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文学刍议

2010-08-15梁庭望

贺州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文化区文化圈少数民族

梁庭望

(中央民族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01)

民族文学刍议

梁庭望

(中央民族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01)

民族文学问题即少数民族文学问题,包括:1.中国文学的整体观照 ——中华文化四大板块结构,即中原旱地农业文化圈、北方森林草原狩猎游牧文化圈、西南高原农牧文化圈、江南稻作文化圈;2.中国民族文学的微观探索 ——三维结构,即作品的民族文化底蕴(民族集体无意识)、历史与时代交融的美学闪光点(时代的精神)、融合古今中外的独特的艺术手法。三者犹如事物的三足,三足粗壮均衡则构成稳固的平台,可以在上面书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旷世佳作。

民族文学;四个板块结构;三维结构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和突破,中国文学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华文学不能没有少数民族文学。从民族文化的沃土里成长了一代又一代的少数民族作家诗人,至今仅中国作家协会和省区级、地市级作家协会中的少数民族会员就有5000多人。他们用自己的艺术智慧创造了数不胜数的文学精品,使中华文坛熠熠生辉。古今少数民族文学的精品和创造这些精品的文学巨匠们,深深地吸引学者的目光,于是从个案到综合,从作家到作品,从微观到宏观,从古代到当代,从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文学关系到少数民族文学与周边国家民族的文学交流,在民族文学研究的平台上产生了许多精彩的论述。作为这一切的综合的民族文学理论,不断地演绎出新理念,作家行藏的追踪,文学精品的剖析,文学特色的探究,民族民间长诗的专论,民族文学史的梳理,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探讨,中华文化板块结构的观照,使少数民族文学理论不断攀升,许多独到的见解的整合,使中国气派的民族文学理论正在形成。

一、中国文学的整体观照 ——中华文化四大板块结构

中国文学是由汉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构成的,但是,在过去100年所写的1000多部《中国文学史》里,绝大部分都没有或极少有少数民族文学,这是不符合中国文学的实际的。为了解决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华文学中的地位问题,必须把眼光扩大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这样才能够弄清民族文学与中华文学的关系,在宏观上说清民族文学在中华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于是从整个中国的文化分布与民族分布的关系入手,用鸟瞰的眼光探索整个中华的文化格局,提出了“中华文化板块结构”这一理论。这个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是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这是在民族学、文化学、社会学方面的重大突破。

(一)中华文化板块结构的背景

“中华文化板块结构”综合了文艺学、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化学、宗教学等多种理论,特别是地球物理学和地理空间概念,而文化圈引进的是经过改造的欧洲德奥学派的观点和美国学者的文化区概念。板块结构原是地壳结构概念,地壳就是由五大板块构成的,这里将地壳结构概念扩展为地理空间概念,再引申为文化区域时空概念。从地理学引申出来的地理空间概念,将文化划分为地理空间单位。德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格雷布尔和施密特,他们将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因素的区域视为文化圈,他们认为文化圈的形成是一定数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因素以程度不等的聚结形式在地球上广泛传播的结果。文化圈内包含一个文化丛,丛内诸文化元素分布于这一区域,成为在功能上互相关联的文化实体。文化圈通常有一个中心,而后产生辐射,在地球上形成一个个文化圈。这一理论有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色彩,这一点为笔者所不取。文化圈各有自己的文化发源中心,甚至不是一个。各文化圈辐射力有强弱之分,但不是一个中心辐射的结果,而是多元的。文化区小于文化圈,是美国学者C·韦斯勒1922年在《美国的印第安人》一书中提出来的,用于土著文化区域的区分,他将印第安文化分为食物区域、织物区域、陶瓷区域等。后来M·J·赫斯科维茨将其改造,论定为:“若干相似文化存在的区就是一个文化区。”其内涵为:区域内有大致相同或相似的生态环境;有一个或几个关系密切的民族;有比较相近的生产方式及物质文化;有比较相似的生活方式;有近似的文化传统。笔者根据以上理论和中国的民族分布状况,划分为四大板块。其根据是:1.地理生态环境;2.经济生活;3.民族分布;4.文化丛等四个方面。笔者认为,一定的地理生态环境决定相应的经济生活,一定的经济生活孕育出相应的民族,相应的民族有相应的文化丛。水道纵横的稻作文化圈孕育不出剽悍的游牧民族;茫茫草原孕育不出柔韧的稻作民族。笔者吸收上述诸家理论的积极成果,克服它们的局限,根据中国文化结构进行调整,得出四大文化板块的结论。意在使中华文化的结构在人们面前呈现出明晰的图谱,从而为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存在及其相互关系提供背景。

