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传统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德育的思考

2010-08-15高树群

贺州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礼智信儒家德育

高树群,陈 燕

(曲靖师范学院,云南 曲靖 655011)

儒家传统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德育的思考

高树群,陈 燕

(曲靖师范学院,云南 曲靖 655011)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是今天高校德育可资借鉴的重要思想资源。认识儒家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在高校德育中融入的依据,把握其与高校德育契合的内容,有效利用其融入高校德育的途径,是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五常;契合;途径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光怪陆离的各种思潮,一方面深深地触动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产生了展现自己风采和才华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困惑而不知努力的方向。高校德育要敢于直面社会的难点问题,帮助大学生释疑、解惑,承担起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任,这就需要高校德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回避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正确分析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探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整合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的思想资源,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服务。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主流,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可借鉴的思想资源,尤其是其中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通过继承、转化和吸收,可以保持与社会大系统的良性互动。

一、高校德育吸纳儒家传统文化的依据

(一)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我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高校德育始终把确立他们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首要的目标。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生活多样化的背景下,他们思维活跃,眼界开阔,接受新鲜事物快,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强,但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因素日趋增多的社会生活也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他们在强调实现自我理想、个人奋斗时弱化了社会责任;在市场经济发展强化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时,造就了多层次的利益主体和多极利益的追逐所形成的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在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日趋激烈的就业压力下所形成的片面的斗争、竞争意识,造成过度的人际矛盾和冲突;在实际中奉行的践行标准严重背离理论上坚持的认知标准,造成价值评价标准的双重性。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我们整合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的思想道德资源,尤其是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使之成为现代大学德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全面对接和深度契合,促进高校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

中国儒家文化传统蕴涵着消解上述毛病和弊端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观念,就要求把个人利益与集体社会利益紧密结合起来,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之本,个人利益只有在集体利益中才能实现,没有了集体,个人利益就失去了根基,强调个人对集体的责任,这些观念和认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又如,它强调“知行合一”,要求知和行的高度统一,行是知的基础,知是行的指导,知之后就是“笃行之”,这样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有助于克服今天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的认知标准与践行标准割裂的缺陷,培养大学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行为习惯和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再如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1]墨子提倡的“兼爱”,都要求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相互扶持,实现“天下之人皆相爱”,并且认为兼爱的头等大事就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即把别人当作自己来看待,进行换位思考,在利益面前多想一想别人的需要,在危险面前多想一想别人的困难,通过设身处地的思考还是可以建立“兼相爱,交相利”的和谐人际关系,这有助于大学生缓和人际冲突,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道家天人合一、和谐共处、道法自然、万物平等观念及珍惜资源的理念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地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很有启发。

(二)日、韩等现代化成功经验是客观现实依据

现代化肇始于西方,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不容否认的另一个事实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绵延数千年而没有中断的文化,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它影响世界、播及东亚各国,是东亚甚至世界的文明遗产,与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有很多契合之处。它在日本和韩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功佐证了这一事实。19世纪后半期以来,日本的经济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严重破坏以外,在明治时代和战后曾经两次出现迅速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功不可没,虽然各家各派理论都对日本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儒家文化在其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儒家的许多思想如“孝”、“内省”、“力行”、“重义轻利”等都被日本消化和吸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儒家在政治、社会领域强调集体主义的理念也深深影响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对日本企业注重培养“和”的精神起了重要作用。韩国现代化模式的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重视人的现实关系的“入世”传统,培养了人们“勤劳”、“敬业”与吃苦耐劳的品格。儒家尚贤重教的传统在韩国现代化进程中也转化为“教育优先”理念的思想源头;儒教文化家族本位思想与家族伦理秩序也对韩国人克服个人利己主义的膨胀,凝聚人心,形成团队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儒家传统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资源

儒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系庞大,内涵丰富,高校德育不可能把儒家传统文化的所有内容都融入进去,“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归纳的五个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范畴,是公认的儒家传统核心价值,也是高校德育中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应该融入的重要思想资源。早在先秦时代,儒家先哲就对仁、义、礼、智、信的内涵作了一些具体的阐述。汉代董仲舒将它们合在一起称之为“五常”后,“仁”、“义”、“礼”、“智”、“信”就成为儒家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

