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元分析视角对赛前训练影响最佳竞技表现的研究
2010-08-29原丽英
原丽英
(鲁东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基于元分析视角对赛前训练影响最佳竞技表现的研究
原丽英
(鲁东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为了理清和认识赛前训练对运动员最佳竞技表现的影响,采用元分析手段为主要研究方法,对赛前训练的负荷强度、负荷量度、训练模式、训练频率及持续时间等方面进行了效度统计,结果表明:持续 2周时间的赛前训练模式最有利于最佳表现的实现 (整体效度 r=0.67,p<0.001),训练量降低 41-60%(r=0.80,p<0.001),训练强度 (r=0.35,p<0.001)和训练频率变化不大(r=0.30,p<0.001)。由此可见,现代高水平运动员的赛前训练采用大幅降低训练量,并且持续 2周时间的训练模式似乎是更加有效,更有利于实现最佳竞技状态。
赛前训练;运动员;最佳竞技表现;元分析
赛前训练是影响运动员最佳竞技表现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主要涉及赛前训练的负荷强度、负荷量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等等,而这些问题的研究还没有一个一致的结论。为此,本文通过元分析的手段对这一问题加以研究,总结当前体育运动中的赛前训练与最佳竞技表现的相关知识,认识关键因素所在,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从而有助于提高现代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1 元分析简介
元分析由 Glass首次提出,它是对具有相同目的的多个独立领域研究结果进行结构和系统的定性或定量的综合,分析的主要目的是:(1)改进和提高由于样本的大小而影响统计效能;(2)进一步确定某些研究结果不一致时的可靠性。为此,元分析在于对以往研究资料的整理,是一个合并研究结果的过程,通常是对以往某一问题的研究中出现的样本量及检验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如 t值,F值,r值)[1]。
2 研究方法及步骤
2.1 研究方法
为了研究的方便,本研究统一采用了 r值进行统计分析(r=0.2效应较小,r=0.3效应中等,r=0.5效应较大),对于使用 t,F或 x2的相关研究使用元分析
的相应公式进行换算。具体公式如下:
2.2 研究步骤
2.2.1 文献检索
本研究使用赛前训练、pre-competition、perfor mance,taper,meta-analysis等关键词进行了系统的资料整理,其中,七个数据库被使用去查询:sports discus,web of science,psychilit,eric,medline,pubmed和CNKI。最终确立有效文献共 28篇。
2.2.2 变量选取
本文基于以往的研究资料,分别选取了不同条件下的赛前训练对运动表现的影响进行分析,表 1列出了主要的研究特征和可能影响运动表现的一些分类。其中,训练强度和训练频率可以分为保持不变和下降,训练模式可以分为递减式和突变式 (具体见图 2),训练量分为小于 20%、21-40%、41-60%和 60%以上四个等级,持续时间分为小于 7天、8-14天、15-21天和 22天以上四个等级。
2.2.3 偏倚检验
为了能够判定研究资料的偏倚性,笔者对样本数量和效度系数进行了漏斗图分析 (见图 1)除了一个异常值 -0.69以外,整个图形类似一个倒置漏斗,表明没有明显的发表性偏倚。
图 1 样本量与效度系数的漏洞图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变量分析
表 1结果表明:就赛前训练的负荷量而言,降低41-60%的幅度对最佳竞技表现的影响最大 (r= 0.78,p=0.001),降低 20%的效度最低 (r=-0.10,p =0.92),并且呈负向变化,进一步表明运动员赛前训练的负荷量应呈现降低态势;从降低的训练强度来看,赛前训练的强度基本保持不变 (r=0.40,p=0.004),表明强度是保持竞技状态的一个关键因素,强度的降低可能不利于最佳竞技表现的形成;训练频率与最佳竞技表现的效度系数为 0.32,并且呈显著性,表明训练频率的适当降低有助于运动员竞技表现的形成;通过对四类持续时间的效度分析表明,8-14天是最佳的持续时间 (r=0.69,p=0.001),其次是 22天以上 (r =0.37,p=0.12),小于7天的持续时间效度系数最低(r=0.11,p=0.23);就赛前训练的模式来看,突变式训练似乎要优于递减式训练,即训练负荷的突然减少,尤其是训练量的减少似乎更有利于运动员竞技表现的形成。
3.2 讨论
3.2.1 训练的周期模式
不同类型的赛前周期安排已经在大量的研究中被描述,具体可以分为线性、递减式赛前训练和突变式赛前训练模式,其中递减式赛前训练又可以分为慢速递减和快速递减(见图 2)。递减式训练的整体特点是在训练负荷的设计上呈现快或慢的负荷特点,突变式赛前周期是训练负荷的突然性变化。与递减式赛前训练相比,它呈现的是训练负荷的快速减少,而递减训练是相对的缓慢。不同的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Bosquet对递减性赛前训练进行了研究,认为一个快速的递减训练更有可能提高竞技表现,并指出,快速递减训练模式提供了更多疲劳恢复的时间[2]。Thomas采用数学模型推测,训练负荷的快速减少是在伴随着诸多变量增加的情况下导致运动表现的出现[3],这种训练设计的合理性在于:运动员可以利用快速恢复疲劳来提高训练耐力,从而达到最佳竞技表现的目的。而本研究显示,突变式训练模式似乎更加适应高水平运动员的赛前训练,更有利于运动员最佳竞技表现的形成 (r=0.41,P=0.004),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随着现代高水平运动员赛次的增多,充足的恢复时间是竞技表现的有力保障,因此,突变式的训练模式可能更有利于竞技状态的保持。
图2 赛前训练的不同模式
3.2.2 训练的持续时间
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是可以通过训练的调控达到最佳的。赛前训练中各种负荷训练时间的早晚、长短以及恢复过程的时间长短,赛前热身赛的排列时间等直接与时间调控有关,因此,持续时间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尤其对高水平运动员而言更是如此。在过去的很多年当中,更多的研究是关于赛前训练负荷的减少问题以及训练强度和频率的操作、生理和运动表现的反应时间等等,而对赛前训练时间的研究相对缺乏。我国学者李波将时间学和训练学相结合,提出了赛前训练的时间管理模型[4],但遗憾的这一研究也仅仅是一种理论阐释,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实践性结论。但不管怎样,从本研究对赛前训练时间的元分析来看,赛前训练的时间最好控制在 2周左右,这一持续时间与运动员的最佳表现有着较高的效度系数。当然,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如不同项目之间是否有显著性的区别,运动负荷与持续时间的相关交叉性影响等等。
