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类特殊隐喻构建与解读的分析
——以主体自洽原则为视角

2010-10-09

关键词:情报员源域陆游

韩 飞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一类特殊隐喻构建与解读的分析
——以主体自洽原则为视角

韩 飞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采用主体自洽原则对一类特殊隐喻的构建和解读进行分析,发现施喻者对主体性的把握在这类隐喻的构建和解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类隐喻的目标域也是隐匿的。主体自洽原则为此类隐喻机制的解读提供了恰当的视角。

特殊隐喻;主体自洽;主体性

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充分反映在人类的思维载体——语言当中[1](P144)。因此,隐喻研究不能脱离隐喻构建的主体。施喻者的世界知识、人生经验、对客观事物的洞察力等都是主体性的体现,对隐喻的构建和解读起重要作用。隐喻的构建和解读取决于施喻者对于主体性的把握,施喻者自身往往也是受喻者。如果构建隐喻是出于与其他受喻者沟通的需要,施喻者会选择与受喻者相同或相近的背景知识作用于目标域,以便隐喻顺利被解读。如果隐喻构建只是为了实现自我对世界知识或者人生经验的诠释,或者是施喻者出于某种目的有意回避其他受喻者对隐喻的解读,他就会选择充分体现主体性的源域。也就是说,这类隐喻的构建者和解读者是同一个人或者同一个群体。本文将这类隐喻称为特殊隐喻。

一、隐喻研究综述

隐喻研究先后经历了5种观点:替代论、比较论、互动论、映射论和概念合成论。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到20世纪后期,隐喻都是修辞学的研究对象[2](P133)。直到20世纪80年代,学者才从认知的角度,把隐喻上升为人类的一种普遍认知机制。映射论和概念合成理论是其中的代表理论。映射论源于Lakoff&Johnson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问世之初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引起了一场隐喻革命。映射论认为,隐喻就是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投射[3]。但映射论认为映射具有单向性,只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Fauconnier[4]为首的美国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创建了概念合成理论。他们虽然涉及人类认知层面,但却忽略了隐喻创造者的主体地位,对其认知机制缺乏深入探索,也没有涉及隐喻解读中可能存在的主体性。本文以主体自洽原则对这类特殊隐喻的构建和解读进行阐释。

二、主体自洽原则

针对概念合成理论缺陷,王文斌对其进行了修正和完善,提出了主体自洽原则。主体自洽原则分别从隐喻构建者和解读者两个角度来定义。本文更关注的是隐喻构建的主体。

隐喻构建的自洽原则:“施喻者为表达自己对B的认识或思考,依凭自己的联系性思维习惯并通过自己的世界知识、对社会常规的把握、人生经验、记忆、对客观事物的洞察力和感悟力而寻找A,并将B和A连接在一起。连接的成功与否,仰仗于冲沙拣金般的冲洗。在冲洗中,若施喻者经过自我协商和自我核定,最后自我允准A和B在外在或内在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点具有共享的特征或特性,那么连接就宣告成功,并导致A和B的合流,隐喻的解读由此而产生,否则,连接就宣告失败,A和B也因此而不能合流”[5]。

图1 主体自洽原则运作流程图

图1所说的连接是指将各输入空间(至少是两个)连接在一起的一个认知程序。冲洗是指在各输入空间相互连接的基础上,施喻者根据上述前提条件对各个输入空间的信息进行筛选,筛选出施喻者认定的某一共有的特征或特性。合流也就是概念合成理论中的合成,指意义构建的完结。推理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它贯穿于隐喻构建过程的始终,并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统摄连接、冲洗和合流这3个机制的作用。

主体自洽原则较之概念合成理论对隐喻的解释更具说服力,它更加强调隐喻构建和解读的主体。实际上,隐喻是由人构建,并由人来解读的。没有人的参与,隐喻便无从而来。自洽原则不仅可以用来解释隐喻意义的构建过程,也可以解释隐喻的解读过程。下面笔者将采用主体自洽原则对特殊隐喻的构建和解读做出解释。

