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 CT对小儿鼻窦炎的应用价值
2010-09-14陈伟良
陈伟良
小儿鼻窦炎是耳鼻喉科的一种多发病,会同时影响下呼吸道,因此,及时明确诊断十分必要。本组回顾我院自 2006年 8月至 2010年 4月 86例临床疑似鼻窦炎的患儿,对比分析其 CT及X线平片资料,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自 2006年 8月至 2010年 4月我院拟诊鼻窦炎并行螺旋CT扫描及鼻窦卡瓦位摄片检查的 86例患儿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年龄 3个月至 12岁,男 50例,女 36例,临床表现:45例有头痛表现,30例有嗅觉下降,50例有鼻窦区压痛,70例有流清水涕或脓涕表现,23例仅以哭闹为主要表现,学龄儿童中 28例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成绩下降表现。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进行鼻窦卡瓦位摄片检查和应用 GE Prospeed AI螺旋CT采用标准算法进行轴位扫描,并行冠状位和矢状位重建,进行软组织窗和骨窗观察。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阳性率情况 见表1。
表1 CT组及卡瓦位片组阳性率对比(例,%)
86例患儿均进行鼻窦卡瓦位摄片检查和螺旋 CT检查,CT阳性率明显高于X线卡瓦位片。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蝶窦及后组筛窦病变卡瓦位片均未检出。
2.2 影像学特征 CT周围扫描合并冠状位、矢状位重建,多角度全面观察有利于鼻窦炎检出,CT表现为均有不同程度的单侧或双侧窦腔黏膜增厚和/或积液,部分伴发单侧或双侧中、下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急性鼻窦炎以积液为主,慢性鼻窦炎以黏膜增厚、鼻甲肥大、骨质增生硬化为主,轴位有利于窦腔前后壁及侧壁黏膜增厚的检出,冠状位、矢状位有利于窦腔上下壁黏膜增厚的检出、对窦口的观察有优势、对中下鼻甲肥大观察很直观。炎症引起的黏膜增厚CT表现为高密度的窦壁骨质内面覆盖软组织密度影,表面光滑、凹凸不平,CT值约 30~40 Hu。积液 CT值略高于水,约 20 Hu,通过不同轴面观察少量的积液亦可显示清晰。筛窦内积液及黏膜增厚 CT上可见原本清晰锐利的高密度蜂房状筛板增厚,边缘模糊,密度减低和/或内充盈略高密度影。鼻甲肥大表现为骨性鼻甲被增厚的软组织密度影包裹,致使鼻道狭窄、鼻中隔向对侧偏曲。而在卡瓦位片中窦腔积液可明确显示,黏膜增厚仅显示窦腔密度减低,分辨率较差,而其对后组筛窦、蝶窦病变几乎不能做出明确诊断。
3 讨论
上颌窦-筛窦出生时已出现,且发育迅速,出生婴儿即可发生上颌窦及筛窦炎。额窦和蝶窦分别在 2岁和 4岁出现[1]。小儿鼻窦黏膜柔嫩,容易充血肿胀而患鼻窦炎;再加上窦口较小、且常有腺样体肥大,也是小儿鼻窦炎的发病率高的原因[2]。鼻窦和鼻腔互相交通,炎症相互感染、同时各窦口邻近,一窦发炎即可累及它窦[3]。鼻窦与周围组织关系密切(包括眼眶、颅骨、神经血管、咽鼓管等),鼻窦发炎往往累及周围组织,而形成较严重的并发症,如眶内感染、泪腺炎、视神经炎、扁桃体炎、中耳炎、重者可引起脑膜炎、脑脓肿等,严重威胁儿童健康。
急性鼻窦炎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已转至慢性鼻窦炎[4],据 Wilson报道 580例切除扁桃体的患儿中发现窦腔中有脓者占 27%。另据Ebb氏报道,各种不同死因的尸检发现鼻窦积脓者占 30%,可见鼻窦炎发病率之高。鼻窦炎易与下呼吸道感染互相影响,导致下呼吸道感染难以医治。Pice报道X线诊断肺部疾患小儿中,并发鼻窦炎者达 38%。
综上所述,可见及时准确的对小儿鼻窦炎做出诊断是十分重要的,本组资料显示,螺旋CT扫描加上冠状位、矢状位重建能够准确、清晰显示鼻窦炎各种表现,对小儿鼻窦炎诊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鼻窦卡瓦位片,其组织分辨率高是其能够做出明确诊断的根本原因,其解决了婴幼儿较薄的颅板与软组织对比差的问题,对于牙胚等组织有较好的分辨力,不易造成误诊[5]。对于单纯的蝶窦炎,由于蝶窦位于深部,鼻窦卡瓦位片几乎完全不能诊断,而螺旋 CT却能明确显示蝶窦,对其做出明确诊断。
因此,对于临床怀疑患有鼻窦炎的小儿,我们建议使用螺旋CT合并多层面重建,及时早期做出明确诊断,以便临床医师尽早干预治疗,减少并发症,尽早解除患儿痛苦。
[1] 王承缘.小儿颅脑疾病 CT诊断.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58-259.
[2] 徐赛英.实用儿科放射诊断学.北京出版社,1998:177-178.
[3] 魏能润.耳鼻咽喉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64.
[4] 刘亚群.慢性鼻窦炎螺旋 CT扫描的应用价值.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2):177-179.
[5] 赵凤祥.上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的 CT诊断.医学影像杂志,2004,14(3):22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