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从三个平面分析维吾尔族学生的部分病句

2010-08-15康建华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词序维吾尔语病句

康建华

(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0715;2.和田师专语言系 新疆和田 848000)

试从三个平面分析维吾尔族学生的部分病句

康建华1,2

(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0715;2.和田师专语言系 新疆和田 848000)

“三个平面”的语法研究理论自形成以来,指导语法研究者和语言教学人员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维吾尔族学生由于受母语干扰和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在汉语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病句。纠正这些病句,指导学生克服这些病句的再次出现成为汉语教学的一大难点。本文试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分析维吾尔族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的病句。

三个平面;分析;维吾尔族学生;病句

一、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及其形成和发展

“三个平面”的语法研究理论,即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语言进行语法分析。句法分析,着眼于语言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对词类间的搭配组合关系及句子中的各词或短语所充当的句法角色。语义分析着眼于语言符号与客观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同学们都选写作课”一句中,“同学们”是施事,“选”是他们所发出的动作,“写作课”是受事,“都”是说明“同学们”的“全体”、“无一例外”的,是对“同学们”的总括。语用分析着眼于语言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即人应该在什么情况下怎么恰当使用词语表达思想的问题。

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思想最初萌芽于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1981年出版),教材在讲到语序时说:“必须区分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这一思想在先生的《句子分析漫谈》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阐释,原来的“语法”被改成了“句法”。三个平面理论的正式形成是胡裕树、范晓发表于1985年的论文《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文章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如何在语法分析中,特别是在汉语语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相互兼顾地接合起来。”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初步形成。

三个平面理论一经诞生就受到汉语语法学界的高度重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很多人用它做指导,从不同侧面研究具体的语法问题,或对它作深入的探讨。1991年施关淦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了《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专门对三个平面理论做了全面综述,同时也指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二年范晓、胡裕树在《中国语文》上发表《有关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几个问题》一文,就施关淦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认真的回答,进一步全面阐述了三个平面的理论和原则。1994年,胡裕树又发表了长篇论文《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对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做了全面的、纲领性的阐释。至此,三个平面的理论得以基本完善。

三个平面理论一经形成很快成为中国语法界的热门话题。曾经有一位语法家说过:“三个平面是金矿,我们都想做淘金者。”三个平面理论从形成至今已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研究者的队伍仍在不断扩大,成果也有目共睹。三个平面的理论是语法研究的必然趋势,在以后的语法研究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三个平面理论严格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廓清了长期以来传统语法将它们杂糅在一起造成的混乱局面。拓宽了语法研究的层面,强调语法研究时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结合,有利于语法研究的精密化。在语用层面上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对人们的语言实践有指导意义。

二、维吾尔语语法特点简介

与汉语语法特点对比,维吾尔语的语法特点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形态决定表层语法关系

1.维吾尔语的形态比汉语丰富得多。这里所说的形态是指狭义形态,即名词的性、数、格和人称,形容词的级和动词的时、式、体、态的变化。汉语里几乎看不到这种变化。维吾尔语里除名词不分性之外,其它的变化都具备。所以说维吾尔语是一种形态变化极为丰富的语言,我们通过屈折形态就能直接辨明各种表层语法关系。而汉语则是不可能的。

2.维吾尔语的词序比汉语自由得多。词序即词在句子中的线性排列顺序。在形态变化不丰富的语言里,词序起着决定语法关系的作用。在汉语里,不同的词序往往代表不同的语法结构。而在形态变化极为丰富的维吾尔语里,词序的改变,只仅仅是词序的不同,语法结构在一定范围内并不发生变化。打个比方来说,维吾尔语好比实行了军衔制的部队,只要看到肩章,就可以辨明职位,无论他们走在街上,坐在办公室里,还是站在队列里。维吾尔语的形态标志就如同军官的肩章一样,一个词不管它在句头、句中和句末,如果是主格名词,一般都是主语,如果带有宾格,它就是宾语,可以通过形态来区分表层语法关系,而不依赖于词序。汉语就好像大家都穿一样衣服的一群人,要确定他们的身份就不能根据服装的式样,而要根据他们站排的位置,站在排头的是班长,站在排二的是班副,位置变了,他们的职务也就变了。

