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训练配合情志护理在针刀综合治疗肩周炎中的应用1)
2010-09-25涂春兰蒋学文
涂春兰,蒋学文,刘 彬
肩周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疼痛和关节运动功能障碍,严重者伴有肩部肌肉萎缩。该病严重困扰人们的生产、生活及工作,易导致病人产生一系列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肩周炎目前尚无特效疗法,综合疗法可优势互补,临床效果好,是治疗肩周炎的趋势。针刀综合治疗配合功能锻炼成为肩周炎治疗的常用方法[1]。由于疼痛及心理问题严重影响治疗及功能康复,导致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复发。为帮助病人创造一个积极有效的治疗和康复环境,本研究应用放松训练配合情志护理的方法,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对缓解心理压力及疼痛的效果,以促进病人的功能康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4月—2010年2月在我院康复中心同一组医生治疗的肩周炎病人60例,均为单侧肩关节炎病人。男19例,女41例。年龄38岁~65岁(42.53岁±5.50岁)。文化程度:中专及以上45例,小学15例。病程6个月~24个月(7.40个月±3.50个月)。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在住院期间给予情志护理。干预组住院期间给予情志护理,在确定针刀术前3d护士指导病人进行放松训练,直至病人掌握,以后每天做1次放松训练,直至功能康复。①情志护理:热情接待病人,对病人态度和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病人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七情内伤。辨证施护,多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针对主要问题开导病人。详细向病人讲解治疗及放松训练的目的、注意事项、方法,及时解答病人提出的疑问,并介绍成功治疗的病例,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②放松训练:松解所有束缚在身上的皮带、手表、眼镜等,取仰卧位放松。闭眼安静休息3min~4min;配合柔和舒缓的轻音乐,嘱病人想象能令自己高兴、放松的场景;第1步深深地吸进一口气,保持约10s,然后慢慢地把气呼出来,重复1次。第2步伸出前臂,握紧拳头,用力握紧,约10s(注意手的紧张感觉),然后放松。告诉病人感觉到双臂的沉着、轻松和温暖都是放松的标志。重复做1次。第3步弯曲双臂,逐渐用力弯曲,绷紧双臂的肌肉,保持约10s,感受双臂肌肉紧张。第4步完全放松双臂,体会放松后的感受。停2min,重复做1次,每次20min~30min。
1.2.2 效果评价 选用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李海燕等[2]的肩关节功能评价表进行效果评价,将每次观察时点量表评分及血压、心率值作为效果指标。SAS和SDS各20个项目,每项均采用1级~4级评分,依次评为1分、2分、3分、4分,1分为没有,2分为小部分时间,3分为相当多时间,4分为绝大部分时间或全部时间。得分范围20分~80分,分数越高,焦虑程度越高,由护士帮助填写(护士问、病人答)。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包括疼痛、肩关节ROM(各轴向)、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肌力和关节5个方面,并根据其对肩关节功能影响确定分值,其中疼痛(病人自觉疼痛的程度是否影响活动评分)、ROM、ADL占90分,为主要因素,肌力及关节占10分,因而能客观地反映肩关节功能状况,总分愈高,功能愈好。评估时点包括入院时、针刀术前30 min、针刀术后第1周、干预后30min、康复后2周。
1.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两组评定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不同时点血压、心率变化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不同时点血压、心率比较
2.2 两组病人SAS、SDS评分比较(见 表2)
表2 两组病人SAS、SD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病人疼痛评分比较(见表3)2.4 两组病人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见表4)
3 讨论
3.1 有效地缓解了病人的心理压力表1结果表明,干预组术前血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表2结果表明,干预组术前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中医学认为,肩周炎的发病原因是风寒湿邪滞留于肩部筋脉所致,其主要病变过程是因肩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急慢性炎症,形成肩关节内外粘连,继而产生肩部疼痛,影响肩关节的运动功能,随着病程的延长,肩部肌肉萎缩。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中老年人,此年龄阶段的病人在社会或家庭都承担着多种角色,所受到的各方面冲击和压力较大,心身负担沉重,病情迁延不愈,易发生心理矛盾冲突,导致严重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病情更趋严重。强烈的心理应激,会通过影响体内激素的分泌而引起生理变化,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3,4]。