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内脊索瘤的CT及M RI表现

2010-09-18崔江波李晶晶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斜坡肿块影像学

崔江波 张 栋 李晶晶

颅内脊索瘤的CT及M RI表现

崔江波 张 栋 李晶晶

目的:分析颅内脊索瘤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颅内脊索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结果:颅内脊索瘤大多发生于颅底中线处的斜坡和(或)鞍区。CT扫描3例均显示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和钙化。4例MRI扫描显示病灶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Gd-DTPA静脉注射增强后,均有较明显的不均匀强化。结论:CT和MRI可以清楚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和范围,评价肿瘤对颅底重要结构的侵犯情况,有助于和斜坡与鞍区的其它疾病如鼻咽癌等肿瘤的鉴别。

脊索瘤;CT;MRI

脊索瘤是一种骨源性低度恶性肿瘤,生长缓慢,但与脑干、颅神经等周围重要结构关系密切,颅内脊索瘤多发生在斜坡和(或)鞍区,多伴有广泛斜坡颅底骨质破坏,可以有出血、囊变、坏死及钙化,CT和MRI可有效显示其征象。本文对2005年~2010年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脊索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进一步探讨其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中,男4例,女3例,年龄24岁~69岁,平均49.5岁。病程1年~9年,平均3.4年,4例有间断性头痛,1例眼外展不能,2例有复视及视力障碍。

1.2 设备及技术

7例中5例为术前CT和M RI检查,2例为术后残留或复发CT和MRI检查。MRI机器为西门子SYM PHONY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行矢状面T1W I和横断面 T1W I、T2W I,T1W I参数为500ms/8m s(TR/TE),T2W I参数为4000ms/99 ms(TR/TE),层厚5 mm(矢状、冠状面和横断面),成像矩阵为256×256。3例还同时作了Gd-DTPA静脉注射后矢状、冠状面和横断面 T1W I,参数同上。CT为西门子SENSATION 10排螺旋机器,层厚5mm,层距 5 mm;扫描条件:电压120 KV,电流210MAS,窗宽2136HU,窗位605HU。

2 结果

2.1 MRI扫描

本组4例MRI平扫均显示肿瘤呈分叶状,边界较清,T1W I信号不均匀,以低信号为主,混杂有等信号,斜坡皮质骨信号中断,髓质骨高信号区消失,代之以不均匀信号的软组织肿块影(见图1)。T2W I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见图2)。肿瘤较大时,可压迫脑干使其移位,以矢状位显示最为清楚(见图3)。GD-DTPA增强扫描多数为不均匀强化(见图4)。

2.2 CT扫描

3例均显示以斜坡为中心的骨质破坏(见图5~图6),其中2例向前破坏蝶骨体部,1例向侧方累及岩骨尖,这在CT骨窗片上显示最清楚。骨质破坏的形态不规则,但边界清楚,2例显示破坏缘有硬化,1例显示骨破坏区边缘区域呈碎屑样改变。3例均显示在骨质破坏区及其周围有软组织肿块,CT增强扫描肿块有不同程度强化,显示边缘或分隔状强化。3例在CT骨窗上显示高密度的骨化或钙化影,呈小片状或点状,分别位于骨破坏区内或软组织肿块内。2例显示肿瘤包膜强化,在增强CT上表现为软组织肿块边缘细线样不规则环状高密度影,使肿瘤的边界非常清楚。

图1~图2 斜破脊索瘤 MRI横轴位显示 T1WI及T2WI混杂信号软组织影图3 斜破脊索瘤M RI矢状位清楚显示肿瘤向后压迫延髓图4 斜破脊索瘤M RI矢状位增强显示肿瘤不均匀强化图5~图6 斜破脊索瘤Ct多角度重建显示斜破骨质破坏

3 讨论

3.1 颅内脊索瘤

脊索瘤起源于原始脊索头端的残留组织,为一原发低度恶性肿瘤。颅内脊索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50%发病于55岁~80岁,高峰值在40岁~60岁[1]。一般将颅内脊索瘤分为4型:即鞍区型、斜坡-后颅窝型、颅中窝型和鼻咽型。而颞底部脊索瘤少见[2]。本组病例肿瘤均见于斜坡。主要临床症状有头痛、鼻塞、面部麻木及进行性脑神经麻痹等。由于颅底骨性结构复杂,神经及大血管丰富,因此通过影像学检查了解肿瘤的部位、生长方向和侵犯范围显得尤为重要。影像学检查方面:CT具有可观察肿瘤对骨质的破坏、碎骨及组织钙化形成等方面的优势。MRI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无骨性伪影和多平面成像等优点。因而CT结合MRI成为诊断和评估颅内脊索瘤的有效影象学方法。

