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局部解剖学第二课堂的开展及意义
2010-08-15于振海王志强
于振海,王志强
(滨州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山东烟台 264003)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对医学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医学从业人员要有扎实的知识技能,而且强调其综合素质,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要具备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目前国内各医学院校大都在进行积极探索,开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培养出具有高尚情操和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树立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中的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同。实践表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为重点,以育人为主旨,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通过第二课堂的实践,可以增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增进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1]。作为医学院校教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近年来,本教研室在局部解剖学中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以期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供可靠的方法。
1 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开展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局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人体各局部由浅入深的结构、形态、层次和毗邻关系的科学,是外科学、妇产科学和影像诊断学等临床学科的基础。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必须要认真、扎实的学习好局部解剖学。本学科实践性强,解剖操作是学习的主要方法。但在第一课堂的教学中以往多采用“填鸭式”教学,并且因为标本来源、课时安排、授课班级规模等的限制,往往学生只是一味的提升了理论知识,但是操作技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同时也缺失了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能很好解决第一课堂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极大的拓展学生实践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及时解决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的现实问题。
2 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开展第二课堂的实践
我校解剖学教研室经过多年探索,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包括第一课堂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培养、开展多种形式课外活动等多方面的第二课堂教学方案。项目开展对象主要面向大学二、三年级部分学有余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2.1 抓好第一课堂教学,将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相结合
在对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第一课堂的教学是最主要的内容,侧重于保证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落实,是其他教学形式的前提和基础。第二课堂着重于确保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延伸,必然要求有熟练掌握的理论知识作为保障。作为学生的老师,我们在第一课堂教学中就应当注意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强调创新精神。如在讲解腹壁结构章节,可给学生提出“阑尾炎、胆囊炎等不同腹部手术时经过哪些层次结构”的问题,让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讲解。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使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巩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逐渐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为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奠定一定的基础;而学生在寻求问题答案的同时,必然会查阅广泛的资料,也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更新换代,提高了自学能力,激发了创造潜能。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第二课堂教学质量
第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建立一支品德高尚、勇于创新、知识扎实、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地操作实践技能,并且还要具备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2]。教师应不断学习,更新理念,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的需要,培养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我们注重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对于新进教研室教师,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标本操作实践锻炼,才能从事局部解剖学教学工作。对于新分配的教师,要求他们首先在工作第一年完成系统解剖学的听课及授课,夯实局部解剖学的教学基础。青年教师必须参加标本制作技术培训,要求每位教师要独立完成标本的设计、取材、制作、保养等工作,每年完成制作精良标本3~5件,以促使青年教师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为指导学生奠定基础。其次,做好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过程。老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定期组织老教师介绍教学经验、做示范性授课,指导青年教师进行标本操作,大大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操作水平。再次,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提升理论水平。目前教研室全体教师已经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有三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最后,邀请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相关课程教师参与局部解剖学集体备课,促进基础科学与临床学科之间的融合,完善了教学内容。
2.3 多途径开展局部解剖学第二课堂活动
2.3.1 开放标本展室,拓宽学生知识面
经过建校后几代解剖学教学工作者的努力,我们科室积累了大量制作精美的标本。2002年烟台校区启用后,又引进了大量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标本,基本上囊括了全身各器官系统。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我们定期开放标本陈列室,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在标本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来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如在讲解甲状腺周围的血管神经毗邻时,让学生思考不同甲状腺手术通路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等问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学过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节省可课余死记硬背的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扩大了知识面。
