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民族传统文化与隐喻性词汇教学
2010-08-15陈晓霞
陈晓霞
(大连海事大学 外国语学院,连宁 大连116026)
浅谈英语民族传统文化与隐喻性词汇教学
陈晓霞
(大连海事大学 外国语学院,连宁 大连116026)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根植于人的身体体验,它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隐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因而受其影响和规约,从而具有文化性。本文从英语民族的文化视角来探讨英语中隐喻性词汇的意义。
隐喻;认知;文化;词汇教学
一、引言
词汇是语言的载体和具体体现,是语言构成的基本要素。由于英语词汇丰富,词义变化灵活复杂,词汇的教学一直被看做是英语教学的难点。本文从探讨隐喻、文化和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出发,总结出隐喻具有文化性,语言具有隐喻性。因此,要想更好地理解英语中隐喻性词汇的含义,可以从英语民族的文化视角来研究词语的隐喻意义。
二、隐喻与语言文化的关系分析
美国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提出了“隐喻认知理论”[1],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中的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人类一种重要的认知方法。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隐喻是由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投射(mapping)产生的,这意味着用一个范畴的认知域去建构或解释另一个范畴。在隐喻结构中,两种通常看来毫无联系的事物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他们产生了相似联想,因而利用对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与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感情。
隐喻具有普遍性本质,人类活动的每个领域都离不开隐喻。Ortony认为所有的语言本质上都是隐喻的。[2]隐喻是理解人类认知能力的一种方法,也是解决语言理解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不可缺少的工具。王寅在《认知语言学》一书中提出隐喻的五位一体认知机制:认知主体、本体、喻体、喻底和语境。[3]隐喻的领悟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受话者的认知语境起着关键作用。所谓认知语境,就是与语言使用有关的、已经概念化了的知识结构状态。这种知识结构包括各种文化传统和共同信念,人们在理解隐喻的过程中,关心的不总是喻体的概念而是其深刻的文化特征。
语言本身是个抽象的概念,这个抽象的概念在人脑中所起的具体联想正是文化在人的意识中的投射。词语的本义与喻义之间主要的语义联系是隐喻性的,这是由人类具有隐喻性的思维特征所决定的。本义往往是一个词语所具有的原义,而喻义往往是从本义派生出来的,是人类认知跨概念域映合的结果。隐喻性语言因其特殊性,使得对它的理解更加依赖语言使用者的文化积累。许多深层文化内容(如人生观、价值观)在很多程度上通过隐喻来表达和传承。隐喻是人们认识世界、建构知识的工具,它是一种心理迁移,隐喻本体和喻体的匹配既是语言形式,又是文化模式。人类具有相似的生理结构、心理基础和共同的以经验为本源的认知能力和结构,又都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对于外部世界的感知也必定大致相同。这导致了不同民族之间的隐喻表达可能重合,形成文化共核,使理解不同文化中的隐喻成为可能。透过隐喻可以看到世界上不同民族文化的普遍性。但是,人类既有共性的主流文化,更存在千差万别的次文化,不同的文化传统、风俗民情、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导致了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尽相同,因而隐喻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和约定性。
语言与文化有一种镜像关系。语言能映射一个民族的全部文化,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生成的根据,它能诠释一种语言构成要素的基本理据。[4]对语言的理解过程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隐喻性语言因其特殊性,使得对它的理解更加依赖语言使用者的文化积累。许多深层文化内容(如人生观、价值观)在很多程度上通过隐喻来表达和传承。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我们学习和运用英语隐喻乃至使用英语语言至关重要。英语民族文化传统涉及很多方面,如其地理特点、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诸多知识。因此,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传统对中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隐喻至关重要。本文分别从不同方面用实例来说明隐喻民族规约性对隐喻性词汇的影响。
1.地理特点与历史传统对隐喻性词汇的影响
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很多人要以捕鱼为生。另外,由于环境所迫,英国人必须越过海洋才能对外进行领土扩张。因此对大海有深厚的感情,从而产生了很多与水、鱼、船、航海等有关的习语或谚语等隐喻性词汇。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进退维谷),to drink like a fish(牛饮),to fish in the air(水中捞月),know the ropes(懂得秘诀),to clean the decks(准备战斗),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to tide over(顺利度过)等等。
英国人在成为海上霸主之前的主要对手是有 “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人。两个劲敌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海上利益而互相争斗,结下了难解之仇。英国人使用的英语中谈到的荷兰人一词往往多含有贬义。如: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Dutch defense(假防御),Dutch concert(大吵大闹),Dutch talent(用体力而不是用脑力取得的),Dutch collar(马颈圈),Dutch treat/go Dutch(各人自己付钱),in Dutch(陷入困境;在监狱里),double Dutch(莫名其妙的话)等等。
