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文理交叉”的若干思考
2010-08-15隆寅
隆 寅
(河池学院 物电系,广西 宜州 546300)
关于大学“文理交叉”的若干思考
隆 寅
(河池学院 物电系,广西 宜州 546300)
就大学文理交叉的必要性和实施的难点,及如何实施“文理交叉”问题进行了探讨。
大学;文理交叉;自然科学
2010年 5月 4日,在与北大学子共度“五四”青年节时,就学生们提出的如何理解钱学森关于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温家宝总理说:“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希望同学们做到两点:一是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情,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二是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近年来,对当今高等教育侧重于专门教育、忽略基本素养和广博视野的弊端,已经开始引起人们深刻的反思。笔者从大学文理交叉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关于“文理交叉”的若干思考。
一、“文理交叉”的必要性
(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竞争共举,特别是在 21世纪,既需要专才,更需要通才和复合型人才。高等教育只有重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才能培养出既精通技术、又了解社会,适应性强,有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即学理工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科学技术专业知识,也要有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文科学生也应当有必要的自然科学素养。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论他所学的是什么专业,都应该在科学、技术、文学 、艺术、哲学、历史等领域有较丰富的知识,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对社会的责任感。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教育长期存在着文、理分科的现象,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分追求“实用性”,学生入学后往往固定在单一的专业方向,囿于专业知识的局限,视域狭窄。这很不利于培养全面的、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等院校有必要适当地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提倡文理科学生有选择、有目的地学习对方学科的知识。
(二)科学技术发展综合化趋势的需要
学科的综合化趋势要求理科大学生提高人文素质,文科大学生提高科学素质。从现代科学的研究对象看,除了纯自然现象和纯社会现象外,具有两者交叉性质的现象日益增多,诸如人口爆炸、资源匾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重大问题,决不是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某一个学科所能解决的。这就形成了一大批从不同侧面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系起来的新型学科,如:科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经济数学、医学伦理学、城市科学、科学管理、环境经济学、生态社会学、人口科学等。学科的这种综合化趋势客观上要求高校培养出的人才的知识结构,既要精深,又要广博。所以,不管是自然科学类,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类的专业,都不能囿于原有的专业课程,一定要打破不同门类学科之间的界限,尽可能拓展和充实相应学科和专业的内涵,以适应 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三)国民科学素养提高的需要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导力 。它使我们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今天的许多社会问题和政策问题都与科学技术有密切的联系,这就需要公民接受科学教育,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了解科学的价值和功能,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而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仍然较低,因此,要迅速提高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大力进行科普教育、开展科普活动和实行文理交叉教育。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从高中开始,就进行了文理分科。文科学生除了在数学、地理等少部分学科当中能够接受到极少数的自然科学之外,很难再学习到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理科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关注也不多,这就造成了很多缺陷,具体体现如下。
(一)广大文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了解的不够系统。当然,我们不是说让文科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中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而是希望他们能够对广大的自然科学领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笔者曾在课堂上问学生几个关于科学名人的小问题,如被称为“原子弹之父”的是哪位科学家?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的是谁?共有几位华裔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他们的名字是什么?结果,没有学生能够完整地回答这些问题。对我们学校 2009级的200名文科生进行“科学技术基础知识”调查:你知道三酸两碱是指哪些物质吗?回答完全对的只占22%;你家的用电设备共计 2.5千瓦,每天工作 8小时,共用多少度电?回答不对的居然达 61%;你知道第一宇宙速度是多大吗?回答对的只占 18%;你知道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是哪些天体吗?回答完整的只有 47%;你知道 DNA在生物体中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吗?几乎无人准确答对;你知道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是如何产生的吗?它们对环境有什么危害?能说出大概意思的只有 20%。以上调查结果说明,我校在校大学生的科学素质状况令人担忧。
(二)理科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等关注不够。理工科的专业性要求理工科学生系统掌握本专业、本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并具有动手实践能力,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学习内容日益增多,学习难度日益加大。因此,专业学习所占的时间比例对于理工科来说总是非常大。结果,在理工科学生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时间就比较少。
三、实施“文理交叉”的措施
(一)在课程设置方面实施“文理交叉”
文理交叉教育在国外已经有了不少实践,1978年哈佛大学公布了《公共基础课方案》,要求所有本科生都要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社会哲学分析”、“文学艺术”、“历史”以及“国外语言文化”等 5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占总学分的三分之一左右。麻省理工学院上世纪初就积极加强人文学科方面的教育,1950年,成立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现在麻省理工学院要求每个本科生都必须选修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 8门课程,共计 32学分。
近年来,我国也逐步向通识教育方向迈进,2001年起北京大学实施“元培计划”,全校大部分院系都实行按院系或者学科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先学习通选课和公共基础课,一两年后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全校组织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涵盖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与艺术等五大领域,共 300多门课程。武汉大学通识教育指导选修课程,按学科划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中华文明与外国文明、跨学科领域五大类,学生在每个领域至少选修 2个学分,总共最低要修满 12个学分。近几年来,河池学院为实现文理交叉教育,在中文系、政法系、艺术系等文科系开设了“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在数学系开设了“人文与社会科学基础”课程。
(二)在内容选取上,力求体现应用型教学的特色
由于高中阶段文理过早分科,因此文科生数理基础薄弱、自然科学知识贫乏,开设“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时,因课程内容多,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还有当代的高新技术如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技术、激光技术、海洋技术等。考虑到学时有限 (总共 32学时),我们的课不可能包含自然科学所有的博大与精深,加之许多自然科学概念、理论往往又远离生活,因此在叙述上以定性为主,力求做到立论严谨、图象清晰,能够正确地揭示本质、主次分明、深入浅出。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把内容讲得生动有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授课时结合教学内容,补充了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的人生历程简介,让学生理解科学家们的人格魅力和科学精神,对学生坚定意志的培养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较大的帮助。在介绍自然科学相关知识时,注意将研究方法、思维方法渗透其中,以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领会了方法,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方法论、哲学思想、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熏陶。
(三)在教学环节中注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
创新实际上也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体现。其根本目的是使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激发他们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为此,应该把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可组织一些小型的专题讨论会,引导学生就一些大家感兴趣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和辩论。例如,我们曾经就克隆技术的原理及由此引起的争论展开过激烈讨论,通过讨论不仅深化了对问题的理解,扩大了眼界,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通过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我们采用了以小论文 +开卷考试 +平时讨论表现为评分依据。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完成如“科学技术与人类健康”、“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科教兴国”等内容的小论文。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从实行以来,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文理渗透”
校园文化是进行科学与人文教育的重要课堂之一,学校师生的学术活动是进行科学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可以通过图书资料的共享以及讲座、科研、社会实践等,营造文理渗透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文理科师生的相互交流,促进师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通识教育的影响还未显现,文理交叉渗透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科技和人文相结合的全面素质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科学课程的教育,让文科生和理工科学生一样,理解科学技术,认识科学技术的力量。也需要让理科生修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培养出通文知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使他们成为推动科技和社会科学综合发展的主力军。
[1]张翼星.试论当今大学的通识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
[2]刘冬梅.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3).
[3]赵本全,姚纬明.通识教育——我国大学教育的必然趋势[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
[4]冯家贵.加强对文科大学生的科学教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
G640
A
1672-9021(2010)S-0043-03
隆寅 (1980-),女 (壮族),广西百色人,河池学院物电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理论物理、科技史。
2010-06-20
[责任编辑 阳崇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