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柳疃丝绸的特色、兴盛及外传

2010-08-15王俊芳赵淑玉

潍坊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昌邑柞蚕丝绸

王俊芳,赵淑玉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柳疃丝绸的特色、兴盛及外传

王俊芳,赵淑玉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柳疃丝绸是柞丝绸,是用柞蚕茧织成的丝绸。传统柳疃丝绸的原料主要来自于“东山”和“南山”,柳疃人在丝织实践中精心摸索出了一套传统、实用的丝绸加工技艺。在使用价值方面,柳疃丝绸的优势也是很明显的。清末民初,柳疃丝绸进入最为兴盛时期。“柳绸”受到国内外人们的欢迎,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地。柳疃也因为丝绸而享誉海内外。

柳疃丝绸;柞蚕;特色;外传

“潍州本是小苏州”,这是郑板桥赞语。这里所说的潍州,也就是人们印象中的“昌潍地区”。而昌潍地区中的“昌”指的就是昌邑。“昌邑”之所以如此知名和重要,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在历史上,昌邑工商业,特别是柳疃丝绸,在山东乃至中国都是很有名的。昌邑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古镇,这里的丝织业多集中在柳疃一带,故外地人多称昌邑丝绸为柳疃丝绸,简称“柳绸”。柳疃丝绸名动天下,明清时期,便有昌邑华侨身背几匹丝绸闯南洋,使得柳疃丝绸走向了世界。柳疃丝绸也成了整个昌邑丝绸的指称。柳疃丝绸可与苏杭丝绸相媲美,各具南北风格。那么,柳疃丝绸的特色是怎样的?它是怎样让外人知晓的?

在以往的介绍和论述中,大多数作品都特别关注柳疃丝绸的兴衰,而对其特色,特别是它在原料方面的特色重视不够;同时,对它的兴盛时期的外传,也仅仅是蜻蜓点水似地描述,缺乏有确凿证据的说明和论述。鉴于此,本文利用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利用今天仍在从事柳疃丝绸业的资深专家的口述材料,对柳疃丝绸的特色及向外传播情况做一较为深入的探讨,以飨读者并向各位同仁求教。

一、柳疃丝绸的特色

传统的柳疃丝绸是用“东山”和“南山”的野生柞蚕茧织成的丝绸,柳疃人在丝织实践中精心摸索出了一套传统、实用的丝绸加工技艺。和家蚕丝绸相比,柳疃柞丝绸不褪色、不掉色,保护皮肤,并且耐酸性、耐碱性、耐药性、绝缘性都很好。

1、丝绸原料

柳疃丝绸和南方丝绸相比,有很明显特色。其中最具有标志性的特点是它用野生柞蚕茧织绸。而较初期的野蚕则主要来自于山东境内的“东山”和“南山”。

柞蚕是起源于我国的一种吐丝昆虫,系放养在山野,因此也称为野蚕或山蚕。柞蚕经历了从野生到人工放养的过程。史书中有不少关于“野蚕成茧”的记载。到目前为止,所知古文献中最早记载柞蚕的史料是西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书中说:“(汉)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东莱郡东牟山(今山东半岛东牟山一带),有野蚕为茧,茧生蛾,蛾生卵,卵著石,收得万余石,民以为蚕絮。”这是说公元前40年,山东烟台市牟平一带野生柞蚕结了大量茧子,人们采回来制作丝棉絮。

晋代郭义恭撰《广志》,记有:“柞蚕食柞叶,民以作绵。”(该部分是采访柳疃丝绸业资深专家李华光先生等整理而成,在此,对他们,特别是李华光先生,表示深深的感谢。)食用柞叶长成的蚕叫做柞蚕,它结的茧就是柞蚕茧。柳疃丝绸使用的蚕茧就是这种柞蚕茧。从柞蚕的自生自灭到人工放养,中间大约有千余年。宋代可能是过渡时期。从明代中期开始,柞蚕由野生进入正式的人工放养阶段,并以鲁中南山区为最早。

柳疃丝绸的原料,最初主要来源于“东山”和“南山”。“东山”和“南山”的称谓,是以昌邑或者说以柳疃为地理参照系的。“东山”指的是昌邑东面的胶东半岛的牟平、海阳、栖霞、莱阳等地;“南山”指的是昌邑南面的鲁中南山区的日照、诸城、莒县、沂水等地山区,以五莲境内的山区为主。

