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花经释文》三种例外音切之考察
2010-08-30徐朝东
徐朝东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妙法莲花经释文》三种例外音切之考察
徐朝东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妙法莲花经释文》为日本僧人中算所作,书中的反切基本与《广韵》相同,也存在个别例外反切。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发现了三种语音现象:一、浊音清化,全浊声母混入清声母没有什么规律;二、从邪相混;三、生书合流。浊音清化、生书合流属于隋唐以后典型的北方语音特点(日本汉音),从邪不分是六朝以后吴语标志性的特征(日本吴音)。
《妙法莲花经释文》;例外音切;语音变化
《妙法莲花经释文》3卷,为日本僧人中算所作,现收入《大正藏》56卷,成书于贞元元年(976年,相当于中国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比《广韵》早32年。此书引用了大量的宋以前音韵资料,尤其是很多诸如《切韵》《唐韵》等韵书资料。
比较来看,《妙法莲花经释文》(后简称“释文”)中的反切与《广韵》大部分是一致的,但也存在少量有些差异的反切。有些只是由于字形相近,如《释文》中“冠”、“官”皆音“古凡反”,此二字《广韵》音“古丸切”,虽然“凡”、“丸”有收[-m]与收[-n]之别,但这明显是形近而讹。有些反切用字形态相差很大,不太可能属于形讹,如“跋”,《释义》音“博末反”,《广韵》“蒲拨切”,切上字“博”、“蒲”有清浊之异。本文主要考察这些因反切用字不同而导致被切字音韵地位不同的例外音切(或称异常音切),以及它们所表现的一些语音变化。这些异常反切所占比例不大,甚至只有一二例,但是“例外有时能以孤单或少数透漏出历史的实在”[1]86。
一 清浊相混
《释文》中有一些反切反映了“清浊相混”的现象,现列成表1(“+”表示送气,“-”表示不送气):
表1中,“跋”、“修”、“死”、“遮”四字的反切下字字异音同,不影响被切字的读音。
“去”、“啖”二字,《广韵》均有又音。“去”:“羌举切”、“丘倨切”;“啖”:“徒敢切”、“徒滥切”。根据《释文》意义,我们取切下字音韵地位相同的反切。
“撲”的切下字,《释文》“角”是开口字、《广韵》“木”是合口字,但因被切字以及切上字都是唇音字,“唇音字不能凭反切下字分开合口。唇音字无所谓开合,同时又可开可合。”[1]79它们开合的不同不影响被切字的音韵地位。
表1浊音清化
上表9个字,除了“遮”字的切上字,《广韵》等作“正”、《释文》作“上”;“去”字切上字“近”、“丘”,都有形近而讹的可能。其他7字的切上字尤其像“跋”、“频”、“啖”、“”、“撲”,《释文》与《广韵》等字形相差较大,不太可能存在讹误。
通过比较,“跋”、“频”、“啖”,《广韵》等的全浊声母字,《释文》中都用的是清声母的切上字;而“”、“撲”等7字,《广韵》中属于清声母字,而《释文》皆用全浊声母的切上字。这种清浊相混的现象可能代表着浊音清化的趋势。“修”、“死”、“遮”3字为全浊擦音声母,清化后为清擦音。而其余6个全浊塞音或塞擦音,“跋”、“频”、“”的清浊相混,符合浊音清化的“平送,仄不送”演变规律;而“去”(群:溪)、“啖”(透:定)、“撲”(並:滂)3个字清浊相混,与演变规律不合。这表明在当时作者的口语中全浊声母读为送气清音还是不送气清音并未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全浊声母清化在唐代甚至唐以前的诸多语音资料都有表现。东汉时期的郑玄(高密,127-200)、韦昭(吴郡云阳,204-273)、孙炎(220-265?,乐安)到隋唐时期的陆德明、曹宪、玄奘、公孙罗、卢藏用、慧苑对音、张参《五经文字》[2]146-149以及唐代韵书中异常音切[3]59-60等,都存在浊音清化现象。唐五代以降浊音清化现象特别明显,尤其是北方方音材料和唐五代西北方音材料,以及反映宋代西北方音的西夏与汉语对音等材料中,全浊声母无论是平声还是仄声,都与全清和次清相通,反映的是浊音开始清化,处于一种混乱(可变为全清,亦可读入次清声母)的时期。[4]240这在今天的现代方言都无法找到其“投影”。虽然现代晋语方言包括陕北部分地区[5]51-56方言,浊音清化类型繁多,是不同源流的演变或者不同方言接触变化而产生的结果[6]100-104,但是也没有这种类型存在。
二 从邪相混
《释文》中有从邪相混的现象,现列下表:
表2从邪相混
“自”的切下字用字相同;“慈”、“嚼”、“籍”的切下字只是用字的不同,不影响被切字的音韵地位。“藉”字,《广韵》有两音:“慈夜切”、“秦昔切”,都是从母字。“昔”与“易”(有一音)都是昔韵。“藉”比较时,《广韵》的反切取“秦昔切”。
这4字,《广韵》都是从母字,而《释文》的切上字都用的是邪母。以邪母注从母字,这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南方方言的主要特征。
顾野王原本《玉篇》与陆德明《经典释文》常见从邪互切之例。[7]310-313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南人以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周祖谟先生注:“案钱《切韵》昨仙反,涎叙连反,同在仙韵,而钱属从母,涎属邪母,发声不同。贱《唐韵》(唐写本,下同)。才线反,羡似面反,同在线韵,而贱属从母,羡属邪母,发声亦不相同。南人读钱为涎,读贱为羡。是不分从邪也。”[8]205
龙宇纯先生在《例外反切的研究》中也列举了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宋跋本,即“王三”)中存在此书用邪母注其他韵书从母字的现象。如:“慒,似冬反/在宗反(前王三反切,后为其他韵书反切)”;“,似奚反/徂嵇反”;“谯,似焦反/昨焦反”;“,祀牛反/字秋反”;“祖,似与反/慈吕反”;“秨,徐故反/昨故反”。龙先生指出,这种“从邪不分”是王仁昫的会稽方言特点。[9]26-29古屋昭弘则认为就是吴音的特征。[10]326-328
“从邪不分”、“床禅不分”,这是吴语方言的历史特征。不过,《释文》仅有“从邪不分”一个特征。
