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尔滨市发展现代农业专题报告(二)——道里区、呼兰区、阿城区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

2010-09-14哈尔滨市专顾委农村经济专家组

决策 2010年3期
关键词:龙头企业技术推广现代农业

哈尔滨市专顾委农村经济专家组

一、调研的意义与目的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就是实现“农业丰、农民富、农村稳”的基本路径,也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此次调查目的是通过对道里区、呼兰区、阿城区现代农业发展状况的考察、对三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的思考,求得适合三个区域自身资源禀赋的现代农业建设的途径和模式。

二、道里区、呼兰区、阿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道里区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五年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累积投资 15297万元,其中国家投入2951万元、区投入 1047万元、农民自筹投入 8948万元;打机电井 329眼,累计达到 525眼;打小口井 2871眼,累计达到 2695眼;可灌溉面积 16.5万亩,实现滴灌、管灌、喷灌等节水灌溉面积 15820亩;保护地面积3.8万亩,其中全日光节能温室 940栋、大棚 4400亩。棚室及地膜覆盖生产面积 4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 40%。农业生产基地 5个,覆盖花卉、食用菌、蔬菜、生猪、奶牛产业,种植业基地村 23个。

2.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2个,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 6万亩。全区 5.4万名劳动力中有2万人掌握 1~2项生产技术,年培训农民 1.2万人次,种养业科技示范户300户,全区科技人员 60人,科技贡献率达到 50%,科技成果转化率48%。

3.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总动力 17.4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 4568台,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 292台。农业机械化整地 95%,机械化播种程度 64%。

4.农业产业化。全区发展了“蔬菜、食用菌、花卉、奶牛”四大主导产业,依托优势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了地方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全区龙头企业 14个,形成了生猪屠宰加工、乳制品加工、蔬菜的储存、保鲜、速冻、运销等龙头企业,蔬菜销售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销往国内各大城市和出口俄罗斯,年外销蔬菜 3000万公斤。此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47个,各种农民协会 14个。

5.农业信息化。道里区所辖的 4镇 1乡和各基地村实现了微机联网,区农业信息网已经正式投入运行,农村会计电算化普及到村。

(二)呼兰区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呼兰区投资3.4亿元改造了两大水利工程,喷灌面积达到 15万亩;全区棚室生产 2.1万亩,标准化生产实施面积达到 170万亩。2008年完成通乡通村公路 46条,312公里,试点村通村公路和主街干道全部硬化(水泥路面)。建设给水工程 10处,解决了 10个村屯、1.3万人用水的问题。新上有线电视工程 3处,乡镇文化站 2个,新建 900个沼气池,节能住宅 2971套。

2.农业机械化水平。2008年,呼兰区更新了321台大中型农机具,新建农机合作社 2家,田间机械化作业率 87%。

3.农业产业化。目前呼兰区内省、市级龙头企业达到10家,带动20万农民走进市场。呼兰区紧紧抓住“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主体化经营模式,提升现代农业水平。目前,全区省级龙头企业达到 5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 5家,年产值在百万元以上的区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 10余家。区内龙头企业共达 48家,带动农户 9.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 90%,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突破 50%。

目前,全区形成了七个较大规模的产业链:一是年加工鲜奶能力 13万吨,上缴利税 6000多万元奶牛产业链。二是肉鸡产业链。年屠宰加工肉鸡6000万只,带动饲料加工、羽绒加工企业 30多家,年产饲料 70万吨,年加工羽绒 10万吨。三是生猪产业链。年屠宰加工生猪 150万头,拉动全区生猪饲养 95万头,农户年实现总收入 2.2亿元。四是粮食基础产业链。可使呼兰区玉米年转化 4亿公斤,占全区玉米产量的 40%以上。五是苗木花卉产业链。带动利民开发区周边村屯苗木生产基地 7万亩,带动 1.2万户从事苗木花卉生产,全区仅苗木花卉一项年收入 5亿多元。六是大豆产业链。年加工高油大豆 10万吨,全区生产的大豆全部转化为其生产原料。七是亚麻产业链。带动生产基地 5万亩,实行订单生产,可使亚麻从原料生产、纺纱、加工麻板形成系列生产,提高了亚麻的附加值,企业年创产值 1.5亿元。全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15个,种养专业大户 100户。

4.特色农业。苗木、花卉、寒地蔬菜、食用菌等特色种植面积 32万亩,居哈尔滨市第一,肉鸡、奶牛、生猪在全市居前列。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面积 67.8万亩。

(三)阿城区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阿城区完成了17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打抗旱机电井 265眼,新建抗旱水源工程 2处,有效灌溉面积 20.4万亩,基本农田防汛抗旱能力显著提高。