(二)中华文化板块结构的构架

1.中原旱地农业文化圈,由黄河中游文化区、黄河下游文化区组成,这是中华文化的主体。

2.北方森林草原狩猎游牧文化圈,由东北文化区、蒙古高原文化区、西北文化区组成。

3.西南高原农牧文化圈,由青藏文化区、四川盆地文化区、云贵高原文化区组成。

4.江南稻作文化圈,由长江中游文化区、长江下游文化区、华南文化区组成。

四大板块结构在先秦即已经形成,秦汉以来,由于民族分布的部分流动,在中国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在地缘上使民族之间经常互相接触,彼此往来不断。四大板块的格局发生了若干变化,但从总体上看,四大文化板块的基本格局并没有改变,北方草原森林文化圈仍是阿尔泰语系的三个语族民族自东而西分布;西南文化圈的藏缅语族民族的后裔仍然居住在那里;壮侗语族民族也依然居住在华南。只不过各边缘文化圈的少数民族居住地方比过去收缩了,主流文化扩大了,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只占全国的8%左右,但也有一亿多人口。其分布的面积占全国的64.5%左右。因此,我们考虑中国的任何问题,包括中华文学的整体布局和结构,都不能够忽视少数民族的存在。

“中华文化板块结构”要解决的是四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个层次是区域共性,也就是一个文化圈内各民族文学的共性。文化圈内有若干文化区,文化区之下还有次文化区,比如东北文化区的三个省就是三个次文化区。华南三省区也是三个次文化区。各次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和相邻的次文化区又有共性。这些共性的组合,就是文化区的共性;文化区共性的组合,就是文化圈的共性。第二个层次是少数民族文学的共性,也就是中原文化圈以外的三个文化圈的共性。在板块结构中,主要解决共性的历史背景和表现形态。从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来看,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较少受儒家观念的束缚,文学中大多表现出天然的神韵,反映人的自然天性,如普遍赞颂劳动,追求爱情大胆、自由、热烈、泼辣、野性,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与自然互相依赖融合等,使民族文学产生共性,即通常所说的边缘文化孕育的文学形态和内涵。第三个层次要解决的是中原文化圈汉文学和周边呈匚形三个文化圈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确立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华文学中的重要地位,这是文化板块结构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四个层次要解决的是少数民族文学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学的关系,这包括东北文化区与朝鲜、韩国、日本文学的关系;蒙古文化区与俄罗斯图瓦共和国文学的关系;西北文化区与中亚和阿拉伯文学的关系;青藏文化区、云贵文化区与东南亚、印度、尼泊尔文学的关系;华南文化区与东南亚和太平洋中部各岛屿国家文学的关系。少数民族所处的三个文化圈,占了我国陆地边界的90%以上。其中,又有30多个民族跨境而居。处于边境的民族,与周边国家民族有着久远的文化联系和交流,文学是其中重要的部分。他们中的跨境民族,其文学在境内外都是同源的。正因为如此,研究少数民族文学而不研究其与周边国家文学的关系,少数民族文学中很多问题就就难以廓清。

(三)民族文学与汉文学的关系

在四个层次之中,最主要是要解决民族文学与汉文学的关系问题,确认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华文学中的重要地位。民族文学与汉文学的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1.互相补充。汉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主流,造就了作家文学的繁荣,而以“诗言志”为其核心。汉族的格律诗、小说、散文篇章汗牛充栋,而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相对比较薄弱,可以互相补充。民族文学在题材、体裁、诗歌韵律、文学语言等方面也补充了汉文学的不足。如文学体裁,少数民族民间长诗篇章繁富,补充了汉文学民间长诗的短缺。边疆的森林狩猎、游牧、高原生活、绿洲农业和原始制、奴隶制、农奴制下的社会生活的题材,也是汉文学所缺乏的。汉族诗歌的格律为偶行脚印,而少数民族诗歌的格律有头韵、腰脚韵、调韵、内韵、勾韵、勒脚韵、复合韵、回环韵等20多种,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坛的韵律。

