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应对机制研究

2010-08-15吴爱军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信仰大学生

吴爱军 吴 勇

(1.2.长江大学,湖北 荆州 434023)

民族宗教研究

当前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应对机制研究

吴爱军1吴 勇2

(1.2.长江大学,湖北 荆州 434023)

通过对湖北荆州地区高校学生在宗教信仰问题上的调查研究,分析了荆州地区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探讨了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些问题将会给高校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高校学生 宗教信仰 调查 对策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的,而是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论述那样,“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应”。但是,不可否认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必然是一种与特定时代相联系、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和丰富内涵的社会性的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宗教作为人类最早出现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经典浩繁、组织庞大,至今仍对社会生活产生着重大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随着社会组织形式、经济结构、生产组织形式和分配方式等的多元化发展,对社会思潮,包括伦理思想和价值观,以及信仰都带来了一系列影响。这些影响也必将深入求知欲强对新事物接受更快的大学生群体。而这一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各种专门人才的后备军,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有无信仰以及信仰什么都将关系到祖国的命运和民族的兴衰。在目前宗教对社会的影响不断扩大和“宗教热”不断升温的现实下,关注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以期推动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很大意义。

一、荆州高校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

为了解荆州地区高校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及对宗教的看法,我们以无记名问卷调查为主要方法,拟定了《大学生宗教信仰问卷调查》表,并确定以荆州地区的长江大学、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宏博软件教育和湖北省国土资源职业技术学校五所学校及培训机构为主要调查域,共发放问卷100份。在回收的调查问卷中,通过统计被调查大学生基本状况得出,被调查学生包括汉族、满族、土家族等民族,涵盖了英语、日语、资工、土木工程、机械、计算机、临床医学、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石油工程、法学、地球物理学等专业。其中男生占66.20%,女生为33.80%;家庭户籍状况是城市的占19.76%,城镇的占18.86%,农村的占60.55%,流动人口占 1.67%;共青团员为59.21%,共产党员为 33.80%,无党派大学生为7.00%,目前有宗教信仰的占6.61%,无宗教信仰的占93.40%。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年特点:

(一)从信仰状况上来看,大学生中宗教信仰者比例不高,但发展趋势不可轻视

在此次被调查的五所高校及培训机构的101名大学生中,目前信仰某种宗教的仅有7人,占总数的6.61%,而目前不信仰宗教的大学生有94人,占总数的93.40%。对于了解到的身边是否有宗教信仰者的问题上,身边有的占61.33%,身边无的有37.85%。对于目前有无皈依某种宗教想法这个问题,目前有皈依想法的占9.05%,而没有这种想法的占86.47%。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有小部分大学生目前信仰宗教,近五分之三的大学生身边有宗教信仰者,但是,绝大多数大学生是不信仰宗教的,大多数大学生树立了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然而尽管信仰宗教的大学生比例不高,但宗教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影响仍十分广泛,在调查中,明确表示对宗教认同的有68.37%,在看待身边具有宗教信仰的人的态度上有77.48%的大学生表示尊重其个人信仰,认为宗教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的大学生占总数的17.26%,而且,部分大学生认为信不信仰宗教是个人的事情,是个人的个性与生活的体现,这表示已经有部分大学生对宗教信仰并不反感,而且基本上有部分肯定的倾向。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较为盲从

为了解大学生宗教观念以及其宗教信仰形成的原因,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设置了“促使您正式皈依您所信仰的宗教的关键因素”的问题,其中有25%的大学生认为是父母或家中其他信仰宗教人员的劝说,有62.50%的大学生认为是受信仰群体的感染。在回答“您最初接触该宗教的动机”时,有50%的信教大学生认为是承袭家庭传统,25%的大学生是为了寻求心灵寄托,50%的大学生认为是社交需要。这些情况表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与否有重要影响,体现出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继承性、被动性、非自觉性、盲从的特点以及其信仰宗教以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的主要目的,反映了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所发挥的作用。

(三)在对宗教种类的了解,大学生仍仅限于世界三大宗教以及道教

由于世界三大宗教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力,它们对社会与人群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回答您“如果有皈依某种宗教的想法,您想皈依哪种宗教”时,有12.32%的大学生想皈依佛教,6.16%的大学生想皈依基督教,2.06%的大学生想皈依伊斯兰教,2.06%的大学生想皈依道教。而对于东巴教、萨满教以及其他宗教的回答为0。这种情况从一定方面说明,大学生目前对于宗教的关注大部分仅限于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也有部分大学生对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有一定关注。

(四)大学生对宗教的作用认识模糊,缺乏对宗教本质的正确认识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宗教仍然有其继续存在的理由,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宗教的本质是唯心的,其根本目的也不在于促进社会发展,它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是相违背的,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然而,对于“您觉得宗教与马列主义,共产主义之间是否有矛盾”这一问题的回答,有75.37%的大学生认为不矛盾,甚至还有的大学生对这一问题回答不知道,仅有23.80%的大学生认为是矛盾的。另外,在回答“您认为宗教信仰是什么”的问题上,只有27.14%的大学生认为是唯心主义,有56.39%的大学生认为是一种文化历史现象,有5.78%的大学生认为是文明的源泉,17.26%的大学生认为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

