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尔滨市增加就业与扩大内需的对策研究

2010-09-14哈尔滨市专顾委课题组

决策 2010年3期
关键词:第二产业哈尔滨市比重

哈尔滨市专顾委课题组

在 2010年乃至更长的期间,增加就业与扩大内需仍是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和民生第一工程。这主要基于经济增长与增加就业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进出口形势企稳向好还需至少一到两年时间,而且难以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明显的,但投资规模还需加大、结构还需优化以及投资主体必须转向民间投资为主,扩大消费是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为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和哈尔滨市要在全省发挥好“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先导作用”,就必须结合哈尔滨市实际,探究影响增加就业和扩大内需的因素,深入分析现状,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影响增加就业与扩大内需的主要因素

(一)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

1.产业结构对增加就业的影响

不同产业之间收入水平的差异是促使劳动力由低收入产业向高收入产业转移的基本动因。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和就业结构变动的趋势是:第一产业产值、劳动力所占比重双双下降,第二产业产值和劳动力比重先升后降,而第三产业产值和劳动力比重均呈上升趋势。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都呈现了同样的趋势。我国自 1998~2008年,农业吸纳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由49.8%下降到 39.6%,工业由 23.5%上升到27.2%,服务业则由 26.7%上升到 33.2%,说明经济发展已经开始由以制造业为主导向服务业为主导转型,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产业。

2.产业政策决定投资及产业结构

产业政策是调整产业、就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在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最直接的还是投资,这主要基于出口形势企稳需较长时期,而消费增加的前提是收入增加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因此,通过有利的产业政策,适当扩大投资规模和优化投资结构(由固定资产投资在第一、二、三产业间的不协调向协调发展转变,由政府投资为主向民间企业投资为主转变、由间接投资消费品向直接投资消费品转变、由优先发展大项目向以大项目拉动和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转变),对增加就业与扩大消费十分重要。

(二)收入水平决定消费的规模和结构

收入和消费水平是扩大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直接和间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是扩大消费的关键;不同时期的收入水平不但决定着消费总规模,还决定着消费结构。

此外,政府应对危机所采取的非常规措施,如扶持大学生、农民工就业以及通过财政、金融、税收、折让等办法加大投资和鼓励消费,对增加就业和扩大内需有直接的决定作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程度对扩大消费具有基础性作用;市场体系完善程度和消费观念对扩大消费也有较大影响。

二、哈尔滨市增加就业、扩大内需的现状与问题

(一)哈尔滨市就业的基本情况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本情况

表 1是总就业和分产业就业构成表,从中可看出,第一、第二产业吸收就业的总人数和比重都在下降,第三产业吸收就业的规模及比重双双上升,这表明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和主导产业。分阶段看,2005—2008年第二产业就业总量相对不变(同期的第二产业产值提高 1.67倍),而随着产值的提高,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应略有提高才能表现出产业增长对就业的贡献。

2.在哈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

2008年底,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总人数为147801人,就业率为 88.15%;哈尔滨市生源毕业生人数 102855人,在哈就业人数为 37244人,在哈尔滨市外就业 42793人;省内哈尔滨市外生源在哈就业 10928人,哈尔滨市外就业 42908人;省外生源在哈尔滨市外就业 40170人。哈尔滨市生源在哈尔滨市就业的毕业生稳定增加,省内哈尔滨市外生源选择在哈尔滨市就业的毕业生由降转升,省外生源选择在哈尔滨市就业的呈现下降趋势(见表 2)。

表 1 哈尔滨市总就业(增长%)及三次产业就业(构成) 单位:万人(%)

表 2 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来源及毕业去向 单位:人

3.哈尔滨市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就业的情况

从表 3得出:哈尔滨市总人口 2008年比 2000年增加 48.6万人,总就业人数减少 11.3万人,城镇和乡村就业分别减少和增加 16.6万人和 5.3万人。在乡村就业中,乡镇企业对增加就业的贡献下降,私营企业、个体业户的贡献提高(2000—2008年,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人数由 37.6万人下降到 24.3万人,私营企业由 2.9万人增加到8.5万人,个体户由 7.1万人增加到 11.0万人)。分阶段分析表明,总就业和城镇就业稳定增加(2008年比 2006年总就业增加 27.4万人,城镇就业增加 28.0万人),农村就业减少 0.6万人,表明市委、市政府增加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已发挥出了积极效应。

