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孤独的相关性研究

2010-08-18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合理化幻想解决问题

雷 雨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湖南 衡阳 421005)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交往越来越趋于肤浅,导致个体间情感的疏离和淡化,孤独己成为现代社会的通病.大学生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复杂的自身和社会环境问题,在面对新生活的适应问题、专业知识的学习、交友恋爱、就业等等问题上往往容易导致强烈的心理冲突,生理和心理上也承受着较大的冲击,面对竞争和压力如何去应对几乎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人类对自身利益的需求需要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孤独与应对方式的学术研究成为必然.作为人们进行合作的一种必要心理条件,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学及心理学研究者的重视.

应对是个体面临压力时为减轻其负面影响而做出的认知和行为的努力过程.应对方式(coping style)是个体面对挫折或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是个体的稳定因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应对方式是学生社会适应性和社会技能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高职大学生作为高等院校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对他们的教育管理问题已日益受到教育者们的重视.其中,加强高职大学生对问题的应对能力,塑造其健康的人格,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技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高职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期阶段,是心理发展基本成熟时期,也是初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人际交往的发展对于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未来职业成就的获得有着重要影响.高职学生的社会能力构成因素主要包括:学习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因其主体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别于其它各级各类学校和学生,在以上三方面能力的发展上,高职学生普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学习能力不足、生活自理能力缺乏、人际交往障碍等.

因此,研究以 200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生为被试,运用 UCLA孤独量表与应对方式问卷进行测量,以期探讨湖南高职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孤独之间的关系.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的护理学院、经济管理系、园林系、应用语言系、生物工程系等 9个院系随机进行取样,抽取人数为 200人,最后回收后选取有效问卷 180份.问卷有效率为90%,其中男生 84人,女生 95人;城市人数 50人,乡村人数 129人,独生子女 44人,非独生子女135人.

2.2 研究工具

UCLA孤独量表:该表由 20个项目组成,按 1~4级评分,高分表示孤独程度高,低分表示孤独程度低,该表的克伦巴赫系数为 0.841 9,重测相关为0.623 9.

应对方式问卷:采用肖计划等人参考Billings&Moos(1980),Folkman&Lazus(1980)Ilefid(1980)Ray&Lindop(1982).Bond&Cardnei(1983)以及 Stone和 Neale等人研究应对和防御时所用的问卷内容以及有关“应对”的理论思想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问卷包括六个分量表分别为 1、解决问题(共 12个项目);2、自责(共 10个项目);3、求助(共 10个项目);4、幻想(共 10个项目);5、退避 (共 10个项目);6、合理化 (共 11个项目),一共 6个因子及 62个项目.肖计划等人在青少年学生组中进行的效度评估显示采用因子分析,构成各因子项目的因素负荷取值在 0.35以上.信度评估采用重测信度,在被试中随即抽取40名学生间隔一周重测,六个应对因子重测相关系数分别为 r1=0.72;r2=062;r3=0.69;r4=0.72;r5=0.67;r6=0.72.本研究在被试中随机抽取 40名学生间隔一周重测,六个应对因子重测相关系数分别为 r1=0.69;r2=0.60;r3=0.71;r4=0.71;r5=0.65;r6=0.69.

3 研究结果

3.1 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

3.1.1 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

表1 高职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比较Tab.1 differentiation in gender distribution of reactive tactics for students from advanced vocational colleges

结果显示:在求助上男女高职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具有显著差异,女高职大学生较男高职大学生更倾向于采取求助的应对方式.

3.1.2 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城乡差异

表2 高职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的城乡差异比较Tab.2 differentiation in urban-rural distribution of reactive tactics for students from advanced rvocational colleges

结果显示:在幻想与合理化上,城乡高职大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城市高职大学生较乡镇高职大学生更倾向于幻想与合理化的应对方式.

3.1.3 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年龄差异

表3 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年龄差异Tab.3 differentiation in age distribution of reactive tactics for students from advanced rvocational colleges

根据 LSD分析得出,18岁的高职大学生与22岁的高职大学生,以及 19岁的高职大学生与22岁的高职大学生在应对方式的幻想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18、19岁的高职大学生较 22岁的高职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幻想的应对方式.

3.2 高职大学生孤独量表的测查结果

3.2.1 孤独量表得分:

表4 孤独量表得分Tab.4 degree of isolation distribution

总分为(42.37士 7.284)分,男生为(43.05士 7.347)分,女生为(41.78士 7.214)分.(t=1.164,P>0.05),男女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确定将孤独值从低分到高分排列,以人数的 27%为标准,分出孤独高低组,即从最低分数排列起的49人为低孤独组,从最高分数排列起的 49人为高孤独组.

3.2.2 高孤独组与低孤独组高职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差异比较

结果显示:低孤独组与高孤独组高职大学生在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合理化四种应对方式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低孤独组学生较高孤独组学生更倾向于解决问题、求助两种应对方式,而高孤独组学生较低孤独组学生更倾向于自责、合理化两种应对方式.

3.2.3 高职大学生孤独程度与应对方式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表5 高职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的孤独水平差异比较Tab.5 differentiation in degree of isolation distribution of reactive tactics for students from advanced vocational colleges

表6 高职大学生孤独程度与应对方式各因子的相关Tab.6 correlation between degree of isolation and variables in the responsivemodel

结果显示:

(1)孤独与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求助两因子呈极其显著性负相关.