“东山”是柞蚕的集中地,这里的人们很早就懂得丝绸的织造,柳疃丝绸最早的织造技术也基本是从这里学到的。最初,土地贫瘠的柳疃人给“东山”丝绸庄主打工,时间久了就把丝织技术带回家,在当地发展了丝绸业。随着柳疃丝织技术的进步,“东山”成了柳疃丝绸的原料产地。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有“昌邑绸,南山丝”之说。这说明,五莲是柳疃丝绸的重要原料产地。五莲山区农民祖祖辈辈好在荒山薄岭栽柞树,这里的人们放养柞蚕已有悠久历史。过去,人们称柞蚕做的茧,也叫山茧,用柞茧捻丝织成的绸,也叫山绸。康熙《诸城县志》也称五莲山区的土产山绸“衣被南北,为一方之货”。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分巡青州海防道就日照、诸城等地蚕场,上陈《禁蚕场流弊详文》,受到巡抚部院重视并给予“足见留心地方”的表彰,批示勒石铭记。那时,所产柞茧,大部销往昌邑,故有“昌邑绸,南山丝”之说。1931年山东省实业厅《山东农林报告》说:当时莒县、日照、诸城三县的主要茧丝产区大部在今五莲境内,昌邑绸所需茧丝大部源于此地。

柳疃丝绸的蚕茧,先是来源于“东山”和“南山”,后来还来自于省外,特别是东北。从长白山到大小兴安岭,柞树作为东北的阔叶林漫山遍野,为柞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饲料来源。所以柞蚕在东北衣食无忧、得天独厚。

2、织造加工技艺

柳疃丝绸还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柳疃人在丝织实践中精心摸索出了传统的丝绸加工技艺。根据业内资深专家李高工等人的描述[1],笔者把它总结如下:丝绸有经线和纬线交织而成,经线要经过6个关键环节才能够扯起来,这六个环节是:剥茧、煮茧、缫丝(老工艺叫做“纩丝”)、络籰子、牵机(来回牵到所要求的长度)、刷机。前几个环节都好理解,这里特别说一下刷机。为何要刷机?这对丝绸的质量来说很关键。因为丝本身不结实,容易起毛;缺少保护色,丝胶业不均匀,容易断裂。因此要刷机。如何刷呢?传统的方法是用淀粉(后来改用豆浆),刷在丝上,丝是长纤维,不容易渗透,刷上淀粉形成薄膜后就不易断了。刷好机,把线卷到轴上,即成经线。经线最初被叫做“绺子”,把“绺子”装到木机上,经线就成功了。

再说一下纬线。先制作穗子,橄榄形,温水加湿(加湿是为了增加弹性,因为柞蚕蚕茧湿时张力大,结实,较为紧密)。这就是纬线穗子。把穗子放在梭子里,准备织绸了。经纬线都有了,然后上机,经纬交织,成绸。在织造丝绸的过程中,机子的坐板是相当重要的。人就坐在坐板,坐板不能太宽,也不能太窄。最初的坐板是独板,很有弹性,大约92公分左右,最适合人们左一脚、右一脚,左一手、右一手的左右运动。

织下来的绸是生绸,如要用做服饰等,还得经过“漂练”。传统的柳疃丝绸是用猪胰子将生绸去污润滑、柔化并后大锅炸绸,使之变熟。之后经过“跺绸”、“拧绸”“平绸”、“整绸”环节,丝绸织成了。这就是传统的柳疃丝绸的加工过程和技艺。

3、使用价值方面

和家蚕丝绸相比,柳疃柞丝绸不褪色、不掉色,别色也很难染上,在保护皮肤方面也明显好于其它一切丝织和棉织物品。并且,耐酸性、耐碱性、耐药性、绝缘性都很好,都优于桑蚕丝。

柞蚕丝绸属于蛋白质纤维,与其它纺织纤维比,有如下优良特点:从外观上来说,未经过染色或者印花的柞蚕丝绸呈乳白色或褐色,由于单丝呈扁平三角形截面以及层状结构,所以丝绸表面光泽柔和、悦目。另外,在光的漫反射下,丝绸表面有极光出现;又因为丝线较粗,所以表面粗犷、自然。从物理性能上来说,柞蚕丝绸强度高,弹性好。由于属于天然蛋白质纤维,柞蚕丝绸的吸湿能力较好,大于棉而小于羊毛,透气性也好,穿着舒适,冬暖夏凉,全年都可以用。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不起静电,不容易粘灰。并且,和桑蚕丝绸比较,它的耐酸碱性要好得多,是作防酸绸的极好材料。[2]