表 3 哈尔滨市按城乡划分的就业人员情况单位:万人

4.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看:表 1说明,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总量和比重都在降低,而同期第二产业 2008年增加值是 2000年的 2.93倍,占哈尔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4.8%。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看,应较多的吸纳就业人数,而不是相反。另外,与长春、沈阳、大连比,第二产业的规模和占 G D P的比重都偏低,第二产业规模不大不强是哈尔滨市产业结构及影响增加就业的主要问题。

中小企业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对增加就业的拉动作用小。一是与兄弟城市比,哈尔滨市中小企业发展滞后。中小企业数量与增加就业密切相关,中小企业数量多,则吸纳就业的人就多,一般以地区千人中有多少中小企业作为发展状况的指标。以 2008年为例,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市的千人企业拥有数分别为 3.9、5.7、6.3、5.5个,而在2006年这一指标分别是 7.3、6.9、11.7、13.9个。在 2006年时,哈尔滨市的这一指标还高于长春,到了 2008年则排在第四位。二是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比较。哈尔滨市 2007年、2008年非公有制经济分别实现增加值 1209.7亿元、1451.2亿元,同比增长 15.8%、14.5%,占全市 G D P的比重为 49.6%、50.6%,沈阳的同一指标为 1955.0亿元、2498.0亿元,同比增长 20.3%、17.8%,占全市 G D P的 64%、64.7%;2009年上半年哈尔滨市的这一指标为729.3亿元,同比增长 12.2%,占全市 G D P的比重为 53.1%,沈阳的这一指标为 1351.4亿元,同比增长 16.4%,占全市 G D P的比重为 65.8%。与自身比我们在发展,和兄弟城市比我们的差距仍在扩大。

(二)哈尔滨市扩大内需的现状与问题

1.投资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固定资产和房地产投资的基本情况。在应对金融危机和后金融危机期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第一位的。哈尔滨市 2008年比 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增长 702.3亿元,房地产和基本建设等分别增长 75.6亿元和 627.6亿元,对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就业和扩大内需发挥了积极作用(见表 4)。

表 4 哈尔滨市固定资产投资及结构 单位:亿元(增长%)(占总量%)

(2)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投资规模偏小。和自身比我们发展比较好,与兄弟城市比我们还存在发展滞后的问题。2008年,哈尔滨市、长春、沈阳、大连投资总额分别为 1341.3亿元、1818.8亿元、3008.7亿元、2513.4亿元,哈尔滨市投资规模明显偏小。2009年 1~6月,哈尔滨市固定资产(386.3亿元)、房地产开发(62.5亿元)和基本建设投资(322.8亿元)等只有 2008年的 35%左右。二是结构亟待优化。从 2005—2008年哈尔滨市第一、二、三产业的投资构成看,第三产业偏高(都在 70%以上)、第二产业偏低(25%左右);同期,全国第三产业占 G D P的比重为 53%左右,第二产业占 44%左右,第一产业接近 3%(高于哈尔滨市水平 1%);这表明哈尔滨第二产业不够强,另一方面,房地产投资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作用也不够大。房地产投资能够直接和间接拉动投资和消费增长。2002—2008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比重都达到 17.5%以上,哈尔滨市 2007年以后低于全国 2个百分点(折合房地产投资 26.8亿元),影响增加就业 9.4万个和少拉动 G D P增加近 57亿元左右。

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产业政策的驱动力度不够;二是实际利用外资总规模偏小(2005~2008年,在 15个副省级城市中哈尔滨市的排位有三年排在第 15位、一年排在第 14位),2008年哈尔滨市的这一指标为 5.7亿美元,而沈阳和大连分别为 60.0亿美元和 50.0亿美元;三是市场投资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以促进招商引资规模的扩大及其绩效的提高。

2.消费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本情况。一是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由表 5可知,哈尔滨市 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比 2001年分别增加 8181.3元、3343.3元,增长幅度分别为 127.69%、127.72%;哈尔滨市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城镇支出 2001和 2008年分别占收入的 77.4%和 71.2%,农村同期为 73.6%和 76.9%),而农村消费支出占全国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哈尔滨市农村消费市场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从消费结构来看,2001—2008年哈尔滨市城乡食品消费支出都是比重最大的部分,城镇消费中衣着、居住、医疗的支出由 2001年的第 3、4、5位上升到第 2、3、4位,教育支出的比重下降较大;农村的消费中,居住一直列第 2位,交通信息、医疗的比重上升,教育的比重下降较大,衣着支出比重没有变化。二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情况。从在 2001—2008年该指标增长了 1.8倍,年均增长达到 13.9%;分城乡看,城镇同一期间增长 2.1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16.7%,高于全市水平近 3个百分点;农村同一期间增长近0.1倍,年均增长 1.1%,农村发展滞后明显。

