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治理理论的高校科研问题研究

2010-08-15马圳炜

贺州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学术管理

马圳炜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基于治理理论的高校科研问题研究

马圳炜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将治理理念融入高校科研系统,以提供更好的服务创造更强的高校科研实力为终极目标,从政府、高校和科研人员三个层面的合作互动来构建和谐发展的高校科研治理体系:政府分权于公民社会,高校放权于学术组织,学者获得学术自由,三方主体上下互动,紧密合作,协调发展,使高校科研形成良性循环。

高等教育;学术权力;科研管理;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治理本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主要用于国家的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中,“它泛指国家、公共组织、私人机构及社会个人等各种活动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和个人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1]这是治理最权威的定义。

一、治理理论的主要内涵

(一) 多元

首先是治理主体的多元。治理理论强调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上,政府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应有多个权力中心存在,并强调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与积极参与,形成社会各种力量共同治理的局面,反对集权制对公共事务实行单向度的管理。“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2]

其次是治理客体的多元。治理理论认为,由于治理的主体包括了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政治性组织和非政治性的行业协会或学术团体、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这就决定了治理的客体对象也是非常广泛的,不同治理主体对应着不同治理客体对象,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体现了社会分工原则和社会分层治理理念。

再次是治理手段的多元。治理理论认为,与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客体的复杂性、“复杂人”的人性假设相联系,治理的手段和方式也必然是多样化的。不同的治理主体采取的治理方式可能是千差万别的,同一治理主体针对不同治理对象、治理环境和条件,其治理的方式手段也应该是不同的。治理理论强调在管理上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采用网状思维去思考管理问题,避免形而上学的、单向度的思维模式。

(二) 合作

治理理论强调治理是一种合作,是有着共同目标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承担公共责任,上下互动,协调合作,形成合力,解决公共管理事务。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治理的本质是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协调,即对某一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上下互动的通力合作,形成合力。

治理理论认为,在国家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公共责任从政府转移到非政府机构和个人的趋势,国家理应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而后者也可以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1]。

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政府在治理中的主要责任,不再是直接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而是制定与其他社会组织合作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规则并执行规则,与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结成长久的伙伴关系。

(三) 服务

治理理论认为,良好的治理(即善治)就是提供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服务。善治的本质特征就是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善治主要有法治性、责任性、透明性、有效性四个特征。

1.法治(rule of law)性。法治是善治的基本要求,只有健全的国家法律,合法的社会程序,依法治理的政府,行为规范的公民,才有善治。

2.责任性(accountability)。它指的是管理人员及管理机构人们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公共管理中,它特别地指与某一特定职位或机构相连的职责及相应的义务。

3.透明性(transparency)。它指的是信息的公开性。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及时通过各种传媒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以便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4.有效(effectiveness)。这主要指管理的效率。它有两方面的基本意义,一是管理机构设置合理,管理程序科学,管理活动灵活;二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

只有建立起法治、责任、透明、效率的公共服务体系,才是善治[3]。

治理理论打破了社会科学中长期存在的两分法传统思维方式,它认为政府不是权力的天然的唯一,公民社会也是合法权力的来源;它把有效的治理看作是两者的合作过程;它强调治理就是合作;它认为只有建立起法治、责任、透明、效率的公共服务体系,才是良好的治理(善治)等等[1]。“治理”概念的提出,为我们审视高校科研宏观管理体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分析工具。

二、治理视野下的高校科研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特殊性,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体系体现为政府垄断控制和官僚管理,反映了国家权力在大学中的“行政化”。正因为如此,近年来高校科研虽然呈现爆炸式增长,但科研质量还是有待提高。

(一)高校科研现状

高校科研是我国科技战线的生力军。在国家各项政策扶持下,高校科研的投入不断增加,主要体现为科技人员投入和科研经费不断增加,高校科研人员从1991年的29.2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57.97万人,经费从1991年的16.4亿元到2008年的732.7亿元。高校科研的产出也是呈爆炸式增长:2008年,SCI、EI、ISTP三大系统论文收录前20名高校共有10.2万篇,而同年我国三系统收录的科技论文总数为27.1万篇。主持科研项目22.9万项,R&D成果应用项目4.4万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近5000项,2009年更是搜刮了一半以上国家最高科技奖项;专利申请数达到45145项,获得授权的专利数为19159 项[4]。

