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中的图式“舞蹈”

2010-08-15颜世萍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12期
关键词:图式译者原文

颜世萍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 225127)

翻译中的图式“舞蹈”

颜世萍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 225127)

译者在忠实于原创作品形神一致的基础上,充分激活储存于记忆中有关双语内在系统与外部世界的图式知识,揣摩、推理、验证并转换原语信息,展开思维舞蹈的二度创作,从而实现翻译的唯美动人。探讨图式如何“舞蹈”,强调了图式“舞蹈”对文本解读和重构发挥的功用。

翻译; 图式; 舞蹈

Abstract: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the translator should activate the schematic knowledge about intrinsic bilingual system and the outside world in his memory on the basis of keeping fidelity to the ST.In the meantime,he should make the TT exact and vivid by inferring and transforming the ST in the recreation process of his“dancing”thought.This paper focuses on how schema“dances”and emphasizes the function of which 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ST.

Key words:Translation; schema; dance

一、引言

翻译本身是一种纷繁复杂的认识现象,一项细致入微的思维艺术,它涉及到多学科的语言研究。传统的翻译强调对等的译语文本,强调程序的步骤性并熟练掌握运用各种翻译技巧。[1]客体研究固然重要,但主体的思维活动却不容忽视。林语堂先生早在三十年代明确提出“其实翻译的问题,仍不外乎译者的心理及所译文字的两样关系,因此翻译即语言文字与心理的问题”。[2]纵观中国翻译研究的主流,杨武能曾深刻批判道:“近百年来乃至更加久远,在我们中国乃至全世界。人们在研究文学翻译理论和谈论翻译经验时,几乎都只翻来覆去、不厌其烦地探讨翻译的性质、原理、功用、标准、方法、技巧等等。在涉及到文学翻译活动的主体研究时,充其量只谈他必须具备的学养及所谓译才译德的一些方面,而绝少考虑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绝少讨论他的人格问题和心理问题,绝少顾及他的个性、气质和心理禀赋等等。”[3]

因此,翻译研究应转向思维视角,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认识规律做出理论分析,并从实践上提供方法和标准。换言之,翻译不仅是语言活动更是心理活动的舞蹈,忽视译者心理研究即是忽视对主体的透析,抹杀了原语言作者及文本与译语作者间的灵魂交流。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起因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一方面客体作品本身的结构和属性引起主体译者对其反应;另一方面主体总是按实际具备的认知模式接受来自原语文体的信息。[4]而图式正是一切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是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其形成与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它以原文体的内涵为基点,在译者的思维领域中逐一激活,自由舞蹈。因此,翻译的研究应植根于动态体系之中,全面、系统地分析译者的认知心理过程。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主体译者的图式知识与客体翻译语篇交互作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二、翻译中图式如何舞蹈

翻译是创作,但更是再创作,所谓再创作就是译作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根据原作来进行,译者在原文思想内容以及源文化内在的意识形态的束缚下进行翻译活动,是“受原文本制约的艺术创造”,其制约性表现在译者应尽可能忠实于原文的思想、内容以至形神贴切;而创造性则在于译者在双语思维平衡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犹如舞蹈者的二度创作,舞蹈演员在熟练完成编导所规定的舞蹈动作语言的同时注入人物思想和感情的内涵意蕴,从而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5]

1.图式理论

图式(schema)乃认知心理学术语,最早由康德(Kant1781)提出。他认为概念只有和个人的已知信息相联系才具有意义[6](P180-187)[7]。20世纪初,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派归纳出主体总是趋向完善的心理组织作用的重要规律,而此趋向的物质基础,即储存于人脑的图式。英国心理学家Sir Frederic Bartlett(1932)认为,图式是个不断发生作用的既存知识结构,遇到新事物时,只有把这些新事物和已有的图式相联系才能被理解[8](P215-216)。因此,图式又被称为认知框架(cognitive frame)。1980年,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Rumelhart)在上个世纪70年代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图式理论,提出图式是储存于长期记忆中的定型的信息结构,是构成认识能力的建筑砌块。[9](P113-115)这些释义虽各有不同,但表达的观点却是一致的,即图式是储存在人记忆中的有系统、有组织的知识网络,它是建立在个体经验基础上的有层次的动态结构。

然而,主体内在的图式知识可有不同划分。Rumelhart (1977)指出图式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引导理解文字内容的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和引导理解文字中修辞组织的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9](P113-115)。同时,也是学者认为双语理解和转换能力取决于三方面,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和修辞图式(modification schema)。其中语言图式指学习者对各类文章中语言的掌握程度,内容图式指有关于文章内容方面的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在翻译中所发挥作用各异,篇章或修辞图式指文章的组织结构、语言结构、词汇、语法等等。

