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世通言》中的民俗词汇研究
2010-11-18高天
高天
内容摘要:笔者运用统计的方法,将《警世通言》中359个民俗词语进行搜集整理,并从生产生活、岁时习俗、封建民俗、社会称谓四个角度进行分类。民俗词语从形式上看以名词性和动词性成分为主,从意义上看具有历时性、通俗性和地方性特点。对于民俗词语的演变,笔者总结出词语演变在形式上主要是语素的改变,在意义上主要是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并且有的俗语词不仅在词义上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在词性上发生了变化。这也反映了该时词汇的过渡性特征,向着人们更容易理解的方向演变。
关键词:《警世通言》 民俗词汇 特点 词语演变
《警世通言》援引各种传奇故事和历史轶事,在行文上不辞鄙俚,基本上反映了所写作品时代的口语,是近代汉语研究的重要资料。民俗词汇作为训诂学研究的新领域,以拟话本小说中的民俗词汇为对象展开研究,是词汇研究的新视角。笔者选取《警世通言》中的民俗词语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的方法对其中的民俗词汇进行摘录分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俗词语,研究其内容、特点以及词语的发展演变情况。
一.民俗词汇
民俗词汇是历时的民俗语言现象,是风俗化石,一部历时的民俗语汇总集亦是一部生动丰富的民俗史。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概论》中谈到:“语言民俗是民俗事象的一大门类,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民间语言,指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着民间文化的口头习用语,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1]曲彦斌先生则将“民俗词汇”定义为:“指那些反映不同习俗惯制主要特征或民俗事象的词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俚语和一些江湖切口、行话、隐语等社会习俗[2]。笔者借鉴前人的各种说法,倾向于将本文研究对象“民俗词汇”界定为以词的形式为主体,反映不同习俗或民俗事象的词语和固定短语的总称。
二.《警世通言》中的民俗词汇分类
(一)反映生产生活的民俗词
1.反映商贸活动的:共51个。例如:“人头账目、日事钱、油水、混账、开典、解库、门面铺席人、打秋风、种盐、上行”等。
2.反映衣着打扮的:共5个。例如:“万字头巾、一口中、褊杉、瞒裆裤、瓦楞帽子”等。
3.反映器物建筑的:共16个。例如:“杌坐儿、合巹杯、露堂、照厅”等。
4.反映行政、科举及不同职业的:共14个。例如:“记室、 紫薇、茶博士、行老、掉盏子、斋长、上舍、龙门点额”等。
5.反映文化娱乐的:共21个。例如:“春院胡同、马泊六、撮合山、吃两家茶、跳槽、破瓜、看街”等。
6.反映事物单位的:共4个。例如:“笏、陌、瓯、盏”。
7.反映日常事、物:共121个。例如:“革雨(一双鞋) 、庄家、靠身文书、尽情话、大宽转、做个意头、做不着”等。
(二)反映岁时习俗的民俗词
1.反映时间的:共7个。例如:“午牌时分、明朝、外日、登时”等。
2.反映时节的:共6个。例如:“四风(和风、薰风、金风、朔风)”。
3.反映习俗风俗的:共8个。例如:“入舍、房卧、起居、焚黄、打一躬”。
(三)反映宗教习俗的民俗词
1.反映宗教人物:共10个。例如:“九子母娘娘、阎浮、造物、摩侯罗、天曹、地府、五路大神(财神)、帷薄”。
2.反映封建民俗:共12个。例如:“打醋炭、烧利市纸、起香头、做功德”。
(四)反映社会称谓的民俗词
1.亲属称谓:共12个。例如:“父叔、大伯子、浑家、荆妻、阿姆、姆姆、婆娘、姐姐(丈夫叫妻子)、外父外母、孺人、奴家、阿老”。
2.类亲属称谓:共2个。曲彦斌曾在《民俗学概论》中将其概述为两种:一是族称,以族称命名的族系聚居地名叫法;二是亲属称谓为名称叫法的非亲属关系而又认可为亲属关系的亲属关系的亲属称谓。例如:“高亲、钧眷”。
3.社交称谓:共16个。例如:“小娘子、寒家、老儿、老先儿、新娘(妾)、阃、先生、丈夫、小子娘、男女”等。
4.带有感情色彩的称谓:共10个。例如:“破落户、歉人、以下之人、老媳妇、厮儿”。
5.以某种职业或地位为称谓:共3个。例如:“管家婆、收生婆(接生婆)、店家娘(老板娘)”。
三.民俗词汇的特点
(一)形式特点:
由于搜集的民俗词汇既包括词语,也包括固定短语,词语所占比重较固定短语大。
从构词方式上看,本文所搜集的民俗词语中多为复合式合成词,如:“人头账目”、“掉盏子”等。而在关于社会称谓的民俗词中,主要是由多音节单纯词组成。
从词类上看,词语主要包含名词、动词、形容词,其中名词最多,有183个,动词共有139个,形容词23个。民俗词语中名词、动词以及相应结构的短语数量占据绝对优势,所以名词性和动词性成分为主要形式。
(二)意义特点:
1.民俗语汇具有历时性。有些词语延续至今,如“做人情、破落户”等仍为我们日常交流所用,是民间珍贵的语料资源。
