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权威观及其当代启示*

2010-08-15王志强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正当性权威权力

王志强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浙江宁波 315016)

马克思主义权威观及其当代启示*

王志强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浙江宁波 315016)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理论上讲,权威可以从政治性和社会性两方面去理解,具有双重性。权威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其政治性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消失,社会性会逐渐凸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当前的政治实践领域,必须首先强化政治权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权威的成长和成熟创造条件。同时,必须积极培育和引导社会自治能力的成长和成熟。

马克思主义;权威观;政治权威;社会权威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理论上来说,权威可以从政治性和社会性两方面去理解,具有双重性。权威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必然现象。但其政治性是在权力的分离中出现的,也必将随着权力的融合而逐渐消失,而社会性却逐渐凸现。这可以指导政治实践,同时可以在其中得到印证。

一、政治权威与社会权威:权威的双重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权威的定义和作用曾经做过理论上的说明。恩格斯指出:“这里所说的权威是指把别人的意志强加于我们,另一方面,权威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1](P551)人类社会活动是一种联合活动,这种联合活动就是要组织起来,而没有权威就不能组织起来。所以在任何社会组织中,只要有联合活动存在,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权威和一定的服从。一个哪怕只由两个人组成的社会,如果每一个人都不放弃一些自治权,又怎么能存在呢?[2](P401)“不强迫某些人接受别人的意志,也就是说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动。‘权威’总是要强迫有不同意见的人接受的意志;然而没有这种统一的和指导性的意志,要进行任何合作都是不可能的。”[3](P368)权威是存在于人类历史全过程中的社会现象,以服从为前提,以组织为基础,以强制为特征,是一种意志由一个主体贯彻到另一个主体的行为。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威具有双重性,或者说可以分为政治权威和社会权威。政治权威表现在国家履行阶级统治的政治职能时运用暴力来迫使他人服从的能力。[4](P240)社会权威表现在社会组织在履行管理社会、指挥生产、分配资源、组织分工等社会职能时支配他人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的权威观主要是从权力的角度来阐述的。权威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权威与权力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被认为是正当的权力,被所有人当作正当的法则接受。因此,它的使用得到了代理人和那些同意这一特别行为的人的认可,并且被那些不同意的人所容忍。面对权力,公民们还有支持或者反对的选择,面对权威,服从则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抵制权力是合法的,抵制权威则是不合法的。如果说权力是赤裸裸的,那么权威就是穿上了合法外衣的权力。[5](P58)权威在建立的初期要满足正当性的要求,但与此同时,还要积极构建合法性。“安全尽管是必要的,却并不是足够的,因此人们建立起秩序系统;而只有被认为是正义的秩序才能够最持久,人们从秩序中寻求正义。政府为实现这些目的所使用的手段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保障安全的先决条件是暴力,但是暴力本身不足以维持秩序系统,由此产生了暴力和同意的混合物——权力。最后,秩序要达到正义,权力就必须转化成权威。”[5](P60)所谓“合法性”,是指民众对于现存政治秩序和政权的信任、支持和认同,是政治权力以非强制手段维持其统治秩序的能力。[6]

这里也说明,在政治实践领域,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政治权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追求的政治民主和政治稳定是两个独立的目标,在没有政治稳定的情况下,政治民主是不可能的……人类可以没有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没有秩序而有自由。”[7](P32)而政治稳定的获取需要政治权威的有效发挥,这从马克思主义的权威定义中可以看出。但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将取得社会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变为公有财产。通过这个行动,无产阶级使生产资料脱离了它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给它们的社会性以充分发展的自由。从此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社会生产就成为可能的了。生产的发展使不同社会阶级的继续存在成为时代的错误。随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消失,国家的政治权威也将消失。”[8](P710)虽然这个过程将会很漫长,但从一个侧面预示出在现代社会,权威必须逐步以社会自治为基本取向,积极培育社会权威的成长和成熟。当前,必须积极促使政治权威和社会权威相得益彰。