2.图式如何舞蹈

现代认知理论的大量实践证明:主体的知识是以图式的形式储存于长时记忆中,各类图式容量不同,层次各异、相互连接、纵横交错,在长时记忆中形成一个巨大的立体网络系统,汇集主体的全部知识。基于图式理论的翻译是译者在理解、吸收原文本信息时,需要将输入信息与已知信息联系起来,搭建起原作与译者,原语信息与译者图式知识相互交流的平台,对新输入信息的解码、编码都要依赖人脑中业已存在的信息网络与之匹配,图式才发挥作用。正如皮亚杰认为,认知过程受到同化、顺化和平衡过程的制约,而认知图式通过同化和顺化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环境。[4]当译者面临新文本信息时,就会将其与原有图式核对,并试图将遇到的新经验纳入原有经验的框架之内,这就是同化。如原有图式不能吸收、同化新经验,就会造成认知结构失衡。为保持平衡,主体就必须改变或扩大原有图式并更新,以适应新情境,亦即顺化。成功的翻译应该是译者与原创作者及译作读者三方面图式内容的平衡。为达此平衡,应注重图式知识的积累,尽力展开多维图式的创造、更新与完善,在翻译中及时激活图式,积极有效地处理信息,畅想思维的自由舞蹈。平衡运动始终从较低状态向较高状态发展,这也是整个翻译过程之所需,翻译舞蹈唯美之所在。

正如舞蹈艺术外有动作、造型的形式设计,内含思想、意境的主题升华,[5]翻译过程中建立解读和解码原文的图式结构,需要两大基本要素:(1)表层图式;(2)深层图式。表层图式包括双语音、字、词、句、段、语法知识和篇章结构;深层图式意味着相关背景知识,如话题和文化等。表层图式与深层图式的形成从宏观上讲,依赖于民族文化传统、历史背景、民族心理意识过程、民族区域性特征以及自然条件的影响;从微观上看,决定于译者主体的接受、存储和输出能力。译者应在翻译过程中调动大脑内的图式知识去假设、揣摩意义、做出推理判断,并验证和修改假设,让图式舞蹈起来,从而达到理解、吸收和正确运用信息,创造翻译的佳作。

舞蹈作品的意境在于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图景、客观环境和感情、思想。[5]而图式舞蹈作品的意境则体现于译作所描绘的表层图景和文化的深层情感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其意境的创造,主要是通过文本交融语言特写与描绘,将读者引入到作者与译者图式的艺术想象的空间,进而获得更丰富的审美感受。

图式舞蹈的内容,必须通过思维舞蹈艺术语言,才能准确再现原文的各种情景和思想感情。

譬如,有个短语“take one's breathaway”,字典的释义是:“目瞪口呆;大为惊讶”。原文如下:

“Life is grand,”I thought,as I took Anthony,the little boy of the house,for a walk in Kensington Gardens.It was a straight road and I found the way quite easily.When I got my first sight of the gardens the beauty of it all nearly took my breath away.

我带着房东的小男孩安东尼去肯辛顿花园散步时,心中不禁赞叹道:“生活真美啊。”那是一条笔直的路,找到花园很容易。花园一映入我的眼帘,我就被它的美景迷住了。

翻译时先作一点分析,看出这段文字表现的是故事主角对一座花园中美景的赞叹。他看到花园景色的感觉是美好的,“目瞪口呆”或“大为惊讶”却不能明确表现出这种赞美的感觉。译者可利用图式设想自己走进一座漂亮花园,看到周围美景时会产生什么情感。在此基础上,找到“着迷”、“迷住了”就比较自然,且与原文描述的心情一致。[10]

以上例子中,译者在图式的基础上产生了认识的舞蹈,这正是翻译在原文限制下再创作——“带着手铐脚镣的舞蹈”。舞蹈的作用使译作既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又忠实于原作的文体风格,成为如原文一样的作品。译者之所以能从自己脑海的词汇积累中找到这些贴切的字眼,主要是丰富的语言素材积累,是情景分析的结果,更是利用图式进行联想的结果。