(二)话题决定词序

决定维吾尔语词序的主要因素不是表层语法关系而是话题。话题属于语用功能。语用功能(主位和尾位,话题和焦点)确定具体环境中语句各成分表达的信息在说话人和听话人心目中的地位。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区分两组语用功能,主位尾位为一组,话题焦点为一组。前一组是游离于语句主要部分以外的成分。第二个特点是话题是已知信息,是听话人和说话人的“共知信息”。是由语言环境确定的,一般出现在句首。维吾尔语词序的变化主要是为了体现话题,维吾尔语句子的话题可以是主语,也可以不是主语,而是其他成分。维吾尔语里话题和主语没有密切的联系。而汉语的情况则不是这样,汉语里词序的变换常常表明句子表层结构的语法关系的变换,也就是体现表层主语和话题密切关联的倾向。

(三)语义功能和表层语法关系之间相互一致

维吾尔语的语义功能和表层语法关系之间相互一致的程度要高。语义功能如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等确定句子所表达的事态中各参与者所承担的角色或所起的作用。功能语法所讲的语义功能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把施事、受事等语义功能同事态的类型联系起来。第二个特点是区分核心语义功能和附属语义功能。如“方式”、“工具”、“处所”、“原因”等一般属于附属语义功能,“施事”、“受事”、“与事”是核心语义功能。维吾尔语表层的主语一般都是施事,如果不是施事的话,动词必须是被动态。宾语一般都是受事,词序的变化不影响语义关系,而汉语则不是这样,词序的变换影响着表层语法关系,所以语义角色和表层语法关系之间的一致程度要小。

总之汉语由于没有丰富的形态变化,所以词序对于表层语法关系而言是固定的,改变词序就意味着改变语法关系。表层主语和话题相关联,表层语法关系和语义角色不相对应。维吾尔语由于有丰富的形态变化,所以词序对于表层语法关系而言是自由的,改变词序不一定改变语法关系。表层主语和话题不相关联,话题只占据句首位置,表层语法关系和语义角色相对应。由此不难看出,众多的差异的根本点在于形态的有无。

三、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看维吾尔族学生的病句

(一)句法方面的错误

句法方面的错误主要是句子成分的错位、残缺、多余以及词类搭配组合不当等。

1.句子成分错位。

①我从超市一斤葡萄买了。

在汉语中,谓语动词的宾语一般应该在谓语动词之后。所以“买”的宾语“葡萄”连同其前面的定语“一斤”都应放到“买了”之前。

②我们是老乡,应该帮助互相。

副词“互相”应该放在动词前面修饰动词,作状语,而不应该放在动词后面。因此应该说:我们是老乡,应该互相帮助。

③我要把打扫好教室的卫生。

“把”字句中的介词“把”后边应该是名词性词语,这个名词性词语意念上是谓语动词的宾语,“把”字与该名词性词语组成介宾短语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所以“把”字后边应该是“打扫”意念上的宾语“教室的卫生”。

2.句子成分残缺。

④现在吾买尔江已经班长,你找他吧。

“班长”是名词,“已经”是副词。“已经”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虽然它有时也可用在表示时间的名词或前面带有数量短语作定语的名词前,如“已经中午了”“已经三个星期了”,但不能用于其他名词前直接修饰名词。名词“班长”之前,副词“已经”之后应该有一个作谓语的动词。这样,“已经”修饰它作状语,“班长”作为它的宾语。原句可改为:现在吾买尔江已经选为班长,你找他吧。

⑤我听过很多汉语歌曲,我最喜欢汉语歌曲是《一剪梅》。

第二小句是以动词“是”作谓语的句子。很显然,主语应该是“汉语歌曲”,宾语应该是“《一剪梅》”。主谓短语“我最喜欢”应该是“汉语歌曲”的定语。在汉语中,主谓短语作定语时,它和中心词之间一般要用结构助词“的”。因此第二小句应该是:我最喜欢的欢汉语歌曲是《一剪梅》。

3.句子成分多余。

⑥我们是老乡,请你不要客气我。

“客气”是不及物动词,后边不能带宾语。加之这句话是说话人直接说给自己老乡听的,因而也无需用介词“对”“跟”等引介出动词的关涉对象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所以此句最简洁而正确的说法是:我们是老乡,请你不要客气。

⑦我看不见清楚黑板上的字。

一般来说,动词后边只能有一个结果补语。“见”和“清楚”,虽然都可以作“看”的结果补语,但不能同时用,只能用其中的一个,另外的一个则是多余的。这个句子可以改成“我看不见黑板上的字。”也可以改成“我看不清楚黑板上的字。”

4.词类混用。有些词的意思一样或相近,但不属于一类词,即词性不一样或不完全一样,可以和它们搭配使用的词类有区别,它们在句子中可作的成分不一样。这样的词维吾尔族学生最容易弄混用错。如:

“讨厌”和“可恶”,两个词都有“厌恶”的意思,而前者是个动词,可兼作形容词,后者却只是个形容词。可以说“她很讨厌”,也可以说“她很可恶”,这时“讨厌”和“可恶”都是形容词。“讨厌”作动词,可以说“我讨厌她”,“可恶”不是动词,因而不能说“我可恶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常犯“我可恶她”这样的错误。再如:

⑧“早晨我只吃了稍微馕,因此刚上两节课就饿了”。

“稍微”,有数量不多的意思,但它是个副词,在句中一般只能用在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前作状语,而不能用在名词前作定语。要修饰名词,表示数量不多可以用表示数量不多意思的不定量数量短语“一点”,它可以放在名词前作定语。所以这个病句可以改为:早晨我只吃了一点儿馕,因此刚上两节课就饿了。

(二)语义方面的错误

语义分析是着眼于语言符号与客观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即语言符号所表示的事物之间能不能构成事实上的某种关系。按句法法则成立的短语或句子,按语义法则不一定成立。

如按句法说“形容词名词”可以构成偏正短语,这是无疑的。按这个法则说“柔软的棉被”成立,“柔软的大山”也应该成立。但实际上前者是对的,后者是错的。这是因为事实上“棉被”有“柔软”的属性,可以用“柔软”来形容,构成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而“大山”没有“柔软”的属性,它不可能“柔软”,因此“大山”和“柔软”两词之间不可能构成一种修饰被修饰的关系。再如“运动员跑步”可以构成“施事—动作—受事”的语义关系,因为“运动员”可以发出“跑”的动作,“步”可以作为“跑”的对象。而“运动员跑树”“运动员放羊”则是事实上不可能存在的,构成这两个句子的三个词所表示的事物之间根本不可能构成“施事—动作—受事”的关系。我们过去纠正病句的时候,常用“搭配不当”这句话。如此看来,搭配不当也应该分为两种,一种属句法问题,如“副词名词”的结构一般来说是不能成立的,“介词形容词”的结构也是不能成立的等等。在维吾尔族学生的病句里,这样的错误是常有的。

另一种搭配不当,如上面的“柔软的大山”之类,问题是语义方面的。这种搭配之所以不能成立,是由于客观事物之间根本不存在语言符号所显示的那种关系。比如:

⑨他是一位民间歌手,在我们家乡名声很高。

“名声”是指在社会上流传的评价,修饰这种评价,要用“好”“坏”“大”“小”等,不能用“高”。和“名声”意义相近的名词有“声望”,“声望”指人在社会上群众中的一种威望,可以用“高”来修饰,所以此句可似改成:他是一位民间歌手,在我们家乡名声很大。或:“他是一位民间歌手,在我们家乡声望很高。”再如:

⑩你应该多去旅行,因为旅行可以扩大眼界。

“扩大”有“放大范围,使宽广”的意思,但它常用于表示实有面积或范围、数额、规模等由小到大。如扩大厂房面积,扩大招生范围或数额等。因而“扩大眼界”属语义搭配不当。能和“眼界”搭配使用的动词是“开阔”,“开阔”同样含有“放大范围,使宽广”的意思,而且侧重于思想认识、心胸由窄而宽,由小到大,常和眼界、知识等搭配。所以这个误病句最好改为:“你应该多去旅行,因为旅行可以开阔眼界。”

(三)语用方面的错误

语用分析着眼于语言符号与人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即人使用词语得体、恰当与否。其中既包括词和短语的使用,也包括句子的使用,还包括语气的使用等。比如书面语和口语词汇的使用问题。在汉语里,在同一意义上有的有口语词汇和书面语词汇之分。如果该用书面语词汇的地方用了口语词汇,或该用口语词汇的地方用了书面语词汇,就会显得别扭。比如“老家”“籍贯”和“原籍”三个词,都有“出生地”“原家庭所在地”的意思,但在正式表格或文字介绍中,都用“籍贯”或“原籍”而不用“老家”,在口语中说“他趁这次出差的机会,顺路回了一趟老家”,一般不说“他趁这次出差的机会,顺路回了一趟原籍”。

报纸大肆宣传装修住房的害处。

副词“大肆”含有“大规模、全力”的意思,多用于说明毫无顾忌地作坏事。而“宣传装修住房的害处”是好事而不是坏事,所以这里用“大肆”不妥。和“大肆”有相近意义并可说明作好事的副词是“大力”,因而原句可改为:报纸大力宣传装修住房的害处。