二、构建一种协调之路:政治实践基础之上的解读

马克思主义的权威观主要是建构在对政治权力的理解基础之上。在人类政治发展史中,权力是呈现出逐步分离趋势的。马克思主义在定义国家时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2](P166)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它是指任何主体能够运用其拥有的资源,对他人发生强制性的影响力、支配力,促使或命令、强迫对方按权力者的意志和价值标准作为或不作为,此即权力。这种权力的拥有者若是国家,就称为国家权力;是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就是社会权力。”[11](P59)当服从由强迫转变为自觉、自愿,权力就转变为权威。权威是一种具有正当性,自觉自愿的权力。从国家的产生来看,政治权威是随着权力的分化,逐渐从社会权威中剥离出来的。这种分离又是以最终融合为目的。权力的分离,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力的分离是“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互相斗争的产物。”[10](P201)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社会权力的成长和成熟,社会权力与政治权力,社会权威与政治权威又会逐渐融合。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实践,必须立足于以下途径:

第一,积极探索政治权威巩固和发挥作用的有效路径。政治实践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政治的正当性问题。“正当性意味着对于一个政治秩序所提出的被肯认为对的及公正的(right and just)这项要求实际上存在着好的论证;一个正当的秩序应得到肯认(recognition)。正当性意味着政治秩序之被肯认之值得性(wo rthiness to be recognized)。”[11]“中国要现代化,首先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因而须先经过专制阶段;而中国有史以来尚未有过真正的专制,故当务之急便是建立这种专制。”[12](P365-366)“经济改革后的中国有如俾斯麦新政后的德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已经日渐强盛,由于国内经济秩序因转型出现诸多社会不公正现象,经济学家们为自由经济抑或经济民主和社会公正吵翻了天,于是有韦伯式的声音说:中国学人还没有‘政治成熟’,不懂得中国已经成为经济民族,如今的问题端在于如何成为政治成熟的民族。”[13](P106-107)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政治权威结构,完全是全能主义的。个人的人格权威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现代化的过程是构建合理政治权威的过程,是实现权威由个人向群体、组织转变的过程。邓小平同志在《中央要有权威》等重要的讲话中特别强调组织的权威,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政治权威,特别强调民主集中制,特别强调中央领导集体的权威,而反对搞“个人崇拜”。他指出:“现在看起来,我的分量太重,对国家和党不利,有一天就会很危险。……我多年来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他又指出,“我多次讲,一个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是很不正常的”,“把一个国家、一个党的稳定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是靠不住的,很容易出问题。”[14](P310-317)“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这一切,如果没有中央的权威,就办不到。各顾各,相互打架,相互拆台,统一不起来。谁能统一?中央!中央就是党中央、国务院。”[14](P277-278)

第二,努力推动社会权威的形成和成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方面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必须要有一定的权威,没有一定的权威,就不能发挥战斗作用,但同时又坚定地主张,这一权威必须建立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以便堵塞任何要求独裁的密谋狂的道路。[2](P193)“从民主更深层次的含义来看,当权威的政治性质消失以后,民主也演化为社会自治。社会自治并不否认社会权威。”[4](P25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民主的强调说明对社会自治,对社会权威的重视。甚至可以说,其政治理论是以政治的消亡,社会自治和社会权威为最终目标取向的。因此,必须将政治权威与社会权威纳入到一个制度框架中,使政治权威能够具有正当性,又能获取其合法性。寻求政治权威与社会权威的平衡与博弈的基本前提是社会权威足以使政治权威作出妥协与让步。必须积极推动社会自治能力的成长和成熟。“符合革命的基本原则或者符合鼓励每个爱好自由之士把我们的一切政治实验寄托于人类自治能力的基础上。”[15](P192)以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拉美国家的官僚权威独裁为例从一个侧面探究权威双重性特征及其发展轨迹。拉美国家实行的官僚权威独裁的最大特点是重视精英政治。一方面竭力网罗各种有用人才,使之参与政府管理,另一方面排斥大众动员,以铁的手腕镇压反对势力。官僚权威屏弃了“发展经济必须首先实现民主”的观点,走的是权威指导下的经济发展道路。官僚权威独裁计划以牺牲人民政治权利来换取国家的加速现代化,实践证明,这一设想是不可行的,经济的发展引发了人民大众对政治参与的热情,但是“精英政治”又使人民要求参政的愿望受到了长期的压抑和挫折,于是许多实行官僚权威独裁的国家走上了恶性循环的道路,不但人民经济水平没有得到实际提高,人民应有的各种权利也被忽视,以至被剥夺净尽了。[16](P14)虽然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指出,政治的正当性要求是先在的。这种先在性是指一般情况下,政治秩序构建及其基础相对合法性而言的优先性。但并不是说要将合法性要求推后,或者以正当性来湮没合法性。可以说,在现代民主政治的压力下,政治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应该是统一的。

