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统诚信教育的理性重建
2010-08-15张玉萍李忠君朱美静
张玉萍,李忠君,朱美静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高校传统诚信教育的理性重建
张玉萍,李忠君,朱美静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我国大学教育一直秉承诚信教育传统,为培养诚实守信的公民而不懈努力。但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观念、制度冲击,传统诚信教育的弊端日益凸现,如何看待诚信、如何促进诚信教育的良性发展、如何保障诚信教育的切实践行等问题,应该成为高等教育者们不断思考的焦点,而重建传统诚信教育要通过建设校园诚信文化和构建校长负责制等措施来实现。
高校;诚信教育;校园诚信文化;诚信体制
自古以来,“诚信”一直都是中华民族所遵从的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历史上有见识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无不把诚信道德教育看作社会发展的必要杠杆,看作人类完善的重要手段。“诚”一词据《辞源》解释有两个出处:一是《易乾》“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是《礼乐记》“著诚去伪,礼之经也”,诚在这里含有诚实、真诚之意。“信”一词,在这里包括两种意思:一是含诚实、不欺、守信之意(《论语·而学》),一是信任之意(《论语·颜渊》)。总体来看,诚信可作为“诚”、“信”的合成词,包括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诚实”就是表里如一,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讲信誉,重信用,忠实于自己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诚实是守信的基础,离开诚实就无所谓守信;守信是诚实的外在表现,也是判断诚实的重要标准。
春秋时期,素质教育先驱孔子曾提出天下要施行五种品德,即“恭、宽、信、敏、惠”,其中就把“诚信”作为重要品德。在教育实践中,他从“文、行、忠、信”这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并认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他提出的“民无信不立”观点,更是把诚信提升到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1]儒家思想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当代大学人一直秉承着孔子的教育理念,不懈致力于诚信教育,希望将学生培养为诚实、守信、言出必行的“道德人”。诚信道德教育是形成人们诚信道德品质的必要手段,尤其是高校诚信教育更不可推卸地担负着让学生践行诚信道德义务、形成诚信道德习惯、遵守诚信道德准则的任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不断完善过程中,有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制度的创新,但不可否认,信用缺失已经成为一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经过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在彰显竞争意识、效益观念、主体意识的同时,也逐渐走向了诚信品质的“彼岸”。大学人一直在努力将诚信教育带回其“应然”的良性发展轨道,但实用主义“肆虐”的今天,诚信观念的日益淡泊让我们越发地“悲伤”,与“诚信”背道而驰的现象也已经越来越让我们触目惊心,当代大学人为道德沦落哀悼的同时,不禁思索当代诚信教育到底怎么了,作为高等教育者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1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诚信”内涵阐释
传统诚信教育一般多以传统道德为标准,在社会大环境日新月异的今天,它也并没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而调整其内容和方式。诚信是道德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一个如何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整体利益关系的问题。我国传统价值观念崇尚“和谐统一”,这种整体至上的思想对于国家的稳定、民族的团结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任何矛盾都包含相互斗争的对立面,我们也要看到,多年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把“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无条件地当作道德教育的核心,而不是深刻剖析在“奉献”和“牺牲”过程中学生自身可以得到的性格历练和精神升华,以及如何掌握处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的“度”。从本质上说,这种“无私奉献”的价值观是脱离现实生活的,不利于当代社会公平、公正社会关系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较为重视个性发展,看重个体利益。学生实施不诚信行为之前,重点考虑的是这一行为可以给自己带来自我利益的增加,而很少考虑这一行为是否给他人或集体带来利益上的损失。那么,如果我们的诚信教育依然按照传统教育内容,仅以“人无信不立”来教育新时期青年大学生,就显得过于脱离时代、远离校园,不能为学生所接受。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求人们说话办事应符合实际,真心实意,尽力除伪善,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与人交往时言行一致,信守诺言。传统诚信属于伦理道德范畴,人们对“诚信”的理解多偏重于道德层面,主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而当代社会更多的强调个人诚信信誉的建立,这种诚信信誉不仅建立于个人之间的相互信任,而且更多地侧重于法律意义上的信用原则。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法律制度上的诚信原则更强调法律主体在市场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2]良好的个人诚信记录,诚实正直的为人品德,合法追求自身利益,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仅有利于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可以看到,社会生活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赋予了诚信这一传统美德日益丰富的时代内容,也使人们对诚信的理解从伦理道德层面提升到体制建设层面。现代诚信是建立在制度伦理基础上的诚信,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契约意识是现代诚信的重要内容。“诚”首先是对法律、规则、契约的忠诚,即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规则和契约,“信”就是信守法律、规则,不得恣意妄为地破坏和违背规则,不得用欺骗的手段逃避规则,并在不能履约时自觉承担责任。