柞蚕丝绸粗犷,富有立体感,有身骨,光泽柔和,色泽自然、雅致;桑蚕丝细腻、平滑;棉、麻织物表面粗糙、有毛绒,色泽暗淡;化纤织物光泽太亮、色泽鲜艳,不悦目、坚硬。

二、柳疃丝绸的繁荣

清朝康熙年间,柳疃丝绸日益兴盛。店铺如林,商贾聚集,镖车来往首尾相接。康熙三十二年,李煦(本姓姜,祖籍昌邑,曹雪芹奶奶之兄)出任苏州织造,李煦虽出生京城,但自小受父(李士桢)教导,知道故乡柳疃一带盛产丝绸,上任后数次回乡,并成功把昌邑丝绸推向江南和京城市场。这为“柳绸”进入繁盛期填上了浓重的一笔。

道光年间,柳疃的丝织业日益兴盛,织出的名牌产品就有南山府绸、明丝绸、老宽绸二十码、五十码、大黄绸、小黄绸、一六绸等,这些品种用料精良,配丝合理,美观大方,朴实耐用,深受商人和用户欢迎。他们根据市场需要,又进一步完善工艺,漂炼压光后,使柳疃丝绸外观美丽,手感柔软,穿着舒适。在此同时,织造业主还利用染布工艺,开始了丝绸的印染。[3]

1845年,瓦城的赵连运首先来柳疃开设了“福盛店”茧庄(复兴店前身)。龙池的齐恩明也开设了“广盛店”。时隔不久,“双盛合”、“公聚栈”、“合盛栈”等十几处丝绸商号相继开设营业。继此柳疃丝绸商号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这些商号将购进的原料,发放四乡农户,有缫有织,再根据加工工日费用和产品质量优劣等级,于月底或季末结算帐目。这样农户可做无本的家庭手工业,以补农业不足。而商号也不用上缫丝和织绸设备即成为丝绸产品的厂家。逐步确立了一个社会加工、工贸相联的生产形式,建立起了一个丝店、机户和机匠三位一体的生产体系。这种产销相联的经营方式对柳疃丝绸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到清末民初,柳疃柞丝绸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此时以柳疃为中心的数百个村庄,几乎家家织机声,村村有半屋(半地下室机房)。这时胶济铁路修起,内陆与沿海诸港口的沟通,使胶鲁接壤腹地的柳疃成了一个繁荣商埠,各地的商人云集而来。清代王元廷《野蚕录》对当时柳疃的繁荣有着详细的记述:“今之茧绸,以莱为盛,莱之昌邑柳疃集,为丝业荟萃之区,机户如林,商贾骈陛,茧绸之名溢于四远。除各直省外,至于新疆、回疆、前后藏、内外蒙古,裨贩络绎不绝于道,镳车之来,十数里衔尾相接。”1902年,清政府为便于丝绸交易、货币汇兑、信函交流,在柳疃领先设立了邮政局。邮政局的设立,使柳疃的白银交易更趋活跃,成了昌邑县金融活动中心。《野蚕录》记载:“其银价比邻境恒低一二百文,邻境之购银者,无不唯柳疃之是趋,以区区一市镇,而有炉房八家,其输入者可知矣。”[4]

清朝末年,由于沿海口岸的开放,使昌邑柳绸外销数量成倍增长,昌邑丝织业开始由柳疃向外辐射,而柳疃几乎村村一片机织声,昌邑当地的绸缎商号也猛增到400多家。在此时期,古老的柳疃小镇天天如集市、人声鼎沸,银子市场、镖局、旅店、戏园子一应具全,市面上东洋、南洋欧美等国家的外币随处可见。柳疃的邮局和商会都是在这段时期设立的,而当时昌邑城内还没有此类机构,此足以看出当时柳疃的繁华景象。民国时期,柳疃镇已成为山东山茧绸的主要生产基地。1916年,柳疃商务会在街北小龙河上,树有“万善同归”石碑,仅碑阴所刻捐款的商号、炼房、店铺就有140余家,足见当时柳疃丝业的发达和商贸的兴旺。

