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图书馆问题研究
2010-08-15林平
林 平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数字化图书馆问题研究
林 平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播开辟了新的理想境界。论述数字化图书馆的特点、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模式、数字化文献利用与“黑客”撞击、数字化文献的法律属性、数字化图书馆人才结构等,以期加快信息化图书馆建设的步伐,早日实现全球信息资源共享。
数字化图书馆;图书馆管理;图书馆学
1 数字化图书馆的特点与意义
所谓数字化图书馆,就是指图书馆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源都要借助于“0”和“1”两个元素进行数字化处理、存贮和传输,并通过网络向全世界用户提供数字化的文本或多媒体信息。同时,数字化图书馆还将通过广域网、局域网与办公室、宿舍、家庭等相连接,让人们非常方便快捷地共享文献信息资源。因此,数字化图书馆是传统意义上图书馆的一次革命,其显著特点可以概括为:馆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存贮自由化、资源共享化。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数字化图书馆工程的目标是建立起一个跨地区、跨行业、分工协调、各具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体系,针对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全面、灵活的网络连接方式,为用户提供各种资源库的查询与检索服务;开发智能化中文用户界面和廉价的用户接入设备;普及现代化网络技术,使用户可以舒适地、远距离地、像在家收看电视一样获取网上文献信息资源。
2 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众所周知,知识生产、传播、扩散的过程必然是文献信息的生产、传播、扩散过程。世界各国政府都将先后认识到,建立一个为从事知识创新与应用的机构、团体和个人服务的,让人们与知识、知识与社会能够进行互动作用的文献信息生产、传播、扩散机制,应当是数字化图书馆的主要内容。因此,目前Internet已为全球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每时每刻向世界各地传送着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最新信息。全世界已有包括美国国会图书馆在内的600多所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及其400多家科研机构图书馆,将各自的馆藏文献目录通过Internet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它们是数字化图书馆的先驱。
在“科教兴国”战略思想指引下,中国政府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也十分重视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国家科技部强调“要把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升到社会发展的中心”。为此,总部设在清华大学校园内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三家单位联合实施“中国知识基础设施(CNKI)工程”。目前已经发展成为“CNKI数字图书馆”。
由清华大学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制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精选了我国正式出版的中英文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核心和重要期刊,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面向对象检索引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是我国第一部连续出版的大规模集成化、多功能电子学术期刊,它与相应的检索咨询站(配置相应的硬件设备和支持软件)配合,组成了中国学术期刊的全文电子检索系统。因而,它既是一个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查阅文献资料的全文快速导读检索服务系统,也是一个期刊文献评价统计系统。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电子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一个历史性转折,也标志着我国学术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始进入了现代电子化阶段。此外,一些科研机构与光盘制作商合作,开发出了一批数字化文献。如:博利群的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专题数据库、复印报刊资料题录索引光盘、中国法律法规大典数据光盘、经济学管理学论文题索引光盘、邓小平理论研究文献数据库、《文史哲》全文数据光盘等。北京金报兴图信息工程公司出版了《参考消息》、《中国图书商报》和《中共党史研究二十年》等全文数据库。《人民日报》社也出版了《人民日报》全文数据光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联合目录组编制了《中西文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光盘版),此数据库收录了西文期刊4万多种,覆盖我国进口西文原版期刊的95%,中文期刊2多万种,覆盖我国出版期刊的70%。
上述已建或待建的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为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奠定了初步基础,并拓宽了今后的发展道路。
3 数字化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模式
