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确定性”的哲学解读及其当代启示

2010-08-15唐美云房欣雪

关键词:确定性不确定性事物

唐美云,房欣雪

(1.汕头大学社科部,广东汕头515063;2.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不确定性”的哲学解读及其当代启示

唐美云1,房欣雪2

(1.汕头大学社科部,广东汕头515063;2.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现在不是过去简单的延长线,未来也不是现在的复制品,生活世界具有不确定性,经过漫长的自然、社会及思维科学的发展历程,人们才挣脱“确定性”的牢笼体认到这一点。当今一切事物在复杂性科学视野及人们生活视野中越来越体现出不确定的特性,在频繁的和影响力越来越强大的人的实践面前,这种属性却更显得难以驾驭,人类有必要对其作出本体和认识层面的理解,并有效把握其价值将之应用于实践。

不确定性;发展历程;内涵;现实意义

一、“不确定性”的发展历程:合规律的被选择之路

客观世界是否具有确定性,这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决定论和非决定论两种对立的见解。自古希腊确立理性主义的认识方式以来,人类总是追求那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确定性知识,把逻辑中心主义所设立的“确定性”当作真理标准。对确定性的追求是人类由来已久的传统,在确定性的基础上,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及其结果才可以得到确认。确定性已成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和习惯,它渗透于人类生活,浸入人的思想深处。人们普遍地认为,之所以能追求到确定性,是因为现实世界是确定的。以确定性思维为特征的决定论承认客观世界按一定的规律变化发展,世界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具有因果性、联系性、规律性和必然性,是人类进行科学探索的前提。

然而,在自然科学界,当人们沉醉于牛顿力学的确定性观念时,德国科学家威纳·海森堡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为科学引进了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研究取向,引起了物理学界的轩然大波。爱因斯坦强烈反对这个原理,并与推崇不确定性的哥本哈根学派进行了长期的争论,结果以哥本哈根学派取得阶段性胜利而告终。卡尔·波普尔对不确定性问题作出了大量的探讨,从系统论的角度揭示了复杂的整体中也存在着不确定性,为实现量子加密术提供了基础,不确定性原理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通信加密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给应用科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尽管多年之后,它还不为许多人所鉴赏,仍是许多争议的主题,但是不确定性原理真切地告诉人们:如果不能准确地测量世界现在的态,就可能不能准确地预测将来的事。随着非平衡过程物理学、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等新兴科学的迅速兴起,人们越来越发现现实世界是不确定的,现实世界本性与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是两回事:只要初始条件有极其微小的变化,先前确定的运动状态会变得越来越不确定,其后出现的运动就变得极为不确定,无法预测。正如郝柏林所说那样:“纯粹确定论的描述和纯粹概率论的描述都是理想化的极限。”[1]

社会领域比自然领域更为复杂,整个社会系统运转由于各构成要素的互动而导致了大量的外在混乱,在人们频繁的交往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甚至人与己相互作用的结果,经常由于人类行为的机动性而难以控制,人们殚精竭虑布置好的计划却频频出现意外,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整体状态因为某些环节或者某些因素的变动而呈现不确定的发展曲线……社会生活领域充满了不确定性,即便是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不会否认这种属性的存在,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改变着自己的形式。”[2]唯物辩证法也展示了关于客观事物本身具有不确定性的思想,它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前提出发,认为客观事物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因为“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并消逝着”[3]。现代科学哲学揭示,尽管科学事实是个别的陈述,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观察对象的性质,但是它总是相对的,这说明科学事实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同时还反映出科学知识的不确定性。在经济学领域,继奈特开创把经济学建立在不确定性基石上的先河之后,米塞斯、凯恩斯、哈耶克、西蒙等经济学家也先后提出了关于经济不确定性的精辟论断,并从认识论上阐释了不确定性存在的理由。在社会学领域中,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概念,反映了不断增长的人为了不确定性的普遍逻辑性,它要求当前的社会结构、制度和联系向一种包含更多复杂性、偶然性和断裂性的形态转变。[4]不确定性也被引进了法学和管理学中,被引进技术创新领域中,并因此提出了对应的非程序化管理概念、运用模式,而对于创新来说,不确定性已经被放到基本要素的高度,成为技术创新活动首要的基本性质。

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的倾向性变化都暗示着“确定性”地位的下落和“不确定性”地位的上升。数学家S·李柯曾幽默地说,科学、哲学和神学就像同去参加葬礼的三个人那样凑到了一块儿,这个葬礼就是确定性的死亡。