在对待宗教本质的问题上,部分大学生还不能正确区分宗教与愚昧迷信之间的关系,固然,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有一些共同点,但两者之间是有着明显的、本质上的区别的。然而,在回答“您认为宗教信仰是什么”的问题上有7.32%的大学生认为是愚昧迷信。如果搞不清楚宗教与迷信之间的关系,把宗教和迷信当做一回事,势必把凡是信鬼神和命运的人都看作是宗教信徒,这不仅在理论上是荒谬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

(五)对于我国宗教信仰政策理解不深

一些大学生只知道我们党和政府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却不知道这一政策不适用于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信仰最彻底的无神论,而宗教则是以“神不灭”为中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因而共产主义与宗教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共产党员与宗教信徒在信仰方面是完全对立的。我们党明确规定,共产党员不能信教,不能参加宗教活动;对有宗教信仰的共产党员,要教育和帮助其摆脱宗教影响,长期坚持不改的要劝其退党,但生活在基本上全民信教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党员,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这一规定,既要做到从思想上同宗教信仰划清界限,又要在生活中尊重民族习惯,以利于联系群众。在关于“您觉得共产党员是否可以信仰宗教”的调查中,大部分大学生对宗教和相关宗教政策无知或一知半解,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有61.06%的大学生认为共产党员可以信仰宗教,有21.69%的大学生认为在共产党员是否可以信仰宗教的问题上无所谓,两者关系不大,仅有17.26%的大学生认为共产党员不可以有宗教信仰。这一情况说明,部分大学生在共产党员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上认识模糊不清。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对高校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宗教文化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借鉴之处

辩证的看待宗教文化的功能,重视发挥宗教文化的积极作用,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价值观的重要内涵之一。挖掘和发扬宗教文化某些内在的积极因素为当前的社会建设和改革事业服务,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向前发展,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价值观的精髓。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宗教文化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充分发挥。

1、宗教文化之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借鉴

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在于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奋进向上的人。从根本上说,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宗教信仰的影响力要大得多,但在某些地方和某些层面,宗教文化中的某些积极成分,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第一,从宗教文化的道德观来看,宗教文化的道德观一般都体现了弃恶扬善、利人利己的精神。宗教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积德行善和道德教化,把弃恶扬善放在宗教教义与宗教活动的首要位置。作为宗教的主要精神方向,大部分宗教都致力于道德教化和慈善救济事业。从某方面来说,宗教所宣扬的积极的道德主张,有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也起着一定的积极的辅助作用,应该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吸收和借鉴,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用资源。第二,从宗教文化的人生观来看,宗教文化蕴涵了很多合理的人生价值观念。例如,佛教中众生平等,道教宣扬善待万物、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等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都对当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裨益。第三,从宗教文化的价值观来看,宗教文化的价值观在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理念方面亦有所体现。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的宗教文化中都主张把爱教同爱国统一起来,积极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荣誉和根本利益。例如在抗日战争期间,佛教界就喊出“出家未出国”的口号,积极投身抗战救国运动;伊斯兰教提出“国家兴亡,穆民有责”的主张,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宗教的爱国护国的崇高精神。同时,中国宗教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多样性与和谐性,即和而不同,多元一体,几大宗教在长期和睦共处的过程中各得其所,交融互渗。总之,把宗教文化中的积极的、合理的、可取的部分与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可以减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抵触,还能帮他们解除烦恼,提高生活和学习质量,进一步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宗教文化之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上的借鉴

第一,充分利用和发挥宗教的道德调控功能,使其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辅助模式。任何一种宗教,都对教徒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有一定的约束力和控制力。尽管其出发点是唯心的,但它可以在现阶段从一定范围内缓解社会变革所引起的道德紊乱和价值错位,如果管理引导得好,还有可能将其中的有益因素融入到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中去。我们应当充分发掘和积极利用宗教的道德调控功能,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调处理和控制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有利辅助教育方式,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二,充分利用和发挥宗教的心理调节功能,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理想教育的一种辅助形式。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宗教作为唯心主义的现象之所以能够生存并保持迅速发展的势头,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和心理上的调节。而在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各种利益正处于重新调整之中,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思想比较混乱,社会人群比较容易产生挫败感、孤独感和无助感,当然也包括高校大学生在内。我们应当充分发掘和积极利用宗教的心理调节功能,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理想教育的一种辅助形式。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对高校教育工作的消极影响

