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提纯复壮中的种菇选择技术
2010-08-15崔国林卢瑞平崔丽君杜顺刚
崔国林 卢瑞平 崔丽君 杜顺刚
(河南省西峡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西峡 474500)
食用菌菌种在长期的保藏及转代过程中普遍存在生产性能变劣、种性衰退的现象。菌种退化常成为生产纠纷的焦点问题。食用菌的出菇性状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其变异 (退化)具有剂量效应,遗传性衰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可有效减缓衰退发生的几率和速度,防止菌种退化。
选择正确的符合原始品种特性的种菇进行分离提纯,及时对菌种进行选优淘劣,是生产中常用的减缓种性衰退的有效方法。组织分离是对原菌种的克隆,其过程本身不能改变菌种的遗传结构。种菇的选择是提纯复壮的关键,但目前我国对食用菌品种管理不严,又缺乏对同一品种客观准确且一致的描述标准,各地同种异名和同名异种情况较普遍,事实上,因人们认识的不同而对种菇进行不当的选择也是造成菌种退化的重要原因。因此,种菇的选择必须严格、慎重。目前不少文献中介绍的组织分离中种菇的选择标准都只简单推荐个大、肉厚、无病虫为害的健壮子实体。笔者认为,以此方法用作提纯复壮中种菇的选择标准既不具体,也不准确。今笔者依据多年从事香菇栽培的实践经验,并参考有关资料,对香菇的提纯复壮中的种菇选择提如下意见。
1 种菇选择的总体原则
种菇选择应以与原品种固有的特征特性一致为标准,以分离到与原品种相同的基因型为目的。提纯复壮工作者必须有一定的遗传学知识和栽培技术,并且对提纯品种的特征、特性有深刻的了解。香菇的出菇性状是遗传物质与外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许多差异为外部环境影响所致。选菇时,要能分清哪些性状是能遗传的,哪些是由管理及环境引起不能遗传的;要综合考虑丰产性、品质、抗逆性等多种农艺性状,不可偏向强调某一个方面。
2 种菇的群体与个体
为了确保种菇选择的准确性,减少个体的误差,所选种菇所在的群体要有足够的规模。香菇子实体的形态受各方面的影响较大,以个别优质菇,很难断定其出自哪个品种,也未必就能分离出一个好品种。要了解其场地背景,先看群体再看个体。若确是品种本身固有的优良特性则必然能在群体中普遍表现出来,而非个别现象。种菇群体整齐度要高,差别尽量要少,催菇出菇要一致。选择菌棒出菇密度适中,菇形圆正,丰产性好,个体大小适中,生长健壮,无病虫为害,生长相对整齐的菇作种菇。不要过分强调采选个大质优,因为这些菇往往菌棒出菇很稀,不易催蕾或是每潮菇的结尾菇,有些甚至出自感染杂菌的菌袋,其个大、质优是养分偏供应的结果,是个别现象,并不能遗传。在香菇的种菇选择中,同一品种要设置3~5个不同场地,每个场地要有3~5棚,共计3 000~5 000袋的较大规模栽培示范。在整体出菇整齐、优良、丰产性好、无退化迹象的群体中选择体现原品种特性的个体作为种菇。在确定群体来源同质的情况下,在每棚中均匀选择无病虫为害的数个菌袋,每袋采一菇,避免众多菇体来源于同一菌袋。这样分离的菌种来源点多,可减少因单袋突变造成的风险。
3 种菇的菇潮及间隔
菇潮多,潮次分明、集中,潮间复菌期短是香菇丰产的客观要求。转潮快是菌丝分解培养料、积累养分能力强的外在表现;出菇相对较早,催菇出得快,是优良菌种常具有的特性,在种菇的选择中要加以注意。老化的菌种常表现为出菇过早,甚至菌丝未满瓶 (袋)就出菇,菇个头小;而退化的菌种则表现出菇迟,畸形菇多,不易催菇等特性。
4 种菇的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一致、管理水平高,品种的丰产性和其他特征、特性才能发挥出来。在种菇的培育中,尽可能选择最佳的培养基、栽培季节、培菌温度。在目前全国栽培面积较大的高棚层架式春栽模式(庆元,寿宁模式)的花菇栽培中,力求通过高标准接种,科学的刺孔 (放小气、放大气),安全越夏,促使均匀转色,均匀出菇。同时,尽可能使其多处在林地等自然环境中,以恢复其野性。
5 种菇的选择潮次和时间
宜选择菌袋营养充足,菌丝充分生理成熟,出菇温度处于该品种出菇中心温度,品种的特征、特性表现明显的潮次和时间来选摘种菇。春栽香菇宜选第一潮菇,并且宜在出菇最集中、出菇量最多的菇峰期选择。在中原地区,第一潮菇出菇在公历10月中旬,此时昼夜温差可达20℃以上,月平均气温15℃左右,是香菇生长的理想温度。一般的春栽品种,经过越夏后都已高度生理成熟,品种的特性表现得较为全面。如9015(939),其出菇快、振动狠时出菇猛,柄较粗而稍长,与135出菇慢,柄短而呈锥形,差异十分明显;但进入深冬季节后,其出菇个体变大,柄也变短,与135较为相似,不易区别。而泌阳模式的秋栽香菇,多数品种第一潮菇菌丝还不够成熟,边转色边出菇,畸形菇较多,待第二潮菇正常转色成熟时,品种的特征、特性才能表现出来,因此该模式选种菇不宜在首潮菇时进行。
6 种菇的成熟度
严格控制种菇的成熟度,最好在菇体6~7成熟,个体大小将近定型,尚未开膜时采摘。过迟,菇体的成熟度过大,其菌丝衰老,再生能力弱,分离的成功率低;过早,其特性展现得不够充分,判断不易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