3.1 联合采购
数字化图书馆通过现代网络技术使各馆藏书更趋于特色。网络中EBB(电子视频)和E-mail功能,使人们可以在不同地点共同讨论协调问题,及时了解有关图书馆的订购情况,从而避免了图书馆藏书建设中“大而全”或“小而全”的封闭状态。各馆采访部门可以通过联机得到绝大多数图书资料信息,并据此做出是否订购的决定。
3.2 联机编目
联机编目是图书馆网络技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功能。各馆按照一定的标准格式(如:CNMARC)统一地规范著录。《ISBD(S)》将所编的目录组建成一个中心文献书目数据库,同时各馆也可利用中心书目数据库的记录来完成自己的文献加工整理工作,并对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著录信息进行适当修改、编辑或套录在各自的数据库中,以符合本馆的使用需要。因此,联机编目不仅提供一馆的馆藏信息,而且也为用户提供有关学科领域或行业的全部书目方面的信息。
3.3 联机互借
馆际互借是弥补馆藏不足、为读者服务工作中最常见的方法。数字化图书馆借助现代化网络技术进行馆际互借工作,可以克服传统馆际互借的缺陷。在网络上,用户可以先检索到文献收藏单位的信息,然后选择几家藏有自动报告状况的功能,如哪家图书馆已找到所需文献,哪家图书馆的文献已被借出等。当用户向图书馆求借文献资料已被他人借走时,可预约保留其信息,待归还时留下借给求借用户。另外,联机互借系统还能查询或传递各馆之间有关馆际互借的信息。
3.4 联机检索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趋势使现代图书馆网络成为一个全面、系统的信息网络。它为用户提供了从书目到索引、从文摘到全文的一系列检索服务。对网络终端用户来说,他们更加关心怎样获得而不是从哪里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国外的统计资料表明,通过网络检索各种数据库信息的人比到图书馆进行普通借阅的人还多。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图书馆,每年进书约5万册,订刊约1.1万种,每天读者流量为4 000人次,但通过网络检索的人次多达10 000余人次,光盘查询多达13 000余人次。OCLC数据库在全球得到广泛使用。
4 数字化文献利用与“黑客”撞击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数字化图书馆网络安全问题将日益突出。一方面,计算机黑客千方百计闯入数据库传播病毒、更改数据、破坏资源、制造事端;另一方面,一些文献信息用户可能有意或无意从网络中获取不宜公开的国家机密、厂商或其他用户经营生产活动的商业秘密信息以及他人的隐私。此外,在图书馆情报咨询服务工作时,由于病毒作祟,用户在很短的时间内收到大量无用的电子邮件,从而影响正常业务的运行,这种拒绝服务攻击是一种破坏性攻击,严重时会使系统瘫痪。再者,一些有违社会公德和所在国家法律及社会意识形态的信息,如那些色情的、种族主义的、带有明显意识形态的信息侵入数字化图书馆,对被侵入、被渗透的国家的社会稳定无疑是一种危害。
因此,国际上普遍认为,网络安全问题,包括计算机犯罪在内,不仅是技术问题,更应属于法律范畴的问题。单纯的技术防范很难保证数字化图书馆在内的网络信息的安全,必须有一个法律规范,依法行事。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在计算机病毒、计算机黑客行为、计算机间谍、计算机欺诈、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都有相应的立法;新加坡等国也用立法形式来限制Internet上的色情信息传播;在我国,特别是Internet广泛应用以来,我国政府对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一直很关注,先后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新《刑法》也增加了关于计算机犯罪有关的条款等。这些法律和法规的颁布和落实,对于我国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包括图书馆数据库安全起到了法律保障的作用。
5 数字化文献的法律属性
目前,我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还未确认文献数字化的法律性质。对这一问题,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把文献数字化看成是类似翻译的“演绎”行为;二是认为文献数字化,如同摄影、录音、影印等技术,是一种“复印”行为。就发表的有关文献看,持“复制”看法的趋于多数。其基本理由是:我国《著作权法》第52条认定,复制是“指以印刷、复印、临摹、拓印、录音、录像、翻拍翻录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多份的行为”。同时,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第2和第3条分别说明了“软件是指计算程序及其文档”,“复印,指把软件转载在有形物体上的行为”。文献数字化事实上是将传统文献的原有形式转换成二进制数字编码,再将其固定在某种载体上的过程,同将软件固定在有形物体上的过程相似。既然后者的行为被视作复制,那么,传统文献的数字化行为也应被看作是复制。因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提出的伯尔尼公约的实质性条款和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工作组(IITF)的《知识产权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白皮书都认定“作品数字化属于复制”。
根据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21条规定,数字化文献复制品的合法持有单位、公民,在不经原件权利人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将数字化文献装入计算机,也可以为存档制作备份复制品,还可以重编、重组和更改,以取得更好的利用效果。但除另有协议外,未经权利人同意,不得向第三方提供修改后的文本,更不能将修改后的文本作为商品投入流通。
根据《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22条要求,数字化文献使用者应承担下列义务:使用者应当说明文献名称、开发者;不能侵犯权利人及其合法权益;复制品使用完毕后应当妥善保管、收回或者销毁,不得用于其它目的或向他人提供。