三、特殊隐喻的构建与解读

笔者将特殊隐喻分为两类:

(一)自喻自解

这类隐喻是指隐喻的构建者和解读者为同一人。施喻者的目的仅仅出于修辞目的或者私密目的。这类隐喻多见于日记、诗歌等文体。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人类有着丰富的情感,喜怒哀乐不仅表现在面部和肢体,更多表现在语言中。然而,并非所有情感都愿意“与人分享”,甚至有时碍于所处情境,人们更愿意采取日记和诗歌等更为私密的文体记录个人情感和人生经历。作者采取隐喻性表达是出于隐私目的。因此,在隐喻构建中,尽管始源域常常是为人熟知的事物,但目标域却是隐匿的、不明确的,甚至不会出现在语言中。这类隐喻多见于中国古代诗歌。

1.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

诗中描述了断桥边开放的梅花,本来无人护养,却又遇风雨摧残。梅花开在冬天,不与百花争宠,却遭到嫉妒和排挤。即使花瓣凋零,被碾作泥土,也依然散发缕缕清香。表面上看,诗人是在歌颂梅花,实则以花喻己,托物言志。

图2 例1的运作流程图

如图2所示,作者以梅花为源域,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目标域来构建隐喻。诗人陆游在见到恶劣天气下绽放的梅花触景生情,由此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和境遇。此时两个空间相互激活,为冲洗与合流做准备。梅花“寂寞无主开”,“我”满腔抱负无人重用;梅花“更著风和雨”,“我”的爱国情怀、忧民之心屡遭打击;梅花“一任群芳妒”,“我”被人妒忌、陷害;梅花“只有香如故”,“我”虽无力报国,但爱国之心永驻。陆游在梅花和自己之间不断自洽,筛选相似性,最终导致合流,构成隐喻。诗文通篇都是关于梅花的描述,而看不到任何表示“我”的词语。文字中只有源域,没有目标域。其一,目标域就是陆游本人的经历,没有必要将目标域体现在文字中。其二,陆游的处境不允许他做出直白的表达。因此,陆游只能隐匿目标域,而通篇描写使源域。

笔者之所以能够解读陆游的隐喻,是因为陆游是著名诗人,现存大量关于陆游的介绍和诗歌赏析。假如陆游是历史上的一个“无名小卒”,即使这首诗被后人发现,如果不借助目标域,也就不可能解读出该隐喻的内涵。

解读者在根据诗文回溯输入空间时,只能触及源域的输入空间,而无法搜寻目标域空间。没有完整的输入空间,解读者就无法成功解读隐喻。因此,这类隐喻的构建者和解读者为同一人,作者采取隐喻性表达是出于语言修饰或隐私目的。这也说明,在隐喻构建中,对主体性的把握是隐喻解读关键所在。

(二)共喻共解

共喻共解是指隐喻的构建者和解读者同属一个利益体,共同构建和解读隐喻。同第一类隐喻类似,这类隐喻同样出于隐秘性的目的。这类隐喻的主体通常是一个利益集团的成员,为达到某种目的,在相互协商的前提下共同构建隐喻,因此这类隐喻通常具有约定性。它的施喻者和受喻者同为这一利益团体的成员。建构这类隐喻的目的是为了使集团内部交流的信息不被集团外的人“解密”,如:

2.研究所呼叫勘探队……(电视剧《潜伏》)

3.明码广播一个普通母亲写给儿子深海的诗,本台多次寻找深海,劝其回家,但始终没有音信,希望这次深海能听到,快快回家。儿子,你快回来吧!妈妈不再需要你的奔波。听到隆隆的炮声了吗?那是妈妈呼唤你的心跳!家院的柴门为你打开,炕头的油灯为你点亮。全家的牵挂啊!是鲜红美丽的窗花。妈妈为你守岁,为你祈祷。回来吧,我的儿子!妈妈等你回来!迎接1949年的春天!(同上)