2.互相影响。这包括互相借鉴、互相渗透、互相吸收等方式。在互相影响这一层次中,汉文学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持续的和深刻的。具体表现在:(1)题材的广泛渗透;(2)体裁的影响。汉族的诗词、传奇小说、散文、戏剧等体裁,都被少数民族所吸收。其中以汉族的律诗、绝句影响最大。(3)中原文艺思潮的推动。每当中原文学思潮涌动,其波纹便会传递到民族作家当中,产生效应,牵动民族文学的发展。(4)作家文学手法风格的影响。屈原的深沉忧愤,司马相如的广博富丽,曹植的哀怨愤懑,韩愈的纵横气势,孟浩然的超妙自得,苏轼的奔放灵动,李清照的婉约柔美,黄庭坚的疏宕洒脱,范成大的清峻瑰丽,都为民族诗人所推崇和效仿。(5)作家诗人品格的魅力。屈原的爱国情怀,李白的傲视权贵,杜甫的关心民瘼,柳宗元的文以明道,辛弃疾的忠愤狂放 ……都使各族诗人倾倒。

但这种影响是双向的。围绕在周边的三个文化圈的民族文学,由于向心力的吸引,也对处于中间地位的汉文学产生影响,有时甚至是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题材、主题、格式、语言、手法和风格等方面。由于戍边、移民、离乱、经商等原因,中原文化圈的汉族逐渐向周边三个文化圈扩展,使周边文化圈呈现出汉族与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状态。在各文化圈和文化区内,少数民族的文学对汉文学产生持续的影响。在全国,则呈现间歇性影响。先秦时期的楚辞,明显地吸收楚地越人、苗瑶、巴人的民间歌谣和神词。朱熹的《楚词集注》云:“荆蛮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淫荒之杂。原既放逐,见而感之,故颇更定其词,去其泰甚。而又因彼事神之心,以寄吾忠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意。是以其言虽若不能无嫌于燕昵,而君子反有取焉。”①

作为汉族代表性文学样式的宋词,其产生也与少数民族文学有关。少数民族文学的影响在唐代还有“竹枝词”,这本是流传在巴人中间的民歌,刘禹锡将其略加改造,很快风行全国。

元杂剧的产生与蒙古族贵族入主中原有密切关系。元朝的建立,中原的诗歌传统被打断,曾居高峰的唐诗宋词从此屈居其次,而让位于元杂剧。诗词在天上,杂剧在人间,所以当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元杂剧便繁荣起来。从此,长期被压抑的俗文学登上并领衔中华文坛。元杂剧之后,小说继之。明清时代,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和公案小说蜂起,文坛一片繁荣,直至产生小说的高峰《红楼梦》。诗词再也没有恢复唐宋时的盛况。

3.互相融合。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华文学由各居一隅而趋于融合。融合的方式是多样的,首先是创作主体变为多元,也就是同一文学新形式由多个民族共同完成。典型的是西北的“花儿”,它产生于明代,是由汉族、回族、藏族、撒拉族、土族、保安族、东乡族七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学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作品由多个民族的作家共同完成的例子随处可见。著名电影《刘三姐》中那脍炙人口的壮族民歌歌词,就是由壮、汉、仫佬族等多民族作家共同完成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民族民间长诗的搜集整理兴盛一时,这些整理实际是再创作,例如《阿诗玛》,是“将二十份异文全部打散、拆开,按故事情节分门别类归纳,剔除其不健康的部分,集中其精华部分,再根据突出主题思想,丰富人物形象,增强故事结构的需要进行加工、润饰、删节和补足。”②多民族文学融合的另一表现,是创作主体单一而作品内容多元。古代典型的是《红楼梦》。《红楼梦》前80回是曹雪芹所作,后40回为高鹗所补,前后的创作主体都是一人,但小说的内容形式却是多元的。《红楼梦》是中国典型的章回小说,其篇章结构严谨,情节依序演化,人物刻画细腻而个性彰显,语言生动传神,这都是汉语小说积累了一两千年的文学传统。但在内容上,描绘的四大家族却主要是满族贵族的生活,为满族上层贵族从“钟鸣鼎食”、“烈火烹油”跌落到“绳床瓦灶”的悲剧。我们赞成这样的评介:“没有汉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从固有的满族文化根基上是不会诞生《红楼梦》这样作品的。没有清代满族八旗那个特殊生活环境,没有曹雪芹那特殊的家世,以及回到北京后的那段生活,同样不会诞生《红楼梦》这样的作品。满汉两个民族的文学作品,是满汉两个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也就是最合理的了。”③类似这样创作主体单一而作品内容多元的文学作品,在新中国成立后多了起来。很多少数民族作家用汉文和汉族的文学创作传统,创作题材来自本民族或本地区的文学作品,多如繁星。充分显示出文学杂交(交融)的强大生命力。

