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趣融于神”
——《二泉映月》艺术特征解读
2010-10-23魏丽娟
魏丽娟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山东枣庄 277500)
“万趣融于神”
——《二泉映月》艺术特征解读
魏丽娟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山东枣庄 277500)
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在音乐上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本文从阿炳的生平、创作背景、发掘传播过程、艺术特征等方面探索该作品的艺术特征,以期为民族音乐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借鉴。
二胡曲;二泉映月;艺术特征①
一
《二泉映月》是我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鈞(阿炳)的杰出代表作,是作者终其一生的艺术结晶。曲中华彦鈞以琴抒情,抒发了他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在音乐上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息和民族风格,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华彦钧(1893~1950),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人,我国民间音乐家。阿炳是无锡雷尊殿当家道士华清和与秦姓寡妇的独生儿子。阿炳的母亲吴氏以帮佣为生,生了阿炳之后,被胁迫回了秦家,在阿炳四岁时抑郁而死。华清和号雪梅,精于器乐演奏,尤以琵琶为最精。华彦鈞自幼随父华清和学习音乐及各种民族乐器,他对民间音乐有着强烈的兴趣,从小就练习笛子,二胡,琵琶等民间乐器。16岁已成为当地一名出色的乐师。21岁时父亲去世,阿炳因极度痛苦而患眼疾;30岁时,因贫病交加,流落在街头,生活极为艰苦。但他骨气刚毅,从不乞求别人的施舍,而是以卖艺为生。35岁时双眼全瞎,人称瞎子阿炳,而华彦鈞这个名字却渐渐被人们忘却了。阿炳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军阀混战、国民政府的腐朽统治、日寇入侵中国,处于阶级压迫、民族压迫之下的广大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之下,作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民间艺人,阿炳把对旧社会苦难生活的愤懑之情,全部地倾注到他的音乐创作之中,用他二胡诉说着对整个黑暗旧社会的强烈不满。在阿炳的音乐世界里充满了作者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饱经沧桑、受尽折磨、内心痛苦、矛盾而又悲愤的阿炳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阿炳向往光明,憧憬未来。阿炳爱憎分明,性格倔强,同时又有着对音乐不懈追求的精神。
二
关于阿炳的创作,杨荫浏先生在《阿炳小传》中的记载要算很翔实。阿炳具有很高的音乐天分,但在相当程度上不能相信自己他根本不承认自己会创作(那时民间音乐创作这个概念)。别人问他演奏的曲子哪来的别人学来的,他通常说自己瞎编的,可能是道教音乐吧。《二泉映月》是阿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创作背景与过程与阿炳生活的时代和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阿炳从小就熟悉道教音乐,并通过演奏道教音乐熟悉了江南民间音乐,特别是沦为流浪艺人后,更广泛地接触了江南民间音乐及无锡当地民间音乐。无锡的道士做法事时所奏的音乐,无论从曲牌、曲调、形式、鼓段安排、使用乐器,都和无锡民间流行的苏南吹打曲没有什么两样。阿炳能奏多种乐器,除道教音乐外,对地方戏曲、民歌小调也很熟悉,经常在演奏中加以变化发展。因此可以说《二泉映月》是阿炳在体味人生疾苦百味后,对江南音乐的凝练与升华。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演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像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阿炳一生创作了很多音乐作品,现仅存六首,其中琵琶曲三首:《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二胡曲三首:《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
三
标题《二泉映月》是阿炳自己所选取,代表着阿炳创作意图和表演倾向。曲名与乐曲本身似乎并无关联,事实上,“二泉”的水池里是无法看见月亮的,我们只能从阿炳一生的经历,时代背景、演奏技艺等方面来分析探讨乐曲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阿炳演奏技艺和创作记忆的渊源,不仅是家传和道教音乐(非宗教性的民间音乐),而更重要的是博众家之长,创造出自己的非凡技艺。
阿炳所用的胡琴与现在二胡有所不同。千金极高,在44—46厘米左右;弓子为软弓,弓尖和弓杆较宽;琴皮是极紧的厚蟒皮;琴弦为老弦和中弦;定音为g—d1,演奏姿势一般为立奏姿势,边走边拉;坐着演奏时采用架腿式,按琴弦时用指面和关节触弦。阿炳二胡演奏弓法上的特点是浪弓与切分弓的运用,音忽强忽弱,旋律有起有伏,使曲调更生动,更具有感染力。赵观臣先生将其典型特征做了精辟的总结:行弓沉涩凝重,力感横溢,滞意多,顿挫多,内在含忍,给人以抑郁感,倔强感,表现了一种含蓄蕴藉而又艰涩苍劲的美。在指法上善于用内弦,采用定把滑指、把位精简等一些演奏手法。