另外,《释文》中也存在其他精组字相混的现象。如“塞”,《释文》“增得反”,《广韵》“先代、苏則”二切。“增”为精母字,“先”“苏”均为心母字。擦音与塞擦音相混。此“增”可能为“僧”之形讹。如“草”字,《释文》“子老反”,《广韵》“采老切”。“子”为精母字,“采”为清母字。全清(不送气)与次清(送气)声母相混。但是这些现象出现次数太少,而且不能排除字形讹误的可能。如:“增”可能为“僧”之误,“子”可能是“采”之误。
三 生书相混
“沙”字,《释文》两切:“尸加反,曼殊沙”;“所加反,小散石也”。切下字同为“加”字,没有区别。“尸”为书母(审三)字,“所”为生母(审二)字。“沙”作“所加切”,《广韵》义为“沙汰”。与《释文》“沙子”义的“所加反”,反切相同。《释文》“曼殊沙”之“沙”作“尸加反”,《广韵》等未见此切。“曼殊沙”是佛经文献中常见的一个对音词,“又作曼殊颜。花名。译曰赤团花、蓝花、柔软花。《光宅法华疏》一曰:‘曼殊沙华,译为小赤团花。摩诃曼殊沙华,译为大赤团华也。’《玄应音义》三曰:‘曼殊颜华,又云曼殊沙,此译云蓝华也。’《法华玄赞》二曰:‘曼殊沙者,此云柔软华。体柔软亦令见者离刚矿三业故。’《翻译名义》曰:‘曼殊沙,此云柔软,又云赤华。”[11]958西晋至唐,在《圆明字轮》与《根本字》,“sa”一般多用“沙”字来对译。西晋竺法护《光赞经》“尸”来对译复辅音前的“s”,如“ska”作“尸迦”,“sta”译作“尸瘅”这个音。[12]163-164从姚秦的鸠摩罗什到唐时的不空、慧琳等法师一般都以书母(审三)对,以生母(审二)对“s”。只是宋时的施护、惟净等人已经将、“s ”混对生书二母。[13]46《释文》正以三等书母字“尸”作二等生母“沙”字的切上字,表明在作者口语中已经没有生书二母的分别。
日本汉字音有吴音、汉音、宋音、唐音不同的语音层次。吴音是在五至六世纪,从南朝直接或者经朝鲜半岛(百济)传入日本。汉音是七八世纪由遣隋使和留学僧从中原习得带回日本的汉字音,主要反映唐朝关中地区的音系。宋音是在南宋时期,访问中国的僧人传入日本的汉字音,主要限于特定的禅宗词汇,传入的是南宋末至元初的江浙地方的方言音。唐音则是明清时代传入的汉字音。
中算生活时代属于宋、唐音以前的时期,此时通行的是吴音与汉音。《释文》反切中的“从邪不分”,显然是吴音特点,而浊音清化则是汉音的特点;而生、书合流,又是唐五代北方语音的典型变化。《释文》的语音系统基本维系的《切韵》音系,但期间也夹杂了当时日本通行的汉字吴音、汉音的特点,也呈现了唐五代以后实际语音变化。《释文》的音系是一个多层的语音系统。
[1]魏建功.古音系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35.
[2]徐朝东.蒋藏本《唐韵》异常音切之考察[J].中国语文,2004(2):145-149.
[3]徐朝东.《切韵》系韵书中四种异常音切之考察[J].语言研究,2006(1):58-61.
[4]聂鸿音.近古汉语北方话的内部语音差异[M]//学术之声:第3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5]李建校.陕北晋语古塞音塞擦音声母的读音及演变层次[J].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5):51-56.
[6]乔全生.晋方言全浊声母的演变[J].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100-104.
[7]周祖谟.唐五代的北方语音[M]//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8]周祖谟.万象名义中之原本玉篇音系[M]//问学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66.
[9]龙宇纯.例外反切的研究[M]//中上古汉语音韵论文集.中国台北:五四书店、利氏学社,2002.
[10]古屋昭弘.韵书中所见吴音的性质[M]//吴语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1995.
[11]丁福保.佛学大辞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12]李 荣.切韵音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13]储泰松.梵汉对音与中古音[J].古汉语研究,1998(1): 45-51.
A Study of Some Exceptional Fanqie反切in The Anotation of Miaofa Lianhua Jing妙法莲花经释文
XU Chao-do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
Some exceptional Fanqie反切 materials in The Anotation of Miaofa Lianhua Jing are studied,so three different sound phenomena are reflected as follows:First,the voiced initials had been devoiced,one Kan-on of Japanese Kanji pronunciation;Second,Cong从was mixed with Xie邪initial,one Go-on of Kanji;Third,the 2nd division of Initial Sheng was converged within the 3rd Initial Shu,which was a sound change in North China during Tang and Five Dynasties.These phenomena may show some situations in author’s spoken language.
The Anotation of Miaofa Lianhua Jing妙法莲花经释文;exceptional Fanqie反切;phonological variation
book=58,ebook=93
H113
A
1000-5935(2010)04-0058-03
(责任编辑 郭庆华)
2009-12-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05CYY008)
徐朝东(1970-),男,安徽安庆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语音史研究。
猜你喜欢
——以NHK新闻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