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刍议
2010-11-18韩雪鹏
韩雪鹏
语文学习离不开阅读。通过阅读,人们获得知识。对学生而言,阅读是获取语文知识最重要的手段;对教师而言,阅读教学是传授学生语文知识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常所说的语文学习,并不是简单意义上字词文法的学习,而是通过学习语文达到“准确的理解,良好的表达”,也就是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快速获取信息,这就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突出的“工具性的特点”。阅读既是方法,也是目的。
一、明确阅读教学的育人功能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是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教学生“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语文教材选取的都是优秀的经典名著或名篇,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从中得到熏陶,丰富情感,学习成人立身的经验,这就是常说的“教书育人”。
1.知情启智。书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教授学习的内容大多属于人文方面,作品歌颂劳动人民的辉煌成就。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明确主人翁的精神世界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形成和深化自己的情感,在欣赏前人济世之德、创世之情中,萌生济世之志和报国之心。
2.明德立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的过程就是明达事理、开阔心胸的过程,就是读者思想境界不断升华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道德榜样,树立人生目标,规划人生道路。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学做好事、学做好人。学会明辨是非,甄别善恶,坦然做人。
二、借鉴传统阅读方法
回顾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教育,主要就是语文教育。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先人积累了丰富的阅读教学理论和经验,这些理论和经验成就了现代教学智慧。在强调课堂教学改革和践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传统阅读理论和经验仍具有借鉴意义。
1.熟读和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还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都充分说明了熟读和背诵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熟读和背诵,有助于学生理解和积累大量的知识信息和语言材料,充实语言信息库,在运用时信手拈来。笔者在教学中,就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读书量、背诵一定量的优秀诗文,这也是新课标精神的要求。
2.学思结合。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也不是死读书。孔子就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名言,强调读书和思考相结合。朱熹强调“学贵有疑”,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诸如此类的观点,对今天的语文教学仍具有极强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新课标提倡自主质疑、释疑的教学方法,从培养学生积极探究、习得方法、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出发,这与古人提倡的方法异曲同工。
3.博览群书。古人学习语文,主张广泛涉猎。“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句话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的名论。后人也有许多博览群书的榜样,比如毛泽东、郭沫若等伟人和名家。在如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博览群书更具有现实意义。
诚然,传统语文教学存在一些严重弊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样论述:“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旧式教育能够培养出记诵广博的“活书橱”,他们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不能把国文作为一种工具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这种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做法,我们在继承传统教学经验时必须抛弃。
三、指导学生阅读的两大要点
语言是思想的家园和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的魅力就在于它独特的语言,阅读教学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具体说来有两大要点:一是读什么,二是怎样读。
1.读什么。笔者指导学生阅读时有四个定位:一是阅读对象定位,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阅读材料;二是阅读类型定位,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需要完成欣赏性阅读、借鉴性阅读和评价性阅读;三是阅读阶段定位,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心理需求,笔者会针对性地推荐阅读材料;四是阅读热点定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热点问题层出不穷,为学生推荐的阅读材料要符合社会变化的走向,适应人们关注的热点,同时注意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除了指导学生读好教材中的范文,笔者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走进图书馆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
2.怎样读。教材内容由字、词、句、段构成,教师要从引导学生对字词句段的理解入手。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才能认真去读,生成感悟。笔者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是三步阅读法。首先是略读。这是一个感知的过程,要求读通全文字词。笔者针对不同的课文设置特定的教案,如语言描述场景、创设教学情境、投影精彩画面、直观展示实物,或激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补充文章的故事情节。这些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是细读。这是从理解入手,要求读懂文章结构,找出文章的主体、中心段、中心句。这样既掌握了内容,又把语言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最后是精读。抓住文章精华部分,反复读,要求读透文章意思。以上三点,是学会读书、提高鉴赏水平和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墩头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