必须通过民主的方式使政治权威和社会权威具有正当性和合法性。一个国家在实现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是谋求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二是谋求政治生活的稳定化。”[17](P370)“无论主政者主观意识如何,客观上中国已经通过权威体制与现代化导向的一党体制的政治整合,实现了政治上的稳定,并在这种政治稳定下,实现了向市场经济的软着陆,而市场经济所引发的分化与利益多元化,自主的利益主体的利益自主化与逐渐明晰化,以及经济实效意识与世俗价值观对乌托邦教义意识的扬弃,实际上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过程。”[18](P4)渐进体验民主的过程也是社会自治成熟的过程,是社会权威构建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过程”。

三、结 语

权威对于一个构建经济成熟和政治成熟的国家来说是绝对必要的。这种权威主要体现在一个群体身上。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这种政治权威的运作更加科学和规范。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9](P293)因此,就当代中国的政治实践而言,必须着力以确立政治的正当性为基本取向,着力构建政党权威,同时,积极培育社会自治能力,以奠定社会制约权力的主体基础,最终形成政府、社会、公民的良性互动。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4]王沪宁.政治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6]胡伟.关于“党内民主”的若干问题的思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4).

[7]张炳久.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与协调[A].刘军,李林.新权威主义——对改革理论纲领的论争[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9]郭道晖.社会权力与法治社会[A].徐显明.法治社会之形成与发展(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10][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1]石元康.天命与正当性:从韦伯的分类看儒家的政道[J].开放时代,1999(6).

[12]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卷)[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0.

[13]刘小枫.现代人及其敌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5][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6]孙哲.权威政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7]王沪宁.政治民主和政治稳定的相关分析[A].刘军,李林.新权威主义——对改革理论纲领的论争[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18]萧功秦.后全能体制与21世纪中国的政治发展[J].战略与管理,2000(6).

[1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Abstract:M arxism holds that,in theory,authorities have the dual nature w hich can be viewed from the respectsof politics and society.Authority is an inevitable phenomenon in human society.However,its political character w ill gradually disappear w 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ociety,and the social nature w ill emergew 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Under the guidance of M arxism,in the fieldsof political p ractice,we must first strengthen political autho rity,because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create conditions for the social authority to grow and mature.Meanw hile,we must vigorously cultivate and guide the grow th and mature social grow th and maturity fo r the social autonom y.

Key words:Marxism;authority;political authority;social authority

[责任编辑 杨 敏]

Marxist View on Authority and Its Contemporary Inspiration

WANG Zhi-qiang
(Ningbo Radio and TV University,Ningbo 315016,China)

A 81

A

1009-1734(2010)06-0042-04

2010-10-12

王志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生,从事政治学研究。

猜你喜欢

正当性权威权力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相邻纠纷案件判决的正当性困境及其论证补强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权力的网络
法治评估正当性的拷问
权威的影子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