二、“不确定性”的哲学蕴涵:本体与认知的辩证统一

不确定性是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的一个环节与状态,或者说是事物在实现其确定性属性过程中的一个特性。人们认为不确定性不是不正常的现象,如果否定不确定性的话,反而违背了世界的现实状况,世界本身就是不确定的,亦即不确定性具有本体论意义,只有通过“不确定性”的形式,人们的生活才能得到真正的开放式自由。后现代重要思想家鲍德里亚在谈“不确定性”时指出,不确定性具有多方面的含义,首先指的是那些不能预知的不确定“性质”,第二个含义是指不能确定地实现,因而“引起怀疑的事物”,第三个含义是指“不可预见的事物”,最后指个人所做出的“不确定状态”。对鲍德里亚来说“不确定性”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它都是真正的唯一最确定的事物,本来就是因为这个社会到处都充满着不确定性。准确地理解不确定性在本体论上的涵义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现代复杂性科学和非线性科学表明世界具有不可逆性、不稳定性、多样性、不肯定性、非线性、非决定性、非对称性、随机性、不完全性等属性,客观事物本身存在多种因素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从而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复杂的、不稳定的可能状态。[5]从本体论的角度讲,不确定性即是事物内部矛盾引发的无序性、差异性、随机性、模糊性、不稳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等属性,根植于事物本身。这种内部矛盾大致来源有三:其一,根源于事物本身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对立统一面的地位不确定造成事物表象的不确定;其二,根源于客观事物自身转化的过程;其三,不确定性的客观事物的相互联系,而这种关系又是不确定的,不确定性事物过程及其不确定的关系导致了不确定的结果。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6]世界上万事万物是纷繁复杂、同时又是普遍联系的,而联系又是多样的,它是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和相互作用,不同的联系对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客观世界也是永恒发展的,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着。有变化就有多种可能,即在事物变化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不确定性。对于特定的一个事物来说,其内部存在的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和所处地位的转换,必将引起事物的外在状态的变化,这种状态的变化因为内部因素变化的不确定而呈现出相应的不确定。对于多个事物来说,在彼此不断的联系和始终运动的过程中的关系也显得更加不确定。换言之,不确定性根源于客观事物或过程自身,现实世界之所以是不确定的,首先应归结于客观事物本身,即客观事物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在思维科学中表现更为突出,自组织理论暗示了人的主体思维亦是不确定性产生的源泉,随着“主体”概念不断延伸,主体不仅包括个体思维,还包括更广阔的拓展的主体群思维,在思维科学中,无论是个体主体思维还是群体主体思维的基准都会随着时空而变换,人类感知会随识别基准而变,或者说,基准可变是感知产生各种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的主要根源。[7]在认识论意义上的不确定性,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过程缺乏有效的信息、知识、了解。然而,知识的性质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体的经验、背景、情感等,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所在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模式的制约,任何知识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理论范式、价值体系、语言符号等文化因素之中,而且所有的知识生产要受到社会价值需要和个体价值需要的指引,因此,每一个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都会融入自己的理解,每一个人都作为主体会根据自己的认识系统去建构知识,因而认识更具有不确定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认识活动充满着有限与无限的辩证法。客观世界是一个无限的充满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整体,因此对于这一无限的认识长河来说,人类的每一具体认识都是有限的阶段。这就意味着人类在某一具体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认识形态、认识层次或认识方法都是有限的、不完全的,否则它就不再向前发展。如果没有一定的限制条件,不存在对客观对象的完全认识,也不存在着尽善尽美的认识方法。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人们没有指望以有限的方法把持无限的界域内的一切问题,也不能指望无限界域中的所有问题在有限的认识途径中一下子完全解决。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人类认知的不确定性与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是形影不离的双胞胎,一如埃德加·莫兰认为的那样,客观世界最大的确定性是关于不仅在行动里,而且在认识中的不确定性之不可消除的确定性。[8]

不确定性普遍存在,根源于认识主体以及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复杂关系,是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属性。认识中存在不确定性的原因首先在于人类认识广度的有限性,人们对客观信息把握不全面,对客观事物或过程缺乏有效的信息、完整知识和完全了解,无法穷尽绝对真理,无法精确、全面地了解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所有侧面和所有影响因素,无法把握所有影响因素对事物的作用规律。从人的认识过程来讲,客观的对象是无限的,而人存在的空间和时间是有限的,在具体历史条件和具体环境条件下,人对客观的认识不可能不受历史与环境的限制,人们不可能得到客观世界的全部信息,更不可能得到今后发展变化的全部信息,所以人的知识与推断也有不确定的一面。其次由于人的认知结构的差异,受到主体自我意识、概念系统、理论思维、思维方式及主体的价值观念、需要、兴趣、情绪、性格等影响,从而导致对同样的事件认知的结果大不一样。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与自我的过程中,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个开放的系统,进行信息的交换,环境作用于认识的主体,客观地为人提供了环境外在的浅显的信息,人对环境深入的探索则能够获得内在的深奥的信息,因之,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事件的认知深度、程度及其知识构成的差异性必与客观必然性有很大出入。