因此,在现代社会,诚信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因而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既要向他们阐释传统意义上的诚信,更要向他们阐释现代意义上的诚信,特别是要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和契约意识,使他们夯实诚信基础,成为诚信之人。
2 建设校园诚信文化,促进诚信教育良性发展
传统诚信教育的理性化教育过程,使诚信教育脱离了大学生的“生活世界”。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往往是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来进行,着重于系统地传授诚信的概念、内涵及自古以来的发展和沿革。诚信教育内容安排以理性知识为主,远离感性的生活世界,被笼罩于“科学光环”之下,而人文精神无从立足。用“科学话语”诠释的理性化诚信教育脱离大学校园环境,忽视学生对诚信的体验、反省和实践,而且教育的方法过于单一,程式化现象较为严重。社会在发展,观念在更新,如果诚信教育仍然用“灌输”的方法,教育学生“应该”诚信、“必须”诚信,却未能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为什么要诚信做人,诚信做事,那么,这样的诚信教育没有内化为学生的主体认识,没有转化为学生的自觉情感,因而也就难以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文化传递理论认为,越轨像遵从一样,是一个人从生活的环境中习得的。虽然社会环境或主流文化总是试图劝导人们遵从社会规范,但是来自各方面的教导内容并非是一致的,即人们所受到的教育通常是双重的,而当哪个方面占了上风,人的行为就会向哪个方面倾斜。[3]我们认为,校园人文环境和文化艺术氛围熏陶也是一种教育,校园人文环境和文化艺术氛围承担着影响和教育人的社会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内的一切思想文化阵地都要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要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求真善美,勇于批评各种不道德的行为和观念,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2.1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要把诚信教育确定为重要内容,不仅从道德认知和品质培养上教给学生诚信,而且要帮助他们用诚信来规范日常行为。一般课程教学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如在介绍有关人物时,可以将人物在诚信方面的优秀品质告诉学生,让其受到感染。“两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深刻剖析授课内容中有关诚信的原理、史料和社会现实,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诚信是古老华夏民族的优秀品格,是老一辈革命家的处世原则,更是于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备品质。没有诚信,今日的中华民族将不复存在,今日的“和谐社会”也将不再和谐。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欺骗成性,当“尔虞我诈”成为社会主流之时,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将失去平和、安宁和富足。所以,诚信必须从我做起。
2.2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不断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首先,让学生在“诚信实践”中自我提升。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讨论、演讲、征文等活动以及能够发挥自身特长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演讲与讨论,使学生懂得诚信的内涵,真正认识到诚信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在观念上认同诚信、接受诚信、树立诚信意识,自觉地按照是否诚信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行为。可以创设一定的诚信德育情景,让学生通过道德实践活动在亲身体验中被感动、被激励,从而将诚信内化为其自身品质,形成诚信习惯。
其次,让学生在“诚信舆论”中“精神追逐”。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传媒,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诚信宣传,大力呼吁诚信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重要性;大力表扬诚实守信的单位和个人;对于各种欺诈、蒙骗行为和现象予以曝光和批评。通过多种宣传,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在高校形成诚信者人人夸、不诚信者遭鄙视的校园道德氛围;对校园中发生的不讲诚信的人和事进行道德鞭挞,舆论谴责,逐渐确立信奉诚实守信的良好校园道德风尚;要让学生以诚信为荣誉,以诚信为信仰,以诚信为精神追逐目标,用精神的力量坚决抵制不诚信行为。
3 构建校长负责制的高校诚信体制,保障诚信教育切实践行
长期以来,在高校的管理体制中,诚信教育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7形象工程,并逐渐成为脱离其他专业课程的单独领域,扭曲了诚信教育的本质。主要表现为:一是只讲教育,忽视体制建设,割裂教育与体制的辩证关系。一些高校在处理教育活动与体制建设的关系上,将教育看作简单的“教”与“学”,认为教育无关体制,忽略规章政策和遵守制度自觉性的影响,形成大学生对规章制度意识淡薄的情况,没有发挥教育影响力和制度约束力之间相互补充的作用。二是缺乏必要的诚信激励机制,使诚信教育成为空疏和肤浅的说教,受教育者带有空想性的诚信信念,在严酷的现实世界里显得异常的脆弱,诚信教育面临挫折和严重的挑战。
古语有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诚信的关键是在人和体制之间建立、健全一套良性的互动机制,使得每个人能够在自律的基础上,在制度与规则的范围内去建立自己追求的东西,以期正常合理地发展,即要建立一个诚信体制体系。构建校长负责制下的诚信教育管理体系,即加强诚信教育管理上的制度化,至上而下贯彻实施以诚信为本、诚信待人、诚信接物、诚信敬业、诚信律己的工作作风,将诚实守信作为评优、评职、加薪、入党、提干的一个基本条件纳入有关制度,严格考察,认真执行。立足学校、院系、班级、学生社团和学生生活园区这五个平台,有计划、有层次、有重点、分步骤地展开,扎扎实实地推进诚信道德教育。