焦虑、抑郁病人在 临床上往往表现为全身性的多系统的不具特征性的表现,而中医的方法恰侧重于整体的观念,在焦虑、抑郁病人的诊治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中医情志护理根据对焦虑、抑郁病人的辨证分型,分析病人的心理特点,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病人的情绪,以减轻其心理压力。从表1、表2可以看出,当机体受到强烈的刺激如手术时,情志护理对心理应激的调节作用受到限制。有报道称,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有利于焦虑、抑郁病人的诊断和治疗[5]。本研究正是基于上述机制对干预组病人采用放松训练配合情志护理的干预。当人预感到一个压力源存在时,常以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为主。放松训练是一种行为治疗方法,通过系统地收缩和舒张骨骼肌群,有意识地控制交感神经张力,减少去甲肾上腺素分泌,降低机体紧张水平,以身体的松弛达到心理的松弛,排除对外界的一切考虑。情志护理是让病人积极配合的关键[6]。情志护理可以让病人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接受和掌握放松训练。表1、表2结果说明,放松训练配合情志护理对缓解心理压力有较好的效果,可帮助病人处于治疗中的最佳心理状态。在研究中还发现,文化程度越高,对放松训练掌握越好,效果越好,因而在指导病人时要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耐心指导,直到病人熟练掌握。
表4 两组病人各时点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分
3.2 减轻了疼痛 肩周炎的主要症状就是疼痛。疼痛是一种生理与心理的综合现象,其在生物方面的功能是激发个体反应,用于逃避外来一切有害的刺激[7]。针刀微创疗法为一种针和刀相结合的产物,在操作过程中,病人的感觉对进针和手术很重要,酸、胀、酥麻感是针刀的正常针感,因而治疗时一般主张不麻醉或进行局部的皮肤和皮下麻醉。病人由于害怕疼痛会造成肩部肌肉紧张,易导致手术失败甚至损伤正常组织。针刀治疗后患肩需要功能锻炼才能巩固针刀效果,防止复发,由于活动撕裂的肩关节疼痛会加剧,很多病人因怕痛而不敢活动,会减小肩关节活动范围,有些病人甚至放弃锻炼。表3结果显示,干预组在针刀术前及康复前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干预组的措施对减轻疼痛反射有效。情志护理和放松训练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正性调节作用,在正性心理活动的调解下,内源性镇痛物质增多,对抗致痛物作用而减轻疼痛。病人掌握放松方法后,每当焦虑、紧张时就能凭着对放松感觉的把握反射性地放松和抵抗镇痛物质,疼痛程度也相应减轻[8]。放松训练配合情志护理可广泛应用于在不宜使用镇痛药物止痛的治疗和康复中,及早开始可尽快使病人建立反射性放松效应,减轻疼痛对病人的刺激。
3.3 促进病人的肢体功能康复 解除肩关节的疼痛及肩关节功能障碍是治疗肩周炎的两个关键问题[9]。针刀是一种闭合性松解术,通过切开、剥离、刮除、松解关节周围粘连组织而达到治疗目的,针刀治疗时一定要使病人患肢充分放松,才能达到理想的撕开效果。功能锻炼是松解术后逐步恢复肩关节活动功能最重要的手段[1],功能锻炼需做关节所有轴位在内的全范围活动,在力量、动作幅度上有一定要求。功能锻炼时肌肉一定要在松弛状态下才可以充分活动关节,把粘连松解。因而放松对肩周炎的治疗和康复均非常重要。表4结果显示,干预组在干预后各时点肩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放松训练配合情志护理对身体的松弛效果非常好。由于肩关节炎的形成是缓慢的,其病因又较复杂,该病疗效的好坏,病程的长短,很大程度取决于病人自身的康复功能锻炼[10]。为配合康复锻炼的长期开展,要求病人持之以恒,坚持放松训练,不要半途而废。在放松训练时要精神集中,提高放松训练的效果。
总之,放松训练配合情志护理对针刀综合治疗肩周炎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对病人实施放松训练及情志护理,能够减轻疼痛及心理压力对肩周炎治疗的影响,为肩周炎治疗创造条件,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1] 胡延民,王济兴,胡静爽.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近况[J].按摩与导引,2005,21(1):44 45.
[2] 李海燕,靳兵,吴辉.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及可靠性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3,8(5):223.
[3] 刘艳,朱建英,马永.放松训练对术前患者血压心率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5,20(20):24.
[4] 徐丽萍,毛淑满.焦虑病人心理放松护理措施 探 讨 [J].全 科 护 理,2008,6(10C):2754.
[5] 沈洁,张谦,潘能荣,等.焦虑、惊恐和抑郁病人的中医辨证分型[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9,45(2):113.
[6] 何毅铭.肩关节周围炎关节松动术后的康复护理[J].中医正骨,2005,17(11):69.
[7] 王培华,蔚占禄.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83.
[8] Douglas HR,Normand C.Economic evaluation:What does a nurse manager need to know?[J].J Nurs Manag,2005,13(5):419 427.
[9] 卢壮华.关节松动术手法加微波治疗肩关节周围 炎 [J].海 南 医 学,2006,17(6):1.
[10] 张兰亭.老年软组织损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