《二泉映月》以一种抒情式的音乐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月映惠山泉的景色和作者那无限深邃的情感。乐曲采用江南民间音乐和锡剧为创作素材,以典型的中国民族五声徵调式贯穿全曲,由引子和后面六个段落组成,经历了五次变奏,曲式结构为我国传统的循环变奏曲式,随着音乐的陈述、引申、展开,主题所表达的感情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使泉清、夜冷、孤独的夜行者等意境描绘地栩栩如生。作品篇幅不长,全曲一气呵成,含蓄凄凉、意境深邃。乐曲以一个音乐主题为基础,进行了五次变奏和发展,每一次的变奏,其主题结构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在演奏力度上,逐渐加强,一直到第四次变奏,反复强调全曲的最高音“5”,力度达到了整部作品的最强音,从而把乐曲推向了最高潮。继而主题又做了最后一次的变奏,仿佛是意犹未尽,又带有些许无可奈何的意味结束了全曲。
全曲曲式结构图式为:
乐曲开始是一句引子,它仿佛是一句压抑在内心深处多年、深沉痛苦的叹息
引子:
乐曲开始是一句引子,它仿佛是一句压抑在内心深处多年、深沉痛苦的叹息声,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
乐曲主题由三个乐句组成:
a:
旋律比较平稳、深沉,好像在回忆往事,沉思的旋律中流露出内心的伤感。
b:
旋律以强力度在第一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出现,明朗优美、激昂挺拔的音调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好似阴霾的天空透露出一束阳光,给人以一丝慰藉和希望。也仿佛是作者用难以平静的心情在叙说自己悲惨的一生,表现出无限的感慨和哀怨。
c:
旋律在高音区环绕,优美而柔中带刚,情绪更加激动。音乐飘逸、清高而飞扬,描绘出一片美丽的景色,然而景色虽美,但阿炳的命运却是那么悲惨,在这强烈的反差下,阿炳的心情更加难以平静,旋律迂回流动,从中表现出悲惨和自尊交集的情绪。表达了从阿炳心灵深处涌流出来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
第四段到达了全曲的高潮,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而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地倾诉着,倾诉着,倾诉着……
综上,《二泉映月》不是一般写景的乐曲,而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由于阿炳凄惨的经历、坎坷的人生和不屈的精神,使二泉幽静秀美的景色蒙上了悲愤之情,也使这首古色古香、具有典型民族风格的二胡曲博得了许多国际友人的喜爱和赞赏,为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泉映月》以“万趣融于神思”的传统思维,将人世间酸甜苦辣、世态炎凉的爱憎冷怨活生生地表现出来,这首依心曲更是集中体现了阿炳堪称一绝的独特创作与演奏风格,是阿炳坎坷人生的真实写照。
四
马可先生有一篇评《二泉映月》的音乐论文,标题叫《曲终不见人,江上数峰青》,他对这首乐曲的音乐形象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形容阿炳是位“孤独的夜行者”。贺绿汀先生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该曲的评价:“我应该跪下来听。”1978年小泽征尔来到中央音乐学院聆听了该院学生17岁的姜建华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说着说着,真的要跪下来。他还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发自北京的专文《小泽先生感动的泪》。《二泉映月》自此漂洋过海,得到了世界乐坛的赞誉。
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作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想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荣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二泉映月》以“万趣融于神思”的传统思维,将人世间酸甜苦辣、世态炎凉的爱憎冷怨活生生地表现出来,这首依心曲更是集中体现了阿炳堪称一绝的独特创作与演奏风格,是阿炳坎坷人生的真实写照。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阿炳曲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2]李曙明,贾纪文.天人乐舞[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
[3]张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4]俞人豪,周青青,李咏敏,蒲芳,周耀群,梁茂春.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5]赵寒阳.二胡演艺知识500[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6]项阳.中国弓弦乐器史[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
[7]杨易禾.音乐表演美学[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J607
A
1004-7077(2010)04-0099-04
2010-05-10
魏丽娟(1981-),女,山东枣庄人,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教师,山东艺术学院在读硕士,主要从事音乐表演艺术研究。
[责任编辑:吕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