公倍数。
2.美工类作业。由于小学生对颜色比较敏感,喜欢颜色鲜艳的事物。教师可抓住小学生这一喜好,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工类作业。学生可充分发挥想象力自行设计。通过画一画,激发学生兴趣及思维能力,既让他们感到新鲜、有趣,又能够达到巩固已学知识的目的,将数学作业转变为一件艺术品。如学习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内容后,加上之前已学习前后左右上下等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并指导东南西北等具体方向,可识别简单的路线图。而这节知识主要涉及角度,教师可从实际生活出发,布置以下作业:让学生在图纸上绘制一艘轮船向正北方向航行的情景图,并在图纸上标出北偏东30°位置的灯塔,使其在画画的过程中巩固已学知识。
三、应有实践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然而从实际来看,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很多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得非常好,但动手能力极弱。部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往往将大量的时间消耗在习题的机械练习中,注重某一个公式或理论的推导。一旦将学到的知识转几个弯,或者变换为另一角度,部分学生就无从下手。如学习小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知识后,教师可要求学生与父母一起,测一测厨房、卧室、大厅及书房等实际的长与宽,然后按照1:200的比例尺设计住房的平面图。通过布置这样的实践作业,可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空间,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并能够使学生将已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要遵循“质”“量”“形”“情”原则,从而充分发挥数学作业的有效性,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这不仅有利于增强高年级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减轻学习压力,实现“四基四能”目标,推动小学生全面发展,也为初高中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刘浩小学)
□责任编辑:邓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