表 5 哈尔滨市按城乡划分的居民消费支出及所占比重(%) 单位:元

(2)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兄弟城市和全国平均水平,在 15个副省级城市中,哈尔滨市 2005—2008年排在第 14和 15位,这一指标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农村消费支出小于全国平均数,2006—2008年哈尔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消费支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还有一定潜力或收入中用于再生产的支出增多;三是农村社会零售商品消费总额和所占比重比城镇小很多,2008年城乡社会零售总额的占比为 8.8:1.2,而 2001年的占比为 7.2:2.8,说明城乡差距拉大和农村市场体系不完善,农民购物不方便,所以一些购买力仍在城镇实现。这也要求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三、哈尔滨市增加就业与扩大内需的措施建议

根据发展要求和哈尔滨市实际,我们认为,哈尔滨市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增加就业的基础,目标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做强做大第二产业、做精提升第一产业。

(一)哈尔滨市增加就业的措施

1.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

一是通过做强做大第二产业增加就业。通过产业政策重点支持五大支柱产业,即装备制造业、石化、食品加工、制药产业和新兴产业。如第二产业产值在 2008年的基础上提高 10%~20%,则可多增加就业 12万 ~24万人左右,促进经济(G D P)增长 0.4%~0.8%。二是在适度扩大投资规模基础上,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房地产投资的比重。大项目(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房地产开发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优质大项目在技术进步、吸纳就业、税源培育、提升劳动者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三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 D P的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就业 4万人左右。从投入产出效果看,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 400个,轻工业是 700个,第三产业是 1000个。四是做精提升第一产业。综合考虑市场、科技、生态、效益等多方面的要求,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做精提升第一产业的任务。从偏重于产品产量的增加转向注重质量、品牌和提高产业、产品的竞争力,可利用哈尔滨市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使其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 30%~35%(全国为 26%),使其为增加就业和提高农民收入做出贡献。

2.通过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就业

一是进一步扩大和提高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的规模和比重。根据预测,哈尔滨市到 2010年、2012年千人企业数将由 2008年的 3.9个达到5个和 8个;哈尔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 D P的比重将由 2008年的 50.6%提高到 2010年和 2012年的 55%和 58%。二是解决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困难。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中面临很多困难,这些困难主要有融资、信息、技术、人才等。因此,要重点解决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困难,通过发展服务业并给予帮助等措施促进其加快发展。

3.进一步扶持大学生就业

推行见习制度。争取在 2010—2012年,设立见习岗位一万个左右,见习期为半年到一年,使其成为培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促使其尽快就业的有效途径;激励大学生创业并带动就业。大学生创业的潜力很大,创业的门槛和创业的支持力度都在降低和提高,而且一个大学生创业可带动 3~5人就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公共服务部门就业和支持大学生攻读专业硕士。提高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福利待遇。另外,大学生毕业后可通过攻读专业硕士实现增加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同时,大学生也要转变就业观念,更多的实现自主创业和就业。

4.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增加农民工在城乡就业

农民工在城乡就业的途径有两个:一是自谋职业,二是通过培训和定向应聘。从比较看,有针对性地培训对提高农民工的择业素质、技能及就业有很大帮助。因此,在 2010~2012年,要扩大对农民工的针对性培训,使他们更多、更快地在城乡就业。另外,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进一步放手发展私营企业和个体业户,使其在小城镇经济发展中对增加就业发挥更大作用。

5.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援助

对十类就业困难群体进行帮扶。一是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扩大保障范围使这部分弱势群体基本生活不受或少受后金融危机以及通货膨胀的影响;二是在不阻碍市场效率的前提下,设置一些公共服务性就业岗位;三是通过积极就业的财政政策向他们提供专门的培训,并对他们自主创业给予贴息、减税等支持政策,使这部分困难群体能够较多地实现再就业。

