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生态河道建设措施
2010-08-15赵志鹏
赵志鹏,刘 慧,周 震
(1.泰安市大河水库管理处,山东 泰安 271000;2.泰安市河道管理局,山东 泰安 271000)
随着泰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对河流生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逐步减轻水污染程度、防止重大水污染事件发生,建立水生态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减轻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保护与修复水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恢复河道原有的自然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是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 泰安市河流状况
泰安市分属黄河、淮河两大流域。泰安市域北部、东部和西部属黄河流域,面积6457km2,占全市总面积的83.2%,主要是大汶河流域;南部属淮河流域,面积1305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6.8%,主要是南四湖水系。
境内长5km以上大小河沟266条,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上的河道53条,其中100km2以上的小型河道30条、1000km2以上的中型河道3条、大型河道1条。
大汶河是黄河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也是泰安市唯一大型河道,位于黄河下游右岸,山东省中部的泰山南麓,主流发源于淄博市沂源县松崮山南麓的沙崖子村,迂回西流,经莱芜市、泰安市,于东平县马口村注入东平湖,经陈山口和清河门闸出东平湖,经小清河进入黄河。流域北以泰山山脉与小清河及南北大沙河分流,东以鲁山,南以蒙山支脉与沂河、泗河毗邻,西界黄河。流域东西长208km,南北宽30~100km,至东平县马口入湖口流域面积8536.5km2,其中泰安市境内6093.2km2。
2 生态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生态治理现状
2003年,大汶河防洪治理工程第五期工程标准化堤防建设,在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沿河栽植蜀桧、垂柳、蜀桧球、冬青球等高规格的观赏树木8000余株,充分展示出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于一体的标准化堤防特色。
2004年,大汶河防洪治理第六期工程汶口坝改建项目,结合上游清淤工程,充分利用近10万m3清淤泥沙堆砌湖心岛,在河堤背面填筑洼地。在湖心岛和淤背区增加观赏性植物的数量,扩大绿化面积,加上原有景观,组建大汶口水上公园。抓好道路改造和湖心岛美化,增强文化氛围,提高公园的吸引力。公园现在拥有陆地、岛屿面积近7hm2,水面67hm2,具备了防洪工程、人文景观、湿地和自然生态景观等内容,是水利工程建设与旅游开发、小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大汶口文化相结合的典型,生动地体现了“人水和谐”的时代精神,被称为水利建设的“亮点工程”。
近年来,通过节能减排和实施排污许可、保护与修复水生态系统等措施,泰安市河道水质有了明显改变,但是,水体污染、河床淤积、填占河道等现象依然存在,离生态健康河道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2007年起,泰安市大汶河现状水质评价采用单指标评价法,以Ⅲ类地表水标准值做为水体是否超标的判定值,当出现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的情况时,按最优类别确定水质类别。每年泰安市全年期共评价河长424.1km,其中劣于Ⅴ类的198.3km,占总评价河长的46.8%,符合Ⅳ类的165.5km,占总评价河长的39.0%,符合Ⅲ类的21.6km,占总评价河长的5.1%,符合Ⅱ类的38.7km,占总评价河长的9.1%,无符合Ⅰ类水质标准的河段;非汛期共评价河长424.1km,其中劣于Ⅴ类的198.3km,占总评价河长的46.8%,符合Ⅴ类的24.0km,占总评价河长的 5.6%,符合Ⅳ类的 141.5km,占总评价河长的33.4%,符合Ⅲ类的21.6km,占总评价河长的5.1%,符合Ⅱ类的38.7km,占总评价河长的9.1%,无符合Ⅰ类水质标准的河段;汛期共评价河长390.8km,其中劣于Ⅴ类的165.0km,占总评价河长的42.2%,符合Ⅳ类的24.0km,占总评价河长的 6.2%,符合Ⅲ类的201.8km,占总评价河长的51.6%,无符合Ⅰ类水质标准的河段。
2.2 存在问题