2.风俗习惯特点对隐喻性词汇的影响
民以食为天。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饮食离不开盐(salt)。按中世纪英国的王公贵族以及一般富有人家就餐的习俗,银制的大盐罐摆在长餐桌中间,同桌进餐的贵客坐在离盐罐近的上首,即above the salt,而普通客人则坐在离盐罐较远的地方,为盐罐的下首,即是below the salt。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餐桌上也不再摆放盐罐子了,这两个词语也就失去了本义,但具有了隐喻意义分别是“在上席”和“在下席”。
另外,对于个人来说,婚丧嫁娶是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事件。出席婚葬仪式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而对于不同场合人们的服饰因名族不同而异。由于英汉民族对颜色的隐喻认知存在着差异[5],白黑红三色出现的场合也不尽相同。白色(white)给人以纯洁之感,所以白色结婚礼服是英语民族新娘们的首选。白色构成的词语多数具有褒义色彩的隐喻意义。如 a white day(吉利或走运的一天),white innocence(清白无辜),white war(经济战,一场不流血的战争),white lie(小谎言或无恶意的谎言)。而黑色是出席葬礼者应该穿戴的服装颜色。黑色构成的具有隐喻意义的词语多数带有贬义。如:black lie(不可饶恕的谎言),black mail(敲诈),black sheep(败类,害群之马),黑名单(black list)等,以至于发生经济大萧条股市大跌的日子人们用“黑色”来表示这一天,如black Tuesday(黑色星期二)。红色是汉民族婚礼等庆典上所穿的象征喜庆吉利的服饰颜色。而在英语民族中红色多含有贬义的喻义。如:red alert(紧急警报),red battle(血战),red activities(左派活动),see red(火冒三丈)等等。
3.文学、艺术宗教传统对隐喻性词汇的影响
英语国家的文学艺术受到来自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的渗透、影响。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故事、传说中很多有关人物、事件的典故都融入到英语语言中。如the golden apple(不和的种子),Achilles’heel(致命的弱点),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内奸),the sin of Narcissus(自恋罪),Oedipus complex(恋母情结),Penelope’s web(永远也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祸害的根源)等等。
另外,许多著名英语作家喜欢在作品中引经据典,其中许多是援引在西方家喻户晓的宗教典籍《圣经》中的典故。这类词语、典故对中国学生来说,因不太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渊源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下面试用一些实例来说明。
首先,《圣经》中记载了很多人物,其中有些人物名字所构成的词语会经常出现在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6]如as patient as Job(极大的耐心),as poor as Job(一贫如洗),as wise as Solomon(极有智慧),Benjamin’s mess(最大的份额),Judas kiss(犹大之吻),Noah’s ark(诺亚方舟),raise Cain(大吵大闹,暴跳如雷),the mark of Cain(该隐的记号,杀人罪)等等。
其次,有些词语已经成为习惯用语,甚至英语学习者都不会想到它们出自《圣经》。但是,如果对这些词源有深刻的认识,那么运用起来就会更加灵活、恰当自如。如:tower of ivory(象牙塔),olive branch/leaf(橄榄枝/叶)(和平的象征),garden of Eden(伊甸园),the root of all evil(万恶之源),at the eleventh hour(在最后的时刻),a two-edged sword(双刃剑),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see eye to eye with(看法一致),wash one’s hands of(洗手不干)等等。
最后,根据 《圣经》的宗教学说观点,人都是尘埃之身(dust and ashes)必定要回归尘土(return to dust),即是死亡。书中与“死亡”有关的已经成为常用的英语表达法有很多。如:return to dust(死),in the dust(死),give up the ghost(死,咽气),the golden bowl is broken (死),be gathered to one’s people(or fathers)(见老祖宗去,死),one’s hour has come(死期已到,寿数已尽)等等。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这里只是起到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结语
基于以上论述,为了提高英语学习者对词汇的理解能力,应该加强目的语英语的文化导入。通过系统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传统来认识词汇隐喻性意义。英语学习者应利用各种途径,如阅读古代神话故事、宗教传说、文学作品等,系统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其独特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来深入挖掘英语语言词汇的文化隐喻意义,以便能更好地掌握英语,达到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1]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5
[2]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477.
[4]朱文俊.现代英语语言与文化研究 [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5]钟守满.颜色词的语义认知和语义结构[J].外语教学,2001,(4):37-42.
[6]田雨三,胡君倩.圣经故事与用法实例[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