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本科院校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原则
2010-08-15吴殿宁
吴殿宁
(贺州学院,广西 贺州 542800)
论地方本科院校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原则
吴殿宁
(贺州学院,广西 贺州 542800)
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是近20年来我国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中持续最长影响最大的课题,许多外语院校和综合性重点大学已较早地付诸实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得出了成熟的培养方案。而地方本科院校从其办学的性质、层次、任务、培养目标、师资水平、设施状况、生源质量等都无法与外语院校和综合性重点大学相比。因此,在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方面不能生搬硬套。地方本科院校在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把办学类型定位着眼于专业技能教学,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着眼于应用,把服务面向定位着眼于地方经济。
地方本科院校;英语复合型人才;原则
一、引 言
教育部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1998)中指出,“由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小。我国每年仅需少量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学相复合的专业人才以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研究工作,而大量需要的则是外语与其它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1]。胡文仲,孙有中也指出:“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是近20年来,我国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中持续最长影响最大的课题”[2]。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及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在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已较早地付诸实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外语院校及综合性重点大学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有雄厚的师资、较为完整的培养体系、丰富的教学经验、比较整一的优秀学生生源以及配套的教学手段等。然而,地方院校却不具备这些优势,地方本科院校大都处于经济相对较为落后的地区,办学条件相对重点高校差距很大,体现在专业设置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学设备条件差及学生素质比较低等。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照搬外语院校及综合性重点大学的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是行不通的,办学应有针对性,应遵循适合学校发展的一定原则,因校制宜,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办出自己的特色。
二、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概述
(一)复合型人才内涵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关于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2000年4月经教育部高教司批准下发执行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作了具体阐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3]新教学大纲颁布后,一些高校,特别是综合性重点大学及外语院校便积极行动,改革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以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这些高校一改过去单一的学科设置,普遍采用1+1的模式,即“英语 +专业”或“专业 +英语”的教学模式,如“英语+法学”、“英语+市场营销”、“英语 +国际贸易”、“英语 +外交”等,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复合型人才特征
根据韩高军,张媛媛的观点,复合型人才具有以下特征:1.基础宽厚,知识面广。复合型人才要基本通晓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的相关知识,因此,要求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2.知识的交融性。复合型人才要具有多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学科知识能否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3.能力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宽厚的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交融有利于能力的形成,但这种能力不是各学科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彼此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并在多种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综合能力[4]。地方本科院校是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生力军,然而,从其办学的性质、层次、任务、培养目标、师资水平、设施状况、生源质量等都无法与外语院校和综合性重点大学相比。地方性院校要合理定位,要立足于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适应当地经济、教育、文化和涉外发展的多样化特征。
三、地方本科院校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原则
(一)英语专业技能教学为主原则
黄源深指出:“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外语人才的安身立命之本;宽广的知识面是21世纪学科间渗透和融合对外语人才提出的要求;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外语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是外语人才生存、发展、出成果的重要保证”[5]。按照这种诠释,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首先是合格的英语人才。其他许多英语专家也强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众所周知,在高考招生录取中,地方本科院校一般都在本科二批及以下档次,生源质量很难和重点高校相比,学生普遍基础差,能力低,要培养合格的复合型人才,加强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更是关键。英语专业技能教学为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1.优化课程设置
根据唐如前对湖南省几所升格地方本科院校课程结构的调查结果得出,其一,学科专业课程比例过大;其二,公共课程内部比例不协调;其三,选修课程比例较低[5]。新《大纲》把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对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作了明确而合理的规定,强调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要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但是,地方院校普遍存在这些问题:(1)课时设置不合理。学生自己支配的学时较少,只能被动地、消极地接受教师的强制性灌输。(2)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严重偏于基础课和专业课,范围狭窄,只重视基本技能的培养,选修课设置少而不合理,概念模糊,实际上选修课操作起来等同于必修课,不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文理交叉、多学科知识的交融的要求,也不能满足新《大纲》强调的宽口径教学的要求。(3)内容设置陈旧。内容陈旧,导致学生毕业后,真正可用的知识达不到要求,部分知识已过时,赶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忽视了学生就业的需求,使教育和市场需求脱节。
目前,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已经认识到课程设置的优化对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各校围绕课程体系进行了各种改革。首先是课程设置要符合英语专业特点、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要强化语言技能,突出语言运用能力。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要以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多种形式的专业实践课程为重心,拓展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实践教学效果[6]。以广西贺州学院为例,该校近年来试行了课程体系模块改革,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五大模块:普通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学科课程模块、教育学科课程模块、实践类课程模块、综合素质课程模块。增加辅修课时,拓宽专业口径,加强文理渗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针对贺州地方特色,精选学科专业课程,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如确立商务英语和旅游英语为外语系特色专业,确立特色专业的主干课程,适当减少非主干课程门数,进行课程合并与调整,适当减少授课时数。
2.师资力量的加强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水平的教师,要求教师具有一专多能的素质,除精通本学科专业外,还要了解邻近的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然而,目前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近几年刚升格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这些要求。首先,教师的学科知识比较薄弱,缺乏系统的专业深造。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学历偏低,具有学士、硕士学位的占据整个教师队伍的绝大多数,博士学位寥寥无几,真正拔尖的高层次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有的院校甚至还有专科学历的教师来承担教学工作。其次,教师的跨学科知识不足。大多数教师接受的是传统的职前师范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培养结构单一的学科专业知识人才,缺乏跨学科的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基于现状,各院校要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第一,要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实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必须要有一支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一方面鼓励教师进修深造,参加海内外的学术活动,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增加对海内外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动向的接触,另一方面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来讲学。