3.2 脊索瘤的病理特点及相应的CT和M RI表现

脊索瘤组织学上切面成分叶状排列,典型的脊索瘤由索条状的空泡细胞组成,其内可见黏液囊变坏死灶、小出血灶及钙化、骨化灶[3]。因此脊索瘤MRI上多表现不均匀信号,其内可见短T1信号,提示出血;较长 T1、T2信号,提示为坏死、囊变;长T1短T2信号,提示钙化。脊索瘤MRI平扫一般T1W 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 I呈不均匀高信号,其内可见点片状低信号。CT平扫表现为以斜坡为中心的略高密度灶,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其内可散在钙化灶及囊变,常伴邻近骨质破坏。通过CT和MRI的结合,综合其表现可明确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由于脊索瘤生长的侵袭性,常常引起颅底神经和大血管的包裹和(或)推移,但却很少出现血管腔的明显变窄和闭塞[4]。在MRI平扫图像上即可清楚的显示肿瘤组织与大血管的关系;通过GD-DTPA增强,能更加清晰显示,效果更佳。CT显示骨质结构较为敏感,在肿瘤对骨质的侵袭破坏,软组织的骨化、钙化等方面显示清晰[5]。脊索瘤多数为不均匀强化,一般无瘤周水肿或仅有轻度脑水肿。通过增强扫描可以反应肿瘤血供情况和血脑屏障的破坏情况[6]。

3.3 本组脊索瘤影像学表现

本组肿瘤MRI扫描均显示肿瘤T1W I平扫为分叶状团块,边界较清。肿瘤内部信号不均匀,以低信号为主,混杂有等信号,斜坡骨皮质信号中断,髓质骨高信号区消失,代之以不均匀信号的软组织肿块影。T2W I平扫肿瘤组织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钙化为低信号。矢状面显示肿瘤向后压迫脑干使其移位。GD-DTPA增强扫描为不均匀明显强化。CT显示为以斜坡为中心的软组织肿块及骨质破坏,累及鞍背,骨质破坏边界尚清。

3.4 鉴别诊断

颅内脊索瘤常与鼻咽癌、脑膜瘤、颅咽管瘤及软骨类肿瘤等鉴别:(1)鼻咽癌好发于鼻咽腔,常见咽隐窝狭窄,很少钙化,肿瘤向顶部发展可破坏斜坡、蝶骨等。脊索瘤则好发于斜坡、蝶骨体处,钙化常见,多为直接破坏邻近骨质。(2)脑膜瘤很少引起邻近骨质的广泛破坏,常与颅底骨呈宽基底附着,增强后多数均匀强化,可见“脑膜尾征”。(3)颅咽管瘤好发于鞍上和(或)鞍内,多为囊实性肿块,轮廓光整,一般不引起骨质结构的破坏。(4)软骨类肿瘤多发生在颅底,与脊索瘤鉴别困难。但软骨类肿瘤易产生线状、球形钙化,CT显示骨软骨瘤钙化、骨化较为敏感,有助于诊断。

[1] 刘松龄,张云亭.脊索瘤的病理和影像学表现[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1,4(4):224~228.

[2] 杨海涛,王仁法,高小玲,等.颅底脊索瘤的 MR表现分析及鉴别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8(2):91~93.

[3] 徐爱德,徐文坚,刘吉华.骨关节CT和MRI诊断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22.

[4] 耿道颖,沈天真.CH I-SHING ZEE.颅脑影像鉴别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9(1):207.

[5] Ikushim a I,Korogi Y,Hirai T,et al.Chorodomas of the sku ll base:dynam ic M RI.JACT,2003,20(2):547~550.

[6] Meyers sp,H irsch W L,Curtin HD,et a l.Chordomas of the sku ll base:M R features,AJNR,2004,13(6):1627~1636.

R445

A

1006-(2010)05-370-03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MR室(046000)

2010-08-11;

2010-08-21)

猜你喜欢

斜坡肿块影像学
2022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专题介绍
观察肺结核合并肺癌的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2019-nCoV感染者胸部影像学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Song of the Motherland
卵巢甲状腺肿影像学分析1例
信仰的“斜坡”
梦是长长的斜坡(外一首)
经腹及经阴道超声在诊断盆腔肿块中的应用
怪轮DIY,轻松爬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