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观察

2010-09-14王秀霞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36期
关键词:丝裂霉素前房巩膜

王秀霞

青光眼(PACG)是眼科常见疾病。常规传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一般在 4.8%~70.0%之间。采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应用于青光眼手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有效减少了单纯小梁切除术的并发症,提高了手术成功率,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 186例。男 96例,女 90例;年龄 41~79岁,平均 61.2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62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58眼,慢性开角型青光眼 40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0眼。

1.2 方法

1.2.1 分组将18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93例,常规治疗组 93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程度、青光眼类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2 方法

1.2.2.1 常规治疗组采取常规方法行小梁切除术。

1.2.2.2 治疗组手术方法 以角膜缘为基底,结膜瓣的高度都为 8 mm,范围 120°,不剪除 Tenon氏囊组织。做长方形的板层巩膜瓣,厚约 1/2巩膜厚度。剥离至角膜缘前界约 1.5 mm,于巩膜瓣下放置含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C 0.2~0.39/L棉片,棉片做成略大于巩膜瓣大小 2~5 min后将棉片丢弃,丝裂霉素 C放置时间长短及浓度高低根据患者年龄、结膜厚度及充血、Tenon囊厚度情况而定。用 60~100 ml平衡盐溶液冲洗巩膜瓣。巩膜瓣用 10-0尼龙线从角膜缘前方 1.0 mm透明角膜板层内进针,约 1/2角巩膜厚度水平潜行越过角膜和巩膜组织,从巩膜瓣侧切口旁的巩膜处出针,然后缝针穿过侧切口的内、外边缘各约 0.5 mm,最后将缝针从角膜缘后方巩膜出进针,约在 1/2角巩膜厚度水平潜行越过角膜缘,并在其前方 1.0 mm透明角膜处出针,引出线不少于 6 mm。根据前房形成及前房滤过情况决定打结松紧。最后经预置的前房穿刺口向前房内注入平衡盐液以恢复前房深度,分层缝合Tenon氏囊及连续缝合球结膜组织。术后处理: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和激素静脉滴注3 d以预防感染及炎性反应术眼滴0.3%海伦及 0.1%科恒眼液 4次/d,持续 4~6周,美多丽 3次/d持续 12周。根据术后眼压、前房形成是否稳定、滤过泡形态功能情况,于术后 3 d~4周在表面麻醉、裂隙灯下分次拆除可调整缝线。

1.2.3 观察内容 观察两组术前术后出院时眼压;术后并发症(前房出血、低眼压、脉络膜脱离、低眼压性黄斑病变);前房分度(浅前房按 Spaeth分度[2]分为Ⅰ°轻度浅前房、II°裂隙状浅前房、III°无前房。)

1.2.4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 t检验处理数据。

2 结果

依据观察内容对两组术前、术后出院时眼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前房分度进行统计并比较,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观察内容比较±s)

表1 两组观察内容比较±s)

注: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眼压比较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并发症、浅前房分度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项目 治疗组(n=93) 常规组(n=93)眼压术前眼压(mm Hg) 40.09±9.6 39.16±10.1出院时眼压(mm Hg) 11.0±4.6 12.3±5.1浅前房Ⅰ° 27(29.03%) 38(40.86%)II° 5(5.37%) 23(24.73%)III° 0(0%) 6(6.45%)并发症前房出血 7(7.52%) 24(25.80%)低眼压 9(9.67%) 25(26.88%)脉络膜脱离 2(2.15%) 10(10.75%)低眼压性黄斑病变 0(0%) 3(3.22%)

3 讨论

丝裂霉素C由头状链霉素菌层分离出的一种碱性抗肿瘤抗生素。作用机制是与DNA分子的双螺旋形成交联,破坏DNA的结构和功能,抑制有丝分裂和蛋白质合成,对增生各期中的细胞均有抑制和杀伤作用,同时也作用于静止期细胞,故丝裂霉素C对成纤维细胞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在手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能减少瘢痕形成,大大地提高术后球结膜瓣下有功能的滤过泡的形成,提高手术成功率。丝裂霉素 C对年龄较大者,球结膜菲薄者则慎用。应用可调整缝线,可以通过术中密缝巩膜瓣,房水经滤过道流出不至于过多、过快,使术后早期前房迅速恢复,提高了小梁切除术的安全性。减少了术后早期一系列与滤过过强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可调整缝线拆除时间应当根据患者滤过泡、前房及眼压情况决定,一般在 4~14 d分次拆除,术前前房深度 <1.6 mm,有恶性青光眼倾向者,延缓拆除时间。术后 3~4 d眼压在 15~20 mm Hg之间,前房恢复正常,滤过泡平坦,暂不拆除可调整缝线,倘术后眼压>20 mm Hg时,术后 1周内先拆除 1根可调整缝线,待眼压下降且滤过泡隆起,则 1~2 d后再拆除另 1根可调整缝线。

通过观察,两组术前眼压和出院时眼压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在治疗后眼压无差异,治疗效果相同;两组并发症和浅前房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明治疗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和浅前房发生上明显少于常规组。总之应用丝裂霉素 C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可主动调节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滤过量,防止滤过道粘连阻塞。有效地控制眼压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1] 王淑华.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 C巩膜瓣可调缝线在青光眼手术中应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4,22(8):654.

[2] 吴乃川,张建虹.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应用.临床眼科杂志,2009,17(3):165.

[3] 周文炳.临床青光眼.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96.

猜你喜欢

丝裂霉素前房巩膜
巩膜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丝裂霉素治疗食管良性狭窄的临床应用进展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原因分析及处理疗效观察
巩膜外环扎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巩膜镜的临床应用
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临床意义探析
吡柔比星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防治腺性膀胱炎术后复发的效果比较
老年表层巩膜炎和巩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
丝裂霉素C与5氟尿嘧啶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预后比较
不同手术方式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