2.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区、乡两级建设现代科技示范区 18个,总面积 9269亩。水稻示范区共建水稻育苗大棚 761栋,面积达到 10万平方米。达到方田化的水田面积 20861亩。建立万亩连片的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示范区玉米平均亩产达到650公斤,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技术人员305人,2008年科技支出 1082万元。

3.农业机械化水平。2008年全区农业总用电量77380千瓦时,农机总动力 26.42千瓦。全区共完成机械春整地面积 60万亩,机械秋整地面积 32万亩,其中深松整地面积 15万亩。新增农机具922台套。

4.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认证阿城区级农业龙头企业 9家。目前,全区有龙头企业 3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大户 950户,专业村已发展到 38个。推进了 10个特色农产品加工群的发展;推进了石材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带动运输户 8000余户。全区新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15个,新增会员 1380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达 138个,合作社成员人均收入实现 9000元。

5.特色农业。有机稻米新种植模式。采取稻田养鸭、鸭稻共生栽培新模式,全区发展优质鸭稻米 5002亩。产品远销北京、郑州等地,创立了阿城鸭稻米的品牌。打造绿色食品品牌。全区认证的“三品”总数达 583个,其中有机农产品 22个,绿色食品 9个,无公害农产品 553个。“阿城大米”地理标志认证已获通过。农村旅游。涌现出裴家屯、磨盘村、振兴村、新明村等 10个农家乐旅游村庄。

6.农业信息化。阿城区被确定为全国农情信息基点县,料甸乡红新村被确定为哈尔滨市农村信息化示范村。气象部门在重大灾害天气预报预测和防雹增雨等服务方面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7.农业劳动力转移。全年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0.7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 69.9%;劳动力转移总收入实现 6.5亿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7%。全年农民技能性培训人数达到 3200人。

从上述三个区域发展的现状分析中可见,三区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由于各地农业生态类型、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因而在现代农业的建设和运作上,各地有着不同的探索,并已经初现发展模式的雏形。如道里区蔬菜远销俄罗斯的外向型创汇农业模式,类似道里区北方现代都市农业园这样的农业科技园运行模式。此外,更为普遍的发展模式是三区都存在并日趋规范的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此次调查也体现了三区在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共性问题和掣肘,以下将逐一进行分析。

三、道里区、呼兰区、阿城区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性基础设施薄弱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有现代化的农业基础设施作为支撑,通过建设高标准、配套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而此次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以农田排灌系统、交通道路、低压电网等为主。

我们对三个区的 18个行政村村况进行了调查,在对“村里发展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的回答中,出现频次较多的问题依次为“解决生产生活用水”、“修整村内路和田间路”、“协助修建蔬菜大棚和农田标准化”、“解决生产用电及相关配电设备”,可以看出,问题显著地集中于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表 1)。

表 1 三区行政村发展中急需解决问题情况表

以下将对三区的排灌系统、交通道路的状况进行分析:

1.水。农田水利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加强排灌系统的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增强土地产出能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表 1显示,三区村况调查中,村里急需解决生产、生活用水的回答频率最高,18个行政村中有 14个村选择此答案。近年春季,黑龙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许多村子灌溉井不足,灌溉渠年久失修,大多数农户还是靠天吃饭,表 2显示:阿城、呼兰、耕地灌溉比重仅为 19%、8%,道里区因为主导产业是蔬菜种植,所以灌溉比重稍高为 35%,但也没有达到一半的比重,更谈不上滴灌、微喷等高效节水技术的运用了,基础设施的这种现况导致了 2008年三区的耕地受灾面积比重高达 11%、56%、64%(表 2)。高效节水的灌溉系统是当前农业发展迫切需求,也是日益制约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收益提高的瓶颈。

表 2 2008年三区耕地灌溉及受灾情况表

2.路。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国家注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修建农村公路,目前三个地区的通村公路已经实现了“硬化”,但除去某些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村,大多数村内的巷路仍然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水泥”路,田间路也同样如此。目前三区农业基础设施呈现出两个特点:其一是资金投入的主体是农民(表 3);其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层级化趋势明显。

表 3 某区五年来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情况表

受城乡二元经济社会体制的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与城市相比具有相当差距,农村内部的基础设施装备水平亦出现了层级化的趋势。由于发展基础、发展机遇不同,越是富裕的行政村越能获得了更多的基础设施投入,因为富裕的村集体掌控一定的资源可以进行相应的项目资金的匹配。相反,越是贫困的村庄越是没有机会获得项目支持,而这些村庄往往缺少的是生产生活中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对基础设施是最为渴求的。因此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中出现了马太效应:“多则给予的愈多、少则得到的更少”,从而导致了农业基础设施上的“两级分化”。

