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互动关系评析

2010-08-31杨海华

职教通讯 2010年1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苏州职业

杨海华

(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江苏 苏州 215123)

苏州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互动关系评析

杨海华

(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江苏 苏州 215123)

长三角职教·苏州篇

编者按: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职业教育最为发达的地区。而作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苏州市,在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方面走出了特色之路。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探索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本刊选登的这四篇文章足以让读者对长三角职教从一斑窥全豹。

从苏州三十年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发展变化规律入手,探讨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诸方面存在的互动关系,包括产业结构演变、产业布局、产业转移与职业教育规模水平、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的互动;对实施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互动战略、对产学研合作及对职业院校的专业开发等具有的实践意义。

苏州;产业结构;职业教育;互动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苏州社会的发展及经济的进步,产业结构总是处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尤其进入信息技术比较发达,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的竞争激烈的21世纪,苏州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愈来愈大,调整的节奏也愈来愈快。苏州职业教育发展速度之快,教育结构及层次的日趋完善合理均受到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反之,苏州职业教育的发展对苏州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协调化、高度化方向发展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苏州经济发展概况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东邻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全市面积848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2008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29.75万人,其中市区238.21万人;400多万外来暂住人口,总人口突破1000万人。苏州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现辖张家港、常熟、昆山、吴江、太仓五个市区,吴中、相城、平江、沧浪、金阊五个区,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地处中国的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位于长三角中心位置,距离上海仅1小时车程,距离杭州2小时车程,距离南京2.5小时车程。空运可以利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和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两大机场作为自己的空港吞吐货物,通过沪宁高速公路只需l个多小时即可到达苏州。

改革开放以来,这在片土地上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上世纪80年代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实现了经济从农业为主体向制造业为主体的转变,90年代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成为国内吸引外资最多的城市之一。进入21世纪,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民营经济和自主产权的规模经济三足鼎立的格局。苏州正在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产学研紧密联合、各类人才聚集的技术创新基地、科技含量高、外向度高、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农业基地,融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度假基地,21世纪的苏州将是“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基本现代化地区。

(一)2008年经济发展情况

苏州市经济在高平台上继续实现稳定增长,产业发展更趋协调,结构升级调整优化,发展方式有效转变。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24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0%。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6:62.0:36.4,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按现行汇率计算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

(二)苏州产业结构演变情况分析

产业结构演变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苏州在改革开放后在全国的经济发展大潮中抓住机遇实现了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的过程也就是产业结构不断演进的过程,1978年至今苏州地区的产业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变。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已经由28.1%下降至1.6%;第二次产业基本呈上升的趋势,但经历了几次波动;第三产业也基本呈上升的趋势,在2000年达到了37.6%,此后又略有下降,但在2008年到达了36.4%。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变动符合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苏州产业结构演变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GDP总量稳步增长。苏州GDP总量增长迅速,2000年GDP总量为1 540.68亿元,到2008年,苏州GDP总量达到6 701.29亿元。具体增长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1978年到2008年苏州各产业GDP变化情况(单位:亿元)

其次,产业结构总体水平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各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体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苏州产业结构的演变情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第一产业GDP所占比重大幅度减小,第二、三产业GDP所占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这说明苏州产业结构水平不断得到优化。

表2 苏州产业结构演变情况表(单位:%)

二、苏州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苏州是全国最早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城市之一。30多年来,苏州职业教育始终高扬发展的主题,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进各项改革,积极主动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灵活开放、形式多样、城乡协调”的区域性现代职教体系。30年来,职业教育累计培养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各类技能型人才60多万人,社会培训累计达到700多万人次,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前,全市共有职业学校48所,其中高职校3所,四星级职业学校7所,三星级职业学校8所,中职在校生13.5万人。全市有高职院校18所,在校生达10万人。全市建成13个国家级、省级紧缺人才培训基地、31个省级示范专业、12个省级课程改革实验点及5所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学校。

目前,全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58所,在校生13.5万人,高等职业院校17所,在校生6.8万人。开设的主要专业有电子类、机电类、信息类、旅游类、服装类、外贸类、汽车类、建筑类、农业类等,基本覆盖了我市产业发展的所有门类。

职业教育已成为苏州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已经形成了协调互动、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三、苏州产业结构演变与职业教育互动分析