从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关系里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华文学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中华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浩瀚的中华文学中,少数民族文学不是被动的存在,而是中华文学重要的动力源泉。每当中原旱地农业文化圈的文学苦于寻找突破的时候,往往能够从其周围的三个文化圈的少数民族文学中得到助力。正是这种双向的运动,使中华文学前浪推后浪,汹涌向前。但由于传统的力量,目前对这一运动的实质的认识还很有限,我们还需要做持续的研究和推进,利用板块结构这一理论和图谱来呼唤中国文学界接受一种新的理念,以期改变传之久远的偏颇,使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华文学中的地位得到确认。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推进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用精彩的作品证明北方森林草原狩猎游牧文化圈、西南高原农牧文化圈和江南稻作文化圈的少数民族文学的风采。

二、中国民族文学的微观探微 ——三维结构

所谓三维结构指的是即作品的民族文化底蕴(民族集体无意识)、历史与时代交融的美学闪光点(题材主题所体现的时代的精神)、融合古今中外的独特的艺术手法。三者犹如事物的三足,三足粗壮均衡则构成稳固的平台,可以在上面书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旷世佳作。这是对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创作导向和评估依据的一种理论。对文学的定义和文学作品的评估,古今中外有多种的理论体系。我国古代儒家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④这既是对诗 ——也就是文学作品的创作导向,也是对作品品位及其功能的评价标准。这一评价标准,对我国文艺界的影响至今未衰。法国的文艺理论家丹纳认为,世界观和创作不是由经济和社会因素决定,而由民族、环境和时间三个因素决定。三个因素有一定的依据,但过于绝对化,有明显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偏颇。风行美国的H·G·布洛克《美学新解》,将文艺作品的创作方法和艺术特点分为“再现”和“表现”,“再现”实际是源于古希腊的“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模仿说,即所谓“现实的描绘(再现)同现实本身完全相似”⑤,这实际是自然主义,艺术应当高于现实,不可能和现实等同;所谓“表现”,即认为艺术基本上是一种“情感表现”,这种观点比较强调主观意识。我国高校过去使用的《文学概论》和《文学的基本原理》等一批教科书,主要涉及到文学的定义、文学与社会生活、文学与政治、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文学的创作方法等基本问题。关于文艺批评,自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都坚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尽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意识多元化的格局下,人们对文艺批评的标准各抒己见,对政治标准有不同的见解,但从文学在社会中的功能和实际效果来看,毛泽东的提法还是正确的。由于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社会环境,政治标准也必然是与时俱进,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提法。有一种意见认为,文学可以离开政治,不顾政治,这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我们所反对的,是将文艺作为政治的简单工具和图解,离开了艺术的规律。文学的社会责任就是文学的政治责任,文学的时代特点是离不开政治的。我们已经看到一些不负社会责任的作品的危害。

