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州评话艺术的粗浅认识
2010-11-16陈燕燕
■陈燕燕
起初认为评话容易,不用学弦子、琵琶,不用唱,只要说说,会讲故事就能演出。经过28年评话艺术的实践,深深认识到评话不比弹词容易,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学问深不可测,它完全以说为主,无有借助,所以要做到一个清字——口齿清、书路清、角色清、手面清已非易事。道具仅一把扇子、一块醒木,但要运用好却很难,如已故著名评话艺术家杨震新老师能在扇子上给听众以惊人夺目的艺术享受,一把扇子被誉为评弹一绝。醒木一块评话演员必不可少,它能给演员换气、调节,控制发音高低,增强艺术效果。评弹界据我所知近半个世纪能弹好三弦、琵琶者为数不少而拍好醒木仅二三人之数,可见醒木运用之难,现在一般评话演员能做到醒木拍得不使听众厌烦已不错。
要做好一个评话演员要有一定的文学基础,才能使语言流畅,用辞不竭。因为评话完全靠说,所以语言的组合、结构非常重要,但又不等于高深莫测,书场中听众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有高级知识分子也有小学程度甚至文盲,要让高级知识分子不觉得枯燥乏味,又能使文盲、低文化听众津津有味,一定要经过一番舍取,既不太雅,又不庸俗、粗俗。例如形容一老人年事虽高而精神很好如果用“矍铄”,太雅;用“老虽老还能挑三担草”,太俗,还是用老当益壮比较恰当。
情节安排平铺直叙,淡而无味。若一味追求奇野而失情理也恐难为听众接受。我认为情节安排首先要安排好书中人物个性、环境,根据人物个性的推进以及环境的变迁,来组织好书中情节,奇在理中,一理顺,百理通,虽然说书不是真实的历史,不一定要完全真。但一定要让人感到偶然在必然之中,要听众感觉一个真字,才是成功,才能有艺术的魅力。
评话为增强艺术魅力,必然要运用技法手段如口技、手面、起角、特技。可是千万不可卖弄,要符合书情。譬如岳飞校场起兵形容军队声势可以运用口技号声、鼓声、扫马、马叫等,演员一人可以演出千军万马的场面。在比武时运用手面,虽然演员仅一把扇子,一个人能使打斗场面清晰,听众宛如身临其境,又是一种美的享受,起角色更为重要,要把书中的人物演活。像汪雄飞被誉为“活关公”,“活张飞”顾宏伯号称“老包公”,特技当然不是每个演员都有,如能掌握特技更可博得听众的欢迎,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趣味性尤为重要,所谓噱乃书中之宝,一噱能遮百丑,肉里噱是根据书情及人物性格,引发笑料。例如《三国》中根据周瑜的小聪明,鲁肃的忠厚老实,诸葛亮的才智,使鲁肃在周瑜与诸葛亮斗智中左右掮木梢,引得听众哄堂大笑。外插花系演员在书中插入一些笑料,也是评弹艺术所独有,可以说每个评弹演员都有,来源大都是前辈噱头,还有是在现实生活中而得,同行中相互借鉴而来,朋友谈笑中启发,也有在报刊、幽默、讽刺、笑话书籍中采撷……但是方口及滑口而出,妙语如珠,即兴而作,现在颇不多见。做到这点,需要有相当深厚的艺术基础,丰富的社会阅历以及相当的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