产业结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分工和各种生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产业结构决定了人才需求结构,要求人才供给方提供与之配套的人才类型。职业教育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类型,其发展影响着人才供给的变化。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正是通过人才供需结构得以反映。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的互动就是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了解、相互比较、相互促进和提高的过程。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的规模、教育层次、专业结构几个方面产生影响,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职业教育的发展又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调整,两者如此反复、相互促进。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苏州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与苏州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着良好的互动关系。

(一)职业教育的规模与产业结构演变互动

随着苏州产业的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业规模的扩大势必对产业工人的需求量增加,这便促进了苏州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和水平迅速提升。

苏州市职业教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开始恢复发展,30年来,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得到空前发展。80年代,根据苏州市的产业结构,苏州相继兴办了丝绸、纺织、电子、机械、轻工、化工、旅游、财经、商业等职业类学校,开设了丝织技术、丝绸服装、电子技术等70多个专业和工种,并坚持以培养第二产业包括乡镇企业急需的中级技术工人为主要目标,培养量占70%左右。目前全市企业30岁以下的一线工人或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各类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苏州教育的整体层次不断提高,在校生数量也大幅度增加。

2002年12月,苏州市委、市政府下发了《苏州市市区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总体方案》,全面推进布局结构调整工作。经过3年的努力,全市94所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整合提升一批、转制重组一批、保留发展一批、撤消停办一批”四个途径,调整为目前的58所。布局调整的成效已经初步显现出来,一是打破了行业、部门的界限,提高了统筹的能力;二是彻底改变了市区学校“小而散、小而弱”的状况,提高了规模效益;三是提升了办学层次,优化了职业教育结构;四是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一批在校生达6 000人以上的规模型的学校应运而生,中职学校减少了,而中职在校生由原来的9.17万增加到13.5万人,中职学校的校均规模由原来的1 100人增加到2 300人。高职在校生由原来的3万人增加到6.8万人,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苏州教育具体发展变化情况见表3:

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推动了产业结构的演变进程,近年来苏州第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占总产业比重越来越大,使得苏州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表3 苏州职业教育发展变化情况(单位:人)

(二)职业教育的层次与产业结构演变互动

从苏州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来看,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稳步增长,占据主导地位。由于与第一产业相比,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通常对劳动者的技能有更高的要求,二、三产业的高速增长,要有相应的层次较高的产业工人,体现在职业教育上,就要求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培养更高层次的产业人员。

为了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缓解苏州市高技能人才紧缺的状况,苏州市制定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方针,在保证中等职业教育主体地位的同时,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十五”期间,全市近80%的职业学校参与了布局调整。层次结构得到优化。苏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数由94所调整为58所,校均规模由近900人增加到2 500人,规模效益明显提高;高职院校由3所增加至18所,高等职业教育在学校数量和事业规模上实现了双翻番,形成了中职与高职协调发展,市区与县市共同发展的局面。高职在校生由原来的3万人增加到6.8万人,在校生总数位居全省第一。目前,每个县级市都有1-3所高职院校和1-3所省级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形成了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职业教育新格局。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

产业结构的演变,对提高职业教育的层次有一定的影响,而职业教育层次的提高,则为产业发展补充高素质的人才,反过来也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变。

(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演变互动

随着产业结构的演变,产业划分越来越细,以及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为适应产业细分化及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必须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并增设新的专业。

《苏州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科技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调整淘汰劣势产业。以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服务外包)和金融业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会展和房地产业,扶持发展以动漫游戏、影视制作为重点的文化创意产业,改造提升商贸业和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经济结构的调整预示着未来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必然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随之调整。为了保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有效匹配、有效对接,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促进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发展,多年来,苏州市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始终与本地的产业结构保持了良好的匹配与对接。1996年,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下,开展了专业现代化建设试点,苏州有12所学校的5个专业大类积极参与,经过6年多的努力,以丰硕的产学研成果为标志的专业现代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03年起,学校又积极投入到省、市两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的创建工作,把专业建设向更高层次推进。各校以市场需求为向导,以现代化教学体系为核心,以现代化师资队伍和教学装备为基本条件,凭借自身优势先后开设了机械、机电一体化、电子工程、计算机技术等30多个苏州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以及旅游管理、形象设计、食品科学等20多个特色专业目前,苏州已建成31个省级示范专业和40个市级专业,示范专业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水平,同时为苏州产业经济发展了培养了大批优秀、适用人才。

