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团队精神培养初探
2010-08-15郝丽丽王媛媛
宋 岩,郝丽丽,王媛媛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团队精神培养初探
宋 岩,郝丽丽,王媛媛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阐述了团队精神及其对于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重要意义,结合所在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目前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在团队精神培养工作方面存在部分学生干部自身素质欠缺、学生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培养方法与学生需求存在一定距离、学生干部间缺乏沟通等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剖析,尝试通过规范工作机制、创造交流机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团队实践活动等方法予以解决,以期为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提供新思路。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团队精神
1 团队精神的涵义
团队是指为了某一目标而由个体组织成的相互协作的群体。而团队精神,就是指被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一种集体意识,是团队成员共同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体现,是推动团队良好发展的精神力量。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换言之,就是指大局意识和协作精神的集中体现,就是团队上下精诚团结、目标一致、协同共进,犹如航行于大海的军舰,必须有舰长的正确指挥,也要依靠船员的协同配合,在这艘军舰上每一个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凝聚成劈波斩浪的巨大动力。
2 培养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团队精神的现实意义
2.1 从个人发展方面讲,培养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团队精神是时代发展和学生干部自身成长的需要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与残酷,人的非智力因素对人的竞争实力的影响越来越大,团队合作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团队精神成为个人在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素质。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只有具备团队精神的人才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只有充分理解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具有理解、辨别和感受不同情境的能力。实践证明,我院毕业的历届学生干部中,那些在校工作期间具有良好团队精神者进入社会后,无论在何工作岗位、何种环境,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得到了用人单位、周围同事的认可;而那些欠缺团队精神、喜欢特立独行的学生干部则很难融入社会。因此,不难看出,培养学生干部的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其与人共事时团结协作的主动性,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个性人格和综合素质,使之真正成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2.2 从工作方面讲,培养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团队精神对提高教学和学生工作水平意义重大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是一个由学生中的先进、骨干分子组成的群体,他们既是教育管理的对象,又是教育管理最基层的组织实施者。作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学生干部在二者之间传递着各种信息,起着中枢的作用。打造一支具有凝聚力、战斗力、精诚合作、高效务实的学生干部队伍,对于更好地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高教学和学生工作质量和水平,减轻教师和管理人员繁重的工作等学生工作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 现阶段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团队精神培养工作现状及分析
3.1 部分学生干部自身素质的欠缺
近几年来,在校学生年龄进入所谓的“80末90后”阶段,学生干部中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时期使一些学生干部从小娇生惯养、自私、任性,极富个性,有较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和个人优越感,只要求社会及他人对自己关心,追求个人利益,不善于相互沟通,缺乏虚心学习、互相帮助及善于协作的精神。在几年的共青团工作中发现部分学生干部很偏执、自我,总是认为自己的想法、做法是对的,其他学生干部的建议和意见、老师的指导都听不进去。
3.2 学生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由于工作中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很多学生干部在加入各类学生组织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认为较多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和简单的工作方式无法满足他们提高个人能力的要求,因而积极性差、漫不经心,甚至出现“大一高亢、大二怠工、大三罢工”的奇怪现象,积极性一年不如一年,导致整个队伍缺乏凝聚力,工作效率不高。