1)水污染程度不断加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大量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河流;同时,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也污染了水质。水污染程度不断加剧,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2)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了受纳水体的纳污能力。流域内水资源短缺,有限的纳污能力和不断增加的排污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3)河床淤积严重。由于长期缺少河床疏浚,加之流域内水土流失和沿岸垃圾、泥土入河,导致河床淤积。
3 生态河道建设工程措施
生态修复工程措施包括:河道疏浚清障、生态护砌、拦河枢纽、湿地、岸护绿化等。
3.1 河道疏浚清障
对河床淤积严重、杂草丛生、有阻水建筑物或垃圾填占河面的河道进行疏浚清障,增加河道水体流动性,降低底质污染,改善河流水质,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
3.2 在护岸工程中使用生态驳岸技术
运用生态驳岸,既可以滞洪补枯、调节水位,又能够建立和保护生态系统,提高河流自净能力,形成优美的环境。在运用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自然原型驳岸。主要采用种植植被保护河岸、保持自然堤岸特性的护岸,利用植物舒展而发达的根系稳固堤岸,增强其抵抗洪水、保护河堤的能力。
2)近自然型驳岸。除种植植被外,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如2010年泰安市泰山区渐汶河上游刘家疃村段、卸甲河徐家庄段、芝田河栗林庄段险工治理即采用了底部浆砌石护砌、上部草皮护坡的形式。
3)刚型驳岸。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硬质材料,既不改变河岸的自然特性,又能确保抗洪能力。
3.3 拦河蓄水工程
拦河蓄水工程建设可以增大灌溉面积、涵养地下水源,有效改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如正在建设中的天泽湖拦河枢纽工程建成后,可利用牟汶河和泮河在泰安南交汇的自然特点,形成极具特色的“Y”型主轴景观线,将沿河岸线公共绿地与景观节点相串连,回水长度8.0km,水面面积 493hm2,蓄水量 1300万 m3,可在旧县大桥上下游及两岸形成总面积达847hm2的滨河景区,成为徂徕山风景区西大门的水上乐园;从而建设成“城水相依,人水亲和”的人文自然景观,达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治理效果,建成集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景观、生态文化于一体的绿色景观带。同时可增加沿河两岸灌溉面积2333hm2,还可利用原泉林扬水站向胜利水库供水,日供水能力5万m3。
3.4 人工湿地工程
通过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截留和降解入河污染物质,改善河流水质,增加泰安市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对占用河道滩地进行耕种的,实施退耕还湿。
泰安市河道生态系统属温带河道型水生生态系统,土著植物种类主要为适应温带季节性淹水的水生、湿生植物。选择芦苇和蒲草作为人工湿地工程的挺水植物先锋物种,选择菱角、莲和芡实作为浮叶植物先锋物种,选择金鱼藻、苦菜作为沉水植物先锋物种。通过吸附、沉淀及吸收作用,去除水中的氮、磷及浮游植物,达到对水体进行自然净化的目的。
缓冲带建设,主要种植大型乔木和灌木。靠近鱼塘、地下水位较浅处可种植芦竹。
3.5 沿河绿化带建设
通过植被体系建设,拦截径流带入河流的各种污染物,使沿河植被和水中生物得到恢复,做到水清、岸绿,实现河道水系生态化。
1)植物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植物配置以本地的气候环境、空气质量、使用者需求、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为前提选择植物品种。
2)合理的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例,合理的乔、灌、草比例,常绿与落叶树种混植以制造景观上季节的变化趣味,尤其要善用不同季节开花与树叶变色的效果。选择抵抗病虫害能力强,且较易维护的植物。
4 生态河道建设的保障措施
4.1 严格控制污水排放
控制污染源,科学核定水系纳污总量,加强市界和重要控制断面的水质监测以及入河排污总量的监控,做到达标排放,使排污量低于水系纳污总量,维持地表水循环,加强岸线功能区管理。进一步出台取水许可、入河排污口设置的配套法规。加大水行政执法管理力度,重点加强河流岸线、水域资源、取水许可和入河排污口设置等法规制度落实情况的执法检查,坚决查处违法取水排污、侵占水域岸线资源等行为。
4.2 加强工程建设管理
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资金审计审查制等四项制度,严格按照招投标法、合同法进行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工作,提高工程质量,有效控制工程投资。
[1]蒋屏.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2] 陈雪.生态型河道建设概述[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6(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