在讨论会上,大家都发言了,只有他保守秘密。

“只有他保守秘密”这个小句从句法和语义上都没有语病,如果用在“在集体婚礼上,绝大多数新婚夫妻都谈了自己的恋爱秘史”之后,是恰当的。但用于“在讨论会上,大家都发言了”这种场合和环境下,就显得不妥。因为既然是讨论会,大家就要围绕一个或多个问题各抒己见,一般来说没有什么秘密可保。从“大家都发言了”这一情况推断,下文应是“只有他没发言”,或是“只有他一言不发”等。这位学生误把“没发言”、“一言不发”和“保守秘密”的意思和作用等同起来,导致了“只有他保守秘密”的误用。

四、从句法、语义、语用方面对维吾尔族学生的病句做综合分析

从大量的维吾尔学生的病句中我们发现,很多语病仅从一个方面剖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对它进行句法、语义、语用的综合分析才能讲得透。这也正印证了一些语言学专家所讲的“三个平面之间有质的不同,所以我们把它们分为三个平面,三个平面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语法研究的对象,所以又可以结合,而且应当结合”下面试从多角度分析以下病句:

听了老师的讲解,我才恍然大悟了逗号和顿号的区别。

这一误句的语病是“恍然大悟”的误用。首先我们应该从句法上搞清“恍然大悟”的结构和性质。“恍然大悟”是一个偏正结构,“恍然”是说明“大悟”的,“大悟”又是一个次类偏正结构,“大”是彻底的意思,是说明“悟”的程度,“悟”是中心词,所以整个“恍然大悟”是一个以动词“悟”为中心的双层偏正结构,是个动词性成语。其次,从语义上说,“悟”在此是“醒悟”的意思,“醒悟”是不能有直接受事的,如不能说“我醒悟了这个问题”。再从句法角度说,醒悟是个不及物动词,后边不能带宾语。再则,“悟”处于一个双层偏正结构的里层作中心词,“恍然大悟”已成为一个结构固定的成语。成语,包括动词性成语,即使中心词是及物动词的成语,如“朝思暮想”、“虎视耽眺”等,也不能用如一个动词,不能直接作用于一个事物,这又是一个语用问题。经过这样“句法—语义—句法—语用”既区分又结合多角度的交叉分析,才能把“才恍然大悟了……的区别”的病源讲清楚。使用者的错误在于把“恍然大悟”当成一个简单的及物动词用了。要表示“恍然大悟”的意思,可以用短语“一下子明白”“彻底明白”等,“明白”后边可以有直接受事,即宾语,所以上面的病句可改成“听了老师的讲解,我一下子彻底明白了逗号和顿号的区别。”

上面的病句是同时违反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规则,所以对它的语病可以从三方面进行既分开又结合的交叉分析。但很多病句只需作两个方面的剖析即可。如:

由于生产不景气,和田棉纺厂失业了很多工人。

从句法上讲,“失业”是动宾短语,它作句子谓语,主语一般是失业者,其后不能再带宾语。从语义上说,“棉纺厂—失业—工人”根本不能构成“施事—动作—受事”的关系,即“棉纺厂”不能发出“失业”的动作,“失业”根本不可能有“工人”这个受事。无论从句法还是从语义上分析,语病都在“失业”上,所以应把“失业”换成一个及物动词,它既可以“棉纺厂”为施事,又可以“工人”为受事。那么可以使工人“失业”的动词是什么呢“辞退”“解雇”皆可,所以原句可以改成:由于生产不景气,和田棉纺厂辞退解雇了很多工人。

以上仅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角度对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中的病句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其实,由于视角不同,加上篇幅限制,只是对其中的一部分进行了探究式的探讨,其他部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

[1]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5(2).

[2]施关淦.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J].中国语文,1991(6).

[3]胡裕树,范晓.有关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几个问题[J].中国语文,1992(4).

[4]何伟.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学说[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4).

[5]施关淦.再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J].汉语学习,1993(2).

[6]杨庆蕙.现代汉语正误词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7]程美珍编.汉语病句辨析九百例[M].华语教学出版社,1997.

[8]刘珉.汉维共时对比语法[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

康建华(1971-),女,新疆和田人,西南大学文学院2009级硕士,和田师专语言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法理论与应用。

2010-07-12

猜你喜欢

词序维吾尔语病句
师生讨论改病句
修改病句的妙招
统计与规则相结合的维吾尔语人名识别方法
汉语搭配信息对词汇识别的影响
俄汉语定语对比
维吾尔语话题的韵律表现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
影响词序的“普通重音”规则
高考病句辨识的两大抓手
现代维吾尔语中“-0wat-”的进行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