(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效率低下

现代农业是科技支撑型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的实质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而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因此,加强对农业推广体系的研究,建立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农业推广体系,对于科技资源的高效利用和配置,对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普及率、应用率的提高,乃至对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应该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颁布实施以来,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得到了哈尔滨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体系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长期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1.农业推广组织人才严重短缺。我国农业推广组织是国家组织。目前市级以下纵向的农业推广体系是:从市级政府到区、乡、村、分别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标准监督管理站、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科技示范户。区级专职承担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是 2个人左右,负责土肥、植保、栽培、科技培训等诸多工作;乡镇一级一般是 1~2个人做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村级一般是由副村长负责此项任务,此外每个村会有几户农业科技示范户。农业科技人员短缺的矛盾在乡镇一级最为突出。乡镇政府机构改革以前,各个乡镇有直接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部门——农业技术推广站,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后将农技、畜牧兽医、农机、农经等站所合并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通常是 1~2人身兼农业经济、水利、畜牧、统计数职,政府的临时工作也要抓。一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目前推广人员不以业务为中心,而是以乡镇政府工作为中心,他的日常工作中只有约 10%是与农业技术推广有关的,干的是行政的活,挣的是科研人员的钱”。此外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是良莠不齐,某区辖内 5个乡镇十几个推广人员中,仅有 2个人毕业于农业院校,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

2.农业推广组织经费严重短缺。作为国家组织,国家财政是农业推广经费的主要来源和依靠。每年由市拨入到区里用于农技推广的经费只有 2~3万元,而下达的推广项目大约是 10~20项。经费不足直接影响到了推广质量与力度。由于缺少试验田,一项技术的试验通常是给农业科技示范户一二百元,租用他的一二垅地试验一下,而一些带来损失的破坏性的试验更难进行,试验的风险只能转嫁到农民的身上,无法进行相应的补偿。受有限经费的限制,基层推广人员下村屯的交通费用都需要自筹,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3.农业科技示范户数量少。农民更为习惯的思维方式是感性认识,对于他们而言“眼见为实”比“简单说教”更有说服力,培养时时在农民身边的农业科技示范户在实际的推广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受种种条件的限制,现在每个村只有几户农业科技示范户,而有的示范户,从同业竞争的角度考虑,出于私利可能有意隐瞒重要的技术信息,从而影响到推广效果。

总之,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资源配置不合理,有限的技术、资金、人才聚集于推广体系的上层。

(三)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1.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也是建设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的重要主体。从表 4中可以看到,近 5年来阿城区涉农企业的数量逐年增加,涉农企业总产值稳步上升,但企业带动基地农户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 4 2005—2008年阿城区涉农企业情况表

目前,三区的龙头企业普遍规模偏小、科技创新水平不高、市场开拓能力较弱。绝大部分龙头企业从事简单的农产品贮藏和初级加工,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和带动农户能力的增强,影响到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一些龙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忽视生产基地建设,没有把基地建设纳入产业链整体建设之中,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基础设施不配套。

2.农民服务组织发育缓慢。表 5显示,目前三区的各种合作组织或协会规模小、数量少、稳定性差,没有在生产经营中起到服务的作用,导致其在协调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关系时难有平等话语权。多数中介组织实力较弱,规则章程不完善、民主管理不健全,农民参与度不高、主体地位不明确、维护权益缺乏保障。

表 5 三区龙头企业及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情况表

四、解决三区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遵循倒层级补偿的原则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针对目前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层级化的现状,应遵循倒层级补偿的原则重点向贫困农村地区倾斜,政府财政必须调整对贫富地区的补贴比例和资源分配,不应再向富裕地区倾斜,也不应平均发放,而应重点资助贫困地区。

在具体操作中必须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农业基础设施具有广泛的外部效应,属于公共品和准公共品范畴,许多是农民急需解决但自身又无法解决的事情。取消农业税后,乡村组织开始退出农业生产领域,如何解决灌溉问题成为一大难题。大多数农户采取自己打灌溉井这种微型水利的办法来抗旱,但这种微型水利是依托于大中型农田水利的,在缺乏强有力的乡村组织介入的情况下,单个农户无法解决大中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问题,因此,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农业自然灾害主要是旱涝灾害。因此,要重视新修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和重修农村原有农田水利设施,未雨绸缪,真正实现其原有的防洪灌溉功能;要把加强农村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列入财政预算,有计划、分年度、源源不断地给予支持,逐步改善农村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状况,夯实现代农业建设的物质基础。

