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基层图书馆室建设浅论

2010-11-16崔建华

剧影月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镇村宝应县文化站

■崔建华

镇村图书馆(室)是我国目前最基层的读书用书、陶冶情操的文化事业阵地,是镇村两级政府引导群众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作为百姓读书、获取文化知识、吸取精神营养的最基层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宝应县地处鱼米之乡的江苏扬州市北端,人口92万。全县有14个镇,一个开发区,236个行政村,全县85%以上的人口工作、生活在全县14个镇村所在地。目前全县14个镇全部为省达标文体站,并都建有图书馆,65%达到万册以上。结至2009年底全县行政村已全部建成“农家书屋”,图书总藏量达35.4万册,阵地面积均为25~50平方米,城乡公共文体设施体系初步形成,极大丰富了农村、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和健身强体活动场所,为三农建设支撑了有力发展平台。随着近年来党和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对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视和投入,省财政从2006年开始,投巨资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文化事业建设,已分四枇对每个镇图书馆免费下拨图书达四万余册,并对每个村农家书屋免费下拨部分图书、书橱等,解决了农民买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然而笔者通过对宝应县已建成的镇村图书馆 (室)的调查走访,就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生存与发展还是不容乐观的:

一.宝应县镇村图书馆(室)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宝应县的乡镇图书室早年出现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是当时农村合作化运动及扫盲运动兴起的产物,以农村俱乐部形式设立,如城镇、范水、曹甸、安丰、射阳等,后因经费、场所等人为客观因素,使当时为数就不多的图书室所剩无几了。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落实中央加强文化建设的有关要求,宝应县所辖5镇25乡均成立了文化站,且一次性配齐了全脱产文化站长或辅导员。随着乡镇文化站建设的兴起,部分乡镇图书室也逐步得到了重建,并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然而,时过境迁,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文化站又再度面临危机,多数文化站无固定场所,无设施设备,无专职人员,站房破旧不堪,文化站实际上早已全盘瓦解,名存实亡。随着改革的深入,撤乡并镇的兴起,不少乡镇集中精力只搞经济建设,新形成的14个乡镇文化站,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趋于老化,资源贫乏,功能减退,无购书、人员经费,导致乡镇图书室的生存出现危机,甚至有的乡镇文化站被挤占、便卖、挪为它用等,如山阳、小官庄、鲁垛等乡镇,其图书室也就不言而喻了。

2006年初省厅要求用三年时间对全省不达标文化站完成创建达标,宝应县14个镇在三年内基本上都通过了达标验收,目前每个镇都建有图书馆,村建有农家书屋。但因图书馆室是公益事业活动,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在多数镇村领导眼里,它只能消耗资金,把其看成是“包袱”。因此,镇图书馆的发展都比较薄弱,甚至又回到了以前的老路。村文化室亦是如此,农家书屋建成以后,需要不断地充实新书,才能持久地发挥作用。但谁来负责?经费如何解决?这些目前都没有明确的实施意见,职责不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镇村领导重视不足,观念陈旧。现在从中央到省、市各级对于抓精神文明建设口号依然十分响亮,而实际到一个县,特别是乡镇执行起来就走了样。对于文化站工作,只要涉及到一个“钱”字,领导就摇头叹息,大部分镇村领导认为只要把经济搞好了,图书馆(室)有无、大小、投入与否都一个样,少数文化站将棋牌活动室作为主要阵地,图书馆很少对外开放。有的文化站与两、三个镇属单位在三、四百平方米的小楼内合署办公,根本无法设立图书室。省文化厅实施的乡镇文化站达标创建工作对镇村图书馆(室)的建设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部分镇文化站、村农家书屋,为了迎接检查验收,一阵风兴起,图书的登记、借阅、开放、流通等制都有章可循,但一旦通过验收后又重现以往的模式,管理制度成了摆设,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图书流通的过程中,出现了图书登记帐物不符、借阅手续不规范、图书流失等问题,有的馆(室)因担心图书流失,干脆关门了事。

2.无购书经费,藏书严重不足。无购书经费是镇村图书馆(室)共性问题。许多图书馆(室)在验收时,从中小学校、成人教等单位东借西筹,求量不求质,藏量水分较大。宝应县除安宜镇、范水镇文化站每年有1~2万元购书经费,其它没有一个乡镇能将购书费纳入镇财政预算,在2006—2009年间建成的图书馆(室)自验收通过以来几乎没有添置一本新书,基本上是省四次送书下乡的图书3000册左右和以往遗留的旧书,藏书量少质差、内容过时陈旧,农家书屋仅依靠省市县补助外,至今没有一家添置过新书或设备,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图书馆(室)的社会效应。

