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活动的结构与教学:基于技术思维的思考
2010-12-05冯艳妮
冯艳妮
(华东师范大学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62)
项目活动的结构与教学:基于技术思维的思考
冯艳妮
(华东师范大学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62)
技术思维对职业教育项目活动的设计具有独特意义。借助技术思维,项目活动设计体现在结构上即是凸显任务书、学习支架、任务书这三大要素,体现在教学上则是要与科学思维相对,这有助于充分体现项目课程的初衷和价值,还可以建立起其与工作任务的实质性联系。
项目活动;结构;教学;技术思维
技术思维不仅具有特殊的思维结构和思维过程,其思维方式还与具体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笔者认为,这种思维方式对职业教育项目活动的设计具有独特意义,可加以借鉴。借助技术思维,项目活动设计体现在结构上即是凸显任务书、学习支架、任务书这三大要素,这有助于充分体现项目课程的初衷和价值;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建立起其与工作任务的实质性联系。而体现在教学上,则是要与科学思维相对,利用“某些专门知识产生并规定的特定思维模式,发展并遵循一定的范畴,通过这些范畴可以最充分地表达这些知识的内容,利用这些范畴和这些知识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本文将尝试阐述技术思维的结构要素与思维过程,及其对项目活动设计结构、教学的启示。
一、技术思维结构与项目活动结构的设计
(一)技术思维结构的要素与项目活动的结构要素
根据H·斯柯列莫夫斯基的定义,技术的思维结构首先是某些技术专门知识产生的,它是具有独特结构的某种形态,是“说多少话也无法向外行解释清楚、只靠言语描述无法认识的。”[2]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技术思维结构是无法表达的。事实上,只要按照技术思维特有的方式来思考,它可以得到充分表达。其次,技术的思维结构是对于一定领域而言的,它并不是普遍采用而只在特定情况下才会用到。简而言之,技术思维三要素就是“专门知识的思维、一定范畴内的思维、充分表达的思维”。很显然,如果按照这种思维来设计项目活动,一开始就不得不考虑其构成要素。这些要素并不是随便提出来的,而是由职业意义和教育价值所决定的,以往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更侧重于后者,通常只是泛泛而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内容,这样,混淆了“结构”与“教学过程”,这也是使各课程、各项目活动设计得千人一面、无自身特色的原因之一。
因此,目前在设计项目活动时,倘若基于技术思维,它应包括三个主要构成因素:任务书、学习支架和产品。任务书是为顺利开展项目活动而做的准备工作,它为后续活动过程的具体实施和评价总结做好全面的保障,是项目活动“专门知识”、“一定范畴内”的体现;产品则是项目活动最终指向的结果,是项目活动“充分表达”的体现。这三个构成因素具有一些明显的技术特征,各自也有内在联系,这将有助于支持学生建构职业知识、发展职业能力、充分参与项目活动。显然,依据技术思维的结构要素来设计项目活动,与科学思维具有极大的差异。
(二)技术思维引导下的任务书示例
目前,职业学校在实施项目课程时,基本按照解释性、普适性的科学思维而非专门性、特定性的技术思维来设计项目活动,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因此,笔者坚持,从思维结构上阐述了项目活动结构的三要素之后,应着手设计其中的关键——任务书。可以说,任务书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联系活动过程各个环节的载体,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有意义理解。
那么,究竟什么是技术思维引导下的任务书,请仔细阅读、比较下面两个情境:
表1 技术思维引导下的任务书
由上述两个情境可以看出,任务书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能够整合大量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载体,并为学生提供了真实情境下的有意义的值得探究的活动。其中,情境2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保证了项目活动的连贯一致。而根据技术思维,不同专业的活动任务书必然是具有独特结构的。
二、技术思维过程与项目活动的教学过程设计
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项目活动的结构与教学过程设计内容上基本是一致的,没有分开讨论的必要。然而,笔者认为,正是这种思维导致项目活动“看似非常重视实践……但事实上不仅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而且难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活动的)实际意义,因而其教学效果是有限的。”[4]现实情况往往是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生许多细节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大多是技术性问题,因此,有必要借助于技术思维的过程来考虑项目活动的教学过程设计。
(一)“社会性思维”与项目活动的情境
尽管技术思维是专门的、具有特定思维结构的、针对一定领域而言的,但是,这些方面“总是由社会所提出的问题而不是由技术方面的问题决定的。”[5]也就是说,技术思维不是一种不依赖于社会背景的特有的思维方式,也许恰恰相反,社会性而非技术性的目标才是技术思维的最终目的。I·C·贾维在《技术问题的社会特点——评斯科列莫夫斯基的文章》一文中指出,设计活动便桥和浮桥的工程师提出的土木工程学问题中架设速度要比耐久性重要得多。这个具有深刻意义的事实表明,测量的精确度、建筑物的耐久性、机器的效率都是专门的、特定的技术思维的一面,而社会性(即架设速度、工程进度)则是技术思维不可忽视的另一面。