“仁”是儒家的重要的道德准则。孔子在多种意义上使用仁,由近到远,由亲到疏,至少规定了两个层次:首先,他认为仁就是“爱亲”,把“爱亲”视为“仁”的本始,认为“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1]爱亲是仁的原始发源地。孟子也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2]一个人首先要有对自己父母亲人的关心、爱护,才会萌发“仁”。其次,孔子又把“仁”规定为“爱人”。“仁者,爱人。”孔子把“仁”推广到除亲人以外的其他的人,他虽然还坚持爱有差等的思想,但这已经突破原先狭隘的亲情之爱,把爱扩及到家庭,延伸到社会,这带有一定的博爱色彩。孔子在对“仁”的含义进行阐释后,还提出实现“仁”的具体途径,即忠恕之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为人行事,不能只考虑自己,只追求自己活动的成功和目的的实现,还应该考虑自己周围的人的需要和利益,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取得成功,满足他们的利益和需要;“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待别人要有一种开放、宽容的心态,不把自己之所恶强加于人,更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如果大学生对家人缺乏亲情和爱心,在社会上就表现为对他人的漠不关心,对别人不幸和苦难的麻木不仁,甚至出现践踏他人尊严、残害他人生命的恶性案件。“仁”的思想对于培养今天大学生的爱心,蓄养善德,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把握好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的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义”的基本内涵是美善、公平、正义、适宜,也就是一个社会里公认适宜的、应该遵行的道德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的法律的前提和基础。孟子认为“羞恶之心,义之端也。”[1]儒家关注“义”与“利”的伦理关系,并不一味地否认利,而是认为义与利可以兼得,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1]荀子说:“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3]但是儒家奉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逐利原则,要求获取利益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追求个人利益,不能不择手段,而应该采用义的手段来实现。上述思想对培养大学生公平正义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树立“义利兼顾”的价值取向,提升道德境界都具有一定意义。

“礼”是在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准则,“礼”的根本是“孝”,它的核心是“敬”,孟子认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1]不讲礼,不遵守礼的规范,就不能成就事业,大凡行文处事,必有一定的程序和规范,这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礼的主要功能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构建和睦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全在调节人际间的物质冲突,这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人生、和谐家庭、和谐国家与和谐世界有一定意义。

“智”是关于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明辨是非、分别善恶的智慧。孔子将认识自我作为成为有道德的君子的前提,将认识礼仪作为立身的前提,将理解认识他人的言语作为认识理解他人的前提。孟子认为:“是非之心,智之端也。”[1]“好学近乎知”[4],要成为一个智慧的人,首先要通过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提高判断、辨析的能力,才能“智”。这对于培养大学生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尊重知识,融入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信”是诚实无欺、有信用的伦理思想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当今社会,诚信危机随处可见,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经济领域的商业危机,而且是蔓延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浸染于人的心灵深处的道德危机,其危害性不仅仅是对经济的破坏,严重的是它弥漫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猜忌和离散人心的腐蚀作用。守信用、讲诚信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传统美德。儒家强调的信在现实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认为信是做人的根本,无信即不为人,信是做人的底线,与人交往要“言而有信”,如果一个人连信用都不讲了,那就无法以人之礼对待他。信又是人们成就事业之基,治世之道。“信则人任焉”[1],诚实守信用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进而把大事托付给你。孔子说:“民无信不立”[1],治理国家要“敬事而信”,君子“言忠信,行笃敬”[1],言行一致,诚实笃信,才能行于天下。

三、儒家传统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德育的途径

(一)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拓展教育视野

高校德育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应该寻找有效的载体,把“仁义礼智信”儒家传统核心价值观内容有机地融入到高校德育中。学校在现代社会是普及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传统美德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美德的载体,传统美德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而传扬。在学校德育中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份量,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纳入到学校的教学内容之中,逐步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落实到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如在高校德育课程中有机融入国学的内容,在通识性选修课中开设国学课程,普及国学知识,培养国学素养;举办国学讲座与研讨,深化国学的认识与提高。通过以上措施来实现以文化涵养道德,以道德提升文化的双向互动。

(二)以校园环境为依托,丰富教育资源

人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优良的校园环境是高校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校园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我国高等学校,尤其是名牌老校,如清华、北大等大学,无论在物质环境方面还是在人文环境方面,都蕴涵着“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的因素。清华大学校园中的孔子塑像和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浓厚的文化意蕴都是高校德育进行“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教育难得的资源,对提升大学生的自身素养、培育良好的品德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

[1]杨伯俊.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8;78;65;36;65;65;21;183;126;162.

[2]杨伯俊.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80;80.

[3]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63.

[4]张居正.张居正讲解《大学》、《中庸》[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108.

Integrate Confucian Traditional Core Value of Education into the High Moral Education

Gao Shuqun,Chen Yan
(School of Marxism,Qujing Normal University,Qujing,Yunnan 655011,China)

Confucian traditional core value of education as the mainstream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kind of available resources in the high moral education.Awarenessof the basison Integrating confucian traditional core value of education into the high moraleducation,Assurance the agreement with correspond to tally with important thought of the core values of on campuses in talkeducation into the high moral education,Utilizing effectively the way to integrating confucian traditional core value of education into the high moral education,These will enhance the effect of its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ive constant virtues;agreement;way

G41

A

1673-8861(2010)04-0001-03

2010-07-10

高树群(1970-),男,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民族文化。陈燕(1964-),女,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礼智信儒家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相信善良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Santa’s Assistant
传承
耻感共感社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