然而高校科研“靓丽”数字背后却掩盖不了几个突出的问题。

1.科研质量不容乐观

(1)低投入。高校科研投入经费增加但比例不断下降,高等学校R&D经费占全国R&D经费的比例,“十五”期间基本保持在10%上下,近几年持续下降,2008年为8.5%,处于1995年以来最低水平。而美国、日本高校获得的研发经费分别占研发总量的14.9%和14.5%,英国则高达21.4%[5]。我国高校科研经费日趋减少,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2)“高产”出。主要是指高校在有限的经费下以不到全国七分之一的人员创造了让人瞠目结舌的著作和论文数量。署名中国制造的科技论文近几年横扫海外,2008年国际论文作者单位署名高校总计20.5万篇之多,约占全国的8成多。然而200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表明,1999至2009年我国各学科产出论文与世界平均水平比较,代表论文质量的篇均被引次数各学科全面败北,差距最小的是数学,仅差0.51,差距最大的是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达到14.88。

(3)低质量。高校科研除了论文质量不高外,其科研成果成功转化率也低。2009年度国家科技奖,高校获奖比例为一半以上,而2008年高校获得专利数只占全国的5.5%;2008年通过鉴定的成果为8274项,技术转让合同6920项(当年实际收入13.2亿元)[4],转化为商品并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不到10%,不仅不如国内其他科研机构,更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高校科研呈现出“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的现象,大量的成果只能成为评职称要项目的纸面“奖品”、“展览品”,束之高阁。

2.管理的“行政化”、“功利化”等倾向严重

随着高校快速扩容升格,科研人员和科研经费不断增加,科研活动蓬勃发展,带来一个现实情况就是高校科研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与之不相适应,暴露了一些问题。

(1)科研管理的行政化倾向。首先,现有的管理机制还是采取“自上而下”的单一行政管理模式,科研管理的权力牢牢掌握在政府及其附庸机构大学的手中,从课题的申报、立项、评审,到成果的发表、评价、转化,政府职能部门和校部职能部门都有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力。其次,管理部门基本上还只是一个上传下达的行政性管理机构,做的是对科研项目、经费、成果鉴定登记、报奖等工作的被动管理。再次,科研管理的行政化还表现为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服务形式的行政倾向。

(2)科研管理的数字化倾向。由于资源有限,竞争者众,高校现有的科研管理也是采取“严进宽出”方式,特别是在科研课题管理上,主要表现为重立项轻验收、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管理过程中习惯把行政管理的那套“量化指标”“行政级别”引用到科研管理中来,把科研成绩当成政绩来追求,客观上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3)科研管理的功利化倾向。现行的科研考核、分配、评价制度存在过分追求数量功利化的现象。学术成果往往直接与个人职务晋升、岗位聘任、工资奖金直接挂钩,与单位的绩效考核、与领导的政绩挂钩,与科研项目评审、科研经费分配挂钩,从而造成科研活动的浮躁和功利主义。

3.科研风气败坏,学术生态失衡

高校科研追求数字化,狂生贱养,造成了整个学术生态系统的失衡和变异,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术不端行为的不断出现。多年来没出现几个学术大师,“学术小偷”、“学术大盗”却是前仆后继,前见有古人,后又有来者。当前,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从课题的申请到课题评审立项,从课题的研究到成果发表应用和评价,从小抄到大盗,从普通教师到名教授,从教授到校长,从教师到院士,由小到大,由点及面,从单干到抱团,从各个方面印证了高校学术道德的全面滑坡,高校的学术生态环境已经到了非下猛药不可挽救的地步了。

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损害了学术形象,造成不正当竞争,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科学进步,损害了公共利益,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当然,换个角度看,学术不端行为是对科学规范的背叛,而规范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通过学术共同体内部调节机制逐渐形成的,对荣誉和奖励的态度也是通过科研管理机制逐渐完善的,学术不端行为的大量出现表明这些机制存在缺陷[6]。

(二)治理视野下的高校科研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科研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界往往归咎于“官本位”管理体制问题,这是把问题政治化简单化了。从治理的角度看,这是高校科研活动治理不善的缘故。

首先,治理理论强调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上,治理主体、客体和手段要多元化,这样有利于限制单元权力容易导致的权力腐败、权力寻租等机会[7]。现有高校科研管理实质上是政府掌握科研经费、设备等学术资源分配大权,政府是唯一的权力中心,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权力行使,其他的主体如教授为代表的学术权力,其他社会团体权力,或自主权太小,或被边缘化,或没有话语权,没有形成多方力量共同治理的局面。

其次,治理理论强调治理是一种合作,这样有利于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公共管理事务。现有高校科研系统是政府垄断控制和管理,强调的是控制,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发令员,有时还客串裁判员;既生产公共物品,又提供服务,有时还管售后维修。政府及其部门往往直接干预高校的微观科研活动,管理手段单一,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务。

