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2010-08-15郎耀秀

河池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产学研应用型课程体系

郎耀秀

(河池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关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郎耀秀

(河池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主要从事应用型本科教育,承担着为地方培养大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对应用型本科教育规律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教学建设的走向和效果,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本文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和毕业论文 (设计)等 5个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力求深化对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

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思考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面向社会和经济生活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面广而量大。应用型人才的概念比较宽泛,应用型人才是多种多样的。从职业角度看,包括工程师、农艺师、教师、经济师、律师、临床医师、管理人员等高级专门人才;从培养层次来看,有工程硕士、MBA、硕士专业学位等高层次,有应用型本科,也有高职高专教育;从学科类型来看,理工类学科专业有应用型,人文类学科专业也有应用型。总之,为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的人才就是应用型人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于应用型,其主要任务是服务地方,为地方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培养大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已经成为高教界的广泛共识[1][2][3][4]。因此,如何根据地方社会经济与文化建设的需要,为地方培养合格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实际上已成为各地方本科院校共同努力探索的办学之道。本文拟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和毕业论文 (设计)等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力求深化对地方本科应用型人才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

一、关于专业设置的思考

学科专业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合理设置专业、优化结构?笔者认为,社会需求、教育规律和办学积淀是决策的三个基本维度。

首先,地方院校面向区域 (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其专业的设置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急迫程度、对人才需求的数量、以及这种需求的持续时间等诸多方面来充分考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其次,必须遵循高等本科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协调长线专业和短线专业的发展步伐与比例,在保持长线专业相对稳定的同时,发挥短线专业相对灵活的特点。第三,充分考量学校自身的学科专业基础、办学条件和办学经验等办学积淀,全面分析自身条件和优势,做到量力而行、科学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

根据以上分析,并结合办学历史、发展阶段等因素,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发展应该走与研究型本科教育完全不同的路子。这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区域特色资源与优势产业为依托,以强势、特色学科为支撑,以应用型学科专业为核心,构建学科专业群。确定这个思路有三方面的考虑。第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地方 (区域)特色资源与优势产业为依托,把办学主动纳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整个体系中,提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以应用型学科专业作为核心构建学科专业群,真正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出发来设置专业,体现出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不断增强办学活力。第二,构建以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为支撑、长短线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群,充分发挥办学积淀有形与无形的作用,集约利用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形成人才高地和学术资源集合优势,打造强势学科专业,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第三,凝聚力量,增强抗风险能力。学科专业群的形成,可以较好地应对人才市场的变化对学科专业建设的冲击,科学、健康地发展学科专业,增强抗风险能力。

二、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应用型专业的多样性、应用型人才的多样性决定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与培养手段的多样性。但无论是哪个应用型专业,从培养模式的创建、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计划的制定到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育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却是共同的。

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实践教学,突出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是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选择[1]。研究表明[5],尽管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但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目前仍是大多数地方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

产学研模式产生于我国经济体制由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 20世纪90年代初。当前,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政府职能的转变,人才市场企业、高校角色的转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地位的确立,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产学研合作的环境与条件,使得产学研合作呈现新的情况与特点,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模式的构建须遵循利益原则

产学研模式的本质是教学、科研与经济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模式形成的内在动力是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活力是校企双赢互动。高校通过科研成果转让、技术服务以及人才培养等形式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服务,而企业为高校的教学提供真实的职场训练。因此,无论是哪个类型的专业,要利用社会资源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利益原则,形成互利互惠、双向参与、双向互动的有效机制,否则将失去生命力。高校在思想观念上也应有所突破。近年来,实习时间与合作单位的生产或工作发生冲突,合作单位不欢迎或无法接纳的情况时有发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应该错位思考,以用人单位的视角和思维审视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大胆、主动调整教学计划,使实习实训的内容和时间与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工作节律相协调,错峰安排,确保合作单位的利益不受影响。

(二)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产学研模式

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教育模式与规律,各个行业有各个行业的特点,所以对“产学研”的认识应是灵活的,不应是教条的。培养模式应体现行业特色,不应是千篇一律的。应在把握内涵的前提下,根据各专业、各行业的特点,丰富和发展产学研模式。