(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鉴于目前农业技术推广资源(技术力量、推广经费等)悬浮于体系上层的配置状态,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总原则就是将人员,资金等资源向基层倾斜。

1.从质与量入手强化农技推广队伍。农技推广人员是科技成果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媒介,是联系科技成果与农民的桥梁和纽带。三个区内农户少则 2~3万户,多则十几万户,仅仅依靠十几、二十几人的技术力量完成覆盖全区农户的推广任务显然是力不从心的。扩充农业技术队伍如果受编制的制约可以采用聘用制,按照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原则扩大推广队伍。推广工作必须依托大中专院校、对现有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提供培训的机会,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服务能力实现推广队伍质的提高。

2.建立健全监督与激励机制。对不同区域,不同农户、不同技术应设置专门的负责人,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农技推广的追纠与考评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逐步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

3.加大政府投资力度。鉴于我国的国情,现阶段的农技推广要继续坚持以政府支持的无偿服务为主,政府通过实行转移支付,重点用于弥补地方财政因税费改革造成的缺口,专款专用,强化对农技推广一线人员的经费补贴,保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正常运转所需之事业经费。

4.加强科技示范户的设置。首先需要增加村级科技示范户的数量,以点带面。同时,给科技示范户必要的经济补偿与奖励,以激励其积极宣传技术信息,村级也要有专人负责技术推广的事务。

(三)总结推广农业产业化新型组织模式

大力推广“龙头企业 +中介服务组织 +农户”、“合作社 +龙头企业 +农户”等新型组织模式,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龙头企业集群,形成大、中、小型龙头企业共同发展格局。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支持龙头企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以及各类服务组织创办、领办各类中介组织,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构建以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培养农村中的经济能人

现代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经济能人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中率先致富的典型,是农民脱贫致富效仿的榜样。农村经济能人以特有的胆识和气魄,创办出各具特色的能人经济,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呼兰区大用镇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改变着“小农经济”分散经营传统模式,走出一条“土地跟着项目走,项目围绕产业走,产业带动农民走”的致富新路。据了解,该合作社前身是大用镇农民林永明于 2003年带头创办,由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及普通农户参股的“大用农机作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订单产销合作与 575户农民签订 1万亩玉米订单面积,土地股份合作与 118户农民共流转土地5000亩两种形式,使土地经营规模达到 1.5万亩。土地集中后,无论是租金还是订单,都是全省当年的最高价格,同时使大农机作业显著提高了劳动效率,节约了劳动成本。以往收割玉米 10个人工一天只能完成 8亩地,仅是收割机 1小时的作业量,而收割机费用却只有人工的 1/3左右。而更重要的是有效遏制了黑土地土壤有机质连年下降的趋势。据测算,去年合作社玉米平均亩产达到 720公斤,比农户分散耕种高出20%多,亩增产粮食 144公斤,共增产粮食 220多万公斤,增收 286万多元。大用合作社按照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要求,实现标准化生产,使原来一家一户耕种品种难统一、实用技术难推广、大型农机难进地等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从而加快了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使每户社员增收近千元,进而为名牌战略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大用镇的这个例子充分证明了农村经济能人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化经营的成功探索,推动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此外,农村经济能人以勇于闯荡市场的行为和实效,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市场,加快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育。我们的调查显示一个村中,只要走出一个经济能人就能带动整个村庄的村民致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呼兰区的沈家镇大罗村村民王广良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身份,单枪匹马闯京城,十二年后成为一个总资产 200多万元、员工近 30人的北京某物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2000年以后,他带动本村贫困群众随其一道创业。在他的扶持和带动下,大罗村有 140人先后到北京和天津从事物流货运业务,每年可创造收入 600万元,其中 24人开办了自己的物流公司,形成了规模,当上了小老板。目前该村人均收入超过了万元。

现代农业向着融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推进,是从产品农业向商品农业、自然农业向市场农业、产量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转变。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除了看到龙头企业的作用,还必须眼睛向下,从农民群众中选贤任能,推动农业产业化。培养农村经济能人现在的关键在于对农民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解除对他们的各种不合理限制,为他们提供应有的服务,形成有利于农村能人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精心组织好专业培训。拓宽农村能人的成才渠道,促进其向规模化、正规化方向转变。通过专业学习和培训,不仅可以使农村能人的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还可以使农村能人的队伍由过去自行发展的无序状态逐步转向组织化、规范化。另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政策倾斜。可以在全面培训和积极引导的前提下,有针对地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鼓励各级组织培训农村能人,扶持农村能人,使农村能人活跃在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前沿。

猜你喜欢

龙头企业技术推广现代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
2016年湖南省新认定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名单
对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的思考
再生资源行业持续整合 龙头企业强者恒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