3.1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建立诚信体制体系,其中最直接、具体的做法是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诚信档案”。以前评价一个学生的优良,主要看他的学习成绩、特长及工作能力。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用人单位评价学生的在校表现,逐渐转移到这个学生是否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是否诚实守信、遵守契约规章,是否具备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是否人格健全、品德高尚。那么通过建立诚信档案就能为学生向社会证明其诚信状况,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同样,诚信档案也有可能记录一些不良行为,会影响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这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行为也起到了督促提醒的作用。
3.2 制定《诚信行为指南》
目前,在各高校开展的一系列诚信教育活动中,经常会有诸如《诚实承诺书》、《自律协议》等签订,包括考试诚实承诺、借贷诚实承诺等内容。这些活动一般为学生自发组织,为求有更广泛和深入的效果,学校应建立一个可实际操作的《诚信行为指南》,指导学生的日常诚信行为。它不同于一般的校规校纪,是独立的一个体系,是由学校强制性和学生自律性相结合的诚信意向书。《诚信行为指南》不仅有利于学校对学生诚信行为进行实在的指导和管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诚信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建立师生互动的双向诚信管理体制
以往的诚信管理体制都以教育为主要方式,教师占主导地位,但针对高校大学生这样一个有自身发展特点的群体来说,不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成效。大学生是一个有较完善专业知识体系、思想先进、自我自主意识较强的群体,他们期待对自身的把握和控制,希望在成长的过程中自己能成为主动者。因此,注重大学生的个体意识,对其诚信观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当然,老师进行专门的诚信教育是必要也是必须的,以理论化的讲解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引导学生从自身发展需要认识诚信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用实际行动主动地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诚信道德观来指导学习和生活,使诚信确实地成为每个人立足于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产”。
3.4 建立诚信奖罚机制
西方国家有关信用制度的法律中有一套系统的惩罚机制,以对违法者的制裁来杜绝商业欺诈和失信行为,这也是西方国家高信用的保障。可以说惩罚机制是诚信的最后一道警界线,也是最有促进作用的一个制度。对高校的诚信教育来说,采用一定的惩罚手段约束个别失信同学的行为也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够快速收集失信事件的信息和证据,不良信用记录会影响以后的活动,从而促使行为人十分谨慎。这样就缓解了诚信教育仅仅是教育,不能让学生引以为戒,收效甚微的局面。对于诚实守信的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给予奖励,对于失信的学生和行为提出批评,在一定时间内取消其竞聘干部、评优评先等方面的资格。这种失信行为的惩罚是从一点一滴生活小节上开始的,相对于一个失信的大学生将来在社会上遇到更为严厉的惩罚来说,这只是一个提醒。
4 结语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更要秉承这一优良传统。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教育我们的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诚信的内涵,建设校园诚信文化,同时构建校长负责制的高校诚信体制,这样才能实现高校传统诚信教育的理性重建。
[1]李仲广.市场经济呼唤高校诚信教育[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2):66-68.
[2]王伦光.高校诚信教育问题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1):72-73.
[3]张廷俊.高校加强诚信教育的途径新探[J].内江师范院校学报,2003,18(1):91-93.
[4]孙敬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5]郝雪,宋树齐,孙双霞.新时期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2).
[6]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罗国杰.道德教育于价值导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Rat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Faith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Zhang Yuping,Li Zhongjun,Zhu Meij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llege of China,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Faith is the moral norms of the Chinese nation.College education in China has been adhering to the tradition of faith education and working hard to cultivate the honest and credible citizens.However,in the face of the impact of ideas,concepts and system which were brought by the market economy,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faith education have protruded increasingly.The problems of how to regard faith,how to promote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faith education,how to ensure the practice of faith education,should be the focuses that higher educators think about constantly.This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s the necessity and measures of the traditional faith education’s reconstruc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faith education;faith culture on campus;faith system
G42
A
1008-813(2010)04-0084-04
10.3969/j.issn.1008-813X.2010.04.024
2010-05-25
张玉萍(1982—),女,黑龙江海伦市人,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法学专业,主要从事教务管理工作。