近年来,有几种颇具行业或专业特点的模式值得我们关注:

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6]。实习支教 ,又称“顶岗实习、双向培训”,是指师范生到乡村中小学校承担现实岗位的教学任务,顶替在编 (或缺编 )的农村中小学校教师,从事课程教学和班主任等工作。学生站到了教学一线的课堂上,受到严格的岗位训练,实践过程更加系统化、多样化,历练时间更长,这样使师范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并弥补了自身的不足,对教师职业有了切身的感受和理解,明确了职业意识,具备了教师职业所应具有的素质。被顶岗的教师,免费到师范生所在学校接受系统的理论培训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训练,获得一次“充电”的机会。双向互动,双方受益。这是教师教育行业的一个成功模式。

体育类专业“学、研、训”基地构建。由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联合,将地方体育活动与高校体育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将具有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的体育资源融入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体系中,构建起集教学、研究和训练于一体的平台,这是具有体育教育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政府的引导和组织必不可少。近来,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都迈出了地方政府与当地的大学共同建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研究与开发训练基地的实质性步伐。校地联手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课题研究以及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训练、参赛等方面合作,一方面发掘、整理、保护、传承和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满足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一件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好事。

三、关于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考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设计蓝图,决定着培养目标的规格和类型。一个专业能否培养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一线的适用型人才,课程体系起着关键作用。

(一)科学把握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和类型

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与研究型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技能型高职高专人才的课程体系的区别就在于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两个模块的结构比例及组合有所不同。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是培养目标的类型,“本科”是其培养目标的层次和规格。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一方面应具有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能将发现、发明和创造转化应用于实际生产、创造实际价值,具备应用性、开发性研究能力以及集合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潜质;另一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解决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问题。因此,应用型本科要求理论基础坚实,并有一定的宽度;而研究型本科要求理论基础深厚、知识系统;高职高专则要求理论够用即可。换言之,在构建应用型专业的课程体系时,绝不能因为突出应用性课程,过分减少基础理论的学习,从而削弱对学生创新、研发能力的培养,出现本科教育专科化的现象,降低培养规格;更不能因过分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压缩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实践的训练,从而盲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总体上尚处于发展的幼年期,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往往会出现三种倾向:一是简单模仿、照搬。由于缺乏高水平专业人才和办学经验,照搬老院校现成的方案,不加甄别、囫囵吞枣,是常有的事。这样做很可能会造成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严重背离,也体现不出自身的专业特色。二是有什么教育资源就安排什么课程,特别是根据现有教师的专业特长安排课程,不管是否与培养目标指向相一致,造成体系内部各课程间的不协调,也使培养目标无法实现。三是放大高职高专培养方案,用简单的数学方法加大课程学时,使三年计划变为四年,形成非鹿非马的方案。

要克服以上这些倾向,就要强化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作用,按照职业能力培养这条主线对体系中每一门课程的地位、作用及特点提出具体要求,使整个体系目标指向协调一致。同时要整合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特别是开发出具有校本特点的应用型课程,突出专业的教育教学特色。

四、关于教学模式的思考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学思想或理论,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具体的教学行为框架。应用型本科教育突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实践能力,其教学模式应是理论与能力并重型[1]。

(一)以学科类竞赛为抓手,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近年来,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部、国家有关专业学会及省 (区、市)等组织了为数不少的学科类竞赛,如“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师范生职业技能大赛等。各学校以学科竞赛为抓手,积极组织学生开辟第二课堂,从侧面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收到一定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缺乏有效协调与衔接,一定程度上使活动的效果打了折扣。其主要原因是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是培养计划内的,而第二课堂的活动是计划外的。为克服这一弊端,湖南科技学院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在数学建模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7]。他们的做法是先在数学基础课程教学中贯穿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方法,为开设《数学建模》课程奠定基础。然后,在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前,开设《数学建模》专业必修课,并组织学生参加竞赛。最后再吸收数学建模竞赛的成果到《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的教学中。第一和第二课堂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对大量数据的处理能力,对复杂方程的数值求解能力,收到较好效果。

