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图形-模型-多媒体”应用探讨心血管系统解剖教与学

2010-08-15党万太谢中平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0年3期
关键词:心腔解剖学心血管

姜 岑 党万太 谢中平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组胚教研室,成都610075)

解剖学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形态学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常借助形象直观的图形、便于观察的模型及声色并茂的多媒体,使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天地。如何有机整合及高效利用三种教学资源,缓解近年来迅速扩大的教学规模和尸体标本资源相对不足所带来的部分矛盾,长期保障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解剖教师需要思考和科学解决的问题。心血管系统是解剖学课程中承上启下、应用性极强的章节,需要记忆的专业名词多,逻辑性强,重点难点多,学生普遍反映难学易忘。笔者通过不断探索实践,解析出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通过高效利用“图形-模型-多媒体”来提高心血管系统解剖学教学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1 图形

解剖教学中的图形多种多样,教师主要使用挂图和板图。挂图是解剖学中最常用的教学工具,具有利用方便和经济实惠的优点。板图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需要在黑板上画图,需要教师有一定绘画能力。挂图和板图具有方便灵活、通俗易懂,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1]。

1.1 挂图的使用

教师在上课前应认真选好上课时需要用到的每一张图,有时为了讲清楚一个问题要准备好几张图。授课教师应把准备的挂图按使用的先后顺序悬挂在教室周围,方便引用。另外,挂图应悬挂在学生能看清楚的位置,不能影响板书,能挂上去的图应少而精,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并力争一图多用。如:讲授心脏时,用《血液循环图》讲述心脏作为血液循环动力器官的核心作用;通过《心的位置毗邻图》讲解可激发同学们思考各腔增大时的影像学特征性改变;《心腔瓣膜图》能同时展现房室瓣、动脉瓣的正常位置、形态,这张挂图还能应用于冠状动脉开口位置的讲述。

1.2 板图的使用

教师在黑板上画的图应是大纲要求的重点或难点,板图可以使讲解的内容更直观立体,方便学生理解记忆。如:心脏外形及心腔分隔、主动脉及其分支、下腔静脉及其属支等,教师上课前应反复熟练,授课时边讲边画,不能提前绘在黑板上,否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重要结构还应用不同颜色粉笔标示区分。在绘制心脏表面四条沟与心腔的分隔时,为展现心脏的立体感,需要用虚、实线条勾勒出胸肋面和膈面上所见的冠状沟、前、后室间沟、房间沟,从而清晰、直观地展现心腔的房间隔、室间隔和房室隔,进而引出四个心腔,加深对心腔位置、分界的理解。

2 模型

我校每60人教学班的理论课教室配有四个模型柜,其内摆放理论教学常用的教学模型,主要用于教师课堂讲解演示及讲习合一。模型可以充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一教学过程的媒介,以免造成空对空的局面[2]。

2.1 模型资源应用于理论教学

为方便学生观察本身细小的结构,课堂教学时使用的模型有一般是经过放大的。教师将模型与实物标本图片结合进行讲解时应告知模型代表实物的的自然大小,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对于一些教学难点,如:心脏传导系统组成结构的位置和传导功能演示;心的瓣膜中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如何开启和关闭,以保证血液在心脏内定向流动;冠状动脉、腹腔干、颈内、外动脉和髂内动脉等分支分布广泛、支配重要器官、在尸体标本上不便于观察的动脉血管等,若不结合相关模型讲解,学生难以理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模型资源的应用,学生反映这些内容不再枯燥和抽象,学习积极性增高,课堂学习气氛良好。

2.2 模型资源应用于实验教学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多,尸源紧缺,实验室中除了必要的整尸和离散标本外,还需要大量的模型标本。我校解剖实验室按照30人标准科学配制实验模型。其中心脏的模型2人一个,另外还为心血管系统配备铸型标本一套,要求能够显示动、静脉血管(包括器官内血管)的各级分支(属支);大、中、小静脉的走行和属支;动脉显示红色,静脉显示蓝色。模型为每5人一组,以学生自主观察、讨论为主。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有疑惑的地方采用循循善诱,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掌握相关内容。

