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经济报道的“转变”
2010-11-16廖望劭
□ 廖望劭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对于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发生的深刻变化,对于亲身经历和见证这场变革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做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宣传报道工作是媒体“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重要方面。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媒体的经济报道方式也应发生转变。媒体应转变报道观念,创新经济报道方式,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报道的主线。
转变报道观念要求媒体具有辩证思维,跳出以往报道中的单向思维模式。随着全球经济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蝴蝶效应”的影响将更加明显。我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断增强,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由原先的配角慢慢转为主角。媒体的新闻报道不能在以往的单向思维模式下就问题讲问题,而应拓宽视野,用辩证思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用复合思维去权衡分析,深入阐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研判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科学理性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机遇。我国经济中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的相互交织,就意味着媒体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方面的报道将是一个长期任务。
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报道中,媒体要加强在复杂的舆论格局下的经济报道引导力。经济报道关乎经济运行和社会稳定,影响人们对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的判断,更是和国家形象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上的竞争更趋激烈,各种矛盾日益凸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多。在这种错综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媒体要勇于面对问题,敢于正视矛盾,乐于参与争议,使自身的经济报道有吸引力和针对性,澄清人们的模糊认识,解除公众的疑虑思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出现不可避免,媒体不能回避问题,否则就会丢失媒体的话语权,在国际上丢失舆论阵地。媒体应加强对经济现象的解读和研究,多做客观平衡全面性的报道,既报道增长也报道过剩,既报道提速也报道减缓。在报道中要有“建设意识”,在热点难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做到不失语、不乱语,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激化社会矛盾。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经济报道要超越经济视野。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及民生高度关联,媒体仅从经济角度去做的经济报道已不再适应受众需要。一些重要的、显著的经济现象都和公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媒体要用民生的眼光去看待去分析,将它与政治、文化、社会联系起来,拓宽经济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多眼聚焦”看经济。这样的报道才会有深度有高度,富有穿透力。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会出现许许多多的辐射面广、关联度高的经济现象。媒体只有不断努力创新报道的观念,努力适应新变化。要坚持“人本”思想,在报道对象上多见“人”,多反映群众的利益诉求;在报道方式上更富有“人情味”,多从平民的视角去解读经济政策,使公众形成“转型将使经济发展更持续,民生更幸福、社会更和谐”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