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归根结底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人类认识世界就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只是改造世界的前提。如果说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和不确定的,那么受这些有限和不确定的认知所指导的活动是不确定性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主客体间的实践关系去理解不确定性。

认识论视域的解释只是不确定性存在的一部分原因,主要原因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存在于实践——认识主体的特性中,存在于由认知指导的实践过程中,受这些认知指导的活动是不确定性更深层次原因。[9]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不确定性首先昭示了事物本身就是一个基于自我需要而不断自我超越的活动过程,它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创造,一旦事物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能力丧失,也就是主体自我利益需求的丧失,实践也就终结了,因此人类实践生生不息,不确定性也会薪尽火传。人类虽然竭尽全力在追求确定性,但人的活动对事件具有一定的干扰性,由于原始利益动机的改变,这种追求历程也就变得不那么确定。不同的人的需求与利益有天差地别之分,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需求与利益也会迥然相异。内在于人的不同的偏好和价值取向会形成不同的态度、观点以及行为方式,当人们的内在尺度与自己的利益或者阶级阶层的利益联系起来时,便要求外在环境(包括自然、社会环境)与自我利益需求相吻合,原本变化不定的外界对象因为主体要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更加变幻莫测,只不过社会环境中的对象的不确定性比较自然而言,给人带来的震撼更强烈。不确定是人的认识与实践的结果状态,与人的利益需求深层动机联系起来,变化的利益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作为主体愿望与意志表现的外在形式的不确定性,利益需求的不断自我否定与再造是事物内容与形式变化的最根本原因。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能够跳出绝对真理体系所追求的框架和束缚,在实践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无所畏惧和放弃自我的自我否定精神,这种自我否定精神是任何事物具有不同内在时空价值的源动力,事物绝对不是永恒和既定的,因而在特定时空中,事物本身涵义非人的能力所能静止而绝对地把握。其次,在外部社会领域中,人的活动更是相互干扰,会产生一种博弈的过程。变化着的人的活动与另一个、一群人的变化了的活动彼此间干扰,对弈双方或多方都不甘现状,总是千方百计地要摸清对方的意图进而调整自己的方案与行动。这样,原来已经认识到的或者可以预测到的结果就变得不那么确定了。

三、“不确定性”的当代启示:合目的发展的希望之门

现在不是过去简单的延长线,未来也不是现在的复制品,现实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对于不确定性的需要,远远超出对于确定性的需要,而它也已经在现实生活世界中高频率地表现出来。2006年美国国防部公布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指出我们已经从一个可以合理预期的时代,进入到一个不确定的、令人惊讶的时代。从传统安全观看来,如今的国家或民族之间的冲突不过是远古战争最后一丝残迹,暗淡了的刀光剑影、正在远去的历史也带走了那个时代留下的痛楚记忆和对人们所有的警示,世界某些角落还残存的暴虐和轰隆不绝的枪炮声已被遗忘,人们沉浸在现代文明带来的喜悦之中,享受着经济繁荣盛果并深信现时所带来的将是美好光明前景,和平毫无疑问的必定成为人类归宿。但是现实世界的灾难接二连三,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恐怖主义、核威胁不因为人类的文明发展而自动消失,反而愈加严重,非人为的地震、飓风、海啸、冰冻等自然灾害及非典型肺炎、流感等社会公共突发事件频发,给人类以致命的冲击,它们不因为人类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减少,反而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变动不居,对人类的财产安全乃至生存形成巨大威胁。而今,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以及二氧化碳破坏性的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等带来的强烈生存不安全感已融入人类骨子里,尽管世界经济正处在恢复过程中,人们的目光也聚焦于各国领导人的各种“救世”之举,但人们隐隐地感到今天的社会是一个越来越让人把握不了规律性的、不确定性占据越来越多空间的社会,失去了往日怡然自得的安全感。在人类对于自然、社会的把握和控制能力不断增强的时候,这种不确定感愈加强烈;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展,自在的变动却以超乎人类意料的速度与方式渗透人类的生活世界。所有的一切不美好的现象早已警示世人应该为减少负面的不确定性,至少为还人类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做出人的努力,提醒人类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去研究它,利用其正面作用为人类谋福利,在不确定性泥潭中找到把握未来命运的救命稻草。对个体民众而言,在心理上为未来在生活领域中难以预料的状况做出自己的准备,才能对现实作出全面思考并加以选择。