3.人员严重缺编,专兼职人员不专用。图书管理人员普遍待遇低、不稳定,文化业务素质不高。宝应县14个镇文化站,只有安宜、范水、西射阳湖、泾河、山阳等图书馆配有一名兼职管理员,其它文化站都是站长一人。许多文化站长还兼任镇政府有关部门职务,无暇顾及图书馆的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不少是由村干部兼任,他们事多繁杂,抽不出时间来管理,有的管理员业务不熟练又没有什么的报酬补助,因此多数为应付检查,摆花架子。

4.机制不灵活,职责不明。镇图书馆仍停留在传统办室模式上,无固定开放时间,等读者上门借还,服务效果不显著,缺乏应有的管理考核及监督机制。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的头绪比较多,对已建成的农家书屋,谁是主管?分管部门应负什么监督检查责任?当地的镇党政部门如何检查监督?本地的行政村又应负什么样的责任?这些都没有规章来加以规范。

以上几点严重影响了镇村图书馆(室)事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功能、作用的延伸和发挥。

二、对宝应县镇村图书馆(室)的发展的几点思考

1.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现阶段条件下,领导的重视程度往往决定着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成效。要抓好图书馆(室)建设,一方面作为自身要积极主动争取有关领导的重视和扶持,用实际行动证明镇村图书馆室在服务群众方面的重要性与影响力;另一方面乡镇领导要从思想上彻底改变图书馆“无利可图”的看法,提高认识,要看到镇村图书馆(室)面对的是最基层的群众,充分意识到提高本镇村劳动者的素质,引领群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保持本镇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科学文化知识密切的联系。

2.建立长久有效的运行机制。综观宝应县的乡镇图书馆(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想让镇村图书馆(室)长久有效的发展,其根本的出路是建立起“政府主导、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即将镇图书馆纳入县级图书馆行业管理体系之中,每个镇图书馆成为县级图书馆的一个分馆,由县级图书馆集中统一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实现镇、村图书馆(室)全覆盖的同时,又能实现文献资源的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一张借阅卡就可以在全县范围内实行通借通还,减少了各镇图书馆相关文献的重复购置现象,合理使用购书经费。它不仅使公共图书馆服务从狭义的文献服务转变为覆盖城乡广义的公共文化服务,更消除了图书馆服务的城乡差别,切实解决城乡居民借书难、看书难问题,为镇村居民提供了与城市居民基本一致的阅读待遇,从根本解决了镇村图书馆发展出路问题。

3.保障经费来源,加大投入力度。资金是镇村图书馆(室)陷入困境的根结,解决了资金问题,犹如点对了穴位,一通百通,其他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所以要使馆(室)“活”起来,必须切实增加投入,将镇村图书馆(专)兼职人头经、购书费及活动经费纳入同级预算,解决其后顾之忧。除积极争取省市的扶持外,有可能地实行县乡逐年投入和社会捐助的保障体系,即在县级范围内,乡镇分馆建设和运营保障由县、乡二级政府共同投入,加上社会捐助的资金,由县图书馆集中支配使用,确保各分馆的正常运营,并将村图书室纳入所在镇图书馆管理体系之中。

4.开展特色服务。走特色之路是镇村图书馆(室)发展的社会基础,也是其发展的必然规律和要求,其特点是“针对性”、“地域性”、“特色性”。任何一个图书馆都应该有自己的藏书特色,镇村图书馆(室)的藏书应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结合本地区农民对科学文化以及脱贫致富要求,以某一有发展前景行业为重点,形成藏书重点和特色:一是文献资源收藏,宝应县的一些古镇像范水、夏集、西射阳湖、西安丰、曹甸等镇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特色的文化底蕴及较为珍贵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料,只要加以征集、整理,即可成为镇村图书馆(室)的特色文献,这些特色文献在宣传本镇村、促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服务地方经济,镇村图书馆(室)除了收藏特色文献,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阅读需求外,还应注重发展地方经济、为科技兴农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突出一个镇一种特色,一种特色服务带动一个地域的相关产业,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镇村图书馆(室)。宝应县乡镇分别以藕制品、种养殖、绝缘陶瓷、水晶玻璃工艺等作为主打产业,还引进许多外资企业,这对宝应县各镇村图书馆室发挥自身服务地方经济方面是个极好的机会,各馆室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特色,划定特色藏书结构,增设特色的服务网点,提高镇村图书馆(室)的规范化、网络化服务水平,为本地文化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镇村宝应县文化站
《静物》(速写)
宝应县泾河镇创成市级“侨之家”
镇村两级扶贫资金管理与核算问题及相关措施
108个村子显露全新景象——石泉县“镇村工作一体化”产生多重效应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风景图
文化站如何开展对广场舞的推广
欠发达地区乡镇(街)文化站现状与亟待解决问题
农村居民大病保险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