出于非商业性目的的课堂教学、科学研究而使用数字化文献,属法定合理使用。但课堂教学只为教师使用,复制一份即可,而不能复制两份。科学研究使用数字化文献必须是本人使用,还必须是内部使用。国家机关执行公务复制、套录的数字化文献只能作为内部资料使用。图书馆、档案馆等为陈列或保存的需要,复制数字化文献限于本馆合法提供给公众的文献,复制的数量必须出于保存与替代的需要,不能销售或商业性出租。
所以,处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数字化图书馆在其发展过程中,在保护权利人之权利的前提下,更应当促进保障知识扩散和信息传播,必须注意协调好知识权利人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均衡。
6 数字化图书馆人才结构
网络环境对图书馆员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图书馆员在较大程度上摆脱了以前的图书编目、流通、数据统计等繁琐工作;另一方面,图书馆的局域网与校园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与因特网等网络互通,使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服务水平在读者面前一览无余。因此,国外有人提出,“未来的图书馆将是利用新技术执行其使命的信息机构,与其说是一种服务场所,不如说是一种服务概念,用户要得到所需要的信息,不一定去图书馆,但会求助于图书馆员”。
在数字化图书馆条件下,图书馆员将由传统的文献服务工作人员演变成使用户最有效地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的“信息导航员”、“学科信息专家”。通过对大量信息的选择和重组,把最有价值的、用户急需的信息聚集、甚至提练,实现资源共享,这是非网络化所能做到的。因此,图书馆人才结构必须重建,在加强文献系统分析、设计人员培养的同时,要造就相当数量的高级咨询馆员,以便能对用户进行定题文献服务。
图书馆界普遍认为,在数字化图书馆进程中,图书馆员的主要工作必须向深层次发展,要成为信息专家,其工作主要是: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料,提出信息源,推荐相关学科、相关内容的参考文献。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图书馆的咨询馆员的工作,将文献信息源服务人格化。现阶段,作为咨询馆员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作为信息顾问,指导人们查找所需要的最新、最好的信息源;(2)培训使用电子信息源的人员;(3)代用户查找他们不熟悉的信息源;(4)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综合处理,并将结果迅速反馈给用户;(5)帮助建立用户提问档案,供联机定题信息咨询服务使用;(6)帮助组织个人电子信息文档;(7)为研究人员提供最新的信息源和服务;(8)强调与厂矿企业的联系,提出针对性的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1]刘东珍.曹雪琪.浅谈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7).
[2]陈嘉慧.论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著作权保护[J].图书馆学研究,2004,(1).
[3]段晶晶.数字化图书馆资源建设浅议[J].图书馆论坛,2003,(3).
[4]邱燕燕.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保障[J].图书馆论坛,1999,(6).
[5]王火.网络化图书馆发展之我见[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2).
[6]谭祥金.影响当前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四个问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3).
Research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Digital Library Construction
Lin P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llege of China,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Digital Library construction,not only brought a revolutionary change for librarianship,but also opened a new era for the rapid dissemination of literature information.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features of digital library,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digital library resource sharing model,digital document use and"hackers"impact,legal property of digital document,personnel structure of digital library,etc.so as to quicken the steps of digial library construction and glob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digital library;library management;library science
G250.7
A
1008-813(2010)04-0081-04
10.3969/j.issn.1008-813X.2010.04.023
2010-06-25
林平(1960—),女,辽宁辽阳人,1980年毕业于齐齐哈尔师范学校,馆员,现从事图书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