(二)改革教学组织形式

应用型本科教育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课程改革强调将传统的学术型课程转变为应用型课程,因此,单一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就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需要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有学者认为[8],我国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广泛地导入体验式教学。其具体内容是:与课堂讲授相结合的“体验式”教学——根据课程特点,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调研,还可以组织课堂辩论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情景模拟式的“体验式”教学——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角色,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相应的专业训练,让学生沉浸于“真实”专业活动意境中,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虚拟的“体验式”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互联网技术虚拟专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里完成职场业务。

上述观点和做法不一定对所有专业、所有课程的教学都适用,但它提供了一个思路,这就是应用型课程的教学组织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营造职场氛围和环境,尽可能多地创造提高专业动手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使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五、关于毕业论文 (设计)的思考

毕业论文 (设计)是为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和专业综合训练而设计的教学环节,也是学生走向职业岗位前的最后一次职场情境教学,有着其它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下的毕业论文 (设计),更应该体现其人才培养的特点。

(一)多数毕业论文 (设计)的选题上应结合职业岗位或行业的实际

毕业论文 (设计)的选题主要应从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实际中产生,从指导教师的科研、科技开发或社会服务项目中产生。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科专业应用型题目的标准是不一致的,不应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同一学科专业要尽可能在统一目标下体现多样性,不能出现千篇一律的局面。除传统的形式外,应鼓励采用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创作等多种形式。

(二)毕业论文 (设计)应在实验室、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完成

近年来,学生从互联网上搜索相关内容并拼凑毕业论文的风气愈演愈烈,甚至有花钱买论文的现象出现。究其原因,一是选题脱离职业岗位实际,抑或空对空,抑或年年重复,为拼凑或雇佣枪手提供了机会;二是学生未深入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开展实习,没有收集和掌握撰写论文、完成设计所必须的第一手资料,无米下锅,只有敷衍了事。为此,应加强对毕业实习过程的管理,保证每个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地调研、田野作业、开展实验 (试验)、专业技术应用等,加大对这一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在实验室、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完成论文 (设计)。

(三)论文 (设计)的难度、工作量适当,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

毕业实习是一个教学环节,是一种训练。难度过高、过低,工作量过多、过少,题目过大、过小,都直接影响实习效果。就本科毕业实习而言,其过程应重于结果。不要期望绝大多数学生在有限的毕业实习期间内,撰写出多么高水平的论文或做出具有多大实用价值的设计来。而是要通过论文 (调查报告)撰写各个环节的训练,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通过专业技术方案设计,串联运用专业知识及技能,综合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这才是毕业实习的目的所在。

六、结语

对应用型本科教育规律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教学建设的走向和效果,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既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更是一种办学理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从学科专业建设到教学组织的整个教学建设过程,也涉及学校每一个教师和管理人员。只有将这一理念变成教师、管理人员的真正共识,并使之融入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和步骤中,培养目标才会得以实现。

应用型专业的设置应建立在社会需求、本科教育规律和学校办学积淀三者协调和谐的基础上。人才培养模式在产学研合作的总体框架下应突出专业特点和行业特色;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学研合作,高校应主动调整与利益原则不相适应的想法和做法,为模式注入新的活力。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科学把握人才培养的规格、课程间的有机组合以及学科专业特色的凝炼;理论与能力并重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毕业论文 (设计)题目的选择和论文 (设计)的完成都应该在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淬好最后一次火。

[1]课题组.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

[2]贺金玉.中国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华玉李兵赵国英.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4]孔繁敏等.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吴平.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8,2(3).

[6]庄严.师范生培养模式新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7).

[7]张丹,周雪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12).

[8]邬适融.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以会展专业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09,(1).

G640

A

1672-9021(2010)S-0005-04

郎耀秀 (1961-),男,山西代县人,河池学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高校人文社会学科服务地方文化软实力提高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0812MS008)

2010-06-20

[责任编辑 阳崇波 ]

猜你喜欢

产学研应用型课程体系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