3.3 培养方法与学生需求存在一定距离
目前,高校培养团队精神的方法较学科化,教育内容有些空洞,形式也有些呆板,重于理论教育,缺乏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且共性的活动多了一些,忽视了一些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使之与学生干部的思想实际存在一定距离,不能近距离贴近学生需求,使部分学生干部产生了抵触情绪,对形成良好的团队竞争力产生了一些影响。
3.4 学生干部间缺乏沟通
工作中发现,很多学生干部只认识本部门的人,有的连其他干部叫什么,或是在哪个门都不清楚;工作汇报中,只有部分干部提到与某人或几个人合作完成了某一工作(其他工作并非没有合作);一些学生干部在工作中,都只是把老师的意志作为自己的工作,而不把工作任务转达给其他学生干部或团队队员,往往导致工作不能及时顺利地完成……症结就在于学生干部间缺乏沟通,不懂得交往、合作的重要性,没有学会与人合作。
4 培养高校学生干部团队精神的方法、途径
4.1 引导学生干部认识自我、赏识他人,增加认同感与归属感
如何使每个拥有不同特点的学生干部融入团队,使之认识到个人在团队中存在的价值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在让学生干部认识自我的同时,增强学生干部对团队的认同感,使他们感受到作为团队一员的重要性。
我院的每一次学生组织开展活动,全体学生干部务必共同参与、群策群力,全体成员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紧密合作,使每位成员都觉得自己是活动的举办者,有自己的一份力量。全体学生干部贡献智慧,紧密合作,直接为团队出谋划策,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全体成员的参与,增强了各个成员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使每个成员在工作过程中得到锻炼、成长。并且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召开总结会议,目的不仅在于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更在于借此使团队成员间互相学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够在看到自身不足的同时,认识到他人的优点与长处,使之在学会赏识别人的同时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认识到团队中每个人都是重要的,要为别人的进步而高兴,从而产生对团队强烈的归属感,每位成员都能为团队着想,自觉维护团队形象,自愿以团队纪律约束个人行为。
4.2 规范工作机制、健全管理体系,形成有效激励
首先,要加强学生干部工作机制,健全管理体系。例如,我院所有院级学生组织都各自建立了规范的规章制度、工作制例会制度、值班制度、使用电脑制度等等,涉及到学生组织开展工作的方方面面。以期通过加强规章制度、组织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促使学生加强自身修养和自我管理。其次,要建立完善和科学的激励机制。完善、科学的激励机制能够调动每一位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激励,时刻关注学生干部的思想、生活、学习,并对表现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形成一整套合理公正的考核奖励制度。我院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国旗护卫队等学生组织会定期开展“优秀干事”、“优秀队员”等评选活动,对工作积极、表现突出的成员进行表彰奖励。而对于工作不积极的或起消极作用的,视其程度给予批评、教育或取消学生干部资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
再次,在培养团队精神过程中要避免一才多用,要充分调动所有成员。在我院共青团工作中,凡遇到重大活动,几乎所有学生组织和个人都会参与其中,使之产生倍受重视的感觉,以高度的积极性去参与工作,从而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4.3 尊重个性,发挥特长
团队精神的基础是要尊重成员的个性、兴趣和成就,核心才是成员间的协同合作,是个体与集体的高度统一,而不是要个体牺牲自我、抹杀个性,相反的是要鼓励个性的发展。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了解每一个学生干部的专长、才能、志向等,针对个体的不同特点,给予因人而异的、差别性的培养,允许成员挥洒个性与特长,用其所长,使之在各自的岗位上能把个性与特长完美展现、运用自如,从而充分发掘出集体的内在潜能。
我院25周年校庆晚会的成功举办就得益于能够把不同性格、不同特长、不同特点的学生干部集结在一起,从舞台的布置、节目的筹备到晚会的实施等等各个细节都充满他们各富特色的智慧与力量,在晚会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这些学生干部自身也在散发灿烂的光芒,达到了人尽其能的效果。
4.4 实施教育培训,凝练团队理念
有必要通过组织培训、讲座或专题教育等有利的渠道,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干部的理论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干部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干部之间的协作能力。
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我院组织学生干部培训,开设六个专题讲座,内容涉及团学组织工作体系和工作方法、工作礼仪等等,分析了现阶段学生组织在团队精神方面的不足,向学生干部传递团队精神相关信息,讲授团队精神在实践中的作用,使学生干部加深对自己工作职责的认识,形成学生干部的“共进”机制,从理论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能力,让他们更加明确了自身的责任,进一步完善了我院学生干部的培养体系。
4.5 创造交流机会,搭建学习平台
具有良好团队精神的学生干部队伍是一个积极进取、共同进步的集体,教师应通过不断的培养逐渐塑造他们的“共赢”意识,培养的方式要依靠畅通的交流学习,培养具有敏锐创新能力的团队,这是学生干部队伍发展的源泉。
我院每学期都会适时组织各种新老成员交流会、新老干部交流会、各学生组织间的干部座谈会等,为学生干部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干部真实地从思想上受到启发,心理上产生共鸣,以期带动行为上的变化。