3.2.3 训练的负荷量度
训练负荷是赛前训练调控最为重要的因素, Bosquet研究证实,在运动员赛前训练的调控中,负荷量的减少比其他任何变量或因素都有助于运动表现的出现。训练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负荷,都包含着负荷的量与强度这样两个方面,赛前训练期一般要求负荷强度大而负荷的量小。不同研究者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释,契纳指出,“最佳运动成绩有赖于专项训练的强度和量”[5]。图多·博母帕则强调,“对必须提高速度或爆发力的运动项目,训练量可以比准备期达到的水平要低,但其强度应不断增加,且在重大比赛前 2周左右达到最高水平,然后再逐渐降低”[6]。过家兴等指出,“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在完成某一项练习时,往往既含有量的成分,又含有强度的成分。因此,在训练中很难将它们严格区分开来,两者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断提高的”[7]。
在实践训练中,大部分教练员是通过自己的直觉和经验来进行调控,并没有给出相对客观和量化的参考依据。本研究显示 (见表 1),训练量上的减少产生了较高的效度系数,尤其是当训练量降低到 41-60%时(r=0.78,p=0.001)。这一效度系数显然比训练强度、训练频率等相关控制因素的效度系数高,这也进一步表明,在赛前训练时期,教练员和运动员应该更加关注训练量的调整。
4 未来研究方向
4.1 竞技表现的影响因素
Mujika研究指出,赛前训练的持续时间对竞技表现的提高幅度是 0-6%[8]。Toussaint从功率的角度对不同项目的运动员进了研究并提出,在游泳运动时,运动员的平均功率每增长 8%,其运动表现可提高 2%;在径赛项目中,运动员平均功率每提高 2%,其运动表现可获得显著性提高[9]。同时,关于这一问题的大部分实验和观察研究是以个体项目为研究对象 (主要是耐力性项目),已研究的一些个体项目可包括跑步(Houmard,1990[10]),游泳 (Anderson,2007[11]),自行车 (Halson,2002[12]),划船 (Kubukeli,2002[13]),铁人三项 (banister,1999[14])等。另外,赛前训练后竞技表现的绝对水平还取决于最初的身体素质、运动成绩以及适应和提高的幅度。
4.2 竞技表现的研究方法
大部分的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是纯观察性的,虽然这方法提供了赛前训练策略、运动员的适应和对运动表现的影响等相关认识,但是它主要是依赖于教练的经验而实施的,缺乏有关的实验性证据。虽然一些研究者已经也从实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并且经常将运动员生理上的适应与不同的训练方式或是持续时间、训练量、强度和频率等进行统计与比较,这些研究也有助于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训练,但是大部分的干涉性研究还没有较为统一的结论,也没有相应的效度标准。
Busso通过数理统计模型而展开研究,通过获得实际数据和运动表现数据而建立模型参数,并进一步描述了高水平运动员的赛前训练策略[15]。虽然这些方法显示了可行性和可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对于评估赛前训练的方式,但是通过模型提出的诸多结论往往与运动实践不相一致,因此,研究方法的改进是这一问题研究深入的一个未来取向。
4.3 竞技表现的环境因素
环境在运动员的赛前训练中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如“时差”问题,随着现代国际性比赛的增多,运动员经常面临“时差”的调整问题,当运动员经过多个时区时,调整时差将被纳入到赛前训练当中,否则将对竞技表现产生不良影响。诸多学者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降低负荷是调整“时差”的一种有效手段。另外,诸如地理位置和环境温度对运动员的竞技表现都将产生影响,如在高原地区,最大摄氧量减少,运动强度和运动功率将被迫降低,这就要求赛前训练将作出适当调整。因此,在这一问题的研究,加强对相关环境因素的研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5 结论
赛前训练是影响运动员最佳竞技表现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训练强度、训练量度、训练频率和持续时间等是关键的调节变量,2周左右的持续时间可能是一种最佳的训练模式 (r=0.69,p=0.001),过短或过长的赛前训练持续时间都可能影响最佳竞技表现的形成。同时,研究还显示,突变式的训练模式似乎优于递减式的训练模式,这也更加体现了训练负荷量度的降低对于最佳竞技表现形成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训练强度的降低对竞技表现并没有显著性的影响,因此,赛前强度的保持是最佳竞技表现形成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1]倪春春.Meta-analysis统计分析方法[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0,13(5):396-398.
[2]Bosquet.L,Montpetit.J,Arvisais.D,et al. Effects of tapering on performance:a meta-analysis[J].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2007(39):1358-1365.
[3]Thomas,L.,Mujika,I.,Busso,T.A model study of optimal training reduction during pre-event taper in elite s wimmers[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08(26):643-652.