2.3.2 开展知识竞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研室精心组织解剖知识竞赛、标本模型辨认比赛等竞赛活动,使教学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在每一解剖区域操作后的小结中,采用“人体解剖知识我来讲”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充当教师进行试讲,各位同学作为评判,最后教师做讲评。解剖学知识竞赛则采用必答题、抢答题、观众答题等丰富多彩的竞赛形式,调动了广大参与者的积极性和趣味性。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展示的勇气,对于其人格的完善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
2.3.3 制作塑化标本,提高操作能力
在已学习完局部解剖学的学生中选拔部分动手能力较好、对解剖学具有浓厚兴趣的同学,在不影响其他学科学习的前提下,依托我校塑化中心,进行解剖标本的制作,并选派部分教师作为技术指导。标本来源主要采用局部解剖学教学淘汰下来,尚可进一步加工利用的废旧标本。因学生班级较多,不利于统一安排时间,因此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此项活动。让学生提出标本制作的设计思路,强调标本设计的新颖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将制作好的标本列入我校标本展室,并填写标本制作人员标签。通过标本制作,学生既提高了自己的操作能力,又增强了标本制作成功后的成就感,有利于其自信心的培养。通过对近两届临床医学12名同学的培训及调查,学生普遍反映收获颇丰。我们也认识到标本制作是局部解剖学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可进一步挖掘标本的潜力,又可以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和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2.3.4 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近几年学校团委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用于奖励学生的创新活动。教研室老师积极鼓励、帮助学生申报此类课题,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研究所聘请10名学生进行勤工俭学,既减少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同时也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了科研能力的提高。教研室老师积极承担大学生课题的指导工作,近三年完成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13项,已有8项顺利结题并通过验收。通过项目申报、科研实验、数据统计、论文撰写等过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研意识,使学生获得了第一课堂教学无法得到的体会,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创新热情[3,4]。
2.3.5 组织学术讲座,介绍前沿知识
为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学习到最新的理论知识,我们进行了多方面努力,学术讲座即是其中之一。首先,我校聘请国内知名学者钟世镇院士、应大君教授为我校的客座教授,并且聘请山东大学李振平教授讲授断层解剖学课程,通过这些使学生获得与国内名家交流的机会,体会这些学者的学术魅力。其次,组织各种形式的知识讲座,既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又使学生接触了学科的前沿知识。
3 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的意义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紧紧围绕以基础内容为基本的第二课堂教学科研活动,弥补了第一课堂的诸多局限,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1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知识的学习是无止境的,大学的学习只有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在局部解剖学第二课堂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大部分时间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由于第二课堂活动在课余时间开展,不过多占用学生学习时间,加上内容设计丰富,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便于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选择性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3.2 通过分工协作,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课堂的活动大多依托学习小组进行,通常要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学生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如在科研实验中,各组成员根据自己的所长合理分工,通力合作,使各项工作井井有条、忙而不乱。通过标书撰写、实验设计、实验开展、实验总结等活动,使学生参与完整的科研过程,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很大提高。
3.3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在第二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标本制作、科学实验等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高了基本技能[5]。如通过解剖标本的制作,学生熟悉了从标本固定、组织处理及制作后加工的大致程序,熟练掌握了手术刀、止血钳、组织剪组织镊等器械的基本操作。在科研活动中,参与的学生面对各种挑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积极探索,锻炼了自我运用各种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熟练掌握了动物实验中包括动物抓取、取材等一系列基本的操作技术,锻炼了自己的手法。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4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合格的医学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交流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基本素质。我们在第二课堂教学中认真贯彻这一思想,不仅使他们从中体验了灵活运用知识的乐趣,还培养了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形成了乐于交流、注意团队协作等良好的综合素质。这些能力不能完全从传统的第一课堂中获得,通过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第二课堂的开展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们也将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积累经验,充分发挥局部解剖学教学中第二课堂作用,培养出具有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的合格人才,适应新世纪医学、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与同行专家进一步探讨。
[1]王萍玉,谢书阳.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创新净胜[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2):211-213.
[2]吴忠敏.开展人体解剖学第二课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解剖学研究,2009,31(5):391-392.
[3]胡文庆,刘登宇.关于我校医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S1):121-122.
[4]李媛,梁华正.普通高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5):1109-1110.
[5]王东红.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9,17(3):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