项目活动中的情境问题主要是如何使学生达到实质性的参与而非浅层的活动,如何使学生在活动中自觉进入职业发展体系。尽管目前在经过改造的课堂中,学生或分成一个个小组进行活动,或在教师的示范下自己动手操作,看似手脑并用、学做合一,但从课后效果可以发现,学生也许最好只是训练了与未来职业有关的某项技能。究其原因,主要是无法同时兼顾“职业特殊性”与“职业社会性”这个两方面。认为训练学生与未来从事工作岗位相关的技能,就是在创设情境化的项目活动,这种认识是荒谬的。基于技术思维,只有充分考虑项目活动所指向工作的社会影响因素,只有使学生转变角色,其职业能力才能真正形成。
(二)“干预性思维”与项目活动的教学
“干预性”可以称得上是技术思维的本质特征。F·拉普在《技术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研究》一文中指出,现代技术对自然过程的广泛的干预是不容忽视的……一切技术的“人为性”是显而易见的。这与学校教学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无论是宏观层面上的课程改革,还是微观层面上的课堂教学设计,都是具有某种实际目的的“干预”。技术思维的“干预性”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干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是追求具体实现的;第二,干预是超出技术层面的,必须从技术范围之外去思考其他影响因素。这种干预性思维若能有效地融入项目活动的教学中,也许能避免目前走入的一些误区。
也许有人又会提出质疑,无论是在传统的学科课程,还是在现今项目课程的活动教学过程中,一直都不缺少干预。的确如此,但笔者认为,缺少的是有效的干预。就项目课程的实施而言,目前最常见的干预是课堂中的反馈。教师在项目活动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反应、操作不断给予情感上的注重和言语上的交流,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仅仅这样显然是不足够的。既然项目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对个体有意义的职业能力,那么教学中的“干预”也应以此作为起点和最终归宿,一切的干预行为都应是围绕此目标实现的。也就是说,除了反馈之外,有意识地对学生“赋权”和建构职业知识结构等行为都是必不可少的。
(三)技术思维引导下的教学过程示例
尽管情境与干预只是整个活动过程的一部分,但笔者认为,这二者内外兼顾又彼此交融,基本代表了项目活动教学过程设计的主要工作。因此,基于上述技术思维过程的特征,在延续上文项目活动任务书的基础上,笔者对其教学过程作一简单呈现。
可以看出,情境2的教学过程,其专业性、针对性一目了然,更好地体现了项目课程的初衷,也更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细节设计。正是这些细节,决定了活动情境是否有助于学生转换角色、活动过程中的干预是否有效。很难想像,如果缺少技术思维,项目活动过程设计的严密性、目的性和逻辑性将如何得以体现。
表2 技术思维引导下的教学过程标例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实施载体,即项目活动的设计问题变得越来越紧迫。倘若仅止于一般化、概括化的设计,其价值就不能得到完全发挥,项目课程的实施也会陷入瓶颈。因此,借助技术思维“专门性、特定性、充分性”的结构和强调“社会性、干预性”的思维过程来看待项目活动的结构和教学过程设计,是一种崭新的思路。实践证明,这种思路能更明确项目活动各个要素、各个环节的功用,更重要的是,能从设计中生成相应的教育活动,建立项目活动与工作任务之间的实质性对应关系。
[1]H·斯柯列莫夫斯基.技术中的思维结构[J].技术与文化1966(7):371-383.
[2]I·C·贾维.技术问题的社会特点——评斯科列莫夫斯基的文章[J].1966(7):384-390.
[3]F·拉普编.技术科学的思维结构[M].刘武等,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99.
[4]山西生物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网站[EB/OL].http://219.243.176.5/jingpingke/jiaoan/xm41.htm.
[5]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10.
Designing the Project-based Activities Based on Technical Thinking Mode
FENG Yan-ni
(The Graduate School of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Technical thinking mode does not only have special structure and process of thinking,but the way of thinking also depends on specific social background.This kind of thinking mode has a unique meaning for designing project-based activiti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in the author’s opinion.By making use of it,the structure of project-based activities could be concluded as‘work sheets,scaffold and products’,the process of it could be seen as technical but not solely scientifically.It fully embodies the original intention and values of the curriculum;more important,it can also establishes the substantive contacts with the task of work..
technical thinking mode;project-based activities;design
C712
A
1674-7747(2010)02-0023-04
2009-11-21
冯艳妮(1983-),女,广东惠州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0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责任编辑 曹 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