译者的思维既然是一种审美的认识与创新活动,必须遵循图式思维发展的规律,才有可能使作品获得艺术生命力,使之成为在社会中发挥影响和效益、赋予读者以审美感染的精神存在物。图式结构的艺术处理,主题的展示、发展和变化,各种表现技巧的运用等等,必须符合图式系统的规范要求,才能突出充分发挥思维舞蹈本体的表现力。图式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主图式、子图式纵横交错,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和很强的学科特色。这些图式使译者开阔视野,经验的积累得以扩展和修正,对所获信息进行联想、理解和转换,因而在翻译中需尽可能地拓宽和调动译者的图式知识,自由发挥这一特殊“舞蹈”的准确性、灵活性和多样性。

三、图式舞蹈——对原文本的解读与重构

翻译过程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双语思维,是双语间的互渗和交换过程,而实现语码信息转换所依据的中介乃是原语和目的语中语言、结构和内容信息的图式运作。所有原语和目的语都蕴含两种信息: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前者指语法、词汇、语音和结构等表层信息,而后者则是隐去特定语言特征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层内容。两种新信息与译者的固有图式相互作用才产生译作。

翻译活动本身就是译者对原文本的编码进行解码的同时重新进行编码的操作过程。解码就是对原作的语言符号进行解读,此处的解读不等同于一般的阅读,而是一个对原文本由“自上而下”再到“自下而上”反复“细嚼慢咽”的过程。这样的解读与重构不仅要求译者具备良好的语言图式或语言知识,更要对操作对象具有系统的内容图式。译者首先是以读者身份解读作者的意图,并把这些意图再创造给另一文化读者群[11]。“译者作为读者所起的作用应是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决不等同于对文本的被动‘接受’。”(同上)此话之意是译者以读者身份解读文本、理解作者、创造性地传达原文本的信息。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在解读原文本时不能像普通读者那样,必须吃透原文本,用自己已有的图式知识去积极主动地捕获原文的语言、内容等,从而准确地获取原文的主要信息。译者与普通读者有着不同的素质要求,译者不仅需对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作品所属的时代背景,都要了然于胸,还要对原作者的生活观念、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此外,译者与普通读者阅读时的目的和心境不同,一般读者欣赏原文本,主要体现在对原文本内容图式的理解上,对语言图式没有过多的追求;普通读者不承担传达原文本的责任和义务,其固有的图式和从文本所获取的各种图式不一定都取得一致,读者的图式与文本的内容图式大致吻合,就可能得到所要的信息达到阅读目的。而译者必须使自己的图式与原文本的图式取得一致才能真正传达原文的意思和作者的意图。也就是说译者定会受到原文本内容、作者风格和读者的接受程度等多重因素的制约。目的语读者读到的译文是来自译者,是译者对原文消解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讲,读者能否读到高质量的作品取决于译者的知识图式是否丰富。

下面我们以具体译例看看图式舞蹈对原文的解读与重构是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选取了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第十五章第二段,原文:

This Ashley Wilkes in his faded,patched uniform,his blond hair bleached tow by summer suns,was a different manfrom the easy

-going,drowsy-eyed boy she had loved to desperation before the war.And he Was a thousand times more thrilling.He was bronzed and lean now,where he had once been fair and slender,and the long golden moustache drooping about his mouth,cavalry style,was the last touch needed to make him the perfect picture of a soldier.

分析:任何一篇阅读教材都是由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构成的。语言图式是指词汇、语法和习惯用法等方面的语言知识;内容图式是指语言的意义和文化背景知识。读者通常通过语言图式获得内容图式,阅读后留下心理痕迹的往往是内容图式而不是语言图式。译者初读之后从原文本所获得的内容图式是:阿什礼穿着补丁衣服,脸色变得黝黑,满脸髭须,一个地道的大兵形象。看看下面的译文:

希礼回家时,身上穿着褪色补缀的军服,头发已被烈日灼晒成了漂过的麻屑一般,跟战前她所痴恋的那个潇洒风流的男子完全不同了。从前他是风度翩翩的,现在他变成红铜色了,瘦了。两撇金黄的长髭须挂在口角,竟是一个道地的兵大爷了。(傅东华译)[12]

显然该译文的表达使人费解。如tow本意是亚麻,不应引申为麻屑,即使译成了“短亚麻”,也难让中国读者对阿什礼产生明确的印象,因为亚麻与头发没有任何联系。Blondhair本来就是常用来描写外国人头发的表达,乃金发之意。easy-going恐怕不能翻译成“潇洒风流”或者“从容不迫”,因为后面有个drowsy-eyed来形容阿什礼,容易造成不合逻辑的情况。a thousand times是虚指、极度夸张,不能直译为“一千倍”。以上的误译可能是译者缺少相关的图式知识。比如,漂过的亚麻应是白中带黄。以上文字拟译作:

