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螺旋CT成像在颈椎损伤病变中的应用
2010-09-19籍光彦
籍光彦
铁岭市中心医院影像中心(112001)
在临床工作中颈椎损伤较常见,为了更好地确定颈椎损伤的程度及范围,笔者收集14例颈椎损伤的螺旋CT扫描和采用多层重建(MPR)及表面遮盖重建(SSD)的图像技术,进行分析对比观察,旨在探讨和研究重建技术在颈椎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4例颈椎损伤患者,男10例,女4例,年龄9~45岁,平均31岁。临床及颈椎平片考虑骨折或脱位、滑脱。采用荷兰飞利浦(PHILIPS)64排螺旋CT机。扫描参数为层厚3mm,床速4.5mm/s,重建间距1.25mm,DDS最低阈值选择150~180。后处理行MPR及DDS重建观察。
2 观察结果
硬脊膜受压,椎管狭窄4例。齿状突骨折及环齿关节脱位5例(图1、2),椎体粉碎性骨折伴脱位2例。成角滑脱2例。椎体及椎体附件骨折8例(图3)。SSD重建图像,在显示椎体滑脱及椎体旋转脱位上效果较好(图4)。但在显示椎体及椎管、表面骨裂及椎体附件内部骨折方面不及MPR及轴位图像;8例椎体及附件骨折,轴位像及MPR重建图像均能清晰显示。
3 讨论分析
3.1 颈椎的生物学和解剖特征
正常人体解剖:颈椎由7个椎体构成,其中环椎的椎体是由两个侧块及前后椎弓所构成,向上构成环枕关节,向下构成环齿正中关节及外侧关节,环椎与枢椎间无间盘,横韧带在齿状突后方附着于环枢侧块上,翼状韧带与枕骨踝相连,各韧带维持环枢关节的旋转运动功能;C2~C7椎体间有间盘,各椎体间借上下关节突关节及颈椎关节相连,枕骨与各棘突间的各种韧带相互协调,维持椎体的稳定性和三维的各种旋转运动。正常颈椎旋转一半在环枢关节,47°~65°,环枕关节约10°,C2~C7为5°~8°,颈椎还有左右侧屈和前屈后伸活动。
3.2 颈椎损伤的螺旋CT重建技术及扫描参数的选择
图1 CT示枢椎齿状突横断移位骨折伴
图2 冠状位显示齿状突右侧移位
图3 C4椎体及附件骨折,脱位,椎管“S”状弯曲伴有管腔狭窄
图4 与图3同一患者,SSD侧位观,C4、5成角移位旋转,棘突骨折,棘突间距开大
本组扫描参数选择层厚2.5mm,床速5mm/s,重建间距0.25mm,3例中上段颈椎滑脱者采用参数为层厚3mm,床速4.5mm/s,重建间距1.25mm。MPR重建:冠状位、失状位或任意斜面重建,窗宽、窗位为3000或1000左右。在X、Y、Z轴上旋转,并辅以切割法使图像更清晰,效果更好。颈椎损伤患者还可根据CT定位像或X线片直接对可疑损伤部位进行薄层螺旋扫描。
3.3 颈椎损伤影像检查方法的选择
正常颈椎解剖结构复杂,椎管结构隐匿,椎体与附件重叠,限制了常规X检查。颈椎损伤患者病情较重加之剧烈疼痛,频繁搬动变换体位较困难;螺旋CT以其亚秒级快速连续扫描的成像技术,优良的多轴和三维重建图像技术,容积数据采集技术,超过了常规CT的应用范围。MRI虽对颈髓损伤情况显示良好,但由于扫描时间长,费用高,对椎体及附件、骨裂及椎管内小碎片的影像显示效果又不是很好。对颈椎损伤患者来说,缩短检查扫描时间非常重要、螺旋CT扫描速度快加之轴位图像与三维重建图像结合既能显示椎体、附件骨折、椎管有无狭窄、关节有无脱位等病变,还能显示颈髓及神经损伤大致情况,给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及手术方案提供更可靠的依据,也弥补了MRI的不足之处。
3.4 SSD及 MPR在颈椎损伤中的应用价值的探讨
SSD可以随意角度及轴向旋转,能提供相当于正常解剖结构的图像。而图像质量相当清晰,在所选定层面椎体上下缘及椎管的重建范围上,可清晰显示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及附件骨折、关节脱位、椎体成角滑脱及旋转脱位的程度,特别是在椎体及棘突连续性方面显示良好,具有很强的整体立体感,被临床医师广泛应用。但在脊髓损伤程度、骨裂及椎管内碎片显示上,效果较差,MPR可弥补这一不足,MPR多组剖面观察能对颈椎损伤部位及椎体骨折、脱位、骨裂、椎管狭窄及颈髓损伤等,显示更直观更立体的图像,防止轴位图像对平行于X线束的椎体附件骨折、半脱位及轻度压缩性骨折诊断的漏诊,还可以区别撕脱小碎骨片及骨质边缘的容积效应。综上所述,对于颈髓损伤的影像学检查来说,骨性方面螺旋CT优于普通X线及MRI;联合应用三维立体图像既轴位图像、SSD及MRP,可以为临床医师选择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立体更全面的信息,以提高医疗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