3 多媒体

3.1 形象立体化、生动直观

在心血管系统中,如:心的传导系统、血液循环途径、心的瓣膜开闭与血液流动的关系等,如果仅靠挂图与模型,很难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多媒体教学弥补了挂图与模型不能带来的动画影像、声音等信息,优化了教学,使教学内容变得直观、生动形象、图文并茂、视听交融。如:在讲述血液循环为什么是单方向流动时,通过前面对二、三尖瓣膜复合体位置、形态和结构的讲解,结合多媒体动画技术,能直观地掌握其功能,科学地解释为什么血液在血管内单向流动的根本所在。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否同时进行,血液流动的方向和特点等,运用多媒体课件强大的视听优势生动地体现心血管系统解剖学特点,立体感层次感清晰,真实感强烈,使心血管系统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变得简单。同时,医学课件多彩而生动的画面,可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提高学习兴趣,扩展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

3.2 易于突破重难点,优化课堂教学

心血管系统解剖学是贯穿医学基础与临床的重要知识,如:先心病、冠心病、风心病、心律失常等常见疾病的解剖学基础是指导临床治疗的关键和前提,要求授课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注重与临床接轨。如:讲授心脏房间隔缺损时,可以通过插播真实的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视频,深化对心血管知识的认识;风心病可能累计二尖瓣和三尖瓣,造成其狭窄或关闭不全,临床上有一系列的症状、体征和并发症,从血液动力学改变入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抽丝剥茧,使学生运用知识的视野增大,兴趣增强。多媒体课件可以放大或缩小教学空间,让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直观化[3]。

4 人体解剖学教学现状和发展展望

《人体解剖学》作为医学生的入门专业基础学科,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正常人体解剖学的学科发展已进入到一个瓶颈期,书本知识的老化,昭示教师照本宣科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伴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是摒弃过去的挂图时代?替代模型应用?还是将三者有机结合,既缓解尸体标本供不应求现状,又给学生提供学习知识的不同视角,优化解剖学课堂教学,增强实践性、应用性及趣味性,使解剖学教学焕发出崭新的活力,是战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不断思考探索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的头等大事。目前,随着医学教学模式转变,学生所需知识量与学制、学习时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而要从总体培养目标重新认识解剖“图形-模型-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地位及作用。笔者认为,可通过建立高质量、高水平解剖挂图室、模型陈列库,较长时间对学生开放,通过将多媒体影像,特别是将先进的3D技术设计制作的立体影像引入解剖学实验室,让学生对照实物标本进行学习,能更好的将人体层层“剥离”,从不同方位、层面、空间反复观察,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机会教学[4];三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使学生把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教法改革要坚持实践性的原则。任何一种优质的教法都来自于实践,并且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心血管系统作为与内脏(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统等)和神经系统关联性极强的章节,难教难学。笔者将“图形-模型-多媒体”三位一体的教学手段应用在心血系统解剖教学当中,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探索,使该复合型教学手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拓展。

[1] 夏春波,蒋常文.解剖说图[M].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4): 1144.

[2] 吴锋,熊克仁.浅谈模型资源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利用[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9,17(4):60-61.

[3] 朱定康.浅谈医学课件在解剖学教学中的优势与误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9):57.

[4] 华萍.对我国解剖学教学改革研究现状的分析和思考[J].解剖学杂志,1999,22(2):184-185.

猜你喜欢

心腔解剖学心血管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咳嗽昼轻夜重或许不是感冒
超声心腔内强回声在胎儿心脏异常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CBL结合微课在神经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心脏CTA心腔内成像VR阈值不透明度曲线的调制与应用研究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解剖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
正常人体解剖学知识竞赛的规划设计与组织开展
不同教学模式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