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布哈林工农联盟思想
2010-08-15谈光华王会鹏
谈光华 王会鹏
(1.2.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论布哈林工农联盟思想
谈光华1王会鹏2
(1.2.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布哈林认为在革命时期,建立工农联盟的意义不仅能够战胜旧制度,还能够巩固新制度。革命胜利后,要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第一,反对过分的攫取农村资源来实现工业化;第二,主张发展生产力,不断地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整个社会的总收入;第三,引导农民走合作社道路。布哈林工农联盟思想中蕴含的合作社思想、工农业和谐发展的思想及方法论,对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布哈林 工农联盟 巩固 合作社
布哈林,被老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誉为“革命的金娃”,曾被称为“学识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不仅是党的最宝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他也理所当然被认为是全党最可爱的人”。[1](P339)作为前苏联和共产主义运动重要的领导人,布哈林在早期苏俄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思想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他的工农联盟思想对于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一、关于革命时期工农联盟思想
(一)工农联盟不仅能够战胜旧制度,还能够巩固新制度
在以往的一切国家,富人能够维持下去的原因是他们奴役相当大的一部分劳动群众的意志。“只有当整个工人阶级摆脱了资产阶级影响的时候,只有当它,这个工人阶级,把广大的农民阶层从资产阶级的这种影响下夺取过来,……资本家的国家和地主的国家的死亡时刻才会到来。”“只有建立起劳动者阶级的联盟,工农联盟来与资本家和地主对抗,与富有阶级、非劳动者阶级的这个联盟相对抗的时候,……只有到那个时候,才可能战胜旧制度,巩固新制度。”[2](P393)
十月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在斗争过程中工人同农民携起手来了。”工人和农民为什么能够携起手呢?或者说工农联盟的政治基础是什么呢?是“工人的要求同农民的要求交织在一起。”[2](P394)在革命时期,农民的主要要求就是和平与土地,工人的主要要求是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公有制,这就形成了共同点,他们只有结成联盟才能够达到他们的目的。士兵帮助他们取得革命的胜利,达到了目的。士兵由于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农民,与农民具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士兵也要求和平,也要求土地,也要求镇压地主。工人阶级及其先进组织布尔什维克因势利导,顺应他们的要求,团结他们,组织他们,这样革命获得了成功。
革命成果的巩固,或者说新制度的巩固也是由于工农联盟。布哈林在分析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何以能够战胜国内外反动势力围攻的原因时,指出“这些原因在于,第一,西方的劳动群众,有时是自觉地,有时好像是只听从自己阶级本能的呼声似的站在我们一边,……曾不止一次地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外国军队的某些部队举起了红旗,从我们的战线上撤走了。”也就是说,西方的工农群众反对本国政府充当刽子手屠杀俄国革命,他们声援了俄国革命。第二个原因,是“我国工人和农民之间的牢固的军事联盟。农民支援工人同从四面八方进逼的敌人作斗争。”[2](P369)工农之间为什么要结成军事联盟?从农民来说,巩固了苏维埃制度就保卫了从地主那里获得的土地。从工人来说,“如果地主卷土重来,那就意味着资本家卷土重来,意味着恢复整个旧制度、失去在十月战斗中夺得的工厂,意味着苏维埃政权的被消灭。”[2](P369)这样,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农民将自己的子女送到前线,支援红军,支援在城市忍饥挨饿的工人,农民的牺牲换来了革命的胜利。
(二)工农联盟中领导阶级只能是工人阶级
布哈林分析道,农村处于闭塞状态,在知识、文化方面,农村落后于城市。一般来讲,工人居住在城市,农民居住在农村,在工农联盟中,工人阶级起到领导阶级的作用。为什么呢?