[4]李波.赛前训练的时间学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5,29(2):6-10.
[5]陈兴胜,冯坚.田径赛前最佳竞技状态调控原则、训练时间及运动负荷安排[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21(2):74-77.
[6]图多.博姆帕.马铁.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7]过家兴等.体能类项群优秀运动员重大比赛前训练安排的规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18(1):71-72.
[8]Mujika,I.,Padilla,S.Scientific bases for precompetition tapering strategies[J].Medicine and Sciencein Sports and Exercise,2003(35):1182-1187.
[9]Toussaint,H.M.,Truijens,M. Power requirements for swimming a world-record 50-m front craw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2006(1):61-64.
[10]Houmard,J.A.,Costill,D.L.,Mitchell,J.B.,et al. Reduced training maintains perfor mances in distance runners[J].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SportsMedicine,1990(11):46-52.
[11]Anderson,M.,Hopkins,W.,Roberts,A.,et al.Abilityof testmeasures to predict competitive perfor mance in elite s wimmers [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07(26):123-130.
[12]Halson,S.L.,Bridge,M.W.,Meussen,R.Time course of performance changes and fatigue markers during intensified training in trained cyclists[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002(93):947-956.
[13]Kubukeli,Z.N.,Noakes,T.D.,Dennis,S.C.Training techniques to improve endurance exercise performance[J].Sports Medicine,2002(32):489-509.
[14]Banister,E.W.,Cartner,J.B.,Zarkadas,P. C. Training theory and taper:Validation in triathlon athletes[J]. European Journal ofApplied Physiology,1999(79):182-191.
[15]Busso,T.,Thomas,L.Us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in planning training. International[J].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 mance,2006(1):400-405.
Effect of Pre-Competition Tra in ing on the Best Competition Performance Viewed from M eta-analysis
Yuan L i-yi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udong University,Yantai 264025)
To clarify and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pre-competition training on the best competition performance, this paper adopts meta-analysis to study the validity of the load amount,load intensity,training model,training frequency and training duration of pre-competition training.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competition training model of two weeks in duration best contributes to the realization of bestperformance(overall validity r=0.67,p<0.001),with the training amount lowering by 41%to 60%(r=0.80,p<0.001)and the training intensity(r=0.35,p<0.001) and training frequency changing little(r=0.30,p<0.001). It is found that to greatly decrease the pre-competition training amount for high-level athletes and limit the trainingmodel to two weeks in duration seems to be more effective and can best help realize the best competition state.
pre-competition training,athlete,best competition performance,meta-analysis
G819
A
1001—9154(2010)09—0051—04
book=51,ebook=214
G819
A
1001—9154(2010)09—0051—04
原丽英 (1964-),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201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