再次,治理理论认为,治理实质就是服务,良好的治理(即善治)能够提供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服务,这样有利于净化学术生态环境,减少学术不端行为。而现有的高校科研系统还是沿用传统行政集权式管理,存在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不公开、不公正、不透明、效率低下及成本高昂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和助长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发展。

治理理论强调要充分发挥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对高校科研的治理职能,要求政府、高校以及社会组织在提供服务、管理事务的过程中集“权、责、利”于一体,做到权力共享与责任分担的对等与统一,从而确定对高等教育及其利益相关者负责的公共责任机制[8]。现有的高校科研管理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做到这一点。

因此,把治理理论引入高校科研管理领域,强调的是治理的主体多元、权力分享、共同参与、相互合作,追求的是高校科研管理的民主、有序、和谐,充分体现高校科研管理的多元权力互动。因此,高校科研问题的治理就需要多方合作,共同努力,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三、高校科研治理途径:三方互动和谐治理

构建高校科研治理,大家首要讨论的问题就是控制权应该在谁手里,是由党委领导的政治权力掌控或校长的行政权力执掌,还是由大学教授控制。其实谁控制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高校科研的控制者应该以是否有利于提高科研质量水平来进行决策,而不是以是否有利于提高政绩满足虚荣来拍板。高校科研治理要提倡的是学术人和组织的学术自由,因为没有学术自由,科技创新创造不可能实现。为此,应该以提供更好的服务创造更好的科研成果为终极目标,从政府、高校和科研人员三个层面的合作互动来构建和谐发展的高校科研治理体系。

(一)政府转变职能放权于高校:政府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引入到高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迫切需要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高校必然自觉要求更多的自主权来提升自主意识和拥有决策能力。将治理理论引入高校科研管理体系正是对这一要求的回应。

治理模式下,政府不再是唯一权力中心,不再是包揽一切的“全能政府”,其在高校科研事务中的权限要分散转移和下放,建立由政府、高校、各种独立自主社会组织以及公民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结构。

政府要重新定位职能和角色,向“有限政府”、“有效政府”转变,向高校科研提供者、服务者、监督者转变。要改微观的直接管理为宏观的间接管理,更多地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只掌舵不划桨,服务多于管治,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

政府应该发挥社会各界包括学术组织及学术人参与教育决策和管理的作用。比如综合学术组织的建议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科研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探索科研基金市场化、透明化管理办法,建立科研项目课题监督审计和问责制裁机制,降低垃圾成果的立项率,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让全国服务网络,搭建全国性校企合作平台等等。

(二)高校转变管理模式服务于科研:大学治理

现有的高校科研管理以刚性的科层官僚管理为主,强调服从、同一、效率,强调激励的物质性,忽视了科学研究自有的规律性,忽视了学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人自身应有的自豪感和尊严。高校是以学术性为本质的松散耦合系统,高校教师特别是从事科研的学者是有知识、有思想的高素质社会人。治理模式下,科研管理者的责任不是以权压人,而是作为管家为他们服务,满足他们的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构建和谐科研治理体系。

1.强化“治理就是服务”的科研服务意识

科研治理人员要放低身段,丢弃满脑子不合时宜的权力意识,积极与教师建立起平等的分工合作关系,注重情感的沟通和关系的协调,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术环境,为教师的科学研究和个性发展添砖加瓦。其次,既要尊重教师独特的学术特质,也要注意引导其重视学校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如校训箴言,并使之融合到科学研究活动中,实现教师与学校文化的双向构建。

2.构建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

科研评价要以教师的教学成绩为先行,以成果质量为导向,确立以学术道德为核心,由业绩、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进行考评,全面、准确地反映教师一个学术阶段的综合情况;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建立科学的奖惩及发展性的评价制度,使其得到充分的学术自由。其次,要摒弃当前科研评价中的SCI化、功利化倾向,记录科研队伍中靠量多质次起家并屡教不改的学术垃圾制造者在案,将之拉入科学研究群体的黑名单,从而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3.建立以情感为依托的科研激励制度

物质激励一直是管理者手中的不二法宝,治理模式下,更要注重情感的激励作用。首先,治理重心向学术中下层转移,从以行政为中心转向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其次,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积极作用,确保教授参与有效治理学校各种学术性事务乃至非学术性事务,共同治校。再次,治理方法要多元化、多样化,针对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时空、不同的需求进行相应的关怀、指导和激励。治理中物质激励是基础,尊重激励是其核心,制度激励是保证。