夺取国家政权前,就工人阶级来说,工人阶级没有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获得工资生活,“他开始仇恨和不信任资产阶级。”另一方面,“每一个工人都习惯于同其他同样的工人肩并肩的劳动。工人们大批大批地集结在大工厂、矿井和矿山中生活着、劳动者。”工人具有组织性和纪律性,便于动员起来。第三个方面,工人生活在城市中,“城市生活向来给城市居民以多得多的各种各样的知识、文化、识破敌人的阴谋诡计的本领。”总之,“工人阶级是最有觉悟、有组织、有能力领导广大劳动居民阶层的力量。”
农民生活圈子很少越出村子的界限,农民是小生产者,或多或少有一些私有财产,与工人相比,他们对资产者不是仇恨而是某种敬意。另一方面,农民的生产方式是一家一户为单位组织生产,“农民分散在各个村落里,像一盘散沙,他们从未成为、也不可能成为像城市工人所组成的那种步伐整齐的有组织的大军。”[2](P400)因此,农民小私有者的经济地位及组织纪律的涣散性等阶级特质,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成为领导阶级。
夺取国家政权后,为了让庞大的国家机构运转,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必须借助知识分子的力量,由于旧知识分子——技师、工程师、化学家、农学家、法官、行政管理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都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学校培养的,“他们过去总的说来都是真心实意的、不是胆战心惊而是凭良心为现在已被推翻的资产阶级旧制度服务的,”[2](P401)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改造。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相比更有力量对旧知识分子进行改造,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农民更加落后”,“工人阶级尽管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下受到压抑,仍然有能力领导一般的政治和这种政治的总的方向;它尽管不可避免的要犯一系列错误,归根结底,毕竟能学会战胜横在它的新道路上的困难”。“工人阶级本身也不是单一的,”[2](P402)有的工人阶层觉悟高些,有的觉悟低一些,“既然无产阶级的最觉悟的部分都联合在党内,那么显而易见,在无产阶级内部,领导作用就应当属于党。”[2](P403)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工农联盟思想
(一)工农联盟面临破裂的危险
工农联盟曾经保证了俄国革命的胜利和革命成果的巩固,但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布哈林敏锐地意识到工农联盟具有破裂的危险。“工农双方都能使导致联盟分裂的倾向发展起来,而这种分裂对于双方都会是致命的。”[2](P204)在战争年代经历了血与火考验的工农联盟为什么在和平建设时期有可能破裂呢?根本原因是工农两个劳动阶级之间直接对立的经济利益。工农双方都想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认为对方要依赖自己。“这个矛盾必然造成我国两个基本劳动阶级之间的摩擦,这些摩擦是对工农同盟的某种危险。”[2](P422)
(二)过渡时期工农联盟的基础
布哈林认为过渡时期工农联盟的基础是工农“携手并肩地向社会主义前进”,是“互相依靠的农业和工业必须互相帮助”。布哈林首先分析了工业离不开农业。当时苏俄面对的经济形势是,一方面,“正在失去国外的市场”,因为苏维埃摈弃了沙俄时代殖民地政策,同时帝国主义对它的封锁包围,导致国外市场的丧失;另一方面,国内的军用品生产向民用品生产转变。因此工业生产必须面向农业市场,在农业市场中寻找出路。
接着布哈林分析了农业也离不开工业。农业要向前发展,就必须购买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如果工业停止了生产,农业就会“奄奄一息”,它只能采取简单的耕作方式。“工业要得到发展,需要农业取得成就;反之,农业要取得成就,也需要工业得到发展。”[2](P423)
(三)加强工农联盟的举措
第一,布哈林反对过分的攫取农村资源来实现工业化。他否定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社会主义积累规律”的论点。奥氏主张“吞没”农业小生产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主张工业品的高利润和社会主义的高积累。布哈林认为奥氏的想法是“建议无产阶级杀掉会生产蛋的母鸡”。[2](P233)他坚决反对从农民那里“尽可能拿得多些”的口号。他指出,这一口号是一条实行“殖民的”路线口号,剥削、攫取农民的口号,只能使农民经济衰竭、破坏。[3](P194)
而斯大林在打倒托洛茨基派以后 ,于1928年又提出了类似“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规律”的“贡税”论,要求农民为工业化缴纳“额外税”,布哈林对此更是不能容忍,他激烈地指斥斯大林“比沙皇制度拿得更多”。[4](P279)