例2、3均出自电视剧《潜伏》。该剧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共产党情报员与敌人斗智斗勇、为共产党获取情报的故事。剧中,每当延安方面用电台向情报员播报电码时,都会先播他们事先约定的一句话:“研究所呼叫勘探队”。可见,隐喻的源域为矿藏研究所,而目标域为情报指挥中心。两个概念域经过连接、冲洗、合流,构成了这一特殊隐喻。如图3所示:

图3 例2的运作流程图

在这一概念隐喻中,情报指挥部被隐喻为研究所,而情报员则被隐喻为勘探队。这一隐喻的构建保证了任务的顺利进行。其中,目标域同样处于隐匿状态,如果不是这一特定群体的人员,别人很难“顺藤摸瓜”,解读出这一隐喻的含义。

例3是情报员与组织失去联系,无法用电报联络时,共产党情报组织运用普通无线电广播播放的一首诗歌。传送电报的专用电台有保密措施,而公共电台没有。这种境况下就显示了这一隐喻的优越性。在这一隐喻中,以“儿子”喻情报员,以“母亲”喻情报联络部门。诗中以母亲怀念儿子、担忧儿子境遇、企盼儿子早日平安回家来隐喻情报联络部门对情报员安危的担心,暗示他任务完成、赶快回去。

这一隐喻的构建者虽然只有情报部门,但是,由于情报员与其组织属于同一利益集团,而且诗歌前面提到“一个普通母亲写给儿子深海的诗”。深海是情报员的代号,这也是双方约定的,这一信息会激发他对这个隐喻的解读。

图4 例3的运作流程图

图4为情报员对该隐喻的解读模式。根据双方约定的信息,情报员顺利地对隐喻进行解读,心领神会,从而采取行动。而其他听众,包括敌方人员,在目标域不明确的情况下,无法对该隐喻进行解读,这恰恰达到了隐喻构建者集团的保密目的。

以上两类特殊隐喻均出于隐私目的而构建。隐喻构建中,施喻者通常会选择他们世界知识和人生经历中独特的成分作为源域,而目标域往往是施喻者自己的情感、不愿公开的事情或者任务等。因而,目标域在隐喻结构中往往处于缺失状态,为其他受喻者解喻造成障碍,由此达到隐喻构建者的目的。这充分体现了隐喻构建和解读的主体性。这类特殊隐喻的构建者采用了最大程度利用主体性而削减主题间性这一策略。上文对特殊隐喻的分析也反映出自洽原则较强的解释力,它不仅可以分析一般意义上的隐喻语言,对于特殊隐喻同样适用。

综上所述,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存在于各种语言当中。本文采用主体自洽原则对一类特殊隐喻的构建和解读进行分析,发现施喻者对主体性的把握在这类隐喻的构建和解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私密性,施喻者会选择充分体现主体性的事物作为源域,而且往往会隐匿目标域。

注 释:

本文选用的例句来源于互联网。

[1] Ungerer F,Schmid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 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 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4] Fauconnier G.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Abstract:Metaphorical thinking is a cognitive method of human beings.Thus as representation of thinking,languages are full of metaphors.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a set of special metaphors through Self-negotiation principle.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use of subjectivity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special metaphors.And the target domains are concealed in construction of these metaphors.Self-negotiation principle provides a sufficient angle for the explanation of them.

Key words:Special metaphors;Self-negotiation principle;subjectivity

(责任编辑 白 晨)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a Set of Special Metaphors——From Self-negotiation Perspective

HAN Fei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Ningbo University,Ningbo,Zhejiang 315211,China)

H 05

A

1672-9951(2010)05-0033-03

2010-06-07

韩飞(1982-),男,河北张家口人,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情报员源域陆游
多源域适应方法综述
抗战秘密情报员夏文运的曲折人生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我们的情报员 (上)
我们的情报员 (下)
我们的情报员 (中)
除夜雪
陆游诗中“花汞”一词考释
可迁移测度准则下的协变量偏移修正多源集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