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政治构架中的参政党建设

2010-08-15魏丽萍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参政党利益政治

魏丽萍

(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15)

生态政治构架中的参政党建设

魏丽萍

(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15)

随着生态政治理念的吸纳和建构“生态文明”社会政治共识的形成,参政党在中国的政治发展中获得了发挥其功能价值的重要契机,参政党应增强自身建设,以更有效地参与构建生态政治。

生态政治 参政党功能 参政党建设

生态政治学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吸收和借鉴了生态学、生物学、气象学、环境科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运用一种新的视角来研究政治系统在处理人类内部及其与自然的关系时应采取的对策。我国目前处于经济、政治、社会等的全面转型时期,生态政治学将会对这些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政治生活中,将为政治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生态政治的缘起及其对政治生态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对生态危机的关注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原有的思维方式、生产及消费方式、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伦理观、发展观,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前途和命运。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任何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又一次重新走到一起。基于上述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风起云涌的生态政治运动,至今方兴未艾。80、90年代在生态政治运动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纷纷建立了众多形形色色的生态组织和生态绿党(简称生态党或绿党),生态学与政治学由此联姻形成了生态政治学、政治生态学等新兴交叉边缘学科,传统政治发展观也由此向政治生态发展观转变。面对无可逃避的生态危机以及在政治框架内解决危机的必然要求,生态政治显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合理并具有前瞻性的维度。

第一,生态政治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自然纳入一个生态有机体进行综合考虑,极大地拓展了政治思维和政治决策的视野,为政治生态圈的良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持。虽传统政治也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统一性,但因其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政治决策和政治行为。而生态政治所主张的将自然与人类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统一体的整体观则为政治活动提供了超越当下利益的全球视野,使政治战略能够充分关切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问题和相互关系,从而实现对社会和自然的有效调控。

第二,生态政治以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价值,从而推进政治现代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直以来,在经济增长利益观的影响下,我们只注重如何改造和利用自然、发展社会,没有注意到保护和发展自然的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迫使我们反思传统的社会发展观,寻求一条新的社会发展道路。可以说,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摆脱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的必然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新形式的环境决定论。

第三,生态政治提高了政治民主和公民政治参与程度。政府是公民的政府,因此公民的政治参与对政府决策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危机的出现不自觉地促进了公众的政治参与,其主要是通过政治选举、投票、生态环境的教育宣传活动等方式对政府的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起作用;另一方面,公众政治参与又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促进作用。因此,政治生态化中广泛的公众政治参与及意识的增强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有助于监督政府的职能实现,有助于政治决策的科学化、公开化,有助于实现公民的环境权,从而改变“经济靠市场、环保靠政府”的传统消极观念。

二、政治生态环境中参政党功能价值的新体现

在现代政治体系中,政党是政治体系有效运作的核心和支柱,而今构建和谐的生态社会已成为人民大众关注的政治目的,政党的功能价值如何与这一社会发展目标相匹配,就成为解读政党功能价值的新视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构建和谐的生态社会是执政党与参政党共同的责任。对中国的参政党而言,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政治共识的形成,无疑为其政治功能的发挥提供了重要平台。

第一,参政党通过其利益表达功能为社会各阶层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平台,促进了政治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一个社会的政治稳定程度,与这个社会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程度成正比。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程度越高,则政治稳定的程度就越高,反之,就谈不上政治稳定了。当前,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化,阶层分化剧烈,利益多元化持续发展,阶层、群体间利益矛盾错综复杂且呈上升趋势。这些变化折射在政治领域就表现为政治诉求多样化和政治参与压力加大。作为中国的参政党,他们代表了各自所联系群体的利益要求,也参与表达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民主党派通过自身的组织优势,能够把一部分公民分散的、个人的意愿和要求转换成为集中的、有代表性的政治体系内的参与,这种独特的整合机制可以为公民利益表达提供较好的制度性平台,使公民的利益得到兼顾和落实,同时,它将不同群体的利益表达导入在政治体系之内,使政治决策更优化,从而实现“民意输入”和“政策输出”的良性互动,能够有效地避免各种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所引发的社会动荡,促进社会的整合和政治稳定。