第二,主张发展生产力,“不断地提高国民总收入,不断地增加我国每年生产的商品的数量和价值,也就是说,增加国民收入,整个社会的总收入。”[2](P424)布哈林认为,只有蛋糕做大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才会分得更多的份额,“两个阶级的物质状况就会迅速改善”。这就要求避免采取“一种行会的、狭隘的、笨拙的、目光短浅的政策”。布哈林认为,必须实行一种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他提出“应当对全体农民,对农民的所有阶层说:发财吧 ,积累吧 ,发展自己的经济吧 !只有白痴才会说 ,我们永远应当贫穷”。[2](P368)农民富裕了才可能为工业品销售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工人阶级必须搞好生产,生产更多更廉价的工业产品,并且以廉价的价格出售这些产品。工人从大量出售廉价产品中获得好处,同时国民经济也获得增长。布哈林说:“工业和农业是互相联系的,这是一个基本事实,必须以这个事实为出发点;工业和农业必须互相帮助,这是巩固工农联盟的基本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向社会主义前进是不可设想的。”[2](426)
第三,通过合作社道路将单个的农户和单个的小经济联系起来,“如果农民合作社将整个地长入无产阶级国家经济机关的体系,那么,这将意味着无产阶级的经济领导,这将意味着工农联盟的加强。”[2](P419)布哈林认为,“如果农民想要真正长期地使自己的生活得到重大改善,就必须走自己联合起来的道路。”[2](P414)这个道路就是合作化道路,通过销售合作社、生产合作社、信贷合作社将那些分散的、零散的、在经济上相互间毫无联系的农户联合起来长入“无产阶级经济机关的体系中去”。
布哈林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国家掌握了全部大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它掌握了强大的经济力量,它就会给劳动合作社,即中农合作社和贫农合作社全力支持,给各种优惠。合作社将带领农民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三、小结
布哈林工农联盟思想中蕴含的合作社思想、工农业和谐发展的思想及方法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1、动态、联系地看问题的方法论
1923年秋天以后,布哈林对社会主义的看法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他说:“胜利的无产阶级,由于面临的任务复杂、新颖、独特、困难,使它在实践中产生了许多错误、幻想、不正确的估计和目标错误的尝试,然而由此也产生了冷静的自我批评,从这种自我批评中得出正确的行动路线。”他在批判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时说:“第一,他把问题看成是静态的,而不是动态的;第二,他孤立地看待社会主义工业,而不是把它同农民经济联系起来。”[2](P233)布哈林辩证思维直到现在仍具有方法论价值。
2、将农民组织起来的合作社思想
面对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个体的、分散的、经济上毫无联系的农户显得势单力薄,通过合作社组织将原子化的小农组织起来,改变农民在市场博弈中的弱势地位。布哈林的合作社思想对破解“三农”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3、农业工业互相帮助的思想
布哈林认为,工业生产必须面向农村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工业经济的发展,应该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统筹工农业发展。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社会格局、“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问题,从反面证实了布哈林平衡思想的正确性。我们必须统筹城乡经济,和谐发展工农业。
布哈林工农联盟思想也有局限的一面。他主张工人阶级应比农民享有更大的政治权利,认为农民往往就是“愚昧无知没有文化”。[2](P462-463)这暴露了布哈林对农民抱有很大的偏见。
[1]列宁全集:第 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布哈林文选:上册[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3]闻一,叶书宗.布哈林传[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4]布哈林文选:中册[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D61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2803(2010)05-0064-03
2010-04-12
1.谈光华(1973—),男,湖北孝感人,华中师范大学科社所硕士;2.王会鹏(1986—),男,河南南阳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硕士。
责任编辑:詹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