不确定性在价值上具有两个维度,它或者具有风险的负面可能性,或者具有机会的正向可能性。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提出无序性、差异性、随机性、模糊性、不稳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等对人类来说是一次大挑战,在面对这样的命题和现实时,人类会感到惶惶不可终日,接下来的日子将会发生什么,对于渺小的人类来说是非常渺茫的事情,人最害怕的是对以后的事情发展全然没有一点把握,对后果一无所知,这是最恐惧的事情,引致心理恐慌,这是不确定性被认知后将导致的负面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将必然存在。

反过来看,不确定性的存在一旦被认知,又将为人类社会注入新的信息,人才能够全面地反映及改造世界。如果世界是不确定的,那么,在实践中,未来就向创造力敞开大门,这不仅包括人文创造力,而且还有全部自然的创造力。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整体系统或者整个发展过程有了死而复活的动力与可能,它是涌动的活水,有了它,人类创新源头才不会枯竭。在不确定的领域和整体世界中,人类找寻维持自然、社会大系统生命活力的东西,带来了新的能量,提供了新的场所与信息;在社会人文历史中,它以世界确定的对象为样本,反映出来的却是经过改造过的鲜活形象,为生活带来了复杂性,也提供了丰富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展现在人类面前的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而非宿命的未来。

从方法论角度观察,不确定性改变了人类思维习惯,在实践中重新诠释了社会生活。不确定性思维有利于人类更好地面对未来,它能克服确定性思维的单一性和片面性,真确反映世界的无序性、随机性、模糊性、不稳定性、不可预见性等另一真实状态,真实地反映着世界本应有的面貌,为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向度,或者可以说它是人类的一种新的方法论原则。在这样的思维向度下,承认世界发展的不可绝对预见性,有利于克服人类中心主义,避免因人类中心主义而对大自然犯下更大的罪恶,减少自我中心主义对人类自身的隐性伤害。在确定性思维模式下,谁也没有想到量子力学所引发的一场物理革命,能导致经济的发展,进而引发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全球性问题。不确定性思维却让我们明白,人类理性不是万能的上帝,应本着无法控制将来及量入为出的精神,有节制地利用一切资源。同时,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在不确定的实践过程中,人们所要面对的境遇复杂性增强和作出选择的机会更多,作出选择——便是人的主体性的最直接表达,从人的发展角度讲,不确定性提供了更深更广的思维空间和更多的选择路径,更有利于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有助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如果我们确实掌握未来,而完全相信确定性,就不可能有做任何事情的冲动,既然一切结果都已落入确定性框架之内,我们就会无所顾忌地陶醉于既存的现实。只要人类在处理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时,承认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所带来的对自然和社会关系的破坏,实现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提供更深更广的思维空间,更有利于发挥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人类实践虽然是追求确定性,但是实质在于消除不确定性。在人类知识和文明增长的过程中,获取有效信息,根据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属性及其动态表征,作出变不确定性为确定性的不懈努力,节制人类的行动,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不确定性,这是人类能够选择的通往希望之路。

[1]赫柏林.牛顿力学三百年[M]//孙小礼,楼格.人·自然·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4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8.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3.

[4]芭芭拉·亚当,约斯特·房龙.风险社会及其超越——社会理论的关键议题[M].赵延东,马缨,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7.

[5]欧庭高,陈多闻.现实世界不确定性的哲学意蕴[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1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9.

[7]张斌,滕兆平,张敏.从思维科学角度对不确定性固化内涵的诠释[J].科学学研究,2006(6):841.

[8]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41.

[9]鲁鹏.论不确定性[J].哲学研究,2006(3):3.

(责任编辑:佟群英)

book=191,ebook=191

B 024.3

A

1001-4225(2010)05-0052-05

2010-04-15

唐美云(1980-),女,湖南衡阳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汕头大学社科部讲师。

房欣雪(1981-),女,山东郯城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确定性不确定性事物
法律的两种不确定性
论中国训诂学与经典阐释的确定性
论法律解释的确定性
含混还是明证:梅洛-庞蒂论确定性
美好的事物
英镑或继续面临不确定性风险
奇妙事物用心看
具有不可测动态不确定性非线性系统的控制
法律确定性的统合理性根据与法治实施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