第二,采取刚性与柔性相结合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复合型人才的方法。刚性引进指引进校外复合型人才作为固定师资,引进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到本校工作,承担复合型课程。柔性引进指聘请外校其他专业或外语专业的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到本学校承担复合型课程;聘请具有非语言专业学位的外籍教师,利用其语言的天然优势和所学的专业特长来教授复合型课程。第三,要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衡量教师创新素质的重要指标[7]。加强学术梯队建设,鼓励教师投身科研,在教学、科研中引入竞争机制。第四,要提高教师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水平,选派教师学习其他相关专业或课程。第五,共享资源 ——依托学校相关专业的优势,借助他们的师资力量,在学校的协调下,相关专业的教师为外语系学生讲授专业课程,增加相关专业知识,以补其所缺,丰富所学。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针对地方院校学生基础薄弱,外语教学首先要侧重语言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另外,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反思性学习。大多数院校的教学一般是一个教师一门课从头教到尾,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可以尝试团队教学,即一门课的教学由多名教师承担。这样,学生能从各个教师身上学到不同的东西,得到不同的启发。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技术保证。现在一般的院校都已拥有现代化的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自主学习网络系统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展课堂教学,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二)实践性原则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是重理论轻实践,学校主要教给学生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传授语言知识和专门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大量的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训练。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丰富实践教学。
1.协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专注于显性课程,而忽视了隐性课程。事实上,隐性课程贯穿了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学校的各种社团、协会、学会等通过各种校园文化形式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情操的陶冶、社交能力的提高、多种技艺的掌握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潜在作用[8]。要活跃、丰富作为隐性课程重要表现形式的英语第二课堂,尽可能营造语言运用的环境,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英语知识竞赛;创办“英语角”活动,给学生提供交流和学习英语的好场所。
2.加大校内实训室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
实训室与实训基地是完成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校内实训室是指设在校内的,以学生训练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实践训练场所。目前各地方院校普遍建立的校内实训室有:网络机房、多功能语言实验室、自主学习中心、英语话剧社、英语沙龙等;条件较好的院校设有:咖啡屋口语实训室、商务谈判室、涉外事务实训室、同声传译实验室、外资企业模拟实训室、旅游公司模拟实训室、对外贸易公司模拟实训室、涉外宾馆模拟实训室等,为实施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
许多地方本科院校都把商务英语与旅游英语作为主干专业,商务英语与旅游英语培养的专业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也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操作场所。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依托行业,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学生主要进行认识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同时,教师也可下企业顶岗实践,获取相关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校企合作也可以作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服务地方原则
地方本科院校分布在地方中心城市,是当地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中心和高层次建设人才培养的基地,在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和定位 ——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智力保障和科技支持,为地方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人才,从而更好地发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主要要体现出专业特色。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贸易的全球化,传统的单一外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部分外资逐渐由沿海城市转向内陆中小城市,以及内陆中小城市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不再单一,而是更加专业化、多样化。需要在经济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金融、外事等工作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地方性院校都把商务英语作为特色专业来发展。商务英语专业较好地体现了“复合型”的内涵,具体涉及贸易、金融、营销、旅游、新闻、法律、海事、外事等。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着眼于满足市场需要,因此,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注重以语言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训练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同时辅以专业的商务知识和人文素养。要充分做好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时代性[9]。
三、结 语
地方本科院校要持续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关键。但是,由于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有限,必须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从科学定位出发,确立办学类型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进一步深化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育部高教司,1998:23.
[2]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重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243.
[3]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
[4]韩高军,张媛媛.“英语 +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施[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7(6).
[5]唐如前.师专升格的地方院校教师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3):10.
[6]于洁.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怀化学院学报,2008(6).
[7]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8]崔希荣.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过程应遵循的原则[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3).
[9]郝钦海.构建面向21世纪的经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增刊),2006(6).
On the Cultivating Principles of Compound and Practical Talent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Wu Dianning
(Hezhou University,Hezhou Guangxi 542800)
Compound and practical talent training is a most lasting research topic in recent 20 years.Many foreign language universities and comprehensive key universities have put it into practice,and made some bold attempts,accumulated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put forward perfect cultivating plans.While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can not parallel these universities in their operating characters,levels,tasks,cultivating objects,staff levels,equipment conditions and student qualities,etc.Both of them should have their own specific cultivating ways.This article discusses some principles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should follow in the course of talent training.The operating styles should be focused on specialized skill teaching,the object of training talent should be focused on application and the service tendency should be focused on local economics by these colleges.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English compound and practical talent;principle
C961
A
1673-8861(2010)04-0085-04
2010-08-08
吴殿宁(1967-),男,广西昭平县人,广西贺州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项目“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衔接的广西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09C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