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双证融通”培养模式探讨
2010-08-31马立泉
马立泉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1112)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双证融通”培养模式探讨
马立泉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1112)
分析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双证”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构建双证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落实工学结合、创新评价机制、打造“双师”教学团队”这五个关键着力点,探讨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双证融通“的策略。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双证融通;培养模式
“双证融通”是新形势下实现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融通的一种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教育部2006年制订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推出“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并规定,要求高职毕业生取得“双证书”人数达80%以上。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分属两个独立的体系。高职高专教育是学历教育,以学科划分,拥有学科教育标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职业分类,拥有职业资格标准。两本证书虽具有同样的“职业”属性,但在其结构体系和培养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区别,缺乏有机的沟通与衔接,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我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办学起步较晚,在推行“双证书”制度方面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如何结合当前专业的发展现状,构建有效的“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双证”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办学实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末,初期办学模式基本上是沿用本科学科体系结构,课程模式带有很重的传统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痕迹。有些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在一些高职院校中目前仍还在起着一定的影响和作用。从目前的情况看,很多学校把商务英语专业当成是兼修商务的英语专业,尽管在推进“双证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双证”模式多是采用“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培养方式,即在取得学业毕业证书的基础上,通过训练技能与考核获得某种职业资格证书。理论课、实践课和职业培训课之间缺少沟通,“双证”只是高职教学与职业培训的简单叠加,两者缺乏有效的衔接。其次,教师的素质、能力和水平与“双证”教学的要求仍有一定的距离,相当多的英语专业教师不了解本专业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缺乏有效的融通手段,双证教学最终往往演化成单独的取证行为。此外,在评价机制上,也缺乏行业认证标准的介入与渗透;在管理制度方面,学生的技能鉴定还需要真正有效地与学校的教学考核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能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双证融通”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要突破传统职业教育中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缺少衔接与对应的状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证融通”,除了需要有职业教育与就业准入制度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外,还需要高职院校层面的改革和创新。
(一)构建“双证”课程体系
“双证”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是将职业标准融人职业教育课程,使课程能够提供给学生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形成高职课程对职业资格标准在教学内涵上的涵盖关系或专业核心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涉外英语专业人才,职业岗位群涉及面向基层的涉外企事业单位,从事翻译、旅游、市场营销、进出口业务以及办公室文秘、报关、商检及相关工作。涵盖的职业资格认证包括国际商务英语、报关员、报检员、外销员、商务单证员、商务秘书、货贷、导游等多类专业资格证书。具有就业口径大,适任岗群宽的特点。因此,开发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要全面了解商务英语专业所涉及行业的准入要求,以职业能力标准为基本依据,以专业培养方向和核心课程作为突破口,围绕职业能力标准和技能要求进行课程内容的开发与重组。
表1 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块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所实行的基本框架是“英语语言+商务知识+综合技能”,这个框架符合目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但具有较宽泛的概念。因此,在构建“双证”教学模块时,应从实际出发,以专业的核心定位及具体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基点,进行课程间的“融通”组合,将有关资格证书考核的课程纳入到课程模块中去,建立专业核心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比如将BEC中级课程替代“商务英语”精读的部分后续内容;同样,单证员资格考试内容,也可以分段嵌入到“国际商务单证”的教学单元中去,使学生在获得语言和商务知识的同时,又能得到岗位技能证书内容的培训。在具体操作时,应邀请一线岗位的行业专家根据商务英语专业定位进行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全程参与教学计划和课程方案的制订,使语言、商务与综合技能的知识点与本专业确定的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内容有效融合。
(二)改革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模式是实施“双证融通”的突破口。在专业课程中引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必须改革长期以来外语专业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紧紧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技能训练这条主线,开展以专业为主体,项目为纽带,工作任务为驱动的“双证”融通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技能训练要围绕职业功能与综合职业能力展开,在以职业功能为模块,开展项目式教学的同时,尤其要重视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学生做中教,将岗位职业能力与英语专业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其次,对高职教育来说,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应是一种职业素养的培养教育。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职业训导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信念。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吃苦耐劳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
(三)落实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实现双证融通的催化剂。自《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高职院校纷纷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在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范例。但也应该看到,很多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开办的时间不长,传统的教学模式仍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口号虽已喊了好几年,但流于形式的现象仍不乏存在。这已成为制约高职英语专业改革与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如何切实有效的落实“工学结合”,是实现“双证融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工学结合”应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教学。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与生产、服务企业单位的合作,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实习,参与企业的各项商贸活动,锻炼他们的口语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也要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商务英语操作技能为培养重点,建立仿真学习环境,使实践教学和技能鉴定的“应会”相一致,通过诸如商务英语洽谈、进出口单证制作实训、电子商务实务等仿真模拟教学,把“教、学、做”融为一体。
(四)打造“双师”队伍
要在教学中能体现两个证书的水平,必须要有一支既能胜任理论知识教学又能胜任实践技能教学的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可通过引进、培养和培训等多种途径进行:(1)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开放式的人才资源交流共享机制,通过互换、互聘、兼职等多种形式,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轮训制度,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2)创造条件,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3)鼓励专业教师考取相应的岗位证书,优化“双师”队伍结构;(4)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中的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参与教学与管理,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五)创新评价机制
双证培养模式下的考核机制应改变以往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学科式教育方式,重视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考核,使考试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相衔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引入社会评价,在以职业标准取向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学校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互动统一。尤其是在毕业实践环节,要引入企业对毕业班学生能力的评价机制。(2)增加考试内容中社会实践成分的比例。要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用人单位、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内外部评估制度。同时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和监控。(3)以证代考。学生技能鉴定可与学校教学考核结合起来。学生在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结束后,参加与该课程密切相关的职业技能考核。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可作为该专业课程的考核成绩。(4)推行过程考核和项目综合考核。如技能测试、现场模拟测试、实物制作、专题报告、口试等,使技能鉴定与课程考试结合起来。(5)积极寻求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完善专业资格认证体系,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无缝对接。
[责任编辑 曹 稳]
C710
A
1674-7747(2010)02-0098-03
2009-11-21
马立泉(1961-),男,浙江杭州人,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