第二,参政党的政治参与推动了政治生态中政治民主的和谐发展。政治参与的扩大是民主政治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作为生态政治的核心理念,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是“政治——社会——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我国参政党的政治参与是一种稳健的积极有效的政治参与,其参与从广度、深度和范围来讲都推动了政治民主的发展。参政党的政治参与是代表他们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群体的利益进行的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为避免利益格局的严重失衡就必须建立健全民主参与的社会机制,允许各种利益群体在体制内合法、有序地为其利益进行博奕,形成多数人认可其公正性的新的利益格局,达到社会的和谐与有序。参政党的政治参与是制度化的政治参与,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通过参政党这一政治渠道,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各种具体的利益也得到兼顾和尽可能的实现;通过参政党这一政治渠道,监督法律实施情况、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贯彻和实施情况、监督中共和中共党员的履行职责和为政清廉情况。有效地利用这一渠道可以在不开辟新的参与渠道、节约政治成本的情况下弥补因参与渠道的缺失而酿成的公民的非理性政治参与活动造成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失序,有利于经济社会和民主政治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三、生态政治环境中的参政党建设

中国的参政党,具有政治稳定、政治民主和政治整合等基本功能,这不仅有效地满足了中国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特殊需求,而且保证了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政治支持。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目前的社会生态环境——经济、政治及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中国参政党所处的社会生态环境也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全方位的深刻变化,能否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生态环境,如何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参政党功能,使之保持对社会生态环境的必要的适应性,实现参政党与其所处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就必须加强生态政治环境中的参政党建设。

第一,提高参政党利益整合和利益诉求表达的能力。作为与共产党长期合作,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政党,必须具有与执政党相匹配的参政能力。应该说,当前中国政治舞台给参政党留下了越来越广阔的空间,社会多样化更提供给参政党非常丰富的利益整合资源。参政党要帮助执政党完成政治整合和利益表达的任务,首先要增强政党意识。利益整合的素材是利益整合的基础,它必须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民众的利益关注。这就要求参政党具备强烈的政党意识,对于民众的利益诉求能保持足够的政治敏感性,使整个政党体系始终处于开放、包容的吸纳状态,使利益疏通、表达的渠道足够通畅;其次要重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基层组织是参政党的基层支部,担负着直接联系社会的重任,重视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是参政党扩大社会影响、提高利益整合功能的重要途径和深层动力;三要创新利益整合的方式方法,增强实效性。在利益整合的过程中,如何将真实、全面、迫切的利益诉求提取、输送进核心政治系统非常关键,参政党要提高这一过程具体操作的实效性。

第二,提高参政党协调执政党与社会之间利益平衡的能力。作为参政党,民主党派主要来自经济界、科技界、医药卫生界、文化教育界等各行各业,是不同阶层的知识分子,它们集中了各方面的智力资源,又代表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和要求。在目前社会群体呈现多元化、社会利益诉求呈现多样化的格局中,参政党不仅要为本阶层民众谋取他们合理合法的利益,为非党派其他社会群体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争取到他们合理合法的利益,同时,还要向各个利益群体传递和谐政治的目标理念,培养公众的政治认同,维护利益表达和政治稳定的平衡。从构建和谐政治生态的意义上看,参政党应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合法利益表达功能和利益协调功能,积极与执政党合作,共同促使全社会各群体都能享受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所带来的成果和效益。

第三,切实提高参政党自身素质。参政党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构建和谐政治的当务之急。民主政治建设是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与多党合作事业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参政党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体现政治联盟特点,履行参政职能的可靠保证。思想建设是参政党自身建设的核心。加强思想建设,不断提高成员的整体政治素质,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深化对参政党地位、性质和历史使命的认识,才能在生态政治环境中为巩固和发展同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合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才能构建和谐的政治环境。

D665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2803(2010)05-0036-03

2010-05-26

魏丽萍(1980—),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教师。

责任编辑:王相红

猜你喜欢

参政党利益政治
庆中共百年华诞 促参政党自身建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