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特工》中的“历史真实”与“情景再现”

2010-11-16□徐

声屏世界 2010年6期
关键词:反间谍特工纪录片

□徐 佳

电视文献纪录片《红色特工》,是一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创作的献礼片。该片以抗战时期发生在浙江宁波一段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为背景,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还原历史画面,向受众讲述了一则为了解放浙东首府宁波,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不顾生命安危、忍辱负重,打入日本宪兵队内部斗智斗勇的“400反间谍小组”的故事。

由于《红色特工》的历史文献题材的特殊性,片中运用了“情景再现”这一纪录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虚拟的、扮演的方法,将时过境迁的“400反间谍小组”的故事表现出来,把刻板而又枯燥的文献纪录片变得更具观赏性,从而达到影响和教育的目的。

历史文献纪录片需要的是有根据的还原,构筑于真实基础之上去再现。根据搜集的资料及当事人所讲述的历史细节和人物个性,《红色特工》通过“情景再现”让观众置身于这一段历史之中。几个演员对“400反间谍小组”成员的演绎以及场景模拟和细节展示,展现了“逼真的”历史情景和氛围,弥补了历史影像资料不足的缺憾,使得纪录片《红色特工》更加具有可看性。“400反间谍小组”成员都留有当年的照片,在拍摄过程中,创作者采用虚化的方法,使得演员与照片的对比不显眼,把受众的欣赏重点转移到片中的故事内容,更好地表现出“400反间谍小组”当时的状态。片中画面虽然朦胧,但是为作品增添了一份艺术感。

对于很多场景细节的叙述,《红色特工》则根据前期所搜集的一些历史细节去展现,通过到几个旧址拍摄,找到一些那个时期的物品布置场景,使画面更加真实,演员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到 “400反间谍小组”成员当时的内心活动。然而资料中的一些文字记载,并不能够满足作品的所有画面,但是又不能放弃真实去进行一个完全的艺术创作,这就需要创作者对历史当事人和历史研究者进行访问。几个仍然健在的历史当事人,如小组负责人丁公量、小组成员莫奇的妹妹等对当年那段历史绘声绘色的描述,以及他们谈及当年时的神情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也让受众真实感受到当年在他们身上和周围发生的一切。

创作者根据历史真实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用戏剧化手法加大了冲突的分量。比如,“400反间谍小组”成员乐群与王福林在家中密谈时,日本宪兵队思想科科长铃木政一突然闯入这一情节中,演员扮演的乐群与王福林当时看到铃木政一后的动作神情,以及铃木政一当时的心态动作等虽然不一定全部是历史真实,但是这样的处理却把整个故事情节都带动起来,达到了一个高潮。同样由演员扮演的小组成员周迪道巧妙周旋于日本宪兵队中的一些情节,也展现出了“400反间谍小组”工作的危险性和小组成员的勇敢和智慧,受众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日寇的狡诈,敌伪的诡计多端,敌我间彼此利用与反利用、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表达得淋漓尽致,更加凸显这群不为人知的地下工作者的伟大精神。对于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小组成员乐群与各个成员见面的各种方式清晰地呈现出来。

《红色特工》在创作过程中,如何掌握“情景再现”在全片中的比例,是一个需要创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过分注重细节化和故事化的“历史叙事”,往往会削弱纪录片主要的“历史真实”,这样就容易把一部纪录片拍成一个影视片了。

尊重历史是纪录片创作的根本态度。《红色特工》坚持以历史真实为依据,“情景再现”只是一种补救,是通过电视这个载体,以一种文字无法表达的方式阐释历史,让画面“说话”,让受众真实感受到这段历史。很多观众就是通过“情景再现”看懂了这部电视文献纪录片的内容,喜欢上了《红色特工》。

猜你喜欢

反间谍特工纪录片
新修订的反间谍法:这些被认定为间谍行为
变身特工
我是特工
谁都别想随便当特工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书桌上的小特工
挑战枯柯南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