我们在肯定宗教积极因素的同时,还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充分认识宗教文化对高校教育的消极影响。如果看不到宗教的消极面,就难以充分认识到做好宗教工作对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首先,宗教文化宣扬以有神论为特征的唯心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一切宗教说到底都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人类对于那些支配客观世界的外部力量还无法真正的认识和把握,同时又真切地感觉到了它的存在,于是就把这种支配客观世界的外部力量理解为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即神的力量。宗教是一种以神灵论为特征的、颠倒了的唯心主义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是反科学的,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本质上是相抵触的。而大学生由于分辨能力还比较弱,加之对宗教神秘色彩的好奇,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受到宗教唯心主义的影响。其次,宗教文化鼓吹消极的宿命论,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上的神灵论必然导致人生观上的宿命论。对于宗教文化来说,神是万能的,万事万物的起源、发展、运行都取决于神。这种消极的宿命论同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是直接对立的。大学生如果不能认清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正确对待人生命运的差异和变化,特别是个人遭受的挫折,一定程度上就容易受到宗教文化宿命论的影响。

2、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方法

各种宗教都是对超自然神灵及其创造的超自然奇迹的信仰,这些东西其实根本就不存在。所以,宗教神学总是强调这些东西超出人类的任何经验和理性。在宗教神学看来,人类的经验和理性只能认识有限的事物或自然的物体,对于超自然神灵的认识,则只能依靠超经验、超理性的启示或神秘主义的直觉。这与科学的方法有着根本的对立。

3、宗教道德的某些消极因素,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道德意识

道德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通过调整人的行为,使之相互承担道德义务而自然形成的。真正高尚的社会道德行为是人出自道德义务感和道德责任感对他人和社会做出奉献。宗教文化一方面把传统道德规范抬高为神圣诫命,另一方面借此说明神对人的控制,来强化宗教的权威,在此情况下形成的仅仅是无条件服从神的宗教道德。虽然这种道德在某些方面、客观上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但对于培养和发展健康的道德意识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会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无助于培养大学生自觉的道德义务感和健康的道德意识。

除此种种,由于宗教现象在高校出现带有一定的始发性,由此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很难把握分寸,很难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并且,个别个人或组织可能会利用大学生群体的好奇心和心理困惑等,借机歪曲宗教教义,宣扬封建迷信,蒙骗学生,扰乱高校的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关于宗教信仰对高校教育影响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宗教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高度的实践性和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大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能更准确的认识宗教的本质,认清宗教产生的根源。因此,我们要在高校通过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分清唯物论与唯心论、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区别,增强识别和抵制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及各种伪科学的认识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要使宗教不进入到自己的头脑,就要通过深入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自身的敏感性,坚定理想和信念,明确方向使自己成为思想合格,素质过硬的优秀大学生。当然,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要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针对性。

(二)高校应开设宗教基本知识的选修课程

宗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历史文化现象,全世界两千多个民族共有两千多种宗教,宗教约影响着世界上80%的人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存在着多种宗教的国家。信仰不同宗教的总人口有一亿多。多民族、多宗教是我国基本的国情之一,也由此构成了人们对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普遍关注。历史和现实证明,能否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宗教,能否正确的处理宗教领域的各种矛盾,是一个关系社会全局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宗教问题,让大学生了解宗教的本质,认识我国宗教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掌握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也应让大学生开阔视野,了解世界宗教的现状,能够科学的认识我国的宗教问题。只要青年大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宗教的本质和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帮助他们正确的对待宗教和宗教信仰问题。让青年大学生学习一点宗教知识,可以帮助他们划清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之间的界线,划清唯物论与唯心论、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线,增强识别和抵制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及各种伪科学的能力,以利于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高校应广泛开展科普宣传,用科学知识武装大学生

高校应重视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用科学知识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来消除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要在高校中普及科学知识,揭示宗教的真面目,让青年大学生认清宗教和封建迷信的本质,帮助大学生摆脱宗教和封建迷信的束缚,抵制歪理邪学,反对伪科学,增强大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对于一些目前还不能解释的现象,应向大学生传授科学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大学生不至于被迷信、伪科学所迷惑。

(四)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意识

当前大学生情感丰富而脆弱,敢于冒险但风险抵御能力较低,胸怀大志但有些不切实际,在面对问题和挫折时,往往会产生逃避现实、消极厌世的不良情绪,虚幻、超现实的宗教恰恰给了他们以心灵慰藉和情感抚慰。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并掌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心理机制和规律,从重建理性认识、完善自我意识、锻炼优良品质、学会情绪调节、塑造健康人格等多角度着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建立起强大而坚固的内在的心理防御机制。

(五)加强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要以塑造大学生精神家园为宗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努力推进科学发展观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通过系统学习,深切领会,亲身实践,帮助提高大学生的理论认识水平,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提高大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消除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困惑,营造能使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环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构筑大学生强大的精神支柱。

(六)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抵御不良因素影响

高校应当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增强其时效性。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渗透力,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目的的广泛实现。如果校园文化丰富多彩了,校园中社团多了,学生都参与进来了,不仅能活跃校园文化氛围,还可以展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大学生都参与进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中了,就会相应减少来自社会不良风气与不良因素的影响。

B9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2803(2010)05-0051-05

2010-08-19

1.吴爱军(1969—),男,湖北仙桃人,农工党长江大学总支(筹委会)主委,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博士;2.吴勇(1979—),男,湖北荆门人,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水 木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信仰大学生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铁的信仰
大学生之歌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