4.6 开展多种形式的团队活动,促进学生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团队活动是富于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善于利用各种实践性的团队活动来激发学生干部的团队荣誉感。通过开展大型文体活动、创业实践教育、外出调研等多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在活动中学会团结、协作,学会宽容、关心,认识到团队个人的价值既体现在团队整个合作和交流之中,也在这种交流合作中得到提升,个人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真正要使团队精神成为学生干部的自主意识。
4.7 进行游戏和素质拓展,认识团队作用
游戏训练法和素质拓展训练是通过游戏产生体验、获得知识,或使参加者的心理、行为、思想发生变化。游戏和训练本身具有趣味性,参加者以一种轻松的心情参与,在游戏中体验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活动进行时,要通过充满乐趣的游戏和训练,有条理地组织游戏的开展,引导学生干部分享交流体验、感受,并针对游戏过程和游戏的目的进行总结,启发他们对游戏所蕴涵的意义进行更深入地思考和总结,使之认同每一项游戏和训练的顺利进行都需要大家积极配合,通力合作。合作沟通、相互信任、培养责任、学会感恩等等感悟都由一个个小游戏由浅入深地深入到每个学生干部心中,而意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会在活动中得到所有成员的共鸣。实践证明,游戏训练法和素质拓展训练在学生干部培养中是行之有效且寓教于乐的启发式教育方法。
4.8 实现良好的沟通,营造和谐的团队气氛
良好的工作氛围是整个团队工作的精神支柱,要努力营造一个充分理解、相互信任的团队,使学生干部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团队内的冲突,把个人的前途与团队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构建这种氛围的最佳方式就是良好的沟通,沟通是团队成员之间团结合作的基础,也是增强团队凝聚力的最有效因素。良好的沟通可以激励成员的积极性,消除学生干部工作中产生的误解和隔膜,使个体感到彼此间都以真挚、友善的态度对待对方,实现心理上的零距离。通过沟通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以及工作结果,每位干部不仅对其他成员为整个团队做出的贡献有所了解,而且能从他人输出的信息中吸纳有用的东西,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合作,从而提高团队的工作绩效。
在我院工作中,各学生组织会利用周例会、月例会等自主安排交流讨论,强调各部门负责人之间、成员之间、负责人与成员之间的沟通,各自将自己的意图向大家解释清楚,同时也倾听其他成员的想法和建议,增强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当然,沟通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当面沟通外,还可以设立信箱、留言本等,这些也都是团队成员集体沟通的好方法,它不仅能加深成员的团体情感,更重要的是能使成员在互动中加深了解。
[1]李丽丽.论当代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J].教书育人(大学频道),2005,(7):26-28.
[2]夏卫东.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青少年研究,2004,4(4):45-46.
[3]陈东霞.运用游戏训练法培养高校学生干部团队精神[J].科技信息,2007,(18):138,159.
[4]魏萍.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4):82-84.
[5]钱佩忠,钟丽娜.团队精神解读和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6,(2):60-61.
[6]常睿.论高校学生干部团队精神的培养[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6):45.
Team Spirit Training of University Student Cadre Troop
Song Yan,Hao Lili,Wang Yuanyua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llege of China,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team spirit and its important meaning to university student cadre troop training.The author analyzed university student cadre troop's present situation,discovered the shortcomings of team spirit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 cadre troop,the student working mechanism is waiting for consummating,the gap of training method and the student demand and the lack of communication.It analyzed their origin,attempted to standardize working mechanism,create communication opportunity,carry out team practice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provide some new methods for university student cadre troop construction in new time.
university;student cadre troop;team spirit
G641
A
1008-813(2010)04-0088-04
10.3969/j.issn.1008-813X.2010.04.025
2010-06-08
宋岩(1981—)女,河北秦皇岛人,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