眼前的阿什礼·威尔克斯穿着打了补丁、褪了色的军装,满头金发被太阳晒得像是褪了色的短亚麻白中带黄,跟战前她苦恋过的那个放荡不羁、目光困倦的男孩判若两人。而今的他比以前更动人心魄了。那时的他,皮肤白皙,身材修长匀称,现在皮肤变成了古铜色,人也瘦了。他嘴边挂着颇有骑士风度的金黄长髭,正是那绺长须使他看上去去像个地地道道的大兵了。

缺少必要的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很难做好一个文本翻译。译者只有储备足够的相关知识,在翻译中才能充分调用先前的图式知识(preexisting schemas),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可能产生新的内容图式。如下面一段文字:

But that's only organized basketball.Informally,the game has been learned by generations of American youths on city playgrounds and schoolyard,on lonely baskets put up in backyards of rural homes and on the driveway basketball courts of countless suburban homes. Here,playing on teams going one-on-one against a single opponent or just shooting the ball hour after hour alone,some of the finest basketball players have developed their skills to incredible levels.

读者一看便知,这是有关篮球运动的文本。但是,如果对美国的篮球运动普及程度、美国人对篮球的热爱程度、篮球训练状况等缺乏了解的话,译者仅仅依靠原文本的语言信息,不见得就能准确传达出原文本的信息。这时候,非语言手段如背景知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理解的桥梁,是连接作者与读者的链环(Cohesive chains)。篇章的理解虽然要通过各种语言手段,但语言手段只是局部的或衔接的链环。上面这段文字提供了这样一个信息:美国更为年轻的一代对篮球痴迷几近疯狂,他们甚至在农舍后院、学校操场等场所训练篮球,练出了炉火纯青的球技。该段文字可译为:

上面说的只是有组织的正式比赛。在室内的运动和学校的操场上,在农家后院的简易篮球筐下,或是在无数市郊住宅的自家车道上划出的篮球场上,一代代美国青年在学习打篮球。一批最优秀的篮球选手,就是在这种队与队的对抗、单对单的较量,或是一个人数小时的投篮练习中,练就一身出神入化的球技的。

从以上译例可以看出翻译中译者知识背景的激活,感情的反应等,都是通过智力活动从原作中“提取意义”的过程,亦即“理解”的过程。译者是否具备相关图式成为翻译的前提条件,而对新材料中信息的理解取决于相关图式的激活,从而加速译者对原文本的解读与重构。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译者所具备的图式知识在翻译中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是意想不到的作用。即使译者面对不熟悉的内容,他脑中预存的知识也能帮他获得新的图式。所以译者进行翻译操作时必须同时激活相关的图式储存。图式理论对于翻译实践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图式为解释篇章的内容提供参考和向导,在信息的获取过程中,篇章中的内容与译者头脑中的知识图式交汇融合,构成新的更为具体的图式,从而完成理解过程;图式有助于译者考虑原文创作语境、排除双语干扰、准确判断。因而,翻译过程不是一种纯语言的信息解码活动,而是一系列主动思考、判断、并再现原文意境使之同化的过程,另外,在解读原文本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模式应同时启动,才能完成翻译任务。译者应充分利用背景知识,不断积累相关语言图式、内容图式以及修辞图式,积极有效地处理原文本,才能翻译出高质量的作品,使其在图式信息的自由舞蹈中充分展现翻译的唯美动人。

[1]王楚安,刘慧宝.翻译教学要素谈[J].上海科技翻译,2000, (4):38-42.

[2]林语堂.论翻译[A].上海:光华书局出版,1933.

[3]杨武能.杨武能论文集[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皮亚杰,倪连生等译.结构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5]隆荫培.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6]Kant.Critique of Pure Reason[M].New Y 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13.

[7]张维友.图式知识与阅读理解[J].外语界,1995,(2):5-8.

[8]Bartltee,F.C.Remembering;A Studying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9]Rumlhart,D.E.Schooling and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C].N. J.:LEA,,1977.Theoret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M]. 1980.

[10]贾文渊,贾令仪.论译感[J].上海翻译,2009,(1):13-14.

[11]田德蓓.译者的身份[J].中国翻译,2000,(6):21-25.

[12]文军,高晓鹰.归化异化,各具一格[J].中国翻译,2003, (5):42-45.

Schema“Dance”in Translation

Y AN Shi-ping
(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Yangzhou,Jiangsu 225127)

H31519

A

1671-9743(2010)12-0106-04

2010-11-03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改革成果之一。

颜世萍(1965-),女,江苏扬州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从事英语翻译教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图式译者原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