4.完善以效率为先行的科研服务平台

首先,建立专门网站和服务系统,在线完成课题申报、研究进度、成果转化等各环节的材料递交,对项目基本信息、专家信息、课题申报、立项、中期检查、项目结题、经费使用情况等信息进行统计和管理,使管理工作初步实现无纸化网络化;其次,科研项目申报要公开、透明、公正,拓宽项目申报渠道,提供咨询服务,为教师提供更多发掘科研题材的机会,组织创新团队,整合科研资源,使有科研能力的教师找到自己的归属,发挥特长,激发科研的内在潜能,提高竞争力。再次,要规范项目的过程治理程序,通过财务、审计的治理方式,促进教师自觉意识的形成,保证项目进展顺利。最后,要进行主动服务、参与式服务,为教师进市场拉项目,为企业进学校找技术,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开发、查询、跟踪鉴定以及科研成果与技术的推广工作。

(三)学者重塑学术精神献身于科学:学术治理

在高校科研治理系统中,政府的分权和高校的放权,归根结底是为了解放科研活动的真正主体——学者的生产力,因为高校科研质量的提高最终要靠学者,只有一流的学者,才有一流的大学,才有一流的科技实力。

对学者而言,学术精神是其立身之本,是体现为一种为真理而真理、为学术而学术的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精神,是一种自主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

重塑学术精神,首先是坚守为寻求真理而研究的精神。一个人只有把追求真理当作一种内心的需要,一种价值的诉求,一种生命的绽放,而不是为了私心杂念功名利禄,才能成为真正的学者,才能在扎扎实实的科学探索的基础上,为社会为国家为整个人类解决问题。

其次是提倡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为无私,也因为奉献,我国的“两弹一星”才能在艰苦卓绝的物质条件下横空出世,大展国威。在学术功利化猖獗的今天,提倡无私奉献精神,当然不是指不要金钱不要荣誉,而是提倡一种融入集体合作攻关的精神,一种敢为天下先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奉献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更重要的勇气。

科学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能够自主运行、自我调控和自行治理。如果在科学研究中雷区遍地,没有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自由,不允许不同见解的学术思想自由发表,只要求盲目服从迷信崇拜,那么,学术不可能得到发展,也同科学的本性不相容[9]。有了学术自由,才可能有学术的繁荣、知识的增长、科学的进步。

学术自由是内在的精神自由与外在的权利争取的珠联璧合,也是现代学者的必备素质。内在自由是自主的起点;外在自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自由的表现,二者联合起来才是健全的自由[10]。

学术自由首先要学术自律。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学术自律体现为坚守学术道德和良知,不为权力折腰不受现实利益诱惑,遵循科学规律和学术规范,把握学术活动的目的、原则、精神和尺度,不滥用和误用学术的自由权利。学术自由还要履行学术责任与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强调权利与义务、自由与纪律的统一。学者在进行学术活动时也必须把学术权利与学术义务、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高度统一起来。学者应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11]。

总之,高校科研的治理要政府、高校、学者三者上下互动,主要表现为管理权力由政府的单一性垄断转变为多元主体的多样性分享,建立合作式和服务型的治理体系,使高校科研体系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钱理群.学魂重铸[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

[3]张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行政改革:背景、理论、举措与经验[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4):31-36.

[4]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08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薛澜,何晋秋等.高校科技:发挥优势寻求突破[N].中国教育报,2005-01-07.

[6]潘晴燕.论科研不端行为和防范路径探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7]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M].北京:三联书店,2001.

[8]李明忠“治理”视野下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架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0(6):6-10.

[9]王恩华.学术越轨与大学学术管理[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0]于海琴.社会文化心理视野下的学术依附行为[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1]郑永扣.何谓大学尊严[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9):143-145.

Research on Governance-based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Management in College

Ma Zhenwei
(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hangzhou Fujian 363000,China)

According to some material and statistic,the system of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management in college falls into the dilemma of numeral:government funds for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not enough,statistic unworthy of the re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ength,administrative and numerical management and utilitarian learning of teachers and scholars.Governance theory shows:there are many shortcomings in inflexible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management system because of monopower,incorporation,stiff governance.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Governance theory into college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system to provide better service,create higher level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strength in college.The theory can be constructed and developed from three levels,that is,government,college and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personnel.The government shares the power with the ordinary people,the college relieves more power to academic organizations,scholars get more academic freedom.Three parties closely work together to make college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system work more smoothly.

Higher education;Academic power;Scientific and research management;Governance

G526.3

A

1673-8861(2010)04-0115-05

2010-08-18

马圳炜(1971-),男,福建漳州人,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学术管理
学术支持回顾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如何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遏制学术造假需多管齐下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