(2)孤独与应对方式的自责、合理化两因子呈极其显著性正相关.

(3)孤独与应对方式的幻想因子呈显著性正相关.

统计工作均由 SPSS11.0软件完成.

4 分析与讨论

4.1 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

研究发现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具有性别差异,女高职大学生较男高职大学生而言更多的采用求助的应对方式.男生相对于女生更加好动,不服管教,具有更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同时,因为在性别社会化过程中受我国传统文化观念影响之故;而对女孩子的角色期待更多的是承担家庭的责任,决定了女大学生更多采用求助的应对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女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自我评价降低.进入高职学习后,来自家长和教师对她们的期望可能降低,从而导致女高职生应对方式较男生消极被动.女高职生的这一特点与黄希庭对初中学生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的,黄希庭认为社会文化背景对于应对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另外,此结果也与姜乾金(1993年)、梁执群(1999年 )、戚少枫 (2003年 )、程涛 (2004年 )等人的研究是相一致的.

研究还发现高职大学生在城乡上存在应对方式的差异,城市高职生较乡镇高职大学生更倾向于幻想与合理化的应对方式.

此外,还发现在年龄上,18岁的高职大学生与 22岁的高职大学生,以及 19岁的高职大学生与 22岁的高职大学生在应对方式的幻想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18、19岁的高职大学生较 22岁的高职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幻想的应对方式.

4.2 高职大学生的孤独特点

研究中,做了高职大学生孤独的性别、城乡、年龄、年级、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比较,但都没有发现其中有任何的显著性差异.

根据高孤独组与低孤独组高职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差异比较发现,高孤独组与低孤独组大学生在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合理化四种应对方式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1)低孤独组学生较高孤独组学生更倾向于解决问题、求助两种应对方式,(2)而高孤独组学生较低孤独组学生更倾向于自责、合理化两种应对方式.

4.3 高职大学生孤独程度与应对方式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4.3.1 孤独与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求助呈极其显著性负相关

研究表明,外向与自我表露有着显著正相关.因此,选择解决问题、求助这样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的学生通常都是低孤独程度的人.

4.3.2 孤独与应对方式的自责、合理化呈极其显著性正相关

自尊与孤独是显著负相关,自尊可以影响个体对自己的社交能力的感知.低自尊的人,即便是和别人具有一样的社交能力,也会感到更多的社交焦虑.因此低自尊的人往往是孤独值高的人,因此在应对方式上他们更愿意选择自责和合理化(忍受).

4.3.3 孤独与应对方式的幻想呈显著性正相关心理控制源能对孤独感产生影响,与控制源在人的心理系统中的作用有关.内控倾向的个体相信他们能否获得朋友,能否得到别人的喜欢,都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因此,他们在社交场合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外控倾向的个体,总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觉得事情的结果怎样,别人喜欢不喜欢自己,都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因此总是采用被动的社交策略.于是,他们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了,用幻想来解决自己的烦恼、困难或是挫折.

5 结论

1)高职大学生在应对方式的求助上存在男女性别的显著性差异.女高职大学生较男高职大学生更倾向于采取求助的应对方式.

2)高职大学生在应对方式的幻想与合理化两因子上,存在城乡的显著性差异,城市高职大学生较乡镇高职大学生更倾向于幻想与合理化的应对方式.

3)18岁的高职大学生与 22岁的高职大学生,以及 19岁的高职大学生与 22岁的高职大学生在应对方式的幻想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18、19岁的高职大学生较 22岁的高职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幻想的应对方式.

4)高职大学生孤独状况在性别、城乡、省内与省外、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上均无显著差异.

5)高孤独组与低孤独组高职大学生在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合理化四种应对方式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低孤独组学生较孤独组学生更倾向于解决问题、求助两种应对方式,而孤独组学生较低孤独组学生更倾向于自责、合理化两种应对方式.

6)高职大学生孤独程度与应对方式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①孤独与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求助两因子上呈极其显著性负相关.孤独程度越低者越倾向于解决问题和求助两种应对方式.

②孤独与应对方式的自责、合理化两因子上呈极其显著性正相关.孤独程度越高者越倾向于自责、合理化两种应对方式.

③孤独与应对方式的幻想因子上呈显著性正相关.孤独程度越高越会选择幻想的的应对方式.

[1] 孟 晋.533名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2):113-116.

[2] 谢 琴.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校别、性别及焦虑水平差异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1):49-51.

[3] 张 林,车文博,黎 兵.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1):36-41.

[4] 周喜华,符明秋,于志涛,等.孤独与父母教养方式、体育参与的相关性研究[J].体育学刊,2004,3(2):127-128.

[5] 韦耀阳,李 晓.高中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滨州师专学报,2004,(6):78-81.

[6] 马蔚蔚.大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5.

[7] 程 涛.大学生认知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之间关系的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4.

[8] 刘凤娥.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D].广西: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暨心理学研究所,2002.

[9] Lin-Ying li,Hui-Chang.ChenRelationship of seildisclisure with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J].loneliness and mental heaith in college students,2004,8(33):7568-7570.

[10] AshenS.R.,Parkhurst,J.T.,Hymel,S.,&Williams,G.A.Peer Relation and loneliness in ghidhood[J].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猜你喜欢

合理化幻想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蒙住眼,因为剁手难——为什么清代不能建立合理化的央地财政分权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机械设计
基于认知合理化的会计舞弊治理:研究基础与框架策略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锁不住的幻想
幻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