(四)苏州产业布局与职业教育的互动

苏州的产业布局是根据各区域的地理位置、资源分布以及区域间产业协调互补等因素进行规划的。产业布局对苏州职业教育层次、专业结构及地区分布均会产生影响。

苏州以现代化工农业、旅游业和外向型经济发达而著称,全市拥有苏州工业园区等5个国家级开发区、10个省级开发区和9000家外资企业。苏州职教紧紧围绕生产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同时为适应现代产业及传统特色产业对高水平技术型员工的需求,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和培养规格。目前开设的主要专业有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物流管理、金融商贸、旅游服务等100多个专业,各类专业都有中职、高职两个学历层次,通过对口单招和五年一贯制等形式,较好地实现了中高职的衔接,满足了苏州经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目前,苏州职业教育在校生已占到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每年有1.6万毕业生走向社会,使产业员工的总体技术素质明显提高,其中全市中、高级技术工人比例已从过去的26%提升到60%以上,促进了投资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现代化进程。

(五)苏州产业转移与职业教育的互动

由于产业转移往往是转移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与传统的农林牧渔业即第一产业相比,第二、三产业对知识层次要求更高。在苏州的就业结构中,第二产业仍占据主地位,但呈现出下降趋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从业人员在第一产业的比例不断下降,在第二、第三产业中的比例不断上升,这说明产业结构演变与从业人员比例变化基本一致。

从表5可以看出,第一产业需求比重仅为0.08%;第二产业需求63.24%,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6.10个百分点,居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主导地位;第三产业需求比重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6.25个百分点,这说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需求不断增加。

外向型经济已经成为苏州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外商投资企业在向产业化、科技型发展的进程中,不仅促进了苏州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变化,而且也促进了内资企业的加快发展。同时,苏州正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苏州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日益渴求。审视苏州制造业发展各环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很大,物流、销售及各种配套服务可以大展拳脚。从苏州产业优势、区位条件、未来市场需求看,生产性服务业都是苏州今后服务业发展最重要的领域,而其中特别要发展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技术服务业、工业工程装备配套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会展业等重点领域。

表4 从业人员产业在三次产业比例变化情况表(单位:%)

表5 按产业分组的需求人数

苏州市人力资源市场2009年第二季度产业状况分析图

为更好地适应苏州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苏州成功建设了国际教育园。目前入园院校13所,师生总数8万多人。新入驻院校大部分按照专业门类进行了合并整合。原有的17所院校经调整重组,合并组建为市职业大学(苏州学院(筹))、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财经高职校、建设交通高职校等4所院校。各入驻院校紧跟苏州支柱产业发展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坚持面向企业、面向市场办学,开设了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应用、自动控制、建筑工程、城市环境、汽车维修、物流管理、金融商贸、服装设计、医药卫生、旅游服务、服务外包等100多个专业,形成了各自特色鲜明的办学特色。同时,已经建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与苏州主导产业相适应,依托行业、企业的职教人才培养基地和共享性职教实训基地。

外资企业落地生根、民营企业的异军突起和服务业产业的飞速发展,必将增加苏州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近几年,由于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苏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专业设置紧跟产业转型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基本能适应产业转移对高层次就业人员的需求。

三、为了有效地促成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的互动,职业教育界、产业界及政府各方均要采取一定的战略措施

政府部门要制定良好的政策发挥引导作用。一方面,政府部门要为产学研结合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在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同时应对支撑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的结构与层次进行分析,为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提供依据。政府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对一些冷门空缺的专业,但学校又缺乏动力或缺乏条件开办的专业,要给予学校优惠的政策。

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开设专业上,要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依托自身的优势来设置专业,不要盲目的追求热门专业,以图一时之利。在人才培养上,积极寻求与产业界的合作,走产学研合作发展之路。

产业界要转变观念,重视并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发展,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自身的关联,认识到产学研结合对自身的利益,支持产学研活动。

[责任编辑 谭 明]

G710

A

1674-7747(2010)01-0055-05

2009-10-25

杨海华(1981-),男,江苏无锡人,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助理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学校创业教育。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苏州职业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职业写作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我爱的职业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