县主落得在乡官面上做个人情,又且当堂阄着,更无班驳。(卷十五)
就算她有其它打算,不炼这帮老家伙的油渣,那老邱肯让她拿他的钱做人情。(《橡皮人》王朔)
而有的词语则由于某些原因消失,成为历史民俗语汇,例如“阃”,当然这也与文化对象的消失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相关。
令岳翁诗礼世家,令阃必闲内则,以情告之,想无难色。(卷二十五)
2.民俗语汇具有通俗形象性。如“撮合山”一词中的“撮合”,很容易就会使人联想到撮合姻缘的红娘,而该词意义即月老、红娘。“跳槽”则是妓家术语,指客人跳到另一个妓女那里去,《汉语大词典》含蓄的解释为“指男女间爱情上喜新厌旧,见异而迁。”这些形象的民俗词让人在阅读小说时通过字面意思就很容易联想到其所指。endprint
春儿放心不下,悄地教人打听他,虽然不去跳槽,依旧大吃大用。(卷三十一)
这里的“跳”字生动的体现出赵春儿作为妓女,对心爱男子见异思迁的那种不可控制性,也略有无奈的形象心态。
3.民俗语汇具有地域性。体现在语言上,又有方言特点,例如“杌坐儿、阿老(“阿X”式的称呼方式)”等,带有典型的吴语特点,既是作者身份的隐现,也使小说更具有地方特色,易被世俗百姓所接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江苏苏州属吴方言区,因而书中的部分民俗词汇常常也被部分学者误认为吴语,朱全红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并指出作者总体上是力求用当时官话来写作,不少词语其实是当时南方与北方皆使用的“通语”。例如:
计安肚里焦躁,却待收了钓竿归去,觉道浮子沉下去,钓起一件物事来。(卷二十)
“物事”这种用法主要见于今吴语地区, 如李荣主编《上海方言词典》中记载“物事”相当于东西: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 有时也指人:买仔交关物事。但是,这种用法并不是吴语区独有的, 在毗邻吴语区的福建省北部建瓯地区也有使用。[3]
参考文献
[1](日)大稼秀高:《关于<警世通言>的版本——以佐伯文库本和都立中央图书馆本为中心》,《中国——社会与文化》1986年第6期。
[2](日)香坂顺一:《白话语汇研究》,中华书局1997年版。
[3](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4]陈颖:《<常语寻源>及其所辑释民俗语汇和俗语词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5]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6]董蕾:《<喻世明言>经济语汇分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7]董丽娟:《民俗语言学现状和趋势前瞻》,《民俗语言学研究》2006年第2期。
[8]郭芹纳:《“三言”中所见的陕西方言词语》,《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9]匡鹏飞:《从拍案惊奇到现代汉语词义演变的考察》,《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0]黎蕾:《喻世明言中的民俗语汇研究》,《现代语文》2012年第3期。
[11]李阳、董丽娟:《民俗语言学研究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12]曲彦斌:《民俗语言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3]曲彦斌:《民俗语言学新论》,《民俗研究》1992年第1期。
[14]石晓博:《<警世通言>中关中方言词语举隅解析》,《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15]谭汝为:《民俗文化语汇通论》,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6]谭耀炬:《三言二拍语言研究》,巴蜀书社2005年版。
[17]徐时仪:《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在原因考探》,《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
[18]杨振兰:《民俗词语探析》,《民俗研究》2004年第3期。
[19]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0]朱全红:《“三言二拍”俗语词释义》,《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注 释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29页。
[2]曲彦斌:《民俗学概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83页。
[3]朱全红:《“三言”“二拍”俗语词释义》,《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