柳疃因为丝绸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与日俱增。在与外域的交往中,柳疃似乎成了家喻户晓的地名。据一些当年在异国背绸包袱的华侨后裔说起,在国外向家乡写信,地址只写“中国柳疃”就能邮寄到家。今天,在昌邑市仍保存着“中国柳疃收”的信件。这足以说明那时柳疃丝绸的知名度,很多人只知柳疃不知昌邑,只知昌邑不知潍坊,甚至有人不知柳疃是中国的,似乎因为柳疃丝绸才开始认识中国。

三、柳疃丝绸的外传

1853年(咸丰三年),双台乡岞埠村徐忠绍、徐长庚首次携带柳疃丝绸到南洋销售。令他们异常兴奋的是,柳绸在南洋很受欢迎。后来各家绸庄、商号派人向国外行销,陆续在南洋、俄国、日本、朝鲜、美国、英国等国打开销路。清末民初,许多外国商人来柳疃开设绸庄,大量收购丝绸,柳疃丝绸在外的影响越来越大。1933年,烟台的英商“仁德洋行”来柳疃设立绸庄,大量收购丝绸。[5]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还是在1933年,柳疃丝绸应美国总统胡佛的邀请,参加了芝加哥举行的百年进步纪念世界博览会展出。这大大提高了柳疃丝绸的知名度。部分绸庄、商号将柳疃丝绸运到北京,染色成“京庄绸”,转销欧洲等地。最兴盛时年出口60万匹,价值400万银元。抗日战争胜利后,丝绸生产和出口逐渐减少。1950年人民政府重视柳疃丝绸的外贸生产,对私营厂家实行订货,原料供应,委托加工,组织外销。1952年组织了丝绸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成了柳疃丝织一、二厂,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有捻线绸、条纱棉绸、柳絮绸等24个出口品种。优秀传统出口品种“五十码长绸”,改进为6384、6385南山绸,外销法国、瑞士、美国;宁海绸演变为6391品种,销往西德;13372和服绸销往日本。年销200万米,1982年出口额达到619万元。[6]

被很多人羡慕和传诵的“下南洋”指的就是以柳疃为代表的昌邑居民到东南亚一带卖柳绸的事情。随着柳疃丝绸的兴盛和知名度的提升,一些昌邑人,特别是柳疃人开始背起包袱闯南洋。今天,这些背包袱的创业人之后裔,很多在东南亚成了大资本家,变成了当地的豪门。

精明的日本人一直对柳绸情有独钟。1914年,日本的田原天南在《胶州湾》中这样写道:“柞丝绸是山东著名的物产……柞丝绸的主要产地,是莱州府下的昌邑柳疃(潍县东北40公里),柞丝绸的原料,粗品使用辽东半岛的安东、宽甸、凤凰城、岫岩、怀仁等县的柞蚕丝,精品使用山东省内胶东和鲁中南的柞蚕丝,其价低廉,富于持久力……。”近年来,日本等国家还进口这种原绸。日本用这种质优价廉的柞蚕绸不仅做传统的、无可替代的服装面料,现在飞艇、汽车也开始应用。近年,法国、意大利也在进口柳疃的柞丝原料,用其织绸,名曰“里昂山东绸”和“意大利山东绸”。可见柳疃绸在世界上的位置和声誉。

[1][4](清)王元廷,郑辟疆校.野蚕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63.

[2]姜淑媛.柞蚕及柞丝绸的技术与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65-66.

[3]王伟波.柳疃丝绸[J].潍坊人文自然遗产,2007,(2).

[5][6]山东省昌邑县志编纂委员会.昌邑县志[M].1987:343.

责任编辑:陈冬梅

G127

:A

:1671-4288(2010)01-0030-03

2009-10-14

王俊芳(1972—),女,山东潍坊人,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猜你喜欢

昌邑柞蚕丝绸
吉林省柞蚕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思考
柞蚕茧系统分形研究
柞蚕新品种“川柞3号”选育报告
怎能说没人知道呢
A Study of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O. Henry’s Novels in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巴中市柞蚕3项地方标准正式实施
遥望“丝绸路”
昌邑市不动产登记实现“一窗受理、20分钟办结”
路上丝绸
昌邑大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