(二)扩大投资和优化投资结构的措施建议

1.扩大投资规模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对增加就业和扩大内需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每增加 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可增加就业 3500人左右、拉动 G D P增长 2.1亿元。据此,哈尔滨市应扩大固定资产和房地产投资规模,如在 2008年基础上提高 15%~20%,就可促进G D P增加 200亿 ~270亿元左右(就可接近或超过长春),可增加就业岗位 116.7万 ~155.6万个。

2.优化投资结构

提高第二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房地产投资开发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提高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在投资和产出中的比重。假如2009—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 2008年(513.5亿元)的基础上提高 50%,则可达到 770亿元,即便这样,与最低的长春 2008年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根据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的相关性,可增加就业 90万人和拉动 G D P增长 537.6亿元。提高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一是可增加就业;二是可使经济发展和创业型城市建设更具活力。2010—2012年,如果哈尔滨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在 2008年的基础上提高 5%~10%,则可增加就业 23.4万 ~48.5万人,拉动 G D P增加 140亿 ~290亿元。

3.拓宽投融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一是把握好国家在后金融危机期间“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和大项目建设及扩大消费的有利契机,争取大项目建设和扩大消费的措施得到国家更多的政策支持;二是要进一步改善金融市场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到哈尔滨市设立分支机构;三是进一步改善投资市场环境,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和以更多的好项目及合作伙伴作为引进外资的基本条件;四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提高效率,促进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的措施建议

1.稳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进一步扩大城乡消费

(1)增加收入。一是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因为哈尔滨市城镇居民收入与 15个副省级城市相比最低,也是制约扩大消费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后金融危机时期通货膨胀预期逐步显现,为保持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降低也要求增加收入。二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哈尔滨市农村居民收入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仅高于长春和西安,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民收入的潜力很大。今明两年提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价格和加快城镇化进程也会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随着经济企稳,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也会逐步提高,应对哈尔滨市各乡镇农民利用冬季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率和工资水平。

(2)扩大消费。一是扩大城镇消费。城镇消费已到了结构优化升级的时代。从今明两年乃至更长的发展趋势看,汽车、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体育、旅游)、服务等方面的消费潜力巨大。特别是文化、体育、旅游、居住消费支出在今后几年将有更大的增长。二是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挖掘农村消费潜力。主要是家电下乡商品的范围扩大和补贴方式方便购买。根据农村家庭购买生产资料需求旺盛的要求,可对农机具进一步实施购买补贴政策,这无疑会对扩大消费起到促进作用。另外,“万村千乡”农家店工程要在现有基础上巩固和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特别是农村家庭医疗、交通通信等扩大消费的潜力也很大。

2.挖掘新的消费增长点

第一,文化、体育及旅游消费是扩大消费的增长点。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和观念转变,城乡居民对图书、电影、音乐、戏剧、体育和旅游商品等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增加上述消费不仅对扩大内需有直接的拉动作用,而且还会增加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要结合国家旅游局将要推出的“国民休闲计划”,适时推出哈尔滨市城乡居民休闲度假方案,这是扩大消费的好机遇。第二,汽车、家电更新和住房条件改善的需求增多。随着收入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城乡居民对家电、汽车、住房等有了更多、更高的消费需求,加之各级政府推出的折让惠民政策和鼓励消费的措施,为扩大消费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也是扩大消费的助推器。此外,通过会展经济拉动消费也是一种为城乡消费者接受和时尚的促销方式。

3.工商企业和银行联合促销

这是扩大消费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工商企业可利用新年、春节和冰雪节来临之际开展惠民有效的促销方式。通过加强政策引导,鼓励金融部门与企业合作是新形势下扩大消费的有效途径。支持银行与企业开展刷卡消费便利的促销活动,鼓励城乡居民持卡采购、旅游、结算等是促进扩大消费的好方法。

4.完善市场体系和加强社区服务

从哈尔滨市的市场布局看,城镇市场状况好于农村市场,因此,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便是扩大消费的主要任务之一。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第一,要在结构布局上趋于合理,即农产品、消费品、生产资料、金融市场、科技市场要能基本满足农村居民的需要;第二,要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主要是完善医疗、教育等社保体系,使其免除后顾之忧;第三,要加强城镇社区服务:一是引导和帮助社区服务产业的发展,二是促进社区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加强对社区服务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三是建立以社会筹资(包括外资)为主,政府投资为辅的社区服务多层次投资机制,促进社区服务平台的建设,使其对扩大消费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哈尔滨市比重
哈尔滨市天丰工具研究所
失而复得的玉桂叶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第一中学校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哈尔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
关于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