种种的创作导向和评估体系,少数民族文学都可以参照,但对少数民族文学来说,却无法完全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依然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但具体到少数民族文学,三维结构理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钥匙。因为是少数民族文学,总的来说,就不能不以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它的底蕴。按照中华文化板块结构的九个少数民族文化区,即北方森林草原狩猎游牧文化圈的东北文化区、内蒙古高原文化区、西北文化区,西南高原农牧文化圈的青藏高原文化区、四川盆地文化区、云贵高原文化区,江南稻作文化圈的长江中游文化区、长江下游文化区、华南文化区,分布着不同的语系和语族的民族,虽然所有的文化区的民族都被四个纽带 ——经济纽带、政治纽带、文化纽带和血缘纽带连结在一起,但由于生态环境不同,历史回绕路径不同,因而又有民族的和区域的文化传统的不同。不同的文化底蕴,必然使各民族的文学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色彩。但文学光有这条腿还站不住,第二条腿也必须粗壮,这就是作品所表现的时代精神。我们通常所说的题材、主题、情节和人物等元素,便是时代精神的负载元素。作家要善于深入观察体验,把握时代的脉搏,摄取时代的闪光点。这里所说的闪光点是文艺学的概念,不等同于简单附和政治的题材和主题。无论是正面或生活中的负面,凡能够用来表现时代精神的,都是文学所钟情的闪光点,它能够激起人们的心灵感应,悟出某种人生的真谛。这里涉及到作家的社会责任感问题,作家当然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但不应该伤害人的道德底线,而应该使人奋进,使人警醒,使人悔悟,追求完美的人性。少数民族作家也不例外。比如在苗族的山山岭岭,每天都有新生事物在发生,苗族人已经不保守,他们会用自己的文化传统来招待天下宾客,既展示苗人祖先的聪明才智,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只要我们的作家深入生活,在当代,在少数民族中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亮点。但准备好了建筑材料,不等于就有了高楼大厦;找到时代的闪光点,还不等于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这里涉及到艺术手法的高下问题,也就是三维结构的第三条腿。同样,只有这条腿也粗壮了,作品才会站得稳,闪耀出艺术光芒,这里需要的是能工巧匠的高屋建瓴。关于艺术手法,中国古代就有许多精辟的见解。《文心雕龙》的卷六“神思”、“体性”、“风骨”、“通变”、“定势”;卷七的“情采”、“熔裁”、“声律”、“章句”、“丽词”;卷八的“比兴”、“夸饰”、“隐秀”等等 ,莫不是为文之法。“神思”也就是出神入化的构思,力求达到“寂然凝虑,思接千载”,“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文心雕龙》特别强调风骨,认为“诗总六义,风贯其首”,“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到18、19世纪,西方的古典主义、自然主义、印象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流派蜂起。十月革命后,一度强调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强调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新中国以来,艺术手法从属于草根情结和服务功能。少数民族文学有自己的生成空间和环境,不可能原原本本照搬哪一派,除了广泛吸收中国古今的这些成果,还要吸收国外的各种流派的精粹,包括现代派和超现代派的怪异艺术手法。将古今中外的手法熔于一炉,融会贯通,结合自己的特点,创新自己的气派。伍略小说《小燕子》、《芦笙老人》、《阿瑙支书》、《绿色的箭囊》、《麻栗沟》、《潘老岩》之所以受到欢迎,也与他善于融会多种艺术手法分不开。在《麻栗沟》里,我们可以感觉到超现代派的“黑色幽默”,甚至有点卡夫卡《变形记》的味道。超现代派文艺思想中那种人与现实社会关系扭曲而产生的压迫感、尴尬感、异化感、隔绝感、失落感、幻灭感,我们不要轻易去学,也不能学其“主观是唯一的真实”的创作思想,但其手法中的标新立异、用时间旅行法、现实与梦幻交混法、精神分裂法、事物时空顺序颠倒法的创作方法,以及后来发展的东欧零派手法和南美魔幻主义,都是可以借鉴的。一个《椅子》,就能够把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压抑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三维结构是一个稳定的结构,它构成作品的稳定平台,可以在上面演绎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佳作来。

以上是对民族文学研究两个比较重要问题的刍议。民族文学无论微观或宏观研究,成果甚多。但在当今,我们需要新时代的纳兰性德,需要全民认可的老舍和沈从文。怎样才能产生?既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任其自生自灭,而是寻其壮苗,助其生长,两题是可以给人予启迪的。

注释:

①朱熹.楚词集注[Z].

②《阿诗玛》第二次整理本序言,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

③郎樱,扎拉嘎.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元明清卷)[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208-209.

④论语·阳货[Z].

⑤H·G·布洛克.美学新解[M].滕守尧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Tentative Ideas on Three Themes of Ethnic Literature

Liang Tingwang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Beijing,100081)

Second,the whole view of the Chinese literature with the patterns and blocks of Chinese culture:the agricultural culture circle of central China dryland,the hunting and nomadic culture circle of the northern forest-steppe,the farm and herd culture circle of southwest plateau,the rice planting culture circle of the southern China.And third,the microscopic explo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culture with a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the ethnic culture foundationsof the literary works(the national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the aesthetic spot-light blending the history with the times(the spirit of the times),and a fusion of unique art techniques both ancient and modern,Chinese and foreign.These three aspects just like three legs,which are stong and balanced enough to build a solid platform upon which the enduring masterpiece can be written.

Themes of ethnic literature,Four patterns,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I207.9

A

1673-8861(2010)04-0052-05

2010-10-10

梁庭望(1937-),男,壮族,广西马山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区文化圈少数民族
再论边疆地区的中心化与边缘化
东汉洛阳城南:中国古代第一个都城文化区的形成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圈里事儿
两湖文学:作为整体感觉文化